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卷三 (10)
卷三 (10)
1. 瘰癧一百一
一人耳下患五枚如貫珠。年許尚硬。面色痿黃。飲食不甘。勞而發熱。脈數軟而澀。以益氣養榮湯六十餘劑。元氣已復。患處已消。一核尚存。以必效散二服而平。(此憑症脈也。)
一婦瘰癧不消。膿清不斂。用八珍湯(十四)少愈。忽肩背痛不能回顧。此膀胱經氣鬱所致。當服防風通氣湯。彼云瘰癧膽經病也。是經火動而然。自服涼肝降火之藥。反致不食。痛盛。予診其脈。胃氣愈弱。先以四君子(六三)加陳皮、炒芍藥、半夏、羌活、蔓荊子四劑。食進痛止。繼以防風通氣(四二)二劑而愈。(此憑脈與症也。)
一人神勞多怒。頸腫一塊。久而不消。諸藥不應。予以八珍湯(十四)加柴胡、香附。每日更隔蒜灸數壯。及日飲遠志酒二三盞漸消。(此憑症也。)
一婦月水不行。漸熱。咳嗽。肌體漸瘦。胸膈不利。頸腫一塊。日久不消。令服逍遙散(二三)月餘。更服八珍湯(十四)加牡丹皮、香附。又月餘加黃耆、白蘞。兩月餘熱退腫消。經行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年逾三十。每勞心過度。頸腫發熱。服敗毒散愈盛。用補中益氣湯數貼而消。(此憑症也。)
張通府耳後髮際患腫一塊。無頭。肉色不變。按之微痛。彼謂痰結。脈軟而時見數。經曰。脈數不時見。瘡也。非痰也。仲景云。微弱之脈。主血氣俱虛。形精不足。又曰。沉遲軟弱。皆宜托裡。遂用參、耆、歸、朮、川芎、炙甘草以托裡。少加金銀花、白芷、桔梗以消毒。
彼謂不然。內飲降火消痰。外貼涼藥。覺寒徹腦。患處大熱。頭愈重。食愈少。復請治。以四君子加藿香、炮乾薑數劑。食漸進。腫成刺之。更以十全大補湯(十三)去桂。灸以豆豉餅。又有餘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耳內出膿。或痛。或癢。服聰耳益氣湯不應。服防風通聖散愈甚。予用補腎丸而愈。(機按前條瘰癧治法。虛者補之。而補有先後溫涼之殊。實者瀉之。而瀉有輕重表裡之異。或行消削。或開鬱滯。或舍時從症。或變法用權。或針。或砭。或灸。或敷。其法亦粗備矣。醫者能仿是例而擴充之。庶幾亦可以應變矣。)
一兒宿痰失道。癰腫見於頸項。或臂膊胸背。是為冷症。宜四生散敷貼。內服附子八物湯及隔蒜灸。(此無脈可憑而治。當時必有所見也。)
一人因暴怒。項下腫痛。胸膈痞悶,兼發熱。用方脈流氣二劑。胸膈利。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而熱退。肝脈尚弦澀。以小柴胡加芎、歸、芍藥四劑。脈症頓退。以散腫潰堅丸一料。將平。惟一核不消。服遇神仙無比丸二兩而瘳。(此憑症憑脈也。)
一兒甫周歲。項患胎毒。予俟有膿刺之。膿出碗許。乳食如常。用托裡藥月餘而愈。又一兒患此。待膿自出。幾至不救。(此憑症也。)
白話文:
一人耳朵下方長了五顆像串珠子的腫塊,大約一年了還很硬,臉色枯黃,食慾不佳,勞累就會發燒,脈象快而無力、摸起來澀。用了益氣養榮湯六十多劑後,元氣恢復,腫塊也消失了,只剩下一顆,再用必效散兩服就痊癒了。(這是根據症狀和脈象判斷的。)
