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卷一 (16)
卷一 (16)
1. 論灸刺分經絡五十
河間謂灸刺瘡瘍。須分經絡部分。氣血多少。俞穴遠近。從背出者。當從太陽五穴選用至陰、(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通谷、(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束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委中。(在胸中央約絞中動脈。
)從鬢出者。當從少陽五穴、選用竅陰、(在足小指之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夾溪、(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中。)臨泣、(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從髭出者。當從陽明五穴選用厲兌、(在足大指次指。
去爪甲如韭葉。)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陷谷、(在足大指間。本節後陷中。)衝陽、(在足跌上五寸骨間動脈去陷谷三寸。)解谿。(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從腦出者。則以絕骨一穴。(在外踝上三寸動脈中。)
一說。癰疽初發。必先當頭灸之。以開其戶。次看所發分野屬何經脈。即內用所屬經脈之藥。引經以發其表。外用所屬經脈之俞穴針灸。以泄其邪。內外交治。邪無容矣。
白話文:
河間先生認為,灸法和針刺治療瘡瘍,必須區分經絡部位、氣血盛衰、以及穴位的遠近。從背部發病的,應從太陽經五個穴位中選用:至陰穴(位於足小趾外側,距指甲角如同韭菜葉寬)、通谷穴(位於足小趾外側,本節前方的凹陷處)、束骨穴(位於足小趾外側,本節後方的凹陷處)、崑崙穴(位於足外踝後跟骨上方的凹陷處)、委中穴(位於膝窩中央,約莫股動脈的正中)。
從鬢角發病的,應從少陽經五個穴位中選用:竅陰穴(位於足小趾次趾(第二個腳趾)的末端,距指甲如同韭菜葉寬)、夾溪穴(位於足小趾次趾骨間,本節前方的凹陷處)、臨泣穴(位於足小趾次趾,本節後方的凹陷處)、陽輔穴(位於足外踝上四寸,腓骨前緣,絕骨端的前面約三分之一處)、陽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一寸,外側脛骨邊緣的凹陷處)。
從鬍鬚部位發病的,應從陽明經五個穴位中選用:厲兌穴(位於足大趾次趾,距指甲如同韭菜葉寬)、內庭穴(位於足大趾次趾外側的凹陷處)、陷谷穴(位於足大趾與次趾之間,本節後方的凹陷處)、衝陽穴(位於足背上五寸,骨間動脈,距陷谷穴三寸)、解谿穴(位於衝陽穴後一寸五分,腕上方的凹陷處)。
從腦部發病的,則使用絕骨一個穴位(位於外踝上三寸,動脈處)。
還有一種說法,癰疽初起時,必須先在頭部施以灸法,以開通經絡,然後觀察發病部位屬於哪條經脈,內服該經脈所屬的藥物,引導邪氣外發,同時在外用針灸該經脈的俞穴,以泄瀉邪氣。內外兼治,邪氣便無處藏身了。
2. 針法總論五十一
經曰。冬則閉臟。用藥多而少針石。少針石者。非謂癰疽也。癰疽不得頃時回。回者遠也。(遠頃時而不寫。則爛筋骨穿臟腑矣。)又曰。癰疽之生。膿血之成。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愚者遭其已成也。已成膿者。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瘡瘍一科。用針為貴。用之之際。須視其潰之淺深。審其肉之厚薄。若皮薄針深。反傷良肉。益增其潰。肉厚針淺。膿毒不出。反益其痛。至於附骨疽、氣毒、流注。及有經久不消。內潰不痛。宜燔針開之。若治咽喉。當用三稜針。若丹瘤及癰疽。四畔赤焮。疼痛如灼。宜砭石砭之。去血以泄其毒。重者減。輕者消。
一婦患腹癰。膿脹悶瞀。臥針。膿出即蘇。
一人囊癰膿熟腫脹。小便不利。幾殆。急針。膿水大泄。氣通而愈。
大抵用針迎而奪之。順而取之。所謂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成。治未成。正此意也。今之患者。或畏針而不用。醫者又徇患者之意而不針。遂或膿成而不得潰。或得潰而所傷已深矣。卒之夭枉。十常八九。悲夫。
精要謂癰如椒眼十數頭。或如蜂窠連房。膿血不出者。用針橫直裂之。如無椒眼之類。只消直入取膿。不必裂之。(一法)當椒眼上各各灸之。亦佳。不必裂也。
小兒瘡癤。先當溫衣覆蓋。令其凝泣壅滯。血脈溫和。則出血立已。不如此。血脈凝便針。則邪毒不泄。反傷良肉。又益其瘡勢也。
精要曰。癰者皮薄腫高。多有椒眼十數粒。疽者皮膚頑硬。狀如牛頸之皮。○癰成膿則宜針。針宜用馬銜鐵為之。形如薤葉樣。兩面皆利。可以橫直裂開五六分許。攻去毒血。須先灸而後裂。○疽成膿則宜烙。可用銀篦。大二寸。長六寸。火上燒令赤。急於毒上熨烙。得膿利為效。
