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癰疽脈一
浮,主表症浮數之脈。應發熱不發熱。反惡寒。癰疽也。
洪,主血實積熱。腫瘍洪大。則瘡勢進膿未成。宜下。潰膿後洪大難治。若自利不可救。
滑,主熱。主虛。膿未潰者宜內消。膿潰後宜托裡。所謂始為熱。終為虛也。
數,主熱。仲景曰。數脈不時見。生惡瘡。又曰。肺脈俱數。則生瘡。諸瘡脈洪數。里欲有膿結也。
散,腫潰後。煩滿尚未全退。其脈洪滑粗散。難治。以正氣虛。邪氣實也。又曰。肢體沉重。肺脈大則斃。謂浮散也。
芤,主血虛。膿潰後見之。易治。
牢,按之實大而弦。且沉且浮。而有堅實之意。瘰癧結核得之。不可內消。
實,久病虛人。得此最忌。瘡疽得此。宜急下之。以邪氣與臟腑俱實故也。
弦,浮弦不時見。為飲為痛。主寒主虛。弦洪相搏。外緊內熱。欲發瘡疽。
緊,主痛瘡腫。得之氣血沉澀。
澀,主氣澀血虛。膿潰後得之。無妨。
短,諸病脈短。難治瘡腫脈短。真氣短也。
細,主亡陽。陽氣衰也。瘡腫脈來細而沉。時直者裡虛欲變症也。
微,主虛。真氣復者生。邪氣勝者危。瘡腫潰後。脈微而勻。當自瘥。
遲,痼疾得之則善。新病得之主血氣虛憊。瘡腫潰後得之自痊。
緩,瘡腫潰後。其脈澀遲緩者。皆易愈。
沉,水氣得之則逆。瘡腫得之邪氣深。
虛,脈虛。血虛。血虛生寒。陽氣不足也。瘡腫得之。宜托裡和氣養血也。
耎,瘡腫得之。補虛排膿托裡。
弱,主氣血俱虛。形精不足。大抵瘡家沉遲耎弱。皆宜托裡。
促,主熱蓄於裡。下之則和。瘡腫脈促。亦急下之。
代,諸病見之不祥。瘡腫脈促結難治。況代脈乎。
動,動於陽。陽虛發厥。動於陰。陰虛發熱。
白話文:
癰疽脈象
浮脈:表示表證,脈象浮而數。可能發熱,也可能不發熱,反而惡寒,是癰疽的徵兆。
洪脈:表示血實積熱,腫瘍腫大。如果瘡瘍腫大,但膿尚未形成,應該使用下法治療。膿瘍潰破後脈象仍然洪大,則難以治療。如果自行腹瀉,則難以挽救。
滑脈:表示裡熱或虛證。膿未潰者宜用內消的方法;膿瘍潰破後,則應採用托裡的方法。這說明癰疽的病程,開始為熱證,最終轉為虛證。
數脈:表示裡熱。張仲景說:「數脈不時出現,會生惡瘡。」又說:「肺脈都數,則會生瘡。」各種瘡瘍的脈象洪數,表示體內將有膿液積聚。
散脈:膿瘍潰破後,煩滿感尚未完全消退,脈象洪滑粗散,則難以治療,這是因為正氣虛弱,邪氣盛實的緣故。又說:「肢體沉重,肺脈大則會死亡。」指的就是浮散脈。
芤脈:表示血虛,膿瘍潰破後出現此脈象,較易治療。
牢脈:按之則堅實腫大而弦,且沉且浮,有堅硬的感覺,是瘰癧結核的脈象,不宜使用內消的方法。
實脈:久病體虛的人,出現此脈象最為忌諱。瘡瘍出現此脈象,應該緊急使用下法治療,因為邪氣和臟腑都實證的緣故。
弦脈:浮弦脈不時出現,表示有飲邪或疼痛,主寒主虛。弦脈和洪脈同時出現,表示外緊內熱,將要發瘡瘍。
緊脈:表示疼痛、瘡瘍腫痛,是氣血運行阻滯的表現。
澀脈:表示氣滯血虛,膿瘍潰破後出現此脈象,沒有大礙。
短脈:各種疾病出現短脈都難治,瘡瘍出現短脈,表示真氣不足。
細脈:表示陽氣衰敗,陽氣不足。瘡瘍出現細而沉的脈象,且脈象時而直時而曲,表示裡虛將要轉變為其他病證。
微脈:表示虛證。真氣恢復則病情好轉,邪氣盛則病情危急。膿瘍潰破後,脈象微弱而勻稱,則將會自行痊癒。
遲脈:慢性病出現此脈象則預後良好,新發疾病出現此脈象則表示血氣虛弱。膿瘍潰破後出現此脈象則會自行痊癒。
緩脈:膿瘍潰破後,脈象澀滯遲緩,都容易痊癒。
沉脈:水邪導致的疾病出現此脈象則病情逆轉;瘡瘍出現此脈象則表示邪氣深入。
虛脈:脈象虛弱,表示血虛,血虛則生寒,陽氣不足。瘡瘍出現此脈象,應該採用托裡、和氣、養血的方法治療。
耎脈:瘡瘍出現此脈象,應該補虛、排膿、托裡治療。
弱脈:表示氣血俱虛,精氣不足。大多數瘡瘍出現沉、遲、耎、弱的脈象,都應該採用托裡的方法治療。
促脈:表示裡熱蓄積,應該使用下法治療。瘡瘍出現促脈,也應該緊急使用下法治療。
代脈:各種疾病出現代脈都不吉利,瘡瘍出現促脈、結脈都難以治療,更何況是代脈呢。
動脈:動脈分屬陽和陰,陽虛則發厥,陰虛則發熱。
3. 治瘡脈訣
身重脈緩。濕盛除濕。身熱脈大。心燥熱發腫。乍來乍去除熱。諸痛。眩暈。動搖。脈弦去風。
