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外科理例》~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癰疽脈一

浮,主表症浮數之脈。應發熱不發熱。反惡寒。癰疽也。

洪,主血實積熱。腫瘍洪大。則瘡勢進膿未成。宜下。潰膿後洪大難治。若自利不可救。

滑,主熱。主虛。膿未潰者宜內消。膿潰後宜托裡。所謂始為熱。終為虛也。

數,主熱。仲景曰。數脈不時見。生惡瘡。又曰。肺脈俱數。則生瘡。諸瘡脈洪數。里欲有膿結也。

白話文:

浮脈代表表症,脈象浮動,可能發熱或不發熱,但不會惡寒。也可能出現癰疽。

洪脈代表血實積熱,腫瘍很大,說明瘡尚未化膿,應該用瀉法。化膿後脈仍洪大則難治癒,若病人腹瀉則無救。

滑脈代表熱證,也代表虛證。膿未潰時宜用內消法,膿已潰時宜用托裡法。說明瘡病初期為熱證,後期則轉為虛證。

數脈代表熱證。張仲景說,數脈不常出現,會生惡瘡。又說,肺脈皆數則會生瘡。各種瘡病的脈象若洪數,則說明裡頭有膿結。

散,腫潰後。煩滿尚未全退。其脈洪滑粗散。難治。以正氣虛。邪氣實也。又曰。肢體沉重。肺脈大則斃。謂浮散也。

白話文:

浮腫,腫脹潰爛後。煩躁、腹滿等症狀還未完全消失。脈搏洪滑粗大而鬆散。難以治癒。這是因為正氣虛弱,邪氣實盛。又說:四肢沉重,肺脈強大就會死亡。所謂浮散,是指浮腫脹滿、脈洪滑而鬆散的證候。

芤,主血虛。膿潰後見之。易治。

牢,按之實大而弦。且沉且浮。而有堅實之意。瘰癧結核得之。不可內消。

實,久病虛人。得此最忌。瘡疽得此。宜急下之。以邪氣與臟腑俱實故也。

弦,浮弦不時見。為飲為痛。主寒主虛。弦洪相搏。外緊內熱。欲發瘡疽。

緊,主痛瘡腫。得之氣血沉澀。

澀,主氣澀血虛。膿潰後得之。無妨。

短,諸病脈短。難治瘡腫脈短。真氣短也。

細,主亡陽。陽氣衰也。瘡腫脈來細而沉。時直者裡虛欲變症也。

微,主虛。真氣復者生。邪氣勝者危。瘡腫潰後。脈微而勻。當自瘥。

遲,痼疾得之則善。新病得之主血氣虛憊。瘡腫潰後得之自痊。

緩,瘡腫潰後。其脈澀遲緩者。皆易愈。

沉,水氣得之則逆。瘡腫得之邪氣深。

虛,脈虛。血虛。血虛生寒。陽氣不足也。瘡腫得之。宜托裡和氣養血也。

耎,瘡腫得之。補虛排膿托裡。

弱,主氣血俱虛。形精不足。大抵瘡家沉遲耎弱。皆宜托裡。

促,主熱蓄於裡。下之則和。瘡腫脈促。亦急下之。

代,諸病見之不祥。瘡腫脈促結難治。況代脈乎。

動,動於陽。陽虛發厥。動於陰。陰虛發熱。

白話文:

