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外科理例》~ 卷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五 (8)

1. 背疽一百十六

一人患此已四日。瘡頭如黍。焮痛背重。脈沉實。與黃連內疏湯二劑少退。更與仙方活命飲二劑而消。(此憑脈症也。)

一婦腫痛發熱。睡語脈大用清心湯一劑而安。以金銀花、甘草、天花粉、當歸、栝蔞、黃耆數劑漸潰。更以托裡藥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背毒。焮痛發熱。飲冷。多汗。便秘。譫言。以破棺丹二丸而寧。以金銀花四劑而膿成。開之。更用托裡藥而愈。

一太監發背。腫痛色紫。脈息沉數。良甫曰。脈數發熱而痛者。發於陽也。且瘡瘍赤甚則紫。火極似水也。詢之。常服透骨丹半載。乃積溫成熱所致。遂以內疏黃連湯再服稍平。更用排膿消毒藥。及豬蹄湯大乙膏而愈。

機按此條。因脈因服食而為之處治也。一人傷寒後亦患此。甚危。取去死肉。以神效當歸膏敷貼。飲內疏黃連湯。狂言愈盛。脈愈大。更用涼膈散(二六)二劑。又以四物湯。(九)加芩連數劑而愈。

機按此條脈症不甚詳悉。觀其下後狂愈盛、脈愈大。似屬虛也。仍用涼膈散下之。此必形實進食。故用此也。

大凡患瘡者責效太迫。一二劑未應。輒改服他藥。及致有誤。不思病有輕重。治有緩急。而概欲效於一二劑。難矣。況瘡瘍一症。其所由來固深已久。又形症在外。肌肉潰損。較之感冒無形之疾不同。安可旦夕取效。患者審之。

一人形實色黑。背生紅腫。近髀骨下痛甚。脈浮數而洪緊正冬月。與麻黃桂枝湯。加酒、柏、生附子、栝蔞子、甘草節、人參、羌活、青皮、黃耆、半夏、生薑六貼而消。此亦用托裡之意。

機按此條。因時因脈而制方也。

一水部年逾四十。髀𩨹患毒已半月。頭甚多。大如粟許。內痛如刺。飲食不思。怯甚。脈歇至。此元氣虛。疽蓄於內。非灸不可。遂灸二十餘壯。飲以六君子(二)加藿香、當歸數劑。瘡勢漸起。內痛頓去。胃脈漸至。但瘡色尚紫。瘀肉不潰。此陽氣尚虛也。用桑柴火灸以接陽氣。

解散其毒。仍以前藥加參、耆、歸、桂。色赤膿稠。瘀肉漸腐。取去。兩月餘而愈。(此憑脈症也)

夫邪氣沉伏。真氣怯弱。不能起發。須灸。灸而兼大補。若投常藥。待其自潰。鮮不誤矣。

一人年逾六十。冬至後疽發背。五七日腫勢約七寸許。不任其痛。視之膿成。彼懼開發。越三日始以燔針開之。以開遲。迨二日變症果生。覺重如負石。熱如炳火。痛楚倍常。六脈沉數。按之有力。此膏粱積熱之變。邪氣酷熱。固宜治之以寒藥。但時月嚴凝。有用寒遠寒之戒。

經曰。假者反之。雖違其時。以從其症可也。急作清涼飲子。加黃連秤一兩半作一服。利下兩行。痛減七分。翌日復進。其症悉除。月餘平復。

機按此條。因厚味因脈而為之治法也。

白話文:

背疽一百十六

案例一:

有一個人患背疽已經四天了,瘡頭像小米粒一樣小,又紅又腫,背部感覺沉重疼痛,脈象沉而有力。給他服用兩劑黃連內疏湯後,稍微好轉。接著又服用兩劑仙方活命飲,腫塊就消退了。(這是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治療的。)

案例二:

一個婦人背部腫痛發熱,睡覺時會說胡話,脈象洪大。給她服用一劑清心湯後就安穩了。之後又服用數劑金銀花、甘草、天花粉、當歸、栝蔞、黃耆等藥,使腫塊慢慢潰爛。最後再用托裡藥來幫助恢復。(這是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治療的。)

案例三:

一個人背部生毒瘡,又紅又腫,發熱,喜歡喝冷飲,而且多汗、便秘、說胡話。給他服用兩丸破棺丹後就安靜下來了。接著服用四劑金銀花,使膿液生成,然後切開引流。最後再用托裡藥來幫助恢復。

案例四:

一個太監背部生瘡,腫痛,顏色發紫,脈象沉而快。醫生說,脈象快而發熱疼痛,這是陽證。而且瘡瘍紅到極點就會變成紫色,就像火熱到極點反而像水一樣。詢問後得知,他經常服用透骨丹半年了,這是積累溫熱所導致的。於是先給他服用黃連內疏湯,症狀稍微平穩。接著再用排膿消毒的藥物,以及豬蹄湯和大乙膏來幫助恢復。

案例五:(醫師的按語)

這個案例說明了根據脈象和飲食習慣來判斷病情和治療方法的重要性。一個人傷寒後也患上背疽,情況非常危急。醫師先去除壞死的組織,敷上神效當歸膏,再讓他服用黃連內疏湯,結果胡言亂語反而更嚴重,脈象也更洪大。於是改用兩劑涼膈散,接著又用數劑四物湯加黃芩和黃連,最後才康復。

案例六:(醫師的按語)

這個案例的脈象和症狀不是很詳細,但從他服用藥物後胡言亂語更嚴重、脈象更洪大來看,應該是虛證。仍然用涼膈散來攻下,這是因為他體質比較強壯而且進食正常,所以才用這種方法。

案例七:(普遍的治療觀點)

一般來說,患瘡的人都太急於見效。吃了一兩劑藥沒效果,就隨便換其他藥,導致病情惡化。他們不考慮病情的輕重和治療的緩急,總是想一兩劑藥就見效,這是很難的。況且瘡瘍這種疾病,它的病因往往已經存在很久了,而且病變部位在皮膚表面,肌肉組織也已經潰爛,和感冒這種無形的疾病是不同的,怎麼可能馬上就好呢?患病的人要仔細思考這個道理。

案例八:

一個人體格強壯,膚色黝黑,背部生出紅腫,靠近髖骨的地方疼痛劇烈,脈象浮、快、而且洪大而有力。正值寒冷的冬天,給他服用六貼麻黃桂枝湯,並加入酒、柏子、生附子、栝蔞子、甘草節、人參、羌活、青皮、黃耆、半夏、生薑等藥,腫塊就消退了。這也是採用托裡的方法來治療。

案例九:(醫師的按語)

這個案例說明了要根據季節和脈象來制定治療方案。

案例十:

一個在水利部門工作、年過四十的人,髖部生了毒瘡已經半個月了,瘡頭很多,像粟米一樣大,裡面像針刺一樣疼痛,沒有食慾,非常虛弱,脈象時有間歇。這是因為元氣虛弱,毒邪積聚在體內,必須用艾灸才能治療。於是為他艾灸二十多壯,並讓他服用數劑六君子湯,加入藿香和當歸。瘡勢慢慢好轉,內部疼痛也消失了,胃脈也開始出現。但瘡的顏色還是紫色,壞死的肌肉沒有潰爛,這是陽氣仍然虛弱的表現。所以用桑柴火來艾灸,以接續陽氣,解散毒素。接著仍然讓他服用之前的藥,加入人參、黃耆、當歸、桂枝,瘡的顏色變成紅色,膿液也變得濃稠,壞死的肌肉慢慢腐爛脫落。兩個多月後就痊癒了。(這是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治療的。)

案例十一:(觀點總結)

如果邪氣深藏,而正氣又虛弱,無法將毒邪發散出來,就必須用艾灸來幫助。而且在艾灸的同時要進行大補。如果只是用普通的藥物,等待它自己潰爛,往往會耽誤治療。

案例十二:

一個人年過六十,冬至後背部生了疽瘡。五六天後腫塊大約七寸左右,疼痛難忍。觀察到膿已經形成,但他害怕切開。拖了三天後才用燒紅的針刺破引流。因為開得太晚,導致兩天後產生了變證,感覺背部像背著石頭一樣沉重,熱得像火燒,疼痛更加劇烈。六脈沉而快,按下去有力。這是因為飲食太過油膩而積熱所引起的變證。邪氣非常熱,本來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但是因為當時正值嚴寒的冬天,有使用寒涼藥物要小心禁忌的說法。

古書說,如果出現假象,反而要使用相反的治療方法。雖然違背了季節,但只要符合病情就可以了。於是趕緊製作清涼飲,加入一兩半的黃連,讓他服用。排便兩次後,疼痛減少了七成。第二天再讓他服用,所有的症狀都消失了。一個多月後就康復了。

案例十三:(醫師的按語)

這個案例說明了要根據過食肥甘厚味和脈象來制定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