汪機

《外科理例》~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蠟礬丸七十三

一人肩患毒。腫硬作痛。惡症迭見。用礬末三錢糊丸。以蔥白七莖煎湯調下。腫痛悉退。本礬末蔥湯調下。因末難服。故以蠟為丸。一方士治瘡疽。不問腫潰。先用此藥二三服。後用消毒藥甚效。常治芻蕘之人。用此即退。不用托裡亦愈。蓋止熱毒為患。血氣不虧。故用多效若金石毒藥發疽者。

白話文:

某人肩部患有毒瘡,腫脹堅硬疼痛。壞症狀不斷出現。用三錢明礬末糊成丸,用七根蔥白煎湯送服。腫痛全部消退。原本是明礬末用蔥湯送服。因為末藥難以服用,所以用蠟做成丸狀。一位道士治療瘡疽,不論腫脹還是潰爛,先用此藥服二、三劑。然後用消毒藥,效果很好。常治療採割芻蕘的人,用此藥即可消退。不用託裡藥也能治癒。因為只是熱毒為患,血氣沒有虧損。所以用藥多有效。如果是金石毒藥引起的瘡疽,就不適用此藥。

尤效。以礬能解金石之毒也。一方用礬末五錢。硃砂五分。熱酒下。亦效此藥托裡固內、止泄、解毒、排膿。不動臟腑。不傷氣血。有益無損。其藥易得。其功甚大。偏僻之處不可不知此方。或蟲犬所傷。溶化熱塗患處。更以熱酒調末服皆效。

白話文:

尤其有效。因為明礬能解金石毒。有一個偏方是使用五錢明礬末、五分硃砂,以熱酒送服。也會有效。此藥能補益身體、止瀉、解毒、排膿。不會損害臟腑,也不會傷元氣。有好處沒有壞處。藥品容易取得,效果很大。偏僻的地方不可不知道這個偏方。或者是被蟲或狗咬傷,可以融化明礬熱敷患處。再用熱酒送服明礬末,都會很有效。

2. 汗之則瘡已七十四

東垣曰。其瘡外有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飲食如故。清便自調。知不在裡。非疽瘡也。小則為癤。大則為癰。其邪所受於下。風濕之地氣。自外而來。侵於身也。經曰。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此元氣不足。營氣逆行。其瘡初出。未有傳變。

白話文:

東垣說:這種瘡在皮膚表面有六經標誌的形狀,體內沒有大便小便不通暢的情況,飲食如常,大便自然通暢,瞭解到不在體內,所以不是疽瘡。小的叫癤,大的叫癰。這種邪氣是受到了地下的風濕之氣,由外侵犯的身體。經上說:營氣不流暢,逆行於肌理中,於是就生成了癰腫。所有的疼痛和瘙癢的瘡瘍,都屬於心火,這是由於元氣不足,營氣逆行。這種瘡剛開始出現,還沒有發展變化。

在於肌肉之上。皮膚之間。只為風熱六經所行經絡地分出矣。宜泄其風濕熱瘡之形勢。亦舊然高起。結硬作痛。此瘡自外而入。其脈只在左手。左手主表。左寸外洪緩。左關洪緩而弦是客邪客於血脈之上。皮膚之間。宜急發汗而通其榮衛。則邪氣出矣。托裡榮衛湯,此足太陽藥表裡氣血之劑。

白話文:

位於肌肉以上,皮膚之間。只因風熱六經所行經絡地分出。應當發散風濕熱瘡的表現。仍然像以前一樣高高隆起,硬結且疼痛。這種瘡由外而入,它的脈搏只在左手上。左手主表,左寸外動脈洪大舒緩,左關動脈洪大舒緩而帶弦,這是客邪客於血脈之上,皮膚之間,應當立即發汗來溝通榮衛,那麼邪氣就會出去了。託裡榮衛湯,這是足量藥物表裡氣血的劑型。

黃耆,紅花,桂枝(各五錢),蒼朮(三錢),柴胡,連翹(各二錢),羌活,防風,歸身,甘草(炙),黃芩(各半錢),人參(一錢)

上銼。每服一兩。水酒各半。煎。

白話文:

黃藥、紅花、桂枝(各5錢)、倉促(3錢)、柴胡、連帽(各2錢)、忍耐、防風、歸身、甘草(烤)、黃峯(各半錢)、人參(1錢)

註解:

  1. 錢:古時稱重用的銅或金屬片。

  2. 各:各個。

  3. 倉促:一種中藥名,具有宣肺生津、去熱利尿的功。

  4. 耐心:一種中藥名,具有補益中氣、健體的功。

  5. 烤:將食物置於火上用熱烤。

  6. 人參:一種中藥名,具有補氣固執、生津的功。

3. 論須針決七十五

凡瘡不起者托而起之。不成膿者補而成之。使不內攻。膿成宜及時針之。若畏痛而不肯針之。又有恐傷良肉而不肯針。殊不知瘡雖發於肉薄之處。若膿成。其腫亦高寸余。瘡皮又厚分許。用針深不過二分。若發於背。腫高必有三四寸。針入止於寸許。況患處肉已壞矣。何痛之有。

何傷之慮。怯弱之人。及患附骨疽。待膿自通。必致大潰不能收斂。血氣瀝盡而亡者多矣。

白話文:

  1. 所有未破的瘡瘍,都可用藥物幫忙讓它破潰。

  2. 膿腫未形成的,用藥物輔助,幫助膿腫形成。

  3. 這樣纔不至於讓膿液向內擴散。

  4. 膿腫成熟時,應該及時用針刺破。

  5. 有些人害怕疼痛而不願意刺破膿腫。

  6. 有些人擔心傷到好的肉質而不願意刺破膿腫。

  7. 其實這些都是多慮了。

  8. 膿腫雖然發於肌肉薄弱的部位,但當膿液形成時,腫脹也會高出周圍皮膚一寸多。

  9. 膿腫的皮膚也厚約一分。

  10. 用針刺入的深度不會超過二分。

  11. 如果膿腫發生在背部,腫脹的高度可能達到三四寸。

  12. 針刺的深度也只到一寸左右。

  13. 更何況,患處的肉已經壞死了,哪會有什麼疼痛。

4. 論痛七十六

上部脈數實而痛者。宜降火。

上部脈數虛而痛者。宜滋陰降火為主。

白話文:

上部脈搏快且強而感到疼痛的人,應該降火。

上部脈搏快但虛弱且感到疼痛的人,應該以滋陰降火為主。

尺部脈數而作渴者。滋陰降火。如四物加黃柏、知母。

白話文:

脈細而數,而且感覺口乾的患者。滋陰降火的治療方法。例如:四物湯加上黃柏、知母。

大抵瘡之寒熱虛實。皆能為痛。熱毒痛者。藥用寒涼折之。寒邪痛者。藥用溫熱散之。因風痛者除風。因濕痛者導濕。燥而痛者潤之。塞而痛者通之。虛而痛者補之。實而痛者泄之。膿鬱而閉者開之。惡肉侵蝕者去之。陰陽不和者調之。經絡閉澀者利之。慎勿概用寒涼之藥。

白話文:

一般瘡瘍疼痛,大多可分為寒、熱、虛、實四種證型。熱毒所引起的疼痛,應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寒邪所引起的疼痛,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由風邪引起的疼痛,應祛風治療。由濕邪引起的疼痛,應導濕治療。由燥邪引起的疼痛,應潤燥治療。由氣血瘀堵不通引起的疼痛,應通調治療。由氣血虧虛引起的疼痛,應補虛治療。由氣血瘀積引起的疼痛,應瀉實治療。膿液聚集而閉塞的,應予以疏導。惡肉侵蝕的,應予以去除。陰陽失衡引起的疼痛,應予以調和。經絡閉塞不通引起的疼痛,應予以疏通。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隨便使用寒涼藥物。

蓋血脈喜溫而惡寒。若冷氣入里。血即凝滯。反難瘥矣。又曰。大抵瘡疽之症雖發疼痛。形勢高大。煩渴不寧。脈若有力。飲食頗進。可保無虞。其膿一潰。諸症悉退。多有因膿不得外泄以致疼痛。若用敗毒寒藥攻之。反致悟事。若有膿急針之。膿出痛止。膿未成而熱毒作痛。

用解毒之藥。亦有腐爛尺余者。若無惡症。投以大補之劑。肉最易生。亦無所妨。

白話文:

血脈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如果冷氣進入人體內部,血就會凝結停滯,反而難以治癒。又說,大體上,瘡疽的症狀雖然會出現疼痛,但形勢高大,煩渴不安,脈搏有力,飲食尚可,就可以保證沒有危險。膿瘡一旦潰爛,各種症狀都會退去。有很多情況是因為膿液不能外泄,以至於疼痛。如果使用敗毒寒藥來攻治,反而會導致病情惡化。如果有膿液,趕快針刺放膿,膿液排出後疼痛就會停止。膿液尚未形成而熱毒導致疼痛。

5. 論癰疽虛實七十七

瘡瘍之症。五善之中見一二善症者可治。七惡之內見一二惡症者難治。若虛中見惡症者不救。實中無惡者自愈。此症雖云屬火。未有不由陰虛而致者。故經云督經虛從腦出。膀胱經虛從背出。豈可專泥於火而用苦寒藥治。夫苦寒之藥。雖治陽症。尤當分表裡、虛實、次第、時宜。豈可始末悉用之。