脉象芤,表示血虚,常在脓溃后出现,比较好治。

脉象牢,按压时感觉坚实而弦紧,而且沉浮不定,有坚硬的感觉,多见于瘰癧结核,不易消散。

脉象实,常出现在久病虚弱的人身上,对他们来说非常不利。疮疽出现这种脉象,需要及时下药,因为邪气和脏腑都实证。

脉象弦,浮弦不稳定,常伴有饮邪或疼痛,说明寒气和虚弱。弦洪脉相搏,外紧内热,预示着要发疮疽。

脉象紧,表示疼痛和疮肿,出现这种脉象说明气血运行沉滞不畅。

脉象涩,表示气滞血虚,脓溃后出现这种脉象,没有大碍。

脉象短,各种疾病出现短脉都难以治疗,疮肿出现短脉,说明真气不足。

脉象细,表示阳气衰败,阳气不足。疮肿出现细而沉的脉象,有时还直来直去,说明里虚欲变症。

脉象微,表示虚弱。真气恢复则生机勃勃,邪气占优势则危急。疮肿溃后,脉象微弱而均匀,说明会自行痊愈。

脉象迟,痼疾出现这种脉象预示着病情好转,新病出现这种脉象说明血气虚弱。疮肿溃后出现这种脉象,说明会自行痊愈。

脉象缓,疮肿溃后,脉象涩滞迟缓,都容易痊愈。

脉象沉,水气出现这种脉象则逆流。疮肿出现这种脉象说明邪气深入。

脉象虚,脉虚则血虚,血虚生寒,阳气不足。疮肿出现这种脉象,需要托里和气,养血滋阴。

脉象耎,疮肿出现这种脉象,需要补虚排脓,托里固护。

脉象弱,表示气血俱虚,形精不足。一般来说,疮家出现沉迟耎弱的脉象,都需要托里固护。

脉象促,表示热邪蓄积于里,需要下药泻热才能缓解。疮肿出现促脉,也需要及时下药。

脉象代,各种疾病出现这种脉象都不吉利。疮肿出现促结难治的脉象,更何况是代脉呢!

脉象动,动于阳则阳虚发厥,动于阴则阴虚发热。

2. 治瘡脈訣

身重脈緩。濕盛除濕。身熱脈大。心燥熱發腫。乍來乍去除熱。諸痛。眩暈。動搖。脈弦去風。

脈澀氣滯。燥渴亡津液。脈澀。瀉氣補血。寒勝則浮。食不入。便溺多。惡寒。脈緊細。瀉寒水。

數脈不時見。當生惡瘡。諸浮數脈應發熱。反灑淅惡寒。

若有痛處。當發癰疽。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

滑則為榮。數則為衛。榮衛相逢。則結為癰。熱之所過。則為癰膿。

白話文:

身體沉重,脈搏緩慢,可能是濕氣過盛,需要除濕。身體發熱,脈搏有力,可能是心火旺盛,容易燥熱發腫。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的症狀,可能是熱邪所致。各種疼痛、頭暈目眩、身體搖晃,可能是風邪入侵,需要祛風。

脈搏澀滯,可能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口渴、津液不足。脈搏澀滯,可能是氣虛血虧,需要瀉氣補血。寒邪過盛,脈搏浮於表面,食慾不振,大小便異常,怕冷,脈搏緊細,需要瀉寒祛水。

脈搏時而出現,時而消失,預示著可能要生瘡。脈搏浮而數,預示著可能要發熱,但如果同時伴有惡寒,則需要反覆治療。

如果身體某處疼痛,可能要發癰疽。脈搏滑而數,滑主實證,數主熱證。

滑主榮氣,數主衛氣,榮衛之氣交會,則易形成癰疽。熱邪所過之處,則會化膿。

機按今之瘍醫多不診脈。惟視瘡形以施治法。蓋瘡有表裡虛實之殊。兼有風寒暑濕之變。自非脈以別之。安得而察識乎。東垣云。瘡瘍憑脈。此之謂也。因詳列其脈之所主。揭之於首。學者宜加意焉。

白話文:

近代的瘡瘍科醫師大多不診脈,只看瘡瘍的形狀來決定治療方法。但是,瘡瘍有表裡虛實的不同,也有風寒暑濕的變化。如果不診脈來辨別,怎麼能準確地診斷和治療呢?東垣說:「瘡瘍要憑脈診」,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我詳細列出了脈象所主治的瘡瘍,並將其放在前面,希望學習者能夠注意。