脈澀氣滯。燥渴亡津液。脈澀。瀉氣補血。寒勝則浮。食不入。便溺多。惡寒。脈緊細。瀉寒水。
數脈不時見。當生惡瘡。諸浮數脈應發熱。反灑淅惡寒。
若有痛處。當發癰疽。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
滑則為榮。數則為衛。榮衛相逢。則結為癰。熱之所過。則為癰膿。
機按今之瘍醫多不診脈。惟視瘡形以施治法。蓋瘡有表裡虛實之殊。兼有風寒暑濕之變。自非脈以別之。安得而察識乎。東垣云。瘡瘍憑脈。此之謂也。因詳列其脈之所主。揭之於首。學者宜加意焉。
白話文:
治瘡脈訣
身體沉重,脈搏緩慢,表示濕邪過盛,應去除濕氣。身體發熱,脈搏有力,心煩燥熱,瘡瘍腫脹,時好時壞,應去除熱邪。各種疼痛、頭暈眼花、身體搖晃,脈搏弦細,應祛除風邪。
脈搏澀滯,氣機阻滯,口乾舌燥,津液不足,脈搏澀滯,應瀉去鬱滯之氣,補充血液。寒邪過盛則脈搏浮淺,飲食不入,大小便次數增多,惡寒,脈搏緊細,應瀉去寒邪和水分。
脈搏頻數且不規律,將要生長惡性瘡瘍。各種浮數的脈象都應當發熱,但卻反而出現畏寒發抖。
如果患處疼痛,將要發展成癰疽。脈搏滑數,滑脈表示實證,數脈表示熱證,滑脈屬陽明經,數脈屬衛氣,陽明衛氣相合,則結成癰疽。熱邪經過的地方,就會形成癰疽膿瘍。
現在的瘍科醫生大多不診脈,只看瘡瘍的形狀來施治。其實,瘡瘍有表裡虛實的不同,又有風寒暑濕的變化,如果不根據脈象來區別,怎麼能準確地診斷呢?東垣(指張子和)說:「瘡瘍要依靠脈象診斷。」這就是這個意思。因此,我詳細列出脈象所主之症,放在篇首,學習者應該用心體會。
4. 七惡五善二
醫瘡概舉七惡五善。此特謂腸胃之內,臟腑瘡疽之證也。發背腦疽,別有善惡,載之於後。
七惡者: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利無度,或小便如淋,一惡也。膿血既泄,腫焮尤甚,膿色敗臭,痛不可近,二惡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三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四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
五善者: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便利調勻,二善。膿潰腫消,水鮮不臭,三善。神彩精明,語聲清亮,四善。體氣平和,五善。
五善之中,乍見一二善證,瘡亦回也。七惡之內,忽見一二惡證,宜深懼之。又有證合七惡,皮急緊而知善,又或證合五善,皮緩虛而知惡。此又在人詳審。大抵虛中見惡證者不可救。實證無惡候者自愈。膿潰後尚煩疼,脈洪滑粗散者難治,微澀遲緩者易痊。
白話文:
治療瘡瘍大致可分為七惡五善,這裡特別指腸胃內臟腑的瘡疽病症。發背、腦疽的善惡各有不同,後面再說明。
七惡是指:發燒煩躁,時而咳嗽,腹痛口渴嚴重,或者拉肚子不止,或者小便困難像尿淋漓一樣,這是第一惡;膿血排出後,腫脹更厲害,膿液顏色敗壞且有臭味,痛得碰都不能碰,這是第二惡;眼睛視力不正,黑眼珠緊縮變小,白眼珠青赤,瞳孔往上看,這是第三惡;呼吸粗重急促,神志恍惚嗜睡,這是第四惡;肩膀後背活動不便,四肢沉重,這是第五惡;吃不下東西,吃藥就吐,吃東西沒味道,這是第六惡;聲音嘶啞,面色敗壞,嘴唇鼻子青赤,臉部四肢浮腫,這是第七惡。
五善是指:呼吸平穩自然,飲食有味,這是第一善;大小便通暢,這是第二善;膿腫潰破,膿液清稀不臭,這是第三善;精神飽滿,說話聲音清晰,這是第四善;身體氣血平和,這是第五善。
五善之中,如果突然出現一兩種好的徵兆,瘡瘍就能痊癒;七惡之中,如果突然出現一兩種惡劣的徵兆,就要高度警惕。還有些情況是符合七惡的徵兆,但皮膚緊繃反而預示病情好轉;或者符合五善的徵兆,但皮膚鬆弛反而預示病情惡化。這些都需要仔細觀察判斷。總的來說,虛弱的人出現惡劣徵兆很難治癒,而實證沒有惡劣徵兆的則能自愈。膿腫潰破後仍然煩躁疼痛,脈象洪大滑利粗散的難以治療;脈象微弱澀滯遲緩的則容易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