白話文:

瘡瘍的病症,五種好症狀中,只要出現一、兩種,就可以治療。但是若在七種壞症狀當中,出現一、二種,就難以治癒。如果虛症裡出現壞的症狀,就不能救治了,如果實症裡沒有壞的症狀,就會自行痊癒。這個病症雖然說是屬於火熱,但沒有不是因為陰虛而引起的。因此《黃帝內經》說,督脈如果虛弱,就會從腦部發病;膀胱經如果虛弱,就會從背部發病。難道可以只拘泥於火,而用苦寒藥物來治療嗎?苦寒藥物治療陽性症狀,尤其應該區分虛實、病症所在,以及時機是否適宜,難道可以始終都用它嗎?

凡瘡腫堅而不澤。(不澤。不光澤而色夭)堅如牛領之皮。瘡頭如粟。脈洪大。按之則澀。此精氣已絕。不治亦死。

白話文:

凡是瘡腫堅硬而沒有光澤。(沒有光澤而顏色暗沉)堅硬如牛的脖子皮膚。瘡面如粟米。脈搏洪大。按壓時感覺澀滯。這是精氣已絕。不治療也會死亡。

凡癰疽之作。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非獨榮氣壅塞而發。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假令發於喉舌者心之毒。皮毛者肺之毒。肌肉者脾之毒。骨髓者腎之毒。發於下者陰中之毒。發於上者陽中之毒。外者六腑之毒。內者五臟之毒。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發於上者得之速。發於下者得之緩。感於六腑者易治。感於五臟者則難治也。

白話文:

所有癰疽的形成,都是因為五臟六腑積蓄毒素不流動造成的,不只是榮氣壅塞而發作。癰疽發作的位置,都有其歸屬。假設發作在喉嚨和舌頭,是心的毒素;發作在皮膚和毛髮,是肺的毒素;發作在肌肉,是脾的毒素;發作在骨髓,是腎的毒素;發作在下半身,是陰中之毒;發作在上半身,是陽中之毒;發作在外面的,是六腑的毒素;發作在裡面的,是五臟的毒素。所以發生在裡面的叫做「壞」,發生在外面的叫做「潰」,發生在上面的叫做「從」,發生在下面的叫做「逆」。毒素從上面發作的,得病快;毒素從下面發作的,得病慢。六腑感受毒素的,容易治療;五臟感受毒素的,則難以治療。

發背、腦疽、大疔、懸癰、脫疽、腳發之類。皆由膏粱厚味。盡力房勞。七情六淫。或丹石補藥。精虛氣耗所致。非獨因榮衛凝滯而生也。必灸之以拔其毒。更辨其因。及察邪在臟腑之異、虛實之殊而治之。庶無誤也。凡大癰疽。藉氣血為主。若塌而不起。或潰而不腐。或不收斂。

白話文:

發背、腦疽、大疔、懸癰、脫疽、腳發之類的疾病,都是由膏粱厚味、房勞過度、七情六淫、或服用丹石補藥,導致精虛氣耗所引起的。並不單純是因榮衛凝滯而生的。必須用灸法來拔毒,同時辨別其原因,並觀察邪氣在臟腑中的不同、虛實的不同來治療。這樣才能避免誤診誤治。凡是大癰疽,都以氣血為主。如果瘡腫塌陷不起,或潰爛而不腐敗,或不收斂,

及膿少。或清。皆氣血虛也。宜大補之。最忌攻伐之劑。亦有膿反多者。乃氣血虛不能禁止也。若潰後發熱作渴。脈大而膿愈多。屬真氣虛邪氣實也。俱不治。常見氣血充實之人。患瘡皆腫高。色赤。易腐潰而膿且稠。又易收斂。怯弱之人多不起。發不腐潰。及難收斂。若不審察。

妄投攻劑。虛虛之禍不免矣。

白話文:

瘡口紅腫、腫勢不高、膿少或膿水清稀,都是氣血虛弱造成的,應當給予大補的藥物補充,最忌諱用攻伐之劑(攻伐之劑是指能夠排除體內毒邪並殺滅病菌的藥物)。也有瘡口膿水反而變多的情況,這是因為氣血虛弱而不能禁止膿水生成。如果瘡口潰破後出現發熱口渴的症狀,脈搏強大而膿水愈來愈多的情況,屬於真氣虛弱而邪氣實盛,都不能治癒。常常看到氣血充實的人,生瘡都腫得高高的,瘡口顏色鮮紅,容易潰爛流膿,而且膿水稠厚。也很容易收斂癒合。身體虛弱的人瘡口多不發紅不潰爛,也不容易收斂癒合。如果不仔細察看,就會誤認為是瘡口癒合良好,而實際上是氣血虛弱所致。

