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外科理例》~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諸惡瘡五逆三

白睛青黑眼小。服藥而嘔。腹痛渴甚。肩項中不便。聲嘶色脫。是為五逆。其餘熱、渴、利、嘔。蓋毒氣入里。臟腑之傷也。(機按以上不治。皆五臟氣已絕。)

白話文:

眼白青黑,眼睛變小,服藥後嘔吐,腹痛且極度口渴,肩膀和頸部活動不便,聲音嘶啞,臉色蒼白無光,這是五逆的症狀。其餘症狀如發熱、口渴、腹瀉、嘔吐,都是因為毒氣入侵臟腑,導致臟腑受損。 (按:以上症狀若不治療,都是五臟元氣已絕的徵兆。)

2. 定癰死地分四

一伏兔,二腓腨,三背,四五藏俞,五項,六腦,七髭,八髩,九頤

白話文:

癰疽如果長在以下這些部位,預後很差,甚至可能致命:

  1. 伏兔穴附近
  2. 腓腸肌附近
  3. 背部
  4. 五臟俞穴附近
  5. 項部
  6. 頭部
  7. 鬍鬚附近
  8. 頭髮附近
  9. 下巴附近

3. 背上九處不可病癰五

第一入髮際為玉枕。亦為舌本。第二頸項節。第三椎為崇骨。第四大椎為五臟。第五脊骨兩邊肺俞穴。第六夾脊兩邊(膈俞及肝俞。)第七脊骨兩邊腎俞二穴。第八後心鳩尾。第九鳩尾骨穴。

附,正面五處。不可患癰。

第一喉骨為垂膺。第二當胸為神舍。第三心鳩尾。第四當兩乳穴。第五臍下二寸為腸屈間。

附,側面三處。不可患癰。

耳下近耳後牙車尖央陷中為喉脈一穴。當膊下一穴為肩骨。承山上三寸一穴腨腸。

白話文:

背部九個部位,不可長癰疽:

  1. 頭髮邊緣,枕骨上部(玉枕穴),也與舌根相關。
  2. 頸項關節處。
  3. 第三節椎骨(崇骨)。
  4. 第七頸椎(大椎穴),與五臟相關。
  5. 脊椎兩側的肺俞穴。
  6. 脊椎兩側的夾脊穴(包含膈俞穴和肝俞穴)。
  7. 脊椎兩側的腎俞穴。
  8. 背部心窩處(鳩尾)。
  9. 鳩尾骨穴。

正面五個部位,不可長癰疽:

  1. 喉嚨骨頭(垂膺)。
  2. 胸骨正中(神舍)。
  3. 心窩處(鳩尾)。
  4. 兩乳頭之間的穴位。
  5. 肚臍下二寸處(腸屈間)。

側面三個部位,不可長癰疽:

  1. 耳朵下方,耳後靠近牙齒後方的凹陷處(喉脈穴)。
  2. 肩膀下方的一個穴位(肩骨)。
  3. 承山穴上三寸處的一個穴位(腨腸)。

4. 癰發有不可治六

腦上諸陽所會。穴則髓出。頸項近咽喉。一有所礙。藥食莫進。腎俞與腎相抵。乃命之所繫。穴則透空。此三處有疽並難治。

發背透膜者不治(此言肝俞以上。)未潰肉陷。面青唇黑。便瘀者死(此言臟壞便瘀血。)右頤後一寸三分。毒銳者不治。潰喉者不治。陰入腹者不治。入囊者死。鬢深及寸余者不治。病瘡腰背強急瘛瘲者。皆不治。

白話文:

癰疽長在某些部位,很難治癒,共有六種情況:

一、長在腦部的癰疽,危險性極高。因為腦部是諸陽匯聚之處,一旦潰爛,腦髓可能流出。

二、長在頸項靠近咽喉的癰疽,也難以治療。因為此處稍有阻塞,就無法進食服藥。腎俞穴靠近腎臟,關係到生命,若此處潰爛穿透,則性命堪憂。以上三處(腦部、頸項咽喉、腎俞)長癰疽都非常棘手。

三、發背(背部癰疽)穿破皮膚者難治(指的是長在肝俞穴以上的位置)。如果還沒潰爛,但肌肉凹陷,臉色青灰,嘴唇發黑,大便帶血,則預示著內臟已壞死,將會死亡。

四、右耳後一寸三分處(約1.5公分)的癰疽,毒性很強,難以治療。

五、癰疽潰爛到喉嚨的,難以治療。

六、癰疽深入腹部或陰部,以及深入到包膜(如臟器包膜)的,都會死亡。鬢角處(頭髮邊緣)深達一寸多深的癰疽,也難以治療。患癰疽同時伴有腰背強直、抽搐等症狀的,也都難以治癒。

5. 發背治之難易七

疽發背上。以兩手上搭著者。謂之左右搭。頭多如蜂窠者。易治。以兩手下搭著者。謂之腰疽。亦易治。

以兩手上下俱搭不著者。謂之發背。此證最重。

大抵以上所言地分。皆脈絡所會。內系臟腑。患者得而早言。醫者審證。按法治之。皆為不死。設不早治治不對證。雖發於不死地分。恐亦致死也。

白話文:

發背的治療難易,取決於七種情況:

膿腫出現在背部上方,雙手搭在患處者,稱為「左右搭」,膿腫表面像蜂窩狀,則較易治療。雙手搭在患處下方者,稱為「腰疽」,也較易治療。

雙手都無法搭在患處者,稱為「發背」,此症最為嚴重。

總而言之,上述部位皆為經絡交會之處,與臟腑內臟相關聯。患者若能及時就醫,醫生審慎診斷,對症下藥,都能痊癒。若延誤治療或治療方法錯誤,即使膿腫發生在相對安全的部位,也可能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