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外科理例》~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潰瘍作痛八十三

膿出而反痛者。虛也。宜補之。

凡膿潰之後。脈澀遲緩者易愈。以其有胃氣故也。脈細而沉時直者。裡虛欲變症也。若痛尚未痊。洪滑粗散者難療。以正氣虛邪氣實也。

脈數虛而痛者屬虛火。宜滋陰。如托裡散加生地黃。

脈數實而痛者。邪氣實也。宜泄之。

脈實便秘而痛者。邪在內也。宜下之。如清涼飲。

脈澀而痛者。氣血虛寒也。溫補之。如定痛托裡散。

若有膿為脂膜間隔不出。或作脹痛者。宜用針引之。或用利刀。剪之。腐肉堵塞者去之。

白話文:

如果膿流出來反而更痛,這是因為身體虛弱,應該要用補的方式治療。

一般來說,膿流出來之後,如果脈象是澀而且遲緩的,比較容易痊癒,這是因為體內還有胃氣的緣故。如果脈象細而且沉,有時候會變得筆直,這是體內虛弱而且病況有變壞的徵兆。如果疼痛還沒好,脈象呈現洪大、滑而且粗散的,就比較難治療,這是因為正氣虛弱而邪氣強盛的緣故。

如果脈象快而且虛弱又感到疼痛,這是屬於虛火,應該要滋陰。可以用托裡散加上生地黃來治療。

如果脈象快而且有力又感到疼痛,這是邪氣強盛,應該要用瀉的方式來治療。

如果脈象有力而且便秘又感到疼痛,這是邪氣在體內,應該要用下瀉的方式來治療,例如使用清涼飲。

如果脈象澀而且感到疼痛,這是氣血虛弱而且體內有寒氣,要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例如使用定痛托裡散。

如果膿被脂肪膜隔著無法流出來,或者感到脹痛,應該要用針來引流,或者用鋒利的刀子剪開。如果腐爛的肉堵塞住傷口,要把它清除掉。

2. 潰瘍發熱八十四

脈浮或弱。而熱或惡寒者。陽氣虛也。宜補氣。如補中益氣湯。

脈澀而熱者。血虛也。宜補血。如四物湯。人參養榮湯。

午前熱補氣為主。如四君子湯。

午後熱者補血為主,如四物湯。

脈浮數發熱而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如補中益氣湯。

脈沉數發熱而痛者。邪在內也。宜下之。

東垣云。發熱惡熱。不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症也。此血虛發熱。宜用當歸補血湯。又有火鬱而熱者。如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如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以泄火補水。

膿血大泄。當大補氣血為先。雖有他症。以末治之。

凡癰大潰發熱惡寒。皆屬氣血虛甚。若左手脈不足者。補血藥當多於補氣藥。右手脈不足者。補氣藥當多於補血藥。切不可發表。

附余諸症十五條。

白話文:

脈象浮或微弱,並且發熱或怕冷,這是陽氣虛弱的表現,應該用補氣的方法治療,例如補中益氣湯。

脈象澀滯並且發熱,這是血虛的表現,應該用補血的方法治療,例如四物湯或人參養榮湯。

如果是上午發熱,主要以補氣為主,例如可以用四君子湯。

如果是下午發熱,主要以補血為主,例如可以用四物湯。

脈象浮數並且發熱伴隨疼痛,這是邪氣在表,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例如可以用補中益氣湯。

脈象沉數並且發熱伴隨疼痛,這是邪氣在內,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

李東垣說,發熱卻怕熱,不口渴也不想停止喝水,感到煩躁、肌肉發熱,不喜歡穿衣服,脈象洪大但按下去卻無力,或者眼睛痛、鼻子乾燥,這不是白虎湯證,而是血虛發熱,應該用當歸補血湯治療。另外,還有因為火鬱而發熱的情況,如果不能吃東西卻發熱,自汗而且呼吸短促,這是虛證,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瀉熱並補氣。如果能吃東西但發熱,口舌乾燥,大便困難,應該用辛苦大寒的藥物來攻下,以此來瀉火並補水。

膿血大量流出,應當優先大補氣血,即使有其他症狀,也要先處理氣血。

凡是癰腫大潰爛發熱並且怕冷,都屬於氣血極度虛弱,如果左手脈不足,補血藥應多於補氣藥;如果右手脈不足,補氣藥應多於補血藥。切記不可用發散的方法治療。

附帶說明其他十五種相關症狀。

3. 論寒熱八十五

大抵七情皆能動火。各經之熱亦異。當分治之。東垣曰。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

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急瀉其陽。峻補其陰。王注曰。病熱而脈數。按之不動。乃寒盛格陽。非熱也。形症是寒。按之而脈鼓。擊於指下而盛者。此為熱盛拒陰。非寒也。傷寒論曰。

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日晡熱甚。乃皮毛之熱。其症必見喘咳。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地骨皮散。心熱者。微按至皮膚之下則熱少。加力按之則不熱。是熱在血脈也。

其症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脾熱者。輕按之不熱。重按之亦不熱。不輕不重。熱在肌肉。遇夜尤甚。其症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瀉黃散。肝熱者。重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熱。寅卯時間尤甚。其脈弦。四肢滿悶。便難。

轉筋。多怒。多驚。四肢困熱。筋痿不能起於床。瀉青丸。柴胡引子。腎熱者。重手按至骨分。其熱蒸手如火。其人骨蘇蘇如蟲蝕。其骨困熱不任。亦不能起於床。滋腎丸主之。徐用誠云。面熱者。足陽明。

