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卷六 (8)
卷六 (8)
1. 諸哽一百二十四
諸骨哽:用象牙末吹患處;或取犬涎,徐徐嚥下,立效。用苧根搗爛,丸如彈子大,就將所鯁物煎湯化下。
又方:食橄欖;用核為末,含之亦效。
穀麥芒在咽不出:取雞鵝延含之,立消。
誤吞金銀等物:多食諸般肥肉膏滑,自從大便出。
誤吞銅錢:用炭末白湯調服;多食蜜食飴糖,自從大便出;或多食荸薺,或胡桃肉,錢自消。
誤吞針:用磁石如棗核大,磨令光,鑽一孔,用線穿,含之,針自口出。
白話文:
各種骨頭卡住喉嚨:用象牙粉末吹入患處,或取狗的口水,慢慢吞下,馬上見效。或者把苧麻根搗爛,做成彈珠大小的藥丸,用卡住喉嚨的食物煎煮的湯送服。
另外一個方法:吃橄欖,把橄欖核磨成粉末,含在嘴裡也有效。
穀物麥芒卡在喉嚨出不來:取雞或鵝的口水含在嘴裡,馬上會消除。
不小心吞下金銀等物:多吃各種肥肉等油膩滑潤的食物,它們會從大便中排出。
不小心吞下銅錢:用炭末用開水調服,多吃蜂蜜、麥芽糖等甜食,銅錢會從大便中排出。或者多吃荸薺,或胡桃肉,銅錢會自行消化。
不小心吞下針:用磁石,像棗核那麼大,磨光滑,鑽一個孔,用線穿起來含在嘴裡,針會從嘴裡出來。
2. 傷損脈法一百二十五
(附破傷風)
經云。肝脈轉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轉,因血在脅下,令人嘔逆。
金匱云。寸口脈浮,微而澀,當亡血。若汗出者,當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脈經云。金瘡出血太多,脈虛細者生;數實大者死。金瘡出血,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斫刺出血不止者,脈來大者,七日死;滑細者生。
從高顛仆,內有瘀血,腹脹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破傷有瘀血在內,脈堅強實則生;虛小弱者死。皆為脈病不相應故也。
一婦臀癰,瘡將愈,患破傷風,發熱搐搦。脈浮數。治以當歸地黃湯,不信。乃服發散敗毒藥。果甚。始信而服之。至數劑而痊。
脈浮數而發表。今用發表而病重。可見脈之浮數,亦有主陰虛者,必兼症參之為穩。認作陰虛,由臀癰後也。
夫破傷風症,須分表裡,別虛實,不可一概治之。原病式云。破傷中風之由,因瘡熱甚,鬱結而榮衛不得宣通。怫熱因之遍體,故多白痂。是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熱甚則生風也。不已,則表傳於裡矣。但有風熱微甚兼化,故殊異耳。
大法。破傷中風,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尚平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時或惡寒,或筋暢而播,脈浮數而弦者,宜辛熱治風之藥,開沖結滯而猶傷寒。表熱怫鬱,而以麻黃湯,辛熱發散者同也。凡用辛熱開衝風熱結滯,宜以寒藥佐之則良,免致藥雖中病,而風熱轉甚也。
如治傷寒發熱,用麻黃、桂皮,加黃芩、知母、石膏之類足也。若世以甘草、滑石、蔥、豉寒藥發散甚妙。若表不已,漸傷入里。里又未大甚而脈在肌肉者,宜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或微加治風辛熱亦得。猶傷寒在半表半裡,以小柴胡和解之意也。若裡熱已甚,而舌強口噤。
項背反張,驚搐惕搦,涎唾涸枯,胸腹滿塞,而或便溺秘結,或時汗出。脈洪數而弦也。然汗出者,由風熱鬱甚於里,而表熱稍罷,則腠理疏泄,而心火熱甚,故汗出也。法宜除風散結寒藥下之。後以退風熱開鬱滯之寒藥調之。而熱退結散,則風自愈矣。凡治此,亦宜按摩導引。
及以箸斡開牙關,勿令口噤,使粥藥得下也。
病機云。破傷風者,有因卒暴損傷,風襲之間,傳播經絡,致使寒熱更作,身體反張,口噤不開。甚者邪氣入臟。有因諸瘡不瘥榮衛俱虛,肌肉不生,瘡眼不合。邪亦能外入於瘡,為破傷風之疾。有諸瘡不瘥,舉世皆言著灸為上。是為熟瘡。而不知火熱客毒,逐經傳變,不可勝數。
微則發熱,甚則生風而搐。或角弓反張,口噤目斜。亦有破傷不灸,而病此者。因瘡著白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故陽熱易為鬱結。熱甚則生風也。徐用誠云。此論所因有四。一者因瘡口入風,似屬外因。一者因灸逐熱,似屬不內外因。一者因瘡口閉塞,內熱生風似屬內因也。
白話文:
(附破傷風)
