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附方 (25)
附方 (25)
1. 生地黃丸
許白雲云。有一師尼患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自汗。是時疫氣大行。醫見寒熱。作傷寒治。大小柴胡湯雜進。數日病劇。予診三部無寒邪。但肝脈弦長上魚際。宜用抑陰之藥。遂用此方。
秦艽,黃芩,硬柴胡(各五錢),赤芍藥(一兩),生地黃(一兩酒蒸搗膏)
為末。入地黃膏。加煉蜜少許。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烏梅湯下。日進二服。
白話文:
許白雲說,有個尼姑得了怪病,身體疲憊,時而發冷時而發熱,臉色潮紅,心中煩躁,有時候還會自己出汗。當時正值疫病流行,醫生看到她忽冷忽熱,就當作傷寒來治療,用大柴胡湯和小柴胡湯等藥混合著吃,結果幾天下來病情反而加重。我診斷後,認為她身上並沒有寒邪,只是肝脈呈現弦長而且上達魚際的現象,應該使用抑制陰虛火旺的藥物。於是我就用了這個藥方:
秦艽、黃芩、硬柴胡(各五錢)、赤芍藥(一兩)、生地黃(一兩用酒蒸過後搗成膏狀)。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生地黃膏,再加入少許煉製過的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烏梅湯送服,每天服用兩次。
2. 遇仙無化丸
治癧未成膿。其人氣體如常。宜服此丸。形氣覺衰者。先服益氣養榮湯。待血氣。少充。方服此丸。核消仍服前湯。潰後有瘀肉。宜針頭散。若不斂。亦服此丸。斂後再服前湯。
白朮(炒),檳榔,防風,密陀僧,郁李仁(湯泡去皮),甘草(各五錢),斑蝥(去翅足用糯米同炒米不用五錢)
細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早晚煎甘草檳榔湯下。服至月許。覺腹微痛。自小便中取下癧毒。如魚目狀。已破者自合。未膿者自消。
白話文:
治療瘰癧(淋巴結核)還沒化膿的情況。如果患者的身體狀況和平常一樣,就可以服用這個藥丸。如果患者覺得身體虛弱,應該先服用益氣養榮湯,等到氣血稍微恢復後,再服用這個藥丸。如果淋巴結核消退,仍然要繼續服用益氣養榮湯。如果淋巴結核潰破後有瘀肉,可以使用針頭散治療。如果傷口不收口,也要服用這個藥丸。等傷口收口後,再服用益氣養榮湯。
白朮(炒過)、檳榔、防風、密陀僧、郁李仁(用熱水浸泡後去皮)、甘草(各五錢),斑蝥(去除翅膀和腳,用糯米一同炒,米不用,用五錢)。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用水調成糊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早晚用煎好的甘草檳榔湯送服。服用大約一個月,如果感覺腹部微微疼痛,就會從小便中排出像魚眼睛一樣的瘰癧毒素。已經破潰的傷口會自行癒合,還沒化膿的淋巴結核會自行消散。
3. 三品錠子
上品,去十八種痔。
白礬(二兩),乳香(三錢五分),沒藥(三錢五分),牛黃(三錢),白砒(一兩零五分)
中品,去五漏及番花瘤氣核。
白礬(二兩),白砒(一兩三錢),乳香,沒藥(各三錢)
下品,治瘰癧、氣核、疔瘡、發背、腦疽諸惡症。
白礬(二兩),白砒(一兩五錢),乳香,沒藥(各二錢半),牛黃(三分)
先將砒末入紫泥罐內。次用礬末蓋之。以炭火煅令煙盡。取出研極細末。糯米糊和為挺子。狀如線香。陰乾紝瘡內三四次。年深者五六次。其根自腐潰。如瘡露在外。更用蜜水調搽。幹上亦可。
白話文:
三品錠子
上品,用來治療十八種痔瘡。
配方:白礬(約75克),乳香(約13克),沒藥(約13克),牛黃(約11克),白砒(約40克)。
中品,用來治療五種漏症以及番花瘤和氣核。
配方:白礬(約75克),白砒(約50克),乳香、沒藥(各約11克)。
下品,用來治療瘰癧、氣核、疔瘡、發背、腦疽等各種惡性腫瘡。
配方:白礬(約75克),白砒(約55克),乳香、沒藥(各約9克),牛黃(約1克)。
製作方法:先將白砒粉末放入紫砂罐內,再用白礬粉末覆蓋其上。用炭火煅燒至沒有煙冒出,取出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然後用糯米糊調和成條狀,形狀像線香。將其陰乾後,插入瘡口三到四次。若是病程較久的,可使用五到六次。這樣瘡的根部就會自行腐爛潰散。如果瘡口是外露的,可以用蜂蜜水調和後塗抹在瘡口上,乾的狀態也可以塗抹。
