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證治大全

《幼科證治大全》是日本江戶時代醫學家下津壽泉於1709年編撰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兒科醫學著作。此書共七冊,匯集了當時日本醫學界對小兒疾病的認識與治療方法,特別是深度汲取了中國傳統醫學的精髓。作者下津壽泉(1653-1723)是江戶時代著名的醫學家,其醫學生涯始於艱困,後師從名醫,並遊學京都,最終成為御醫。他不僅在兒科領域留下了這部系統專著,晚年更涉獵中醫與西醫,被譽為「日本醫學之父」,足見其學術視野之廣與貢獻之鉅。

《幼科證治大全》的撰寫背景,正值日本漢方醫學高度發展,並與中國醫學密切交流的時期。書中明確指出引用了中國醫籍74種,這不僅體現了作者對前人智慧的尊重與繼承,也揭示了該書內容的淵源與廣度。它並非憑空創作,而是在廣泛研讀、歸納、整理前代醫學文獻基礎上的再創造,旨在提供一套更為系統、切合臨床實用的兒科證治指南。全書涵蓋小兒科106種病症,體系宏大,分類清晰,為當時及後世的兒科診療提供了重要參考。

從書中提供的部分內容可窺見其結構與特色。全書分為七卷,每卷再細分為門、目,層層遞進,條理分明。例如,第一卷開篇即討論小兒「胎證」,包括胎寒、胎熱、胎肥、胎瘦、不乳、胎驚等,這些都是初生嬰兒常見且重要的病理狀態。這種從胎稟異常切入的視角,體現了中醫「未病先防」、「治未病」以及重視先天因素影響健康的理念。

緒論與宗旨: 書首的「序」言簡意賅地闡明了作者編撰此書的動機與內容來源。下津壽泉提到他「採摭一千餘件」嬰童良方,以「便日用」。他坦承書中所編「盡取前賢舊方」,將補瀉溫涼等不同治法的要點摘錄出來,供醫者「藏於藥笥,以便調劑遺忘」。這段話明確揭示了本書作為一本「大全」或「證治總覽」的性質——它是一部集大成的臨床實用手冊。作者的目的並非發明全新的理論或方藥,而是對既有有效方藥進行系統整理和提煉,使其便於臨床快速查閱和應用,大大提高了診療效率。這種務實的態度,是古代醫籍重要的價值取向之一。

具體病證分析(基於提供內容):

  1. 胎寒 (Fetal Cold): 書中對胎寒的描述細膩,指出其發生在「初生百日內」,症狀包括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戰慄、曲足握拳、晝夜啼哭,嚴重者甚至口噤不開。病因歸咎於胎兒時期母親受寒、過食生冷、或胎前外感風寒暑濕,導致胎氣內傷。若不早治,恐成慢驚。治療方面,列舉了多個方劑,並註明來源,如【醫林】川白姜散、【薛氏】六君子湯加炮姜、【醫統】當歸散、【大全】當歸散(楊氏方)、【醫統】今氣散、【醫統】參苓白朮散、【醫統】白芍藥湯。這些方劑多以溫中散寒、理氣活血、健脾化濕為主,如川白姜散、當歸散中的白姜、肉桂、香附、木香等,六君子湯加炮姜亦強調溫脾。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提供的方劑並非單一,而是多種選擇,反映了辨證論治的靈活性,也可能是收錄了不同醫家或不同經典的經驗。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對不同來源方劑的兼容並蓄。

  2. 胎熱 (Fetal Heat): 胎熱的描述對應胎寒,症狀包括身熱、面赤、眼開、口熱、痰盛喘急、二便不通。病因主要歸於母親在孕期食熱物或服熱藥。久不治可引發鵝口、重舌、急驚風等危證。治療方劑同樣多樣,如【入門】釀乳方(楊氏方)、【醫統】木通湯、甘豆湯、【準繩】四聖散、地黃膏、【綱目】胎熱地黃湯。這些方劑多用生地黃、黃芩、梔子、澤瀉、木通、滑石等清熱利濕、涼血瀉火之品。特別的治療方法包括通過母乳傳導藥力(釀乳方、木通散令母服),或局部洗浴(四聖散洗面目)。書中在胎熱部分特別提出告誡:「不可求速效。乳母服藥。漸次解熱。百無一失。若以涼藥攻之。損脾胃。必致嘔吐。變生大患也。」這段話強調了小兒體質嬌弱,不宜峻攻,應採取和緩、漸進的治療策略,甚至通過母乳緩慢作用,體現了兒科用藥的謹慎原則。