一位婦人瘰癧(淋巴結腫大)沒有消退,流出的膿水清澈但不易癒合,用了八珍湯(十四)稍微好轉,卻突然肩背疼痛,無法回頭。這是膀胱經氣血鬱滯所致,應該服用防風通氣湯。她卻認為瘰癧是膽經的病,是膽經火氣太旺引起的,自己服用清肝降火的藥,反而導致食慾不振,疼痛加劇。我診斷她的脈象,發現胃氣更加虛弱,先用四君子湯(六三)加上陳皮、炒芍藥、半夏、羌活、蔓荊子四劑,食慾恢復,疼痛也止住了,接著再用防風通氣湯(四二)兩劑就痊癒了。(這是根據脈象和症狀判斷的。)
一人因精神勞累、容易發怒,脖子腫了一塊,久久不消,吃藥都沒有效果。我用八珍湯(十四)加上柴胡、香附,每天隔著蒜頭灸數次,並每天喝二三小杯遠志酒,腫塊就慢慢消退了。(這是根據症狀判斷的。)
一位婦人月經不來,身體逐漸發熱、咳嗽、身體消瘦、胸悶不適,脖子腫了一塊,久久不消。讓她服用逍遙散(二三)一個多月後,再服用八珍湯(十四)加上牡丹皮、香附,又過了一個多月再加入黃耆、白蘞,兩個多月後,發熱退了,腫塊也消了,月經也來了,病就好了。(這是根據症狀判斷的。)
一人年過三十,每次過度勞心,脖子就會腫脹發熱,服用敗毒散反而更加嚴重,用補中益氣湯幾帖就消腫了。(這是根據症狀判斷的。)
張通判耳後的髮際長了一塊腫塊,沒有膿頭,肉色沒有改變,按壓時稍微疼痛。他認為是痰積結,脈象無力且時有跳動快的現象。醫書上說:「脈搏跳動快但不穩定,是瘡,不是痰。」張仲景也說:「脈象微弱,是氣血俱虛、精氣不足。」又說:「脈象沉遲、軟弱,都應該用托裡的方法。」於是用了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川芎、炙甘草來托裡,再稍微加入金銀花、白芷、桔梗來消毒。
他不認為這樣是對的,內服降火消痰的藥,外貼涼藥,覺得寒氣徹骨,患處卻發熱,頭更加沉重,食慾更差。再請我診治時,我用四君子湯加上藿香、炮乾薑幾劑,食慾漸漸恢復,腫塊化膿後將膿刺出。接著用十全大補湯(十三)去掉桂枝,並用豆豉餅敷貼患處,剩餘的腫塊就痊癒了。(這是根據脈象和症狀判斷的。)
一人耳朵裡面流膿,時而疼痛,時而發癢,服用聰耳益氣湯沒有效果,服用防風通聖散反而更加嚴重。我用補腎丸就治好了。(這裡的重點是,先前提到瘰癧的治療方法,虛弱的要補,但補的方式有溫補和涼補的差別;實證要瀉,但瀉的方式有輕重表裡的區別。有時要用消散的方法,有時要疏通鬱滯,有時要根據時令調整用藥,有時要變通方法權宜使用,有時用針,有時用砭石,有時用灸,有時用敷貼,這些治療方法大致都已經齊備了。醫生如果能效仿這些例子加以擴充,或許就能應對各種變化。)
一個小孩因為宿痰堵塞,導致脖子、手臂、胸背等處長出癰腫,這是屬於寒症,應該用四生散敷貼,內服附子八物湯,並隔著蒜頭灸。(這是沒有脈象可參考而進行治療的案例,當時一定有其他可見的症狀。)
一人因為暴怒,脖子下方腫痛,胸悶不舒服,同時發熱。用方脈流氣湯兩劑後,胸悶得到緩解,再用荊防敗毒散兩劑後,熱就退了,肝脈仍然弦澀,用小柴胡湯加上川芎、當歸、芍藥四劑,脈象和症狀都很快消退,再用散腫潰堅丸一料,病情將近痊癒,只剩一個小腫塊沒消,服用遇神仙無比丸二兩後就痊癒了。(這是根據症狀和脈象判斷的。)
一個剛滿一歲的小孩,脖子上長了胎毒,我等膿出來後才刺破,流出了一碗的膿,小孩的飲食正常,用托裡的藥一個多月就痊癒了。另一個小孩也患了這個病,等膿自己出來,差點就沒救了。(這是根據症狀判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