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卷三 (7)
卷三 (7)
1. 瘰癧一百一
銼如麻豆。每服五錢或三錢。水二盞。煎一盞。食後稍熱時服之。
柴胡通經湯,治小兒項側有瘡堅而不潰。名曰馬刀。
柴胡,歸尾,桔梗,甘草(生),連翹,三稜,鼠黏子,黃芩(各二分),紅花(少許),黃連(五分),銼。作一服。水二大盞。煎一盞。食後稍熱服。忌苦藥泄大便。
項上瘰癧、馬刀。將初生者用四稜鐵環按定作口子。以油紙捻紝之。勿令合了。以絕其瘡之源。其效至速。如瘰不破。或畏破。以龍泉粉塗。
龍泉粉(炒半潤濕另研),瓦粉(各半兩),昆布(去土三錢或五錢),廣朮(酒製),三稜(酒製炒各半兩),上細末。熟水調塗之。用此去疾尤速。一二日一易。龍泉粉。即磨刀水膿汁。青石者佳。
瘰癧、馬刀血少肚泄。
四物湯加芍藥(炒)、牡蠣、(細研)陳皮、柴胡、甘草、黃連、玄參、神麯(炒)、及桑椹膏。
桑椹膏取極熟黑色者二斗。以布濾取自然汁。砂器內文武火慢熬成薄膏。每日白湯點一匙。食後日三服。
夏枯草。本草言大治瘰癧。散結氣。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而經不言。觀其能退寒熱。虛者可仗。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外以艾灸。亦漸取效。
一婦患瘰癧。延至胸腋。膿水淋漓。日久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乾咽燥。發熱盜汗。食少嗜臥。月水不調。臍腹作痛。予謂血虛而然。非癧故也。服逍遙散(二三)月餘少可。更服八珍湯(十四)。加牡丹皮、香附子。又月餘而經通。再加黃耆、白蘞。兩月餘而愈。(此憑症也。)
一婦久患瘰癧不消。自汗惡寒。此血氣俱虛。服十全大補湯(十三)月餘而潰。然堅核雖取。瘡口不斂。灸以豆豉餅(四三)仍與前藥。加香附、烏藥兩月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勞倦。耳下焮腫。惡寒發熱。頭痛作渴。右脈大而軟。當服補中益氣湯。彼自用藥發表。遂致嘔吐。始信予用六君子湯。(二)更服補中益氣湯(十六)而愈。(此憑症也。)
大抵內傷。榮衛失守。皮膚間無氣滋養。則不任風寒。胃氣下陷。則陰火上衝。氣喘發熱。頭痛脈大。此不足證也。誤作外感。表實而反瀉之。寧免虛虛之禍。東垣云。內傷右脈大。外感左脈大。當以此別之。
機按左脈大屬外感。此亦難憑。必須察形觀色。審症參之以脈。乃得不誤。丹溪治一老人。飢寒作勞。患頭痛。發熱惡寒。骨節疼。無汗妄語。脈洪數而左甚。治以參、耆、歸、朮、陳皮、甘草。每貼加附一片。五貼而愈。又一少年。九月間發熱頭痛。妄語大渴。形肥脈數大左甚。
以參、朮、君、茯苓、臣。耆、佐。附一片使。蓋人肥而脈左大於右。事急矣。非附則參、耆無捷效。五十貼大汗而愈。此皆左脈大。丹溪悉以內傷治之。若依東垣認作外感。寧不殺人。
白話文:
瘰癧看起來像麻豆一樣。每次服用五錢或三錢的藥粉。加入兩碗水煎成一碗。飯後稍熱時服用。
柴胡通經湯,治療小兒脖子側面長瘡,堅硬而不潰爛,這種瘡叫做馬刀。
柴胡、當歸尾、桔梗、生甘草、連翹、三稜、鼠黏子、黃芩(各二分)、紅花(少許)、黃連(五分)。將以上藥材挫碎,作為一副藥。加入兩大碗水煎成一碗,飯後稍溫時服用。忌諱服用會導致腹瀉的苦味藥。
脖子上長的瘰癧或馬刀,在剛開始長的時候,用四稜鐵環按住,使其破開一個小口。然後用油紙搓成細條塞進去,不要讓它合攏,以斷絕瘡的根源。這樣做效果很快。如果瘰癧不破,或是害怕破開,可以用龍泉粉塗抹。
