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外科理例》~ 卷五 (19)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9)

1. 臂癰一百十七

夫內有濕熱。外有風寒當瀉不當補。托裡甘溫之劑。安得取效。

冷漏。精要治冷漏諸瘡。與桂附丸。

丹溪曰。此冷只因瘡久不合。風寒乘之。氣血不朝而成。厚朴雖溫。泄散尤速。恐不若參、耆佐以陳皮。庶乎與病相得。

癰疽。瘡口久不合。肉白膿少。此為瘡口冷滯。氣血枯竭。不朝於瘡。以致如是。精要用北艾葉一握煎湯。避風處以絹兜艾葉乘熱澆洗瘡口四圍淨肉。一日一次。仍燒松香熏瘡口良久。以神異膏貼之。

丹溪曰。血氣枯燥。不知痛。虛於內。惟務熱洗於外。不揣其本而齊其末。卻乃歸罪於冷滯。大抵潰瘍宜洗。若無補藥以實其內。切恐有時之快。少頃疲憊。有不耐煩之意。非虛而何。可不先議補接乎。

內托羌活湯,治足太陽經尻臀生癰堅硬。腫痛大作。左右尺脈俱緊。按之無力。

防風,藁本,歸尾(各一錢),羌活,黃柏(酒製各二錢),肉桂(三分),連翹,甘草(炙),蒼朮(各五分),陳皮(五分),黃耆(錢半)

上銼。水酒各半煎。食前溫服。取汁內托。

一官兩腿作痛。形體清瘦。肝脈弦數。卻屬有餘之症。治以龍膽瀉肝湯並愈。(此憑症也。瘡腫之症若不診候。何以知陰陽勇怯氣血聚散耶。又云。脈洪大而數者實也。細微而數者虛也。河間云。脈沉實者邪在臟。浮大者邪在表。觀此誠發前言所未發。診候之道。豈可缺耶。)

白話文:

臂癰一百十七

如果體內有濕熱,體外又感受風寒,應該用瀉法而不是用補法。使用托裡甘溫的藥物,怎麼會有效果呢?

冷漏瘡,治療各種冷漏瘡的精要方法,是用桂附丸。

丹溪說:「這種冷,只是因為瘡很久沒有癒合,風寒趁機侵入,導致氣血無法順利到達患處而形成。厚朴雖然藥性溫熱,但疏散的力量太強,恐怕不如用人參、黃耆搭配陳皮,這樣或許比較適合病情。」

癰疽,如果瘡口很久不癒合,肉色蒼白,膿液很少,這是因為瘡口氣血虛弱,滯澀不暢,氣血無法到達瘡口所導致。治療的精要方法是用一把北艾葉煎湯,在避風的地方用絹布包著熱艾葉,趁熱澆洗瘡口周圍的乾淨皮膚,一天一次。然後再用松香燻瘡口很久,最後貼上神異膏。

丹溪說:「血氣枯燥,感覺不到疼痛,這是體內虛弱的表現。只是一味地用熱水清洗外部,不去考慮根本原因,只處理表面現象,反而歸咎於寒冷滯澀。一般來說,潰瘍應該清洗,但如果沒有補藥來充實體內,恐怕會有暫時舒服,不久就疲憊不堪的情況,這就是體力不支的表現,不是虛弱是什麼?難道不應該先考慮補益接續嗎?」

內托羌活湯,可以治療足太陽經(位於臀部)的癰,症狀是堅硬、腫痛劇烈,左右兩手的尺脈都緊繃,按壓卻沒有力量。

藥方組成:防風、藁本、當歸尾(各一錢),羌活、黃柏(用酒炮製過,各二錢),肉桂(三分),連翹、炙甘草、蒼朮(各五分),陳皮(五分),黃耆(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和酒各一半煎煮。在飯前溫服,取藥汁以發揮內托的作用。

有一位官員,兩腿疼痛,身體消瘦,肝脈弦數,這屬於有餘的實證。用龍膽瀉肝湯治療後痊癒。(這裡強調要根據症狀來判斷。如果診治瘡腫而不仔細辨證,怎麼能知道陰陽虛實和氣血聚散呢?還有說,脈搏洪大而有力的,是實證;細微而有力的,是虛證。河間說,脈搏沉實的,邪氣在臟腑;浮大的,邪氣在表。從這些來看,確實道出了前人沒有說出的道理。診察病情的方法,怎麼可以缺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