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卷一 (4)
卷一 (4)
1. 肺肝腎癰症十一
肺癰主胠滿。肺藏氣而外主息。其脈支別者。從肺系橫出腋下。故喘而兩胠滿。此言肺癰所見症。
肝癰主小便。肝主驚。肝脈循股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直上貫肝膈。布脅肋。故兩胠滿。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
此言肝癰所見證。
腎癰主少腹滿。此言腎癰所見證。
白話文:
肺部膿瘍主要症狀是胸部脹滿。肺臟貯藏氣息,並主司呼吸。肺部的經脈分支從肺部延伸,橫過腋下。因此,患者會喘息且兩側胸部脹滿。這是肺部膿瘍的臨床表現。
肝臟膿瘍主要症狀是小便不利。肝臟主司人的精神活動,容易驚恐。肝臟的經脈沿大腿內側下行,進入陰毛處,環繞陰器到達小腹,然後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分佈於脅肋部。因此,患者會有兩側胸部脹滿,臥下時容易驚恐,且小便困難。這是肝臟膿瘍的臨床表現。
腎臟膿瘍主要症狀是小腹部脹滿。這是腎臟膿瘍的臨床表現。
2. 癰生原於臟腑十二
五臟菀熟。癰發六腑。
菀、積也。熟、熱也。五臟積熱。六腑受之。陽熱相薄。熱之所過。則為癰也。
此言五臟積熱。六腑受之而生。
六腑不和。留結為癰。
六腑屬陽而主氣。肌肉上為陽脈。邪氣遊於六腑。則肌肉上之脈不和。邪氣停留肌膚。結聚為癰腫矣。此言六腑受邪而生。
白話文:
五臟積聚鬱熱,癰腫就會產生於六腑。
「菀」指積聚,「熟」指熱。五臟積聚熱邪,六腑受到影響。陽氣與熱邪互相搏鬥,熱邪所經過的地方,就會形成癰腫。
也就是說,五臟積聚的熱邪,會影響六腑而產生癰腫。
如果六腑功能失調,邪氣停滯就會形成癰腫。
六腑屬陽,主導氣機運行。肌肉表層是陽脈循行的地方,邪氣在六腑遊走,就會導致肌肉表層的經脈氣血運行不暢。邪氣停留在肌膚,聚集起來就形成了癰腫。也就是說,六腑受到邪氣侵襲也會產生癰腫。
3. 辨臟腑內瘡十三
中府隱隱痛者。肺疽。其上肉微起者。肺癰。
巨闕隱隱痛者。心疽。其上肉微起者。心癰。
期門隱隱痛者。肝疽。其上肉微起者。肝癰。
章門隱隱痛者。脾疽。其上肉微起者。脾癰。
京門隱隱痛者。腎疽。其上肉微起者。腎癰。
中脘隱隱痛者。胃疽。其上肉微起者。胃癰。
天樞隱隱痛。大腸疽。其上肉微起。大腸癰。
丹田隱隱痛。三焦疽。其上肉微起。三焦癰。
關元隱隱痛。小腸疽。其上肉微起。小腸癰。
白話文:
如果胸部中府穴隱隱作痛,是肺疽;如果患處皮膚略微隆起,則是肺癰。
如果胸部巨闕穴隱隱作痛,是心疽;如果患處皮膚略微隆起,則是心癰。
如果右脅期門穴隱隱作痛,是肝疽;如果患處皮膚略微隆起,則是肝癰。
如果左脅章門穴隱隱作痛,是脾疽;如果患處皮膚略微隆起,則是脾癰。
如果腰部京門穴隱隱作痛,是腎疽;如果患處皮膚略微隆起,則是腎癰。
如果腹部中脘穴隱隱作痛,是胃疽;如果患處皮膚略微隆起,則是胃癰。
如果腹部天樞穴隱隱作痛,是大腸疽;如果患處皮膚略微隆起,則是腸癰。
