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卷一 (12)
卷一 (12)
1. 論膿四十
夫癰、疽、瘡、癤。皆由氣血壅滯而生。當推虛、實、表、里而早治之。可以內消。此內托裡之意也。若毒氣已結者。勿泥此內消之法。當辨膿之有無淺深。急酌量刺之。緩則穿通臟腑。腐爛筋骨。可不慎哉。若脈緊而數。為膿未成。緊去但數。為膿已成。以手按上。熱者有膿。
不熱無膿。按之牢硬未有膿。按之半軟半硬已有膿。大軟方是膿成。若大按之痛者膿深。按之不甚痛者膿未成。按之即復痛者為有膿。不復痛者無膿。薄皮剝起。起者膿淺。皮色不變。不高阜者膿深。淺者宜砭。深者宜針。手足指梢及乳上。宜膿大軟方開。麻豆後肢癤有癰。
稍覺有膿。便用決破。遲則成攣曲之疾。
白話文:
論膿四十
癰、疽、瘡、癤都是因為氣血瘀滯不通而引起的。要判斷虛實、表裡,及早治療,可以使膿腫從內部消散,這是內部托舉、扶持正氣的治療方法。但如果毒氣已經凝結,就不能再用這種內消的方法了,要判斷是否有膿,膿的深淺程度,然後根據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切開排膿。如果處理緩慢,膿液會穿透臟腑,腐爛筋骨,這點必須十分小心。
如果脈搏緊而數,表示膿尚未形成;脈搏緊而數目多,表示膿已經形成。用手按壓患處,如果按壓處發熱,表示有膿;不發熱則沒有膿。按壓時,感覺堅硬表示沒有膿;按壓時,感覺半軟半硬,表示已有膿;按壓時,感覺很軟,表示膿已形成。按壓時很痛,表示膿深;按壓時不太痛,表示膿未形成;按壓後疼痛立即恢復,表示有膿;按壓後疼痛不恢復,表示無膿。如果皮膚表面薄薄地隆起,表示膿淺;皮膚顏色沒有變化,也沒有隆起,表示膿深。膿淺的宜用砭石治療,膿深的宜用針刺治療。手腳指尖和乳房上的膿腫,必須等到膿液很軟爛才能切開排膿。麻豆(一種植物,這裡指類似麻豆形狀的癰疽)後肢的癤或癰,稍微感覺到有膿,就要立即切開排膿,否則會導致肌肉攣縮等後遺症。
2. 論癰疽膿成十死一生四十一
凡癰疽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已成膿血。砭石鋒針取之也。但病者多喜內消。而醫者即用十宣散、敗毒散、流氣飲之類。殊不知十宣散雖有參、耆。然防風、白芷、厚朴、桔梗皆足以耗氣。況不分經絡時令。氣血多少。安可概用。敗毒散乃表散藥也。雖有表證。
不過一二服。況非表證。寧用之乎。流氣飲乃行氣散血之劑。服之過度。則氣血虛耗。何以為膿。此三藥不可輕用明矣。若膿既成。昧者待其自穿。殊不知少壯充實者。或能自破。若老弱之人又有攻發太過。不行針刺。膿毒乘虛內攻。穿腸腐膜。鮮不誤事。一婦乳癰膿成。針刺及時。
不月而愈。一人腿癰膿成。畏針幾殆。後為針之。大補三月而平。一人腿癰。脈症俱弱。亦危症也。治以托裡得膿。不急針刺。後膿水開泄不斂而死。一婦發背。待自破。毒內攻。一人腹癰潰透。穢從瘡口出。皆由畏針而斃。
白話文:
凡是癰疽已經化膿的,十之八九都會死,所以聖人要避免癰疽化膿。如果已經化膿,就要用砭石或鋒利的針將膿血排出。但是病人大多希望膿腫自行消散,醫生也往往使用十宣散、敗毒散、流氣飲等藥物。殊不知十宣散雖然含有黨參、黃耆,但防風、白芷、厚朴、桔梗等藥物都會耗損元氣,更何況不分經絡、季節、氣血虛實就使用,怎麼能一概而論呢?敗毒散是表散藥物,即使有表證,也只需服用一兩劑,更何況沒有表證,又怎能使用呢?流氣飲是通行氣血的藥物,服用過度會導致氣血虛弱,又如何能化膿呢?這三種藥物不可輕易使用,這是很明顯的。如果膿腫已經形成,愚昧的人就等著它自行潰破,殊不知年輕力壯的人,或許能自行破潰,但如果年老體弱的人,又加上攻邪過度,而不使用針灸,膿毒就會乘虛而入,穿破腸道腐蝕臟器,很少有不造成事故的。有一個婦女患乳癰化膿,及時針刺治療,不到一個月就痊癒了。有一個人腿上長癰,化膿後害怕針刺,幾乎危及性命,後來才針刺治療,經過大補三個月的調養才痊癒。還有一個人腿上長癰,脈象和症狀都很虛弱,也是危急的症狀,治療上採用托裡引膿的方法,不急於針刺,結果膿水流出不止,最後不治而亡。有一個婦女患發背,等著它自行潰破,結果毒邪內攻而死。還有一個人患腹癰,潰爛透出,污穢從瘡口排出,都是因為害怕針刺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