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卷三 (2)
卷三 (2)
1. 頭面赤腫一百
一人表裡俱解。腫痛尚不退。以葛根升麻湯二劑而消。(此憑症也。)
一人腫痛發寒熱。脈浮數。以荊防敗毒散二劑。少愈。再人參敗毒散二劑。勢減半。又二劑而瘥。(此憑脈發表。)
一人耳面赤腫作痛。咽乾發熱。脈浮數。先以荊防敗毒散二劑。勢退大半。又以葛根牛蒡子湯四劑而痊。(憑脈發表)
一婦表邪已解。腫尚不消。診之脈滑而數。乃瘀血作膿也。以托裡消毒散潰之而愈。(此憑脈也。)
一人焮腫脹痛。作渴煩熱。便秘脈數。按之尤實。用防風通聖散一劑。諸症頓退。以荊防敗毒散加玄參牛蒡黃芩。二劑而瘥。(此憑症憑脈。發表攻裡。)
一老冬月頭面耳項俱腫。痛甚。便秘脈實。此表裡俱實也。飲防風通聖散不應。遂砭患處。出黑血。仍投前藥。即應。又以荊防敗毒散而瘳。蓋前藥不應者。毒血凝聚上部經絡。藥力難達故也。惡血既去。其藥自效。或拘用寒遠寒。及年高畏用硝黃。而用托裡與夫尋常消毒之劑。或不砭泄其毒。專假藥力。鮮不危矣、(此舍時從症。)
一人表裡俱解。惟腫不消。以托裡消毒散四劑。膿成。針之而愈。(此憑症而治。)
一婦腫痛。用硝黃之劑攻之。稍緩。翌日復痛。診。之外邪已退。此瘀血欲作膿也。用托裡消毒散潰之而愈。(此憑脈與症也。)
一人表散藥愈熾。發熱便秘。診脈沉實。此邪在裡也。以大黃湯下之。里症悉退。以葛根牛蒡子湯。浮腫亦消。惟赤腫尚存。更以托裡藥潰之而愈。(此憑脈與症也。)
一人冬月病頭面赤腫。耳前後尤甚。痛不可忍。發熱惡寒。牙關緊急。涕唾稠黏。飲食難下。不得安臥。醫砭腫上四五十針。腫赤不減。痛益甚。予診其脈浮緊。按之洪緩。知為寒覆皮毛。郁遏經絡。熱不得升。聚而赤腫。且夫天冷寒凜之時。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
善用針者不得取四厥。必待天溫。又云。冬月閉臟。用藥多。少針石也。宜以苦溫之劑。溫經散寒。所謂寒致腠理。以苦發之。以辛散之。
方名托裡溫經湯
麻黃(苦溫發之為君去根節二錢),防風(辛溫散之去蘆二分),升麻(苦辛四錢),葛根(甘平解肌出汗專治陽明經邪故以為臣),白芷歸身(血流不行則痛白芷歸身辛溫以和血散滯各二錢),蒼朮(濕熱則腫蒼朮甘溫體輕浮力雄壯能泄膚腠間溫熱一錢),人參(去蘆一錢),甘草(甘溫),白芍藥(酸微寒調中益氣使托其里為佐各錢半)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盞。先煎麻黃令沸。去沫。再下余藥。同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訖。以薄衣覆首。厚被覆身。臥暖處。使經血溫。腠理開。寒乃散。陽氣升。大汗出。腫減七八分。再服去麻黃、防風。加連翹、鼠黏子。腫痛悉愈。經言汗之則。瘡已。信哉。
白話文:
案例一: 有人外在和內在的病邪都解除了,但紅腫疼痛還是沒消退,用了兩劑葛根升麻湯就消腫了。(這是根據症狀來判斷用藥的)
案例二: 有人紅腫疼痛又發冷發熱,脈象是浮數的,用了兩劑荊防敗毒散稍微好轉,再用兩劑人參敗毒散,病情減輕一半,又用了兩劑就痊癒了。(這是根據脈象判斷是表證而用發散的藥物)
案例三: 有人耳朵和臉紅腫疼痛,喉嚨乾燥發熱,脈象是浮數的,先用了兩劑荊防敗毒散,病情退了大半,又用了四劑葛根牛蒡子湯就痊癒了。(這是根據脈象判斷是表證而用發散的藥物)