龍泉粉(炒過半濕,另外研磨)、瓦粉(各半兩)、昆布(去除泥土三錢或五錢)、廣朮(用酒炮製)、三稜(用酒炮製後炒過,各半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熟水調成糊狀塗抹在患處。用這個方法去除瘰癧效果很快,一兩天換藥一次。龍泉粉就是磨刀石磨出的膿液,用青色的石頭磨出來的最好。
瘰癧或馬刀如果出現血少腹瀉的情況。
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炒過的芍藥、研磨細碎的牡蠣、陳皮、柴胡、甘草、黃連、玄參、炒過的麥芽(神麯)以及桑椹膏來治療。
桑椹膏的做法是取極為成熟的黑色桑椹二斗,用布過濾出自然汁液,放在砂鍋中用小火慢慢熬成濃稠的膏狀。每天用白開水沖服一匙,飯後服用,一天三次。
夏枯草,本草綱目記載它能治療瘰癧,散解鬱結之氣,並且有補養肝經血脈的功效,但經絡學說中沒有記載。觀察它能退寒熱,虛弱的人可以依靠它,體質強的人則要搭配一些行氣散結的藥材輔助治療。外用艾灸也可以逐漸見效。
一位婦女患上瘰癧,病情蔓延至胸部和腋下,膿水不斷流出。時間久了,出現手心、腳心和心口煩熱,肢體疼痛,頭暈眼花,心悸臉紅,口乾咽燥,發熱盜汗,食慾不振,喜歡躺著,月經不調,臍腹作痛。我認為這是因為血虛導致的,而不是瘰癧本身的原因。服用逍遙散兩個多月後病情稍有好轉,又服用八珍湯十四劑,加上牡丹皮、香附子,一個多月後月經正常。再加入黃耆、白蘞,兩個多月就痊癒了。(這是根據症狀判斷的病例。)
一位婦女長期患有瘰癧,一直沒有消退,而且經常自汗惡寒。這也是因為氣血都虛弱。服用十全大補湯一個多月後,瘰癧潰破。雖然裡面的硬塊取出,但是瘡口一直沒有癒合。用豆豉餅艾灸,並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加上香附、烏藥,兩個月後痊癒。(這是根據症狀判斷的病例。)
一個人因為勞累過度,耳朵下面紅腫,怕冷發熱,頭痛口渴,右脈又大又軟。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他自己胡亂吃藥發汗,導致嘔吐,才相信我的判斷,改用六君子湯,接著再服用補中益氣湯十六劑,才痊癒。(這是根據症狀判斷的病例。)
總的來說,內傷導致氣血虧損,皮膚之間缺乏氣血滋養,就不能抵抗風寒。胃氣下陷,就會導致虛火上炎,出現氣喘發熱,頭痛脈大的症狀,這是屬於虛弱的表現。如果誤以為是外感,用發散的方法反而會讓病情更加虛弱。李東垣說,內傷右脈大,外感左脈大,應該用這個來區分。
我認為左脈大屬於外感這種說法也難以完全相信。必須仔細觀察病人的形態、氣色,結合症狀來診斷,才能正確判斷病情。朱丹溪治療一位老人,因為飢餓受寒勞累過度,出現頭痛、發熱怕冷、骨節疼痛、沒有汗、說胡話,脈搏洪數而且左脈更明顯。他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陳皮、甘草,每帖藥加上一片附子,服用了五帖藥就痊癒了。又有一位年輕人,在九月間發熱頭痛,說胡話口渴,體型肥胖脈搏數大而且左脈更明顯。
他用了人參、白朮、君藥,茯苓、臣藥,黃耆、佐藥,附子一片來治療。因為此人體型肥胖而且左脈大於右脈,情況危急。如果沒有附子,人參、黃耆也沒有那麼快的療效。服用了五十帖藥,大汗淋漓後就痊癒了。這些都是左脈大的病例,朱丹溪都以內傷來治療。如果按照李東垣的說法,誤以為是外感來治療,豈不是會害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