3. 七惡五善二

醫瘡概舉七惡五善。此特謂腸胃之內。臟腑瘡疽之證也。發背腦疽。別有善惡。載之於後。

白話文:

醫學上提到瘡症時,通常會列出七種不良徵兆和五種良好徵兆,這裡特別指的是腸胃內部以及臟腑的瘡症。至於背部或頭部的疽症,則有另外的善惡徵兆,將在後面詳細記載。

七惡者。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利無度。或小便如淋。一惡也。膿血既泄。腫焮尤甚。膿色敗臭。痛不可近。二惡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三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四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

白話文:

煩躁、咳嗽、口渴、腹瀉、腫脹、膿腫、泄瀉、腫脹、發燒、膿液、腹瀉、腹瀉、排便困難、呼吸困難、神志恍惚、嗜睡、行走不便、嘔吐、神志不清、嘶啞、面部腫脹

五善者。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便利調勻。二善。膿潰腫消。水鮮不臭。三善。神彩精明。語聲清亮。四善。體氣平和。五善。

白話文:

五個好的徵象:

第一個好的徵象是,動靜安寧,飲食有味道。

第二個好的徵象是,排泄通暢,膿瘡潰爛,腫脹消退,膿水色澤鮮明,沒有臭味。

第三個好的徵象是,精神煥發,語音清晰洪亮。

第四個好的徵象是,身體氣血平和。

第五個好的徵象是,全身體質平和。

五善之中。乍見一二善證。瘡亦回也。七惡之內。忽見一二惡證。宜深懼之。又有證合七惡。皮急緊而知善。又或證合五善。皮緩虛而知惡。此又在人詳審。大抵虛中見惡證者不可救。實證無惡候者自愈。膿潰後尚煩疼。脈洪滑粗散者難治。微澀遲緩者易痊。

白話文:

在五種好的症狀中,如果突然出現了一兩個好的證據,那麼瘡口也會好轉。在七種壞的症狀中,如果突然出現了一兩個壞的證據,那麼應該深感擔憂。另外,如果證據符合七種壞的症狀,皮急緊(又稱皮緊)則知道會好。或者證據符合五種好的症狀,皮緩虛(又稱皮鬆)則知道會壞。這還需要人仔細審查。總的來說,虛證中出現壞證據的,是無法挽救的。實證中沒有壞證據的,會自愈。膿瘡潰爛後仍然煩疼,脈洪滑粗散的難以治癒。脈微澀遲緩的容易痊癒。

4. 諸惡瘡五逆三

白睛青黑眼小。服藥而嘔。腹痛渴甚。肩項中不便。聲嘶色脫。是為五逆。其餘熱、渴、利、嘔。蓋毒氣入里。臟腑之傷也。(機按以上不治。皆五臟氣已絕。)

白話文:

眼白發青,眼珠發黑,眼睛很小,服用藥物會嘔吐。肚子疼痛很渴,肩頸部不舒服,聲音嘶啞,面色脫落。這是叫做「五逆」的一種情況。其餘的症狀還有發燒、口渴、腹瀉、嘔吐。這是由於毒氣侵犯身體內部,導致臟腑受損。機按:以上症狀均無法治癒,皆因五臟之氣已斷絕。

5. 定癰死地分四

一伏兔,二腓腨,三背,四五藏俞,五項,六腦,七髭,八髩,九頤

6. 背上九處不可病癰五

第一入髮際為玉枕。亦為舌本。第二頸項節。第三椎為崇骨。第四大椎為五臟。第五脊骨兩邊肺俞穴。第六夾脊兩邊(膈俞及肝俞。)第七脊骨兩邊腎俞二穴。第八後心鳩尾。第九鳩尾骨穴。

白話文:

  1. 發際線稱為「玉枕」,也對應舌頭的根部。

  2. 頸部的骨節。

  3. 椎骨叫做「崇骨」。

  4. 大椎穴對應五臟。

  5. 脊骨的兩側是肺俞穴。

  6. 夾脊骨的兩側是膈俞穴和肝俞穴。

  7. 脊骨的兩側是腎俞穴。

  8. 後心的位置稱為「鳩尾」。

  9. 鳩尾骨的穴位。

附,正面五處。不可患癰。

第一喉骨為垂膺。第二當胸為神舍。第三心鳩尾。第四當兩乳穴。第五臍下二寸為腸屈間。

附,側面三處。不可患癰。

耳下近耳後牙車尖央陷中為喉脈一穴。當膊下一穴為肩骨。承山上三寸一穴腨腸。

白話文:

正面五處不可患癰:第一個位置是喉骨,位於胸前;第二個位置是胸骨,稱為神舍;第三個位置是心窩,也就是鳩尾;第四個位置是兩乳之間;第五個位置是肚臍下方兩寸,稱為腸屈間。

側面三處不可患癰:第一個位置是耳後,靠近耳朵下方,牙車尖央陷中,稱為喉脈穴;第二個位置是肩部下方,稱為肩骨穴;第三個位置是承山穴上方三寸,稱為腨腸穴。

7. 癰發有不可治六

腦上諸陽所會。穴則髓出。頸項近咽喉。一有所礙。藥食莫進。腎俞與腎相抵。乃命之所繫。穴則透空。此三處有疽並難治。

白話文:

頭頂百會穴是諸陽經脈交會的地方。一旦穿孔,髓液就會流出來。頸項靠近咽喉。一旦受到阻礙,藥物和食物都無法吞嚥。腎俞穴與腎臟相連,是生命攸關的部位。一旦穿孔,就會變成空洞。這三個部位長瘡都難以治癒。

發背透膜者不治(此言肝俞以上。)未潰肉陷。面青唇黑。便瘀者死(此言臟壞便瘀血。)右頤後一寸三分。毒銳者不治。潰喉者不治。陰入腹者不治。入囊者死。鬢深及寸余者不治。病瘡腰背強急瘛瘲者。皆不治。

白話文:

  1. 生長在脊背,並穿透脊膜的瘡,無法治癒。(指肝俞穴以上的位置。)

  2. 瘡口沒有破裂,但肌肉已經腐爛。臉色青黑,嘴脣發黑。大便帶血者死亡。(表示臟腑壞死,大便帶有瘀血。)

  3. 在右耳後一寸三分的位置長瘡,毒性猛烈者無法治癒。

  4. 瘡口潰爛到喉嚨,無法治癒。

  5. 瘡毒侵入腹部,無法治癒。

  6. 瘡毒進入陰囊,死亡。

  7. 鬢髮深陷達一寸以上,無法治癒。

  8. 瘡病在腰背部,導致腰背強硬疼痛,彎曲困難者,都無法治癒。

8. 發背治之難易七

疽發背上。以兩手上搭著者。謂之左右搭。頭多如蜂窠者。易治。以兩手下搭著者。謂之腰疽。亦易治。

以兩手上下俱搭不著者。謂之發背。此證最重。

白話文:

背上長了疽。如果病人能用雙手向上觸摸到,這叫做左右搭,如果頭部多像蜂窩一樣,比較容易治療。如果病人能用雙手向下觸摸到,這叫做腰疽,也比較容易治療。

如果病人無論上下都無法觸摸到,這叫做發背,這種情況最嚴重。

大抵以上所言地分。皆脈絡所會。內系臟腑。患者得而早言。醫者審證。按法治之。皆為不死。設不早治治不對證。雖發於不死地分。恐亦致死也。

白話文:

上面所說的部位,都是經絡交會的地方,與臟腑相連。患者能及早說出疼痛所在的位置,醫生就能確定病因,按照方法治療,都可以不死。如果不早治,或者治療方法不對,即使發病部位不在會死的地方,恐怕也會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