大抵瘡之始作。先發為腫。氣血鬱積。蒸肉為膿。故多痛。膿潰之後。膿退肌寬。痛必漸減。若反痛。乃虛也。宜以補之。有穢氣所觸者和解之。風寒所逼者溫散之。齊氏云。(名德之。元太醫令。)瘡疽之症。有臟腑氣血。上下真邪。虛實不同也。不可不辨。如腫起堅硬膿稠者實也。

白話文:

基本上,瘡疽的起初,先出現腫脹。氣血鬱積,蒸發肌肉變成膿,所以很疼痛。膿液潰破後,膿液消退,肌肉放鬆,疼痛一定會逐漸減輕。如果反而疼痛加重,那是因為虛弱了。應該用補藥來治療。有受到穢氣侵襲的,應該用和解之藥來治療。被風寒逼迫的,應該用溫散之藥來治療。齊氏說:(名德之,元朝太醫令)瘡疽的症狀,有臟腑氣血、上下真邪、虛實的不同。不可不辨別清楚。例如腫脹堅硬,膿液濃稠的是實證。

腫下軟慢膿稀者虛也。瀉利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手足並冷。脈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時難。大便滑利。聲音不出。精神不爽。悉臟腑虛也。大便硬。小便澀。飲食如故。腹滿膨脹。胸膈痞悶。肢節疼痛。口苦咽乾。煩躁多渴。身熱脈大。精神昏塞。悉臟腑實也。

白話文:

腫脹消退緩慢,膿液稀薄的是虛症。腹瀉,腸鳴,食慾不振,經常嘔吐,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皮膚寒冷,小便自利,或小便排泄困難,大便滑利,聲音低沉,精神萎靡不振,都是臟腑虛弱的表現。大便乾結,小便澀滯,飲食如常,腹滿脹,胸膈痞悶,肢體關節疼痛,口苦咽乾,煩躁口渴,身體發熱,脈搏洪大,精神昏迷,都是臟腑實證的表現。

凡諸瘡疽。膿水清稀。瘡口不合。聚腫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脫者。氣血虛也。腫起色赤。寒熱疼痛。皮膚壯熱。膿水稠黏。頭目昏重。氣血實也。頭痛鼻塞。目赤心驚。咽喉不利。口舌生瘡。煩渴飲冷。睡語咬牙者。上實也。精滑不禁。大便自利。腰腳沉重。睡臥不能者。

白話文:

凡是發生瘡疽,膿水清稀,瘡口不癒合,腫脹卻不發紅,肌肉寒冷,汗液像水一樣流出,面色脫色的,是氣血虛弱。腫脹發紅,畏寒發熱疼痛,皮膚灼熱,膿水黏稠,頭昏腦脹,是氣血實證。頭痛鼻塞,眼睛發紅,心悸,咽喉不利,口舌生瘡,煩渴想喝冷飲,睡覺時說夢話,咬牙切齒,是上焦實證。精液滑洩,大便不自覺地排出,腰腳沉重,睡臥不安,是下焦實證。

下虛也。肩頭不便。四肢沉重。目視不正。睛不瞭瞭。食不知味。音嘶色敗。四肢浮腫者。真氣虛也。腫焮尤甚。痛不可近。多日不潰。寒熱往來。大便秘澀。小便如淋。心神煩悶。惚恍不寧者。邪氣實也。又曰。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又曰。其脈洪大而數者實也。微細而軟者虛也。

白話文:

由於身體下虛,所以肩頭也會感到不適。四肢會感到沉重,眼睛看東西時會感到不正確,眼睛看起來也不清澈明亮,吃東西時會覺得沒有味道,聲音沙啞、臉色不好。四肢浮腫的人,是真正的氣虛。腫脹和發炎尤其嚴重,疼痛得讓別人無法靠近,腫脹很多天也不破裂,寒熱交替出現,大便祕結,小便就像淋雨一樣,心神煩躁,精神恍惚不安的人,是因為邪氣太盛了。古人還說,各種疼痛都是邪氣太盛了,各種瘙癢都是邪氣太弱了。又說,脈搏洪大而急促的是邪氣太盛,脈搏微弱而柔軟的則是邪氣太弱了。

虛則補之。和其氣血托裡也。實則瀉之。疏利而導其氣。內經謂血實則決之。氣虛則掣引之。

潰瘍雖有表症。發熱宜以托裡藥為主。佐以表散之劑。

白話文:

虛弱就補充它。調和氣血,支持內部。實滿就洩除它。疏通並引導氣機。《內經》說,血實就應該放血。氣虛就應該提升和牽引它。

潰瘍雖然有表症,發燒時應以支持內部的藥物為主,輔以散表的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