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卷二 (4)
卷二 (4)
1. 論流氣飲十宣散七十一
夫氣血凝滯。多因營衛之氣弱。不能運散。豈可復用流氣飲以益其虛。況各經氣血多少不同。心包絡、膀胱、小腸、肝經。多血少氣。三焦、膽、腎、心、脾、肺。少血多氣。人年四十以上。陰血日衰。若於血少經分而病癰腫。或脈症不足。當以補接為主。
丹溪曰。腫瘍內外皆壅。宜托裡表散為主。乃補氣血藥而加之以行散之劑。非專攻之謂也。或者腫焮痛甚。煩躁脈大。其辛熱之劑。不但腫瘍不可用。雖潰瘍亦不可用也。凡患者須分經絡、血氣、地部遠近、年歲老幼、稟氣虛實。及七情所感、時令所宜而治之。常見以流氣、十宣散二藥。概治結腫之症。以致取敗者多矣。
大抵症有主末。治有權宜。治其主則末病自退。用其權則不拘於時。泥於守常。必致病勢危甚。況雜用攻劑。動擾各經。故丹溪云。凡瘡發於一經。只當求責本經。不可干擾余經是致也。
白話文:
氣血凝滯不通暢,多是因為身體的營衛之氣虛弱,無法運行散開。怎麼可以再用流氣飲來加強虛弱呢?況且各經脈的氣血多寡不同,例如心包絡、膀胱、小腸、肝經,多血少氣;三焦、膽、腎、心、脾、肺,少血多氣。人到了四十歲以上,陰血會日益衰退,如果是在血少經脈發生癰腫,或脈象、症狀顯示氣血不足,應該以補養為主。
朱丹溪說,腫瘤無論長在內或外,都是因為氣血壅塞,應該以托扶正氣、疏散邪氣為主,也就是用補氣血的藥,加上一些行氣散瘀的藥。並不是一味地攻邪。有時候腫痛紅腫發熱非常嚴重,伴隨煩躁、脈搏強大,這時辛辣燥熱的藥,不只腫瘤不能用,連潰瘍也不能用。凡是治療病人,必須分辨經絡、氣血、病灶位置遠近、年紀大小、體質虛實,以及受到七情影響、時令變化等因素來治療。常見到有人用流氣飲、十宣散這兩種藥,來概括治療各種腫脹的疾病,導致治療失敗的案例很多。
大體來說,疾病有主要和次要的因素,治療有權宜的方法。治療主要病因,次要病症自然會消退;運用權宜之計,就不會被固定常規所限制。如果拘泥於常規,一定會使病情更加危險。何況隨意使用攻伐的藥物,會擾亂各經脈。所以朱丹溪說,凡是瘡瘍發生在某條經脈,就應該找出該經脈的問題來治療,不可以干擾其他經脈。
2. 論敗毒散流氣飲七十二
凡治瘡瘍。不審元氣虛實。病在表裡。便服敗毒流氣等藥。蓋敗毒散。發表藥也。果有表症。止宜一二服。多則元氣損。毒愈盛。雖有人參亦莫能補。流氣飲耗血藥也。果氣結胸滿。只宜二三服。多則血反致敗。雖有芎、歸。亦難倚仗。丹溪曰。此不繫膏粱丹毒之變。因虛勞氣鬱所故也。
白話文:
一般治療瘡瘍,如果不仔細分辨患者的元氣是虛還是實,以及病是在體表還是體內,就隨便服用敗毒散、流氣飲等藥,這是錯誤的。敗毒散是發汗解表的藥,如果真的有表證,服用一兩次就夠了,吃多了反而會損傷元氣,讓毒邪更加嚴重,即使吃人參也補救不了。流氣飲是耗損氣血的藥,如果真的因為氣滯而胸悶,服用兩三次就夠了,吃多了反而會導致血敗壞,即使有當歸、川芎這些藥材也難以依靠。朱丹溪說,這不是因為吃太好而引起的丹毒,而是因為虛勞和氣鬱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