案例四: 一個婦人表面的病邪已經解除了,但紅腫還沒消退,診斷她的脈象是滑而數,判斷是體內有瘀血要化膿了,用托裡消毒散讓膿出來就痊癒了。(這是根據脈象判斷用藥)
案例五: 有人紅腫發熱脹痛,口渴煩躁,大便不通,脈象是數而且按下去感覺很實,用了一劑防風通聖散,所有症狀都立刻消退,再用兩劑荊防敗毒散加上玄參、牛蒡子、黃芩就痊癒了。(這是根據症狀和脈象判斷,用發散和攻裡的藥物)
案例六: 一位老人在冬天頭部、臉部、耳朵、脖子都腫起來,非常疼痛,大便不通,脈象很實,這是表裡都有實邪,喝防風通聖散沒效果,就在患處用針刺,放出黑血,再用之前的藥才見效,接著再用荊防敗毒散就痊癒了。這是因為之前的藥沒效,是因為毒血凝結在頭部經絡,藥力難以到達。等瘀血排出後,藥物才有效。如果只拘泥於用寒涼藥物,或者年紀大不敢用硝黃等藥,只用托裡或一般消毒藥物,又不放血排毒,單靠藥力,是很危險的。(這是根據當時情況,順應病症變化來治療)
案例七: 有人表面的病邪已經解除,只有紅腫沒消退,用四劑托裡消毒散,膿形成了,用針刺破就痊癒了。(這是根據症狀來判斷用藥)
案例八: 一個婦人紅腫疼痛,用硝黃等攻下的藥物,稍微緩解,隔天又痛起來,診斷她的脈象,發現外邪已經退了,判斷是瘀血要化膿,用托裡消毒散讓膿出來就痊癒了。(這是根據脈象和症狀判斷用藥)
案例九: 有人吃了發散的藥物,病情反而加重,發熱而且大便不通,診斷脈象是沉實,這是病邪跑到體內了,用大黃湯攻下,體內的病邪就退了,再用葛根牛蒡子湯,浮腫也消了,只有紅腫還在,再用托裡藥讓膿出來就痊癒了。(這是根據脈象和症狀判斷用藥)
案例十: 有人在冬天頭部、臉部紅腫,耳朵前後尤其嚴重,痛得難以忍受,又發熱怕冷,牙關緊閉,口水濃稠,吃不下東西,睡不著。醫生用針在紅腫處刺了四五十針,紅腫不減,反而更痛。我看他的脈象是浮緊,按下去卻是洪緩的,判斷這是寒邪覆蓋了皮膚毛孔,阻礙了經絡,熱氣無法上升,聚集而變成紅腫。而且天冷的時候,毛孔閉塞,汗液無法排出,氣血強盛,肌肉緊澀。
善於用針的人,不會在四肢末端針刺,必定要等到天氣溫暖才可針刺。而且冬天應該閉藏,用藥應該多,用針石應該少。應該用苦溫的藥物,溫經散寒。所謂寒邪導致毛孔閉塞,要用苦味的藥物來打開,用辛味的藥物來散開。
藥方名稱:托裡溫經湯
- 麻黃 (苦溫,發散為君藥,去掉根節,二錢)
- 防風 (辛溫,散風,去掉蘆頭,二分)
- 升麻 (苦辛,四錢)
- 葛根 (甘平,解除肌肉的邪氣,出汗,專門治療陽明經的邪氣,所以作為臣藥)
- 白芷,當歸身 (血流不暢會疼痛,白芷和當歸身辛溫,可以調和血脈,散開瘀滯,各二錢)
- 蒼朮 (濕熱會導致腫脹,蒼朮甘溫,性質輕浮,力量強大,可以疏泄皮膚毛孔間的溫熱,一錢)
- 人參 (去掉蘆頭,一錢)
- 甘草 (甘溫)
- 白芍藥 (酸微寒,調理中氣,益氣,讓藥力托到體內,作為佐藥,各一錢半)
把藥切碎,每次服用一兩,用水兩碗,先煎麻黃到沸騰,去掉浮沫,再放其他藥一起煎到一碗,去掉藥渣,溫服。服藥後用薄的衣服蓋住頭,用厚被子蓋住身體,在溫暖的地方休息,讓經脈裡的血液溫熱,毛孔打開,寒邪就會散去,陽氣上升,就會大量出汗,紅腫就會減少七八成,再服用去掉麻黃、防風,加上連翹、鼠黏子的藥,紅腫疼痛就會全部痊癒。《黃帝內經》說,發汗後,瘡就好了,真是這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