  3. 胎肥 (Fetal Obesity): 胎肥描述為生下時肌肉厚實、遍身紅,但滿月後反而漸漸消瘦,伴有目白睛紅、花色、五心熱、大便難、時時吐涎等。治療主用「浴體法」。提供的浴體法方中含有烏蛇肉、白礬、青黛、蠍梢、辰砂、天麻、麝香等,多為清熱解毒、息風定驚、開竅之品,用於煎湯洗浴,意在「開發腠理,疏泄陽氣」。然而,書中也引用了薛氏的評論,指出此法「乃開發腠理。疏泄陽氣者也」,認為「胎氣果熱,在暑月,庶幾可用」,但若「胎怯用前法,恐復傷真氣也」。這段評論極具價值,它不僅提供了治療方法,更提供了對方法的反思和限制條件,提示臨床應用時需辨別虛實寒熱,避免濫用傷正,這體現了編者的批判性思維和對醫理的深入理解。

  4. 胎瘦 (Fetal Thinness): 胎瘦表現為瘦怯、面黃白、白睛多、喜哭、肌肉薄、大便色白,書中將其歸屬於「肺」的問題(按五行學說,肺主皮毛,且與脾胃運化有關)。治療提供「長生丸」,方中包含檳榔子、枳殼、木香、砂仁、半夏、丁香、肉豆蔻、蠍梢等。這些藥物多為理氣、消積、化濕、溫中之品,如檳榔、枳殼、木香、砂仁、肉豆蔻旨在調暢氣機、消食止瀉;半夏、丁香溫中化濕;蠍梢息風定驚。這個方劑顯示,胎瘦可能與脾胃虛弱、運化不良導致的氣血生化不足,或兼有痰濕積滯等因素有關,故治療側重於健脾行氣、消積化濕。

  5. 不乳 (Refusal to Nurse): 不乳指新生兒不肯吮乳。原因分析得較為詳細,包括出生時口中穢惡未淨下咽導致腹滿氣短,或因產母受寒導致兒腹痛。治療提供了【醫林】茯苓丸、【準繩】硃砂丸,以及針對「穢惡入腹令兒嘔吐不乳」的方。茯苓丸用赤茯苓、黃連、枳殼,意在清熱化濕、行氣消積;硃砂丸則包含硃砂、牛黃、麝香、丁香、人參、犀角、黃耆、石膏、五靈脂等,這是治療急症、開竅定驚、兼顧正氣的常用組合,顯示不乳有時也與神志、氣機閉塞有關;針對穢惡入腹的方則用木香、乾薑、茯苓、甘草、木瓜、丁香,是溫中理氣、化濕止嘔的常用藥,並強調「水煎,綿蘸滴與之」,是小兒餵藥的常用方法。這部分內容顯示作者對不乳這一症狀的不同病因進行了區分,並提供了相應的治療思路。

  6. 胎驚 (Fetal Fright): 胎驚病因追溯至母孕期受驚嚇或觸碰,導致驚氣入胎,子隨母氣。症狀表現為精神不爽、面色虛白、易受驚、印堂青、壯熱、吐乳、睡中驚惕、手足微掣,久則可能發展為癇證。治療方劑有【醫統】青龍丸、參蠍散、【準繩】獨活湯、【醫林】至聖保命丹。這些方劑普遍含有鎮驚、息風、化痰、安神之品,如青黛、硃砂、麝香、天麻、全蠍、蟬蛻、白附子、南星、殭蠶等。其中至聖保命丹更是集多種息風鎮驚、化痰開竅猛藥於一體,並詳細說明了不同年齡的用法和劑量,以及作為常服「鎮心」之用。這反映了在處理驚風等危急重症時,古代醫家會使用一些藥性較烈但效力迅速的藥物,同時也提示了這類方劑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需謹慎使用。獨活湯則側重於發散風邪,提示胎驚有時與外感風邪有關。

總體特色與價值:

透過以上分析,可以歸納出《幼科證治大全》的幾個顯著特色:

  1. 集大成與系統性: 如書名所示,它是一部「大全」,系統地收錄了當時已知的多種兒科病證及其治法。通過分卷、門、目的方式,將複雜的病證條理化、系統化,便於醫者查閱和學習。
  2. 廣泛引用與整合: 大量引用中國醫籍,並明確標註方劑來源(【醫林】、【醫統】、【準繩】、【綱目】等),這既是作者學術嚴謹性的體現,也表明了本書是建立在中日醫學交流基礎之上的。它並非簡單複製,而是對這些來源的方藥進行了篩選、組織和應用。
  3. 臨床實用導向: 作者在序中便強調「以便日用」,提供的證治內容詳細描述症狀、病因,並列舉多個具體方劑,部分還提供用法用量、加減變化、甚至禁忌或注意事項(如胎熱篇的告誡,胎肥篇的薛氏評論),這些都極大地方便了臨床實踐。
  4. 重視胎稟與先天因素: 開篇即深入探討胎寒、胎熱等與胎兒期母體或胎稟有關的疾病,這抓住了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稚陰稚陽」),體現了對先天因素對後天健康影響的重視。
  5. 辨證論治思維: 對同一病證,提供不同的方劑選擇,並有時指出適應證的細微差異或兼證(如胎寒方中提到腹痛手足冷、惡寒加炮姜,或面青四肢冷加當歸、川芎),體現了辨證論治的思想,即根據具體症狀、病機來選擇合適的方藥。
  6. 兼顧內外治法: 除了大量的內服方劑,還收錄了如浴體法等外治方法,顯示了治療手段的多樣性。