又曰。一婦病癰在背之左。高大而熟。未破。醫云可烙。傍有老成者曰。凡背之上。五臟俞穴之所繫。膈膜之所近。烙不得法。必致傷人。醫曰。但宜淺而不宜深。宜橫而不宜直入。(恐傷膈膜。)宜下而不宜上。(恐貯膿血。)
謂此訣盡無妨也。於是燒鐵箸烙之。肉破膿出。自此而愈。當時直驚人非劊子手者。不能為也。
又曰。方其已熟未潰之時。用鐵箸一烙。極是快意。方扇火欲著時。誠是驚人。予嘗用矣。臨時猶且顫悸。況未曾經歷者乎。烙後膿水流通。百無所忌。名曰熟瘡。其瘡突者。針口宜向下。然須是熟於用烙者。識淺深。知穴道。審生熟。非其時則所出皆生血。當其時則出黃膿瘀肉。
用尖針烙者不得法。尖針頭細。其口易合。惟用平員頭者為妙。蓋要孔穴通透。或恐瘡口再合。用細牛膝根。如瘡口之大小。略割去粗皮。插入瘡口。外留半寸許。即用嫩橘樹葉、地錦草各一握。研成膏敷之。牛膝能使惡肉常流。二草溫涼止痛。隨干隨換。此十全之功也。
白話文:
針法總論五十一
古書記載,冬天要閉藏內氣,用藥多而少用針灸。少用針灸並不是指癰疽不應針灸,癰疽如果不及時治療,延誤時間,就會腐爛筋骨,穿透臟腑。癰疽的產生,膿血的形成,都是因為積累細微的病邪所致。所以聖人預防於未病先治,愚人等到疾病成形才治療。已經化膿的癰疽,只有用砭石和鈹針才能治療。
瘡瘍科疾病,針灸很重要。使用針灸時,必須觀察瘡瘍潰爛的深淺,仔細辨別肌肉的厚薄。如果皮膚薄而針扎得深,反而會傷到好肉,加重潰爛;如果肌肉厚而針扎得淺,膿毒排不出來,反而會加重疼痛。對於附骨疽、氣毒、流注等經久不消,內潰不痛的疾病,應該用燔針(燒紅的針)來疏通。治療咽喉疾病,應用三稜針;治療丹毒和癰疽,周圍紅腫熱痛,疼痛如灼燒一樣,應用砭石刮治,去除瘀血,以泄其毒,病情重的會減輕,病情輕的會痊癒。
曾經有一個婦女患腹癰,膿腫脹痛,神志不清,用臥針(平臥時施針),膿液排出後就痊癒了。
還有一個人患囊癰,膿已成熟,腫脹疼痛,小便不利,情況危急,緊急針灸,膿水大量排出,氣機通暢後痊癒。
總之,用針灸要迎着病邪的方向攻邪,順著病邪的流向引導排出。所謂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成治未成」,就是這個意思。現在很多病人害怕針灸而不使用,醫生也順從病人的意願而不施針,結果有的膿腫形成而不能潰破,有的潰破了,但已經傷得很深,最後死亡的病人,十之八九,實在令人悲痛。
精要中記載,癰疽像椒眼一樣,有十幾個膿頭,或者像蜂窩一樣連在一起,膿血排不出來的,可以用針橫豎裂開;如果沒有像椒眼一樣的膿頭,只要直刺進去引流膿液即可,不必裂開。另一種方法是在椒眼上進行艾灸,效果也很好,不必裂開。
小兒瘡癤,應該先用溫衣覆蓋,使其局部溫熱,讓血液流通,則出血後就能痊癒。如果不這樣做,血液凝滯再針灸,邪毒排不出來,反而會傷到好肉,加重病情。
精要中記載:癰,皮膚薄,腫脹高,多有十幾個像椒眼一樣的膿頭;疽,皮膚堅硬,像牛頸的皮膚一樣。癰化膿了就應該針灸,針要用馬銜鐵做的,形狀像薤葉,兩面都鋒利,可以橫豎裂開五六分,攻破毒血,應先灸後裂。疽化膿了就應該烙,可以用二寸寬、六寸長的銀篦,放在火上燒紅,迅速放在患處烙,膿液排出就見效。
還記載:一個婦女患背部左側癰疽,腫大成熟,尚未破潰。醫生說可以用烙法治療,旁邊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醫生說:背部是五臟俞穴和膈膜的所在,烙法如果不當,一定會傷到人。醫生說:只要淺烙而不深烙,橫烙而不直入(以免傷到膈膜),下烙而不上烙(以免膿血積聚),這樣就沒有問題了。於是用燒紅的鐵筷子烙,皮膚破裂,膿液排出,從此痊癒。當時的人都驚訝不已,認為如果不是劊子手,是做不到的。
還記載:當癰疽已經成熟但尚未潰破時,用鐵筷子烙,非常有效,但火烙到皮膚時,確實很嚇人。我曾經使用過這種方法,當時都感到害怕,更何況從未經歷過的人呢?烙後膿水流暢,就沒有什麼顧慮了,這叫做熟瘡。對於突出於皮膚表面的瘡瘍,針孔應該向下,但是必須熟練掌握烙法,知道深淺,了解穴位,判斷病情,掌握時機,如果不是在正確的時機下施治,排出的都是新鮮血液;如果在正確的時機下施治,就會排出黃膿和腐肉。
用尖針烙法,如果不得法,因為尖針針頭細,針口容易閉合,所以最好用扁平的針頭,這樣才能使孔穴通暢。為了防止瘡口再次閉合,可以用細牛膝根,根據瘡口的大小,稍微去除粗皮,插入瘡口,外留半寸左右,再用鮮橘樹葉、地錦草各一把,研成膏敷在上面。牛膝能使腐肉不斷排出,兩種草藥具有溫和涼血止痛的作用,膏藥幹了就換新的,這是十全十美的治療方法。
火烙針,針圓如筷子,粗細如緯挺,針頭圓而平,長六七寸,用兩根,蘸上香油,在炭火中燒紅,在瘡頭下方斜向較軟的地方烙,如果一次烙不透,就再烙一次,一定要使膿液排出,用烙法治療的瘡口,叫做熟瘡,膿水會持續流出,不用壓迫,但仍然需要用紗布覆蓋,防止瘡口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