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卷五 (17)
卷五 (17)
1. 臂癰一百十七
王老年七十。季春因寒濕地氣。得附骨疽於左腿足少陽分。微侵足陽明。闊六七寸。長一尺。堅硬漫腫。肉色不變。皮澤深。但行步作痛。以指按至骨大痛。服內托黃耆湯一服立止。再服腫消。
柴胡(錢半),連翹,肉桂(各一錢),黃耆,歸尾(各二錢),鼠黏子(炒一錢),黃柏,甘草(炒各半錢),升麻(七分)
上銼。酒盞半。水盞半。同煎至二盞。去渣。空心宿食消盡。大溫服。少時。以早膳壓之。不令大熱上攻。犯中上二焦也。
一兒年十歲。四月於左腿近膝股內出附骨癰。不辨肉色。漫腫。皮澤木硬。瘡勢甚大。左腿乃肝之髀上也。
足厥陰肝經之分。少侵足太陰脾經。其脈左三部細而弦。按之洪緩微有力。用內托黃耆柴胡湯。
黃耆(二錢),柴胡(錢半),連翹(一錢二分),羌活(半錢),生苄(二分),歸尾(七分半)官桂,土瓜根,黃柏(酒洗各二分)
上銼。作一服。水酒各盞半。同煎至一盞。去渣。空心稍熱服。
一人附骨癰。畏針不開。臀膝通潰。脈數發渴。煩躁。時嗽。飲食少思。齊氏曰。瘡瘍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利無度。或小便如淋。此惡症也。膿出之後。若脈洪數。難治。微澀遲緩。易治。刺之膿出四五碗。即服參、耆、歸、術大劑。翌日脈稍斂。更服八珍湯。(十四)加五味、麥門、肉桂、白蘞三十餘貼。脈緩膿稠。三月乃愈。
一老腿患附骨疽。腫硬。大按方痛。口乾脈弱。腫聚不潰。飲食少思。予謂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肉色不變者發於骨髓。遂托以參、耆等藥三十餘劑。膿雖熟不穿。予謂藥力難達。必須針刺。不聽。至旬日方刺。湧出清膿五六碗。然衰老氣血不足養。毒又久。竟不救。
大抵瘡疽。旬日不退。宜托之。有膿刺之。有腐肉取之。虛則補之。此十全之功也。
一人患貼骨疽。腿細短軟。瘡口不合。以十全大補湯。外灸附子餅。貼補藥膏。調護得宜。百貼而愈。
一人環跳穴患附骨疽。彼謂小瘡。服敗毒藥。外以寒藥敷貼。因痛極針之。膿瘀大泄。方知為癰。請治其脈。
右關浮大。此胃氣已傷。故瘡口開張。肉紫下陷。捫之不熱。彼謂瘡內更覺微冷。自謂必成漏矣。灸以豆豉餅。飲六君子加藿香、砂仁、炮姜數劑。胃氣漸醒。飲食漸進。患處漸暖。肌肉漸生。再以十全大補湯而愈。
一人亦患此。內痛如錐。外色不變。勢不可消。喜其未用寒劑。只因痛傷胃氣而不思食。以前藥去炮姜治之。飲食稍進。更以十全大補湯二十餘劑。膿成針去。仍以大補湯倍加參、耆、芎、歸。膿久不止。更加麥門、五味、貝母、遠志數服漸止。瘡亦尋愈。
二症蓋因濕熱滯於肉理。真氣不能運化。其始宜除濕熱。實脾土。和氣血。則濕自消散。若膿未成。以隔蒜灸之。立效。
白話文:
王老先生七十歲,春天時因為寒冷潮濕的地面濕氣侵襲,在左腿足少陽經脈部位得了附骨疽,稍微侵犯到足陽明經脈。腫塊寬六七寸,長一尺,堅硬而且邊界不清,皮膚顏色沒有改變,皮膚表面深暗,但是走路時會疼痛,用手指按壓到骨頭時會非常疼痛。服用內托黃耆湯一帖就立刻止痛,再服用幾帖腫脹就消退了。
內托黃耆湯的藥方:柴胡(一錢半),連翹、肉桂(各一錢),黃耆、當歸尾(各二錢),牛蒡子(炒過,一錢),黃柏、甘草(炒過,各半錢),升麻(七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半酒杯、半水杯的量一同煎煮到兩杯的量,去掉藥渣,在空腹、宿食消化完的時候,溫熱服用。過一會兒,再用早飯壓住藥力,避免藥力過熱而向上攻入中上焦。
