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卷一 (15)
卷一 (15)
1. 灸法總論四十八
瘡瘍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內者,疏而下之。灼艾之功甚大。若毒氣鬱結,氣血凝聚,輕者或可藥散,重者藥無全功。東垣云:若不針烙,則毒氣無從而散,膿瘀無從而泄。過時不烙,反攻於內。故治毒者,必用隔蒜灸。舍是而用苦寒之劑,其壯實內有火者或可;彼怯弱氣寒,未有不敗者也。
又有毒氣沉伏,或年高氣弱,若服克伐之劑,氣血愈虛,膿因不潰,必假火力以成功。
一人足患疔已十一日,氣短,灸五十餘壯,更以托裡藥而愈。黃君腿癰,膿清脈弱。一婦臂結一塊,潰不收斂。各灸以豆豉餅,更飲托裡藥而愈。一人胸腫一塊,半載不消,明灸百壯方潰,與大補藥不斂,復灸以附子餅而愈。一人發背焮痛如灼,隔蒜灸三十餘壯,腫痛悉退。
更服托裡消毒而愈。一人發背瘡,頭甚多,腫硬,色紫,不甚痛,不腐潰,以艾鋪患處灸之,更服大補藥,數日死肉脫去而愈。一人發背已四五日,瘡頭雖小,根畔頗大,隔蒜灸三十餘壯,其根內消,惟瘡頭作膿而愈。《精要》曰:灸法有回生之功,信矣。大凡蒸灸,若未潰則拔引郁毒。
已潰則補接陽氣,祛散寒邪,瘡口自合,其功甚大。嘗治四肢瘡瘍氣血不足者,只以前法灸之皆愈。疔毒甚者,痛則灸至不痛,不痛則灸至痛,亦無不愈。若中虛者,不灸而服敗毒藥,則瘡毒未除,中氣先傷,未有不敗者也。李氏云:治疽之法,著艾勝於用藥,緣熱毒中隔,外內不通。
不發泄則不解散。又有處貧居僻,一時無藥,用灸尤便。大概蒜用大者,取其散毒有力;用著艾炷多者,取其火力透也。如法灸之,瘡發膿潰,繼以神異膏貼之,不日而安。一則瘡不開大,二則內肉不潰,三則瘡口易合,見效甚神。
《辨精要》曰:始發時用針灸,十死八九。丹溪曰:火以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意。因灸而死者,蓋虛甚孤陰將絕,脈必浮數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無以抵當火氣故也,豈可泛言始發不可灸以誤人。《精要》又謂頭上有毒不得灸,恐火拔起熱毒而加病。丹溪曰:頭為諸陽所聚。
艾炷宜小而少,小者如椒粒,少者三五壯而已。若猛浪如灸腹背,炷大數多,斯為誤矣。按東垣灸元好問腦疽,以大艾炷如兩核許,灸百壯,始覺痛而安。由是推之,則頭上發毒,灸之痛則炷宜小,數宜少;不痛者,炷大數多亦無妨也。
經曰:陷者灸之,如外微覺木硬不痛者,是邪氣深陷也,急灸之。淺者不可灸。又曰:淺者有數頭腫痛,亦灸之無妨。
白話文:
灸法總論四十八
外在的瘡瘍,用灸法引導排出毒邪;內在的瘡瘍,則需疏導並使其排出膿液。艾灸的功效非常顯著。如果毒氣鬱結、氣血凝滯,病情輕微的或許可以用藥物散去,但病情嚴重的話,單靠藥物則無法完全奏效。東垣(指張元素)說過,如果不針灸或烙灼,毒氣就無法散去,膿血瘀積也無法排出。如果錯過時機不施灸,反而會使毒邪內攻。因此,治療毒瘡一定要用隔蒜灸法。如果不用隔蒜灸,而使用苦寒的藥物,只有那些身體強壯、內有實火的人或許可以,但對於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的人,這樣做一定會失敗。
有些毒氣深伏於內,或年老體弱者,若服用攻伐的藥物,反而會導致氣血更加虛弱,膿液也無法潰破,必須藉助灸法的火力才能成功。
曾經有一人腳上長疔,已經十一天了,氣喘吁吁,灸了五十多壯,再配合托裡(托裏指內服藥,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藥物,就痊癒了。黃君腿部生癰,膿液清稀,脈象微弱;一位婦女手臂上長了一塊腫塊,潰爛後卻無法癒合;這幾個人都用豆豉餅灸,並配合服用托裡藥物,都治癒了。還有一人胸部腫了一塊,半年都沒消退,灸了一百壯才潰爛,服用大補藥後仍然癒合不了,又用附子餅灸才痊癒。還有一人患發背(指背上長癰),紅腫熱痛如同火灼,用隔蒜灸了三十多壯,腫痛就都消失了,再服用托裡消毒的藥物便痊癒了。還有一人患發背瘡,瘡頭很多,腫硬,顏色紫暗,不太痛,也沒有潰爛,用艾絨鋪在患處施灸,並服用大補藥,幾天後壞死組織脫落而痊癒。還有一人患發背已經四五天了,瘡頭雖然小,但根部卻很大,用隔蒜灸了三十多壯,根部的腫塊消退了,只有瘡頭化膿後就痊癒了。