如果腹部丹田穴隱隱作痛,是三焦疽;如果患處皮膚略微隆起,則是三焦癰。
如果腹部關元穴隱隱作痛,是小腸疽;如果患處皮膚略微隆起,則是小腸癰。
4. 明瘡瘍本末十四
今富貴之人。飲食肥膿。日久太過。其氣味俱厚之物。乃陽中之陽。不能走空竅。先行陽道。反行陰道。逆於肉理。則濕氣大勝。子(土)能令母(火)實。火乃大旺。濕熱既盛。必來克腎。若雜以不順。必損其真水。腎既受邪。積久水乏。水乏則從濕熱之化而上行。其瘡多出背出腦。
此為大丁之最重也。若毒氣行於肺或脾胃之部分。毒之次也。若出於他經。又其次也。濕熱之毒所止處。無不潰爛。故經言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如持虛器以授物。物無不受。故治大丁之法。必當瀉其營氣。以標本言之。先受病為本。非苦寒之劑為主為君。不能除其苦楚疼痛也。
白話文:
現在富貴人家,飲食油膩肥甘,日積月累過度食用厚味濃烈的食物,這些都是至陽之物,無法順利通過經絡,反而先從陽經循行,再逆行於陰經,違背肌理,導致濕氣盛極。脾土能使心火實旺,火氣就更加旺盛。濕熱交盛,必然克伐腎臟。如果再夾雜著其他不順暢的因素,必然損傷腎精。腎臟受邪,積久則腎精虧虛,腎精虧虛就會導致濕熱之邪上行,瘡瘍多發於背部和頭部。
這是大丁瘡中最嚴重的一種。如果毒氣侵犯肺部或脾胃,則毒性較輕;如果出現在其他經絡,則毒性更輕。濕熱之毒所到達的地方,無不潰爛。所以古籍記載:「膏粱厚味導致的變化,足以產生大丁瘡」。如同拿著空器皿去盛裝東西,什麼東西都能盛進去,因此治療大丁瘡,一定要先瀉去營氣。從本標來說,先受病邪侵犯為本,如果不以苦寒藥物為主藥,就無法消除其痛苦。
5. 陰滯於陽為疽陽滯於陰為癰十五
癰疽因陰陽相滯而生。蓋氣陽也。血陰也。血行脈內。氣行脈外。相併周流。寒與濕搏之則凝泣行遲為不及。熱與火搏之。則沸騰行速為太過。氣得邪而鬱。則津液稠黏。為痰為飲。積久滲入脈中。血為之濁。此陰滯於陽也。血得邪而鬱。隧道阻隔。或溢或結。積久滲出脈外。
氣為之亂。此陽滯於陰也。病皆由此。不特癰疽。陽滯於陰。謂陽盛而滯其陰。脈則浮洪弦數。陰滯於陽。謂陰弱而滯其陽。脈則沉弱細澀。陽滯以寒治之。陰滯以熱治之。
白話文:
癰疽是因為陰陽氣血阻塞不通而產生。氣屬陽,血屬陰。血液在脈絡內運行,氣則在脈絡外運行,兩者互相配合,共同循環。如果遇到寒濕之邪,就會凝滯、運行遲緩,造成氣血不足。如果遇到熱火之邪,就會沸騰、運行過速,造成氣血過盛。
陽氣受邪氣侵犯而鬱結不通,就會使津液變得稠黏,形成痰飲,積久滲入脈絡之中,使血液變得污濁,這就是陰滯於陽。血液受邪氣侵犯而鬱結不通,阻塞經脈通道,血液就會溢出或凝結,積久滲出脈絡之外,使氣機紊亂,這就是陽滯於陰。
各種疾病都是由此產生,不只是癰疽。陽滯於陰,指的是陽氣過盛而阻塞陰氣;其脈象表現為浮、洪、弦、數。陰滯於陽,指的是陰氣虛弱而阻塞陽氣;其脈象表現為沉、弱、細、澀。治療陽滯於陰,要用寒涼之法;治療陰滯於陽,要用溫熱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