一個十歲的男孩,四月時在左腿靠近膝蓋的內側長出附骨疽,看不出皮膚顏色變化,腫脹邊界不清,皮膚表面像木頭一樣僵硬,瘡勢很大。左腿是屬於肝經的部位,是足厥陰肝經循行的部位,稍微侵犯到足太陰脾經。把脈時,左手的寸關尺三部脈象細而弦,按下去感覺洪大、和緩但略有力。使用內托黃耆柴胡湯治療。
內托黃耆柴胡湯的藥方:黃耆(二錢),柴胡(一錢半),連翹(一錢二分),羌活(半錢),生甘草(二分),當歸尾(七分半),肉桂、土瓜根、黃柏(用酒洗過,各二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配成一帖。用水和酒各一杯半一起煎煮到一杯的量,去掉藥渣,在空腹稍微熱的時候服用。
另一個人患了附骨疽,因為害怕針刺所以沒有切開膿瘡,導致臀部和膝蓋都潰爛了,脈搏跳動快速而且口渴,煩躁不安,有時會咳嗽,食慾不佳。齊醫生說,瘡瘍導致煩躁、咳嗽、腹痛、非常口渴,或者腹瀉不止,或者小便淋漓不暢,這都是病情嚴重的徵兆。膿液排出後,如果脈搏洪大且快速,就很難治療;如果脈象微弱、遲緩,就容易治療。用針刺破膿瘡,排出四五碗的膿液後,立刻服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大劑量的藥物。第二天脈搏稍微收斂,再服用八珍湯(十四味藥)加上五味子、麥門冬、肉桂、白蘞等藥三十多帖,脈象變得緩和,膿液也變得濃稠,三個月後才痊癒。
一位老年人腿上患了附骨疽,腫脹堅硬,用力按壓時會疼痛,口乾舌燥,脈象虛弱,腫塊聚集不消退也無法潰破,食慾不佳。我認為腫脹在下面且堅硬的,是發生在筋骨;皮膚顏色不變的,是發生在骨髓。於是使用人參、黃耆等藥物調理了三十多帖,膿雖然成熟但還是沒有破潰。我認為藥力難以到達病灶,必須用針刺破,他不聽。直到十天後才刺破,湧出清稀膿液五六碗。然而病人年紀大,氣血不足以滋養身體,而且病毒又積累很久,最終沒有救回來。
大體上來說,瘡瘍如果十天不消退,就應該用藥托起;有膿就應該刺破;有腐肉就應該去除;虛弱就應該補養。這才是治療瘡瘍的完整方法。
另一個人患了貼骨疽,腿變得細短軟弱,瘡口無法癒合。使用十全大補湯,外用附子餅艾灸,貼上膏藥,調養護理得當,一百帖後就痊癒了。
另一個人環跳穴患了附骨疽,他認為是小瘡,服用敗毒的藥,外用寒涼的藥敷貼,因為疼痛難忍才用針刺破,膿瘀大量排出,這才知道是癰。請我治療時,發現他的脈象右關脈浮大,這是胃氣已經受損的表現,所以瘡口開張,肌肉呈紫色下陷,摸起來不熱,他覺得瘡內有輕微的涼感,認為一定會形成漏管。用豆豉餅艾灸,服用六君子湯加上藿香、砂仁、炮姜等藥數帖,胃氣逐漸恢復,食慾逐漸增加,患處逐漸溫熱,肌肉逐漸生長,再用十全大補湯才痊癒。
另一個人也患了這種病,內部疼痛如錐刺,外表顏色沒有變化,病勢難以消退。慶幸的是他沒有使用寒涼藥物。只是因為疼痛而傷了胃氣導致食慾不振。用先前的藥方去掉炮姜來治療,食慾稍微好轉,再用十全大補湯二十多帖,膿液形成後就用針刺破。接著仍然用大補湯,加倍加入人參、黃耆、川芎、當歸。因為膿液很久都不停止,再加入麥門冬、五味子、貝母、遠志等藥數帖,膿液才逐漸停止,瘡也很快痊癒。
這兩種病症都是因為濕熱停留在肌肉紋理中,導致真氣不能運行疏通。開始治療時應該去除濕熱,健脾土,調和氣血,濕氣自然就能消散。如果膿液還沒有形成,用隔蒜灸的方法治療,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