**經書說:**肝脈摸起來變得堅硬而長,顏色不青,表示病況會急轉直下,像東西墜落一樣。這是因為體內有血積聚在脅下,導致人想嘔吐。
**《金匱要略》說:**寸口的脈搏摸起來浮、細微且澀,表示將要失血。如果同時有出汗,表示身上可能有瘡瘍,或者被刀斧砍傷,導致失血。
**《脈經》說:**金屬器械造成的傷口出血過多,脈搏摸起來虛弱細小的可以存活;脈搏摸起來數快、有力且大的會死亡。金屬器械造成的傷口出血,脈搏摸起來沉細的可以存活;摸起來浮大的會死亡。如果是被砍或刺傷而出血不止的,脈搏摸起來很大的,七天內會死亡;脈搏摸起來滑細的可以存活。
從高處跌倒,體內有瘀血,腹脹且脈搏摸起來堅強有力的可以存活;脈搏摸起來細小虛弱的會死亡。
破傷風且體內有瘀血的,脈搏摸起來堅強有力的可以存活;脈搏摸起來虛弱細小的會死亡。這些都是因為脈象和病情不相符的緣故。
有一個婦女臀部生瘡,瘡快要癒合時,得了破傷風,發熱、抽搐、顫抖,脈搏摸起來浮數。醫生用當歸地黃湯治療,她不相信,反而服用發散的敗毒藥,結果病情加重。她才開始相信,服用了幾劑藥後痊癒。
脈搏浮數,通常要用發散的藥物。但現在用了發散的藥物反而病重,可見脈搏浮數也有可能是因為陰虛引起的,必須結合其他症狀一起判斷才穩妥。這個婦女的脈搏浮數,應歸因於陰虛,這是因為臀部生瘡的緣故。
破傷風的症狀,必須分清是表證還是裡證,是虛證還是實證,不能一概而論。原來在《原病式》這本書中說,破傷風的原因是因為瘡的熱毒很盛,鬱結在體內,導致身體的氣血運行不暢通,熱毒因而遍佈全身,所以會出現很多白色痂皮。這時瘡口閉合,氣難以疏通,熱毒過盛就會產生風邪。如果沒有及時治療,病情就會由表入裡。但風熱的程度有輕有重,變化也不同。
治療破傷風的大原則是,如果風熱燥盛,鬱結在體表,但體內氣機還算平和,會出現身體伸展時會顫抖、打哈欠、筋脈拘攣僵硬,時而怕冷,或筋脈顫動,脈搏摸起來浮數且弦的,應該用辛熱的藥物來治療風邪,打開阻滯之處,就像治療傷寒一樣,表熱鬱積,可以用麻黃湯這類的辛溫發散藥,用辛溫發散的藥物來打開風熱鬱結,最好搭配寒涼藥物輔助,這樣才能避免藥物雖然對症,但風熱反而加重。
如果治療傷寒發熱,可以用麻黃、桂枝,再加上黃芩、知母、石膏之類的藥物就足夠了。如果用甘草、滑石、蔥、豆豉這些寒涼藥物來發散也很有效。如果表證沒有解除,病情逐漸深入體內,但裡證還不嚴重,甚至脈搏摸起來只在肌肉的,就應該用退風熱、開鬱結的寒涼藥物來調理,或者稍微加一點辛溫的治風藥也可以,就像治療傷寒在半表半裡時,用小柴胡湯來和解的道理一樣。如果裡熱已經非常嚴重,出現舌頭僵硬、牙關緊閉、脖子和背部僵硬、抽搐、顫抖、口水乾枯、胸腹脹滿,或者出現大小便不通暢,或者時而有汗出的情況,脈搏摸起來洪大、快速且弦急。如果有汗出,是因為風熱鬱積在體內很嚴重,表熱稍稍減輕,導致皮膚毛孔疏鬆,心火過熱,所以會出汗。治療方法應該用祛風散結的寒涼藥物來攻下,之後再用退風熱、開鬱滯的寒涼藥物調理,等到熱退結散,風邪自然就會痊癒。治療這種疾病,也應該配合按摩和導引,並用筷子撬開牙關,不要讓患者牙關緊閉,讓藥物可以順利服用。
《病機論》說,破傷風的原因有:一是突然受到損傷,風邪趁機侵入經絡,導致寒熱交替發作,身體僵硬反張,口噤不開。嚴重者邪氣會侵入內臟。二是各種瘡瘍久治不癒,導致身體氣血虛弱,肌肉難以生長,瘡口無法閉合,邪氣也可能從瘡口侵入,導致破傷風。如果瘡瘍久治不癒,世人都認為用艾灸治療最好,這是因為對熟瘡的誤解,而不知道火熱會導致毒邪經由經絡傳變,情況非常複雜。
輕微的會發熱,嚴重的會產生風邪而抽搐,或者出現身體反張、口噤、眼睛歪斜。也有人雖然沒有用艾灸治療破傷,但仍然會得破傷風,這是因為瘡口結痂,導致瘡口閉塞,氣難以疏通,陽熱容易鬱結,熱毒過盛就會產生風邪。徐用誠說,導致破傷風的原因有四種:一是因為瘡口進風,屬於外因;二是因為艾灸導致熱毒侵入,屬於不內不外因;三是因為瘡口閉塞,內熱產生風邪,屬於內因。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古籍中關於破傷風的藥方和理論很少,可能是因為把破傷風和中風當成同一種病來論述,所以沒有單獨列出來。只有河間學派把破傷風與傷寒的表證、裡證、中證三種情況同等對待,用藥非常詳盡。他們認為病因有外傷風邪,也有艾灸以及內熱引起的,和中風相似。但是,中風的人還可以延續時日,而破傷風的患者往往難以救治。因為中風有在經絡、內臟、腑的不同,只有侵入內臟的最難治。破傷風有因為出血過多,或者瘡口過早閉合,導致瘀血停滯,這些都屬於血液方面的病變,歸屬於陰的五臟所主。所以,破傷風雖然最初症狀在體表,但很快就會傳入內臟,所以死亡率很高。這種疾病,有的是因為瘡口裸露,沒有避開風寒而受傷,有的是因為瘡口閉合,但被風邪侵襲而發病。患者原本病情很穩定,但突然就發生了破傷風。大致上是因為體內氣虛,且有鬱熱的人才會得病。
如果體內氣不虛,也沒有鬱熱,即使受傷也不會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