4. 益元散
滑石(煅六兩),甘草(炙二兩)
各研為末。和蜜與服三錢。熱湯冷水任下。
白話文:
將滑石(煅燒過的,六兩)和甘草(炙烤過的,二兩)各自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每次取三錢,用蜂蜜調和後服用,可以用熱水或冷水送服,沒有限制。
5. 治血分椒仁丸
續隨子(去皮研),郁李仁,黑牽牛(研),五靈脂(研),吳茱萸,延胡索,椒仁,甘遂,附子當歸(各五錢),芫花(醋浸一錢),石膏,膽礬(一錢),人言(一錢),蚖青(十枚去頭翅足同糯米炒黃米不用)
為末。麵糊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橘皮湯下。此方藥雖峻利。所用不多。畏而不服。是養病害身也。嘗治虛弱之人。亦未見其有誤。
白話文:
將續隨子去皮研磨,郁李仁、黑牽牛研磨、五靈脂研磨、吳茱萸、延胡索、椒仁、甘遂、附子、當歸各取五錢,芫花用醋浸泡後取一錢,石膏、膽礬各取一錢,人言一錢,蚖青十枚去除頭、翅膀和腳,與糯米一同炒至黃色,但糯米不用。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如豌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橘皮湯送服。這個藥方雖然藥性猛烈,但用量不多。如果因為害怕藥性而不敢服用,反而會對身體有害。我曾經治療過虛弱的人,也沒有發現有任何問題。
6. 治水分葶藶丸
葶藶(炒另研),續隨子(去殼研各半兩),干筍末(一兩)
為末。棗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煎扁蓄湯下。如大便利者。減葶藶、續隨子各一錢。加白朮五錢。
又方,治經脈不利即為水。水流四肢即為腫滿。名曰血分。
其候與水相類。作水治之非也。宜用此方。
人參,當歸,桂心,赤芍,瞿麥穗,白茯苓,大黃(濕紙裹三斗米下蒸米熟去紙切炒各半兩),葶藶(炒另研一錢)
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飲下十五至二三十丸。
白話文:
[治水分葶藶丸]
將葶藶(炒過後另外研磨)和續隨子(去除外殼研磨)各半兩,以及乾燥的筍子末一兩,全部磨成粉末。用棗肉將粉末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顆,用煎煮過的扁蓄湯送服。如果服用後腹瀉嚴重,就減少葶藶和續隨子各一錢,並加入白朮五錢。
另一個藥方,用來治療因為經脈不通暢而導致的水腫,這種水腫會流竄到四肢,造成全身腫脹,這種情況被稱為「血分」。
這種情況的症狀和一般水腫類似,如果當成一般水腫治療就錯了。應該使用這個藥方:
人參、當歸、桂心、赤芍、瞿麥穗、白茯苓、大黃(用濕紙包裹後,放在三斗米下蒸,等到米熟後取出,去除濕紙並切成塊狀炒過)各半兩,加上葶藶(炒過後另外研磨)一錢。
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將粉末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十五到三十顆。
7. 托裡養榮湯
治瘰癧流注。及一切不足之證。不作膿或不潰。或潰後發熱惡寒。肌肉消瘦。飲食少思。睡臥不寧。盜汗不止。
人參,黃耆(炙),當歸(酒拌),川芎,芍藥(炒),白朮(炒各一錢),五味子(炒研),麥門冬,甘草(各五分),生苄(酒拌蒸半日)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托裡養榮湯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瘰癧(淋巴結核)和流注(皮下膿腫)等疾病,以及各種因虛弱引起的症狀。這些症狀可能表現為患處沒有化膿或無法潰破,或者潰破後出現發燒、怕冷、肌肉消瘦、食慾不佳、睡眠不安穩、盜汗不止等情況。
藥方組成:
- 人參、炙黃耆、酒拌當歸、川芎、炒芍藥、炒白朮 各一錢
- 炒研五味子、麥門冬、甘草 各五分
- 酒拌蒸過的生苄 半日
煎煮方法:
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