口中熱如膠。足少陰。口熱舌乾。足少陰。耳前熱。手太陽。掌中熱。手厥陰。少陰。太陰。足下熱而痛。足少陰。足外熱。足少陽。身熱膚痛。手少陰。身前熱。足陽明。灑淅寒熱。手太陰。肩上熱。肩似拔。手太陽。中熱而喘。足少陰。肩背熱。及足小指外臁脛踝後。皆屬足太陽。

一身盡熱。狂而妄聞妄見妄言。足陽明。熱而筋縱緩不收。足痿。足陽明。厥陰。手少陰。

溪曰。惡寒者。衛氣虛衰不能溫。分肉實表而惡寒者。又有上焦之邪。隔絕營衛。不能升降出表而惡寒者。東垣云。晝則惡寒。夜則安靜。是陰氣上溢於陽中也。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夜則惡寒。晝亦惡寒。是重陰無陽也。當急瀉其陰。峻補其陽。

白話文:

大致來說,人的情緒波動都可能導致體內產生熱象,而不同經絡產生的熱象也不一樣,應該區分治療。

名醫李東垣說:白天發熱,晚上安靜,這是因為陽氣在白天陽氣旺盛的時候自然發熱。

白天安靜,晚上發熱煩躁,這是陽氣下陷到陰氣之中,稱為熱入血室。白天發熱煩躁,晚上也發熱煩躁,這是體內陽氣過盛而沒有陰氣制衡,應該立即瀉掉過盛的陽氣,並大力補充陰氣。

名醫王注說:發熱而脈搏跳動很快,但按下去卻感覺不到脈搏跳動,這是體內寒氣過盛,將陽氣格拒在外,並不是真的發熱。身體表現出寒冷的症狀,但按壓脈搏卻感覺到脈搏強勁有力,鼓動在指下,這表示體內熱氣過盛,排斥陰氣,也不是真的寒冷。

《傷寒論》說:寸口脈微弱,是陽氣不足,陰氣向上侵入陽氣之中,就會出現怕冷發抖的症狀。尺脈微弱,是陰氣不足,陽氣向下陷入陰氣之中,就會出現發熱的症狀。

肺部有熱的人,輕輕按壓才能感覺到熱,稍微用力按就感覺不到熱,且在午後發熱加劇,這是皮膚表面的熱,這種情況通常會伴隨喘氣和咳嗽的症狀。如果寒熱症狀較輕,可以用瀉白散治療;如果症狀較重,可以用涼膈散或地骨皮散治療。

心臟有熱的人,稍微按壓皮膚下層感覺到熱感較弱,用力按壓反而感覺不到熱,表示熱在血脈之中,這種情況通常會出現心煩、心痛、手掌發熱和打嗝等症狀,可以用黃連瀉心湯、導赤散或硃砂安神丸治療。

脾臟有熱的人,輕輕按壓或用力按壓都感覺不到熱,只有不輕不重地按壓才能感覺到熱,表示熱在肌肉之中,而且晚上會更加嚴重。這種情況通常會出現疲倦、嗜睡、四肢無力、沒有力氣活動等症狀,可以用瀉黃散治療。

肝臟有熱的人,用力按壓肌肉下層直到接近骨頭的地方才感覺到熱,尤其在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和卯時(早上五點到七點)更加嚴重,脈搏呈現弦狀,且四肢感到脹滿悶痛、排便困難、抽筋、容易發怒、容易受驚、四肢困倦發熱、筋脈萎縮無法從床上起身,可以用瀉青丸或柴胡引子治療。

腎臟有熱的人,用力按壓到骨頭的地方會感覺到熱氣蒸騰,像火一樣燙手,並且感到骨頭像蟲子啃食般疼痛,骨頭困倦發熱難以忍受,也無法從床上起身,可以用滋腎丸治療。

徐用誠說:臉部發熱,與足陽明經有關;口中感覺熱黏像膠水一樣,與足少陰經有關;口熱舌乾,與足少陰經有關;耳前發熱,與手太陽經有關;手掌發熱,與手厥陰經、少陰經、太陰經有關;腳底發熱疼痛,與足少陰經有關;腳外側發熱,與足少陽經有關;身體發熱皮膚疼痛,與手少陰經有關;身體前側發熱,與足陽明經有關;怕冷發熱,與手太陰經有關;肩膀發熱,感覺肩膀像被拔掉一樣,與手太陽經有關;胸口發熱且喘氣,與足少陰經有關;肩膀和背部發熱,以及腳的小指外側和脛骨後側發熱,都與足太陽經有關。

全身發熱,精神狂躁、胡言亂語、產生幻覺,與足陽明經有關;發熱而導致筋脈鬆弛無力,肢體萎軟,與足陽明經、厥陰經、手少陰經有關。

溪曰:怕冷是因為衛氣虛弱,不能溫暖身體。有些是因為肌肉表面受到邪氣侵擾,阻礙營衛之氣的升降出表而感到怕冷。

李東垣說:白天怕冷,晚上安靜,這是因為陰氣向上侵入陽氣之中;晚上怕冷,白天安靜,這是因為陰血在晚上陰氣旺盛的時候自然旺盛;晚上怕冷,白天也怕冷,這是體內陰氣過盛而沒有陽氣制衡,應該立即瀉掉過盛的陰氣,並大力補充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