灸法的精要:灸法有起死回生的功效,這是千真萬確的。總而言之,施灸時,如果瘡瘍尚未潰爛,就應該用灸法拔出引導鬱結的毒邪;如果已經潰爛,就應該補充陽氣,驅散寒邪,使瘡口自行癒合。它的功效非常大。曾經治療過四肢瘡瘍,氣血不足的病人,都只用這種方法灸治,都痊癒了。對於疔毒很重的病人,疼痛時就灸到不痛為止,不痛時就灸到痛為止,也沒有不痊癒的。如果體內虛弱,不灸而單純服用敗毒藥,則瘡毒沒有去除,反而先傷了元氣,沒有不失敗的。李氏(指李時珍)說過,治療疽的方法,用艾灸比用藥效果更好,因為熱毒阻隔,內外不通,不排出毒邪就不能使之消散。還有住在貧困偏遠地區,一時找不到藥物,用灸法就更加方便。總之,用大蒜作隔物,是因為它能更好地散毒;艾炷用得較多,目的是為了使火力能夠透達。按照正確的方法灸治,瘡瘍就能化膿潰爛,然後再貼上神異膏,很快就能痊癒。這樣一來,瘡瘍不會擴大,二來內部組織不會潰爛,三來瘡口容易癒合,療效非常神奇。
辨析灸法的精要:瘡瘍初發時用針灸,十之八九會死亡。朱丹溪(指朱震亨)說過,用火的目的在於使氣血暢通,拔出引導鬱結的毒邪,這是從治的意義。因灸而死的人,是因為體虛至極,陰氣將盡,脈象一定浮數而有力且大,精神一定衰弱昏沉,無法承受火氣的刺激。因此不能籠統地說初發時不能灸,以免誤導他人。精要中還說,頭上長瘡瘍不能灸,擔心火氣會向上拔起熱毒而加重病情。朱丹溪說過,頭部是諸陽所聚集的地方,艾炷宜小而少,小如椒粒,每次灸三五壯即可。如果像灸腹部背部那樣猛烈,艾炷又大又多,那就錯了。據說東垣(指張元素)曾用灸法治療元好問的腦疽,用了像兩個核桃那麼大的艾炷,灸了一百壯,才感到疼痛減輕而安穩。由此推斷,頭上長瘡毒,灸時如果感到疼痛,艾炷就應該小,灸的次數也應該少;如果沒有疼痛感,則艾炷大、灸的次數多也沒有關係。
經書上說:凹陷的地方要用灸法治療,如果外皮微微感到僵硬而不痛,那是邪氣深陷,應該立即灸治;淺表的瘡瘍則不宜灸治。又說,淺表的瘡瘍如果有幾個瘡頭,紅腫疼痛,灸治也沒有妨礙。
2. 竹馬灸四十九
丹溪曰。諸項灸法皆好。惟騎竹馬灸法尤為切要。此消患於未形也。先令病人以肘憑几。豎臂腕。腰直。用篾一條自臂腕中曲紋盡處。男左女右。貼肉量起。直至中指尖盡處為則。不量指甲。卻用竹槓一條。令病人脫衣騎定。令身正直。前後二人扛起。令腳不著地。又令二人扶定。
勿令僵仆。卻將所量臂腕。篦從竹扛坐處尾骶骨盡處。直豎竹上貼脊背。量至篾盡為則。用墨點。此只是取中。非灸穴也。另用薄篾。量病人中指節。相去兩橫為則。男左女右。截為一則。就前所點記處兩邊。各量開盡處。即是灸穴。兩穴各灸五壯或七壯。不可多灸。不問癰在何處及乳癰。
並用此法灸之。無不愈者。一云。疽發於左。灸左。發於右。灸右。甚則左右皆灸。蓋此二穴。心脈所過處。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云。心主血。心氣滯則血不行。故逆於肉理而生癰。灸此穴使心火調暢。血脈流通。即能奏效。起死回生。
白話文:
朱丹溪說:各種灸法都好,但騎竹馬灸法尤其重要,這是預防疾病於未發之前的方法。先讓病人以肘部靠在桌几上,手臂豎直,腰部挺直。用細竹篾一條,從病人手臂手腕內側的橫紋盡頭開始量起(男左女右),一直量到中指尖端(不包括指甲)為止。然後,用一根竹竿,讓病人脫掉衣服騎在上面,身體保持正直,前後各兩人抬起竹竿,讓病人的腳不著地,另有兩人扶穩,防止病人跌倒。接著,根據先前用細竹篾量出的長度,從竹竿坐處(尾骶骨)開始,將細竹篾垂直貼在脊背上,量到細竹篾盡頭處做記號。這只是取中間位置,並不是灸穴。再用薄竹篾量病人中指的兩個指節寬度(男左女右),截取一段,然後從先前做記號的地方向兩邊各量出這個寬度,這就是灸穴的位置。兩個穴位各灸五壯或七壯,不可灸太多。不論癰腫長在何處,包括乳癰,都用此法灸治,沒有不治好的。有人說,癰腫長在左邊就灸左邊,長在右邊就灸右邊,嚴重的話左右兩邊都灸。因為這兩個穴位是心脈經過的地方,《經書》說:「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說:「心主血,心氣滯則血不行。」所以才會逆著肌肉紋理長癰腫。灸這兩個穴位,可以使心火調暢,血脈流通,就能收到奇效,甚至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