《幼科證治大全》作為日本第一部系統論述小兒疾病的專著,不僅是江戶時代日本兒科醫學發展的重要標誌,也見證了中日醫學交流的深度與廣度。書中對中國醫籍的廣泛吸收、對臨床經驗的系統整理、以及對用藥謹慎性的提示,使其不僅具有重要的文獻研究價值,更是對後世日本及東亞地區兒科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並存的醫學經典。


一,胎寒

二,胎熱

三,胎肥

四,胎瘦

五,不乳

六,胎驚

七,胎黃

八,撮口

九,口噤

一○,鎖肛

一一,臍突

一二,月里生嘔

一三,變蒸

一四,眼閉

一五,臍風

一六,夜啼

一七,客忤

一八,中惡

一九 哭無聲

二○,內釣

二一,急驚風 (1)

二一,急驚風 (2)

二二,慢驚 (1)

二二,慢驚 (2)

二三,慢脾

二四,物觸

二五,天釣

二六,癇證

二七,感冒 (1)

二七,感冒 (2)

二八,濕證

二九,諸熱

三○,脾胃 (1)

三○,脾胃 (2)

三一,腹脹

三二,傷食

三三,腮腫

三四,疳證 (1)

三四,疳證 (2)

三四,疳證 (3)

三四,疳證 (4)

三五,虛羸

三六,嘔吐 (1)

三六,嘔吐 (2)

三六,嘔吐 (3)

三七,吐水吐蟲

三八,泄瀉 (1)

三八,泄瀉 (2)

三九,霍亂吐瀉 (1)

三九,霍亂吐瀉 (2)

三九,霍亂吐瀉 (3)

三九,霍亂吐瀉 (4)

四○,痢疾 (1)

四○,痢疾 (2)

四○,痢疾 (3)

四一,腹痛

四二,心痛

四三,癖疾(並食積) (1)

四三,癖疾(並食積) (2)

四四,咳嗽(附喘急) (1)

四四,咳嗽(附喘急) (2)

四五,瘧疾 (1)

四五,瘧疾 (2)

四五,瘧疾 (3)

四六,鵝口瘡

四七,口瘡 (1)

四七,口瘡 (2)

四八,重舌

四九,木舌

五○,弄舌

五一,走馬牙疳

五二,吃泥土

五三,赤遊丹毒 (1)

五三,赤遊丹毒 (2)

五四,喉痹

五五,眼疾

五六,耳疾

五七,鼻瘡

五八,頭瘡

五九,白禿瘡

六○,臍瘡

六一,蛔蟲 (1)

六一,蛔蟲 (2)

六二,尾骨痛

六三,陰腫

六四,脫囊

六五,陰腫疝氣

六六,盤腸氣

六七,脫肛

六八,遺尿

六九,白濁

七○,便血

七一,淋疾

七二,尿血

七三,吐血

七四,鼻衄

七五,小便不通

七六,大便不通

七七,大小便閉

七八,腫脹 (1)

七八,腫脹 (2)

七九,黃疸 (1)

七九,黃疸 (2)

八○,汗症 (1)

八○,汗症 (2)

八一,解顱

八二,鶴膝

八三,行遲

八四,語遲

八五,齒遲

八六,發遲

八七,龜胸

八八,龜背

八九,囟陷

九○,囟填

九一,手拳不展

九二,腳拳不展

九三,白虎

九四,魃病

九五,諸瘡癬疥

九六,眉瘡

九七,凍瘡

九八,湯火瘡

九九,懸癰

一○○,發斑

一○一,癰毒腫節

一○二,瘰癧

一○三,滯頤

一○四,痘瘡 (1)

一○四,痘瘡 (2)

一○四,痘瘡 (3)

一○四,痘瘡 (4)

一○四,痘瘡 (5)

一○四,痘瘡 (6)

一○四,痘瘡 (7)

一○四,痘瘡 (8)

一○四,痘瘡 (9)

一○四,痘瘡 (10)

一○五,水痘

一○六,麻疹 (1)

一○六,麻疹 (2)

一○六,麻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