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外科理例》~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瘰癧一百一

腫痛脈浮數者。祛風清熱。

脈澀者。補血為主。

脈弱者。補氣為主。

腫硬不潰者。補血氣為主。

鬱抑所致者。解鬱結。調氣血。

潰後不斂者。屬氣血俱虛。宜大補。

虛勞所致者。補之。

因有核而不斂者。腐而補之。

脈實而不斂。或不消者。下之。

瘰癧者。結核是也。或在耳後。耳前。或在耳下。連及頤頷。或在頸下。連缺盆。皆謂之瘰癧。或在胸及胸之側。或在兩脅。皆謂之馬刀。手足少陽主之。

瘰癧必起於少陽一經。不守禁忌。延及陽明。大抵食物之厚。鬱氣之積。曰毒。曰風。曰熱。皆此三端。拓引變換。須分虛實。實者易治。虛者可慮。以其屬膽經。主決斷。有相火。且氣多血少。婦人見此。若月經不調。寒熱變生。稍久轉為潮熱。危矣。自非斷欲。神仙不治也。

救苦化堅湯,瘰癧。馬刀。挾癭。從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或入缺盆。乃手足少陽經分。其在頦下或頰車。乃足陽明經分。受心脾之邪而作。宜將二症合而治之。

升麻(一錢),葛根(半錢),真漏蘆,三味俱足。陽明本經藥。連翹(一錢。能散諸血。結氣聚瘡之神藥。十二經瘡藥不可無。),歸身(三分),熟苄(二分),牡丹皮(三分。去腸胃中留血、滯血、三味。諸經中和血、生血、涼血藥也),黃耆(一錢。枯皮毛。實腠理。

補表之元氣。反活血脈、生血。亦瘡家聖藥。),白芍藥(三分。味酸氣寒。補中益肺。氣散而不收。故用酸寒以收散氣。腹痛必用。夏月倍之。冬寒下用酸寒故也。又治腹中不和。),肉桂(三分。大辛熱。能散結積瘡症。屬陽。須少用之。寒因熱用也。又寒覆其瘡。以大辛熱消浮凍之氣。

或躁煩者去之。),麥芽(一錢。治腹中縮急。兼能消食神胃。),柴胡(八分。說同連翹),鼠黏子(當腫不用。若當馬刀挾癭。不在少陽經矣。去此二味。),羌活(一錢),獨活(半錢。),防風(半錢。三味乃手足太陽經藥。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拆。項似拔者用之。

或只用防風一味亦可。瘡在膈以上。雖為手足太陽經症。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病。身拘急者。風也。諸瘡見此症亦用。),曲末(炒黃二分。為消化食。),昆布(二分。味大咸酸。能耎堅。瘡堅硬者用之。),黃連(去毛三分。治煩悶。),廣朮(三分。煨。),三稜(二分。

煨。堅者削之。瘡堅硬甚者用之。不甚勿用。),人參(三分。補肺氣。如氣短氣喘。氣不調加之。),厚朴(薑製一錢二分。腹時見脹加之。),益智仁(二分。唾多者胃不和也。或吐沫吐食。胃上寒者加之。),黃柏(炒三分。有熱或腳膝無力。加之。或燥煩欲去衣者。

腎中伏火者。亦加之。),甘草(炙五分。或二分。調中益胃。泄火和諸藥。分兩不定者。瘡宜瀉營氣。而甘入脾胃。生濕助瘡邪故也。)

白話文:

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的治療方法很多,依據症狀不同而有所差異:

腫痛且脈搏浮快有力者,應以祛風清熱為治療原則。

脈搏澀滯者,應以補血為主。

脈搏虛弱者,應以補氣為主。

腫塊堅硬且未潰爛者,應以補血氣為主。

因情志鬱結導致者,應以解鬱結、調和氣血為治療原則。

潰爛後不易癒合者,屬於氣血俱虛,宜大補。

因身體虛弱導致者,應予以補益。

有核而不癒合者,應先使其腐化,然後再行補益。

脈搏有力但潰爛不易癒合或消退者,應採用瀉下法治療。

瘰癧是結核的一種,可能出現在耳後、耳前、耳下,甚至蔓延至下巴、頸部,甚至鎖骨;胸部及胸側、兩脅出現的類似腫塊稱為馬刀腫,都屬於手足少陽經的病症。

瘰癧大多始於少陽經,若不注意禁忌,則可能蔓延至陽明經。其發病原因大致是飲食過於肥甘厚膩,導致氣機鬱滯,形成毒邪、風邪、熱邪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變化,需要根據虛實情況進行治療。實證容易治癒,虛證則較為棘手。因為瘰癧屬膽經,主決斷,具有相火,多氣少血,女性患者若月經不調,寒熱交替,病情持續時間較長,轉為潮熱,則病情危急,除非斷絕情慾,否則即使神仙也難以醫治。

救苦化堅湯可用於治療瘰癧、馬刀腫以及頸部腫塊,這些腫塊從耳下或耳後開始,向下延伸至頸部、肩膀,甚至鎖骨,屬於手足少陽經循行部位;若腫塊位於下巴或頰車穴(面頰部),則屬於足陽明經循行部位。此病症由心脾邪氣所致,治療應將兩經病症合併考慮。

藥方組成:升麻一錢,葛根半錢,真漏蘆適量(以上三味均為陽明經藥物),連翹一錢(能散血、消腫),歸身三分,熟地黃二分,牡丹皮三分(以上三味能和血、生血、涼血),黃耆一錢(補氣),白芍藥三分(斂陰),肉桂三分(溫經散寒,少用),麥芽一錢(消食),柴胡八分(疏肝解鬱),鼠黏子(腫塊未及頸部以上者不用),羌活一錢,獨活半錢,防風半錢(以上三味為手足太陽經藥),炒黃曲末二分(消食),昆布二分(軟堅散結),黃連三分(清熱),廣朮三分(煨製),三稜二分(煨製,堅硬者削之),人參三分(補氣),厚朴(薑製)一錢二分,益智仁二分,黃柏(炒)三分,炙甘草五分或二分。

此處藥量單位應根據醫師指示調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