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津壽泉

《幼科證治大全》~ 一○四,痘瘡 (1)

回本書目錄

一○四,痘瘡 (1)

1. 一○四,痘瘡

痘瘡之由。因兒在胎。食母五臟血穢。伏於命門。或至天行時氣。或郁駭跌撲。或飲食所傷。因而發之。狀類傷寒。其症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足稍冷。耳冷。尻冷。多睡驚。耳後有紅絲。赤脈。此其候也。五臟各具一症。肝藏水疱。肺臟膿疱。心臟班。脾臟疹。歸腎變黑。

丹溪曰。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此治痘之大要也。舍是四者。無治法矣。又發熱之初。急宜表散。要在表熱盡退為佳。既出之後。隨證溫涼。務在解肌消毒。調氣活血。使營衛和暢。則無塵滯陷伏之患。又必謹避風寒。戒絕房事。調節飲食。禁止穢氣。自然獲吉矣。

【三因】三豆湯,凡值天時不正。鄉鄰痘瘡。預服之。則不發。

赤小豆,黑豆,綠豆(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水煎熟。逐日任意吃豆飲汁。七日其瘡自然不發也。

春抱按龔居中曰。黑豆解腎經毒。制相火也。赤小豆。解心經毒。制君火也。綠豆解陽明經毒。制胃火也。龔雲林曰。誠此能活血解毒。則不染也。用豆者。又以形治以類從也。易簡而便。理胃開食。治於童稚。其為神巧矣乎。或曰。古人方書。往往有。食療而存矣。然當時鄙之。

鮮有用之者乎。子於此書間舉之者。有何補矣。春曰。世醫以食療鄙之者。此庸淺之俗醫也。故李南豐曰。人知藥之藥人。而不知食之藥人矣。孫真人曰。醫者。先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也。豈食療可絕廢乎。

【濟世】升麻葛根湯,治時行瘟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痛。痘疹未發。疑似之間。宜服。一見苗。不可服。慎之。

升麻,葛根,白芍,甘草

上水煎服。痘出不快。清便自調者。乃邪在表也。當本方微發散。若痘出太稠密。加人參、當歸、木香、紫草、大力子、防風、桔梗。若痘出自利。加條芩。若痘出腹痛。加木香、青皮、枳殼、楂。若痘出腰痛。加獨活、細辛。若痘出頭痛。加羌活、藁本、蔓荊子。若痘出驚搐。

加木通、(安心)生地黃、(生血寧心)燈心、(清心熱)痘出衄血。加山梔、玄參、(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肅清而瀉無根之火為聖藥)生地黃。痘出眼痛。加蜜蒙花柴胡(明目益精龍)龍膽草。(治兩目赤腫睛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也)痘出咽痛。加桔梗、連翹。若手足痘不起。

脾胃不足也。加防風、官桂、人參、黃耆。若痘泄瀉者。裡虛也。加白朮、人參、茯苓。痘後遍身瘡癬如疥如癩。膿血浸淫。皮膚潰爛。日久不瘳。此毒氣深。漫散於皮膚。此方主之。

按此發表。出痘疹之劑也。藥品皆輕薄。傷寒傷風痘疹之間。宜用此方。山甫曰。表熱壯盛。此邪實於表也。經曰。輕可以去實。故用升麻葛根以疏表。甘草佐之。可以和在表之氣。芍藥佐之。可以和在表之營。去其實邪。和其營衛。風寒則解。痘疹則出。誠初間之良劑也。

白話文:

痘瘡的成因,是胎兒在母體時,攝取了母親五臟的污濁之血,潛伏於命門。或者在行經或天行時氣(瘟疫流行時),或者因受驚嚇、跌撲,或者飲食不節而誘發。症狀類似傷寒,表現為腮幫子乾燥發紅,眼瞼也發紅,打呵欠,胸悶,時冷時熱,咳嗽、噴嚏,腳底、耳朵、臀部發涼,嗜睡易驚,耳後有紅絲,脈象發紅。這是痘瘡的徵兆。五臟各有不同的症狀:肝臟出現水泡,肺臟出現膿疱,心臟出現斑點,脾臟出現疹子,腎臟則變黑。

丹溪翁說:虛弱的要補充,實證的要瀉掉;寒證的要溫暖,熱證的要清熱。這是治療痘瘡的大原則,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治療方法了。另外,發熱初期,要緊急使用發散表邪的藥物,務必將表邪之熱完全退去才好。痘疹長出之後,要根據症狀調整溫涼藥物,主要目的是解肌消毒,調和氣血,使營衛之氣通暢,就不會有邪氣鬱結、潛伏的危險。還要謹慎避風寒,戒絕房事,調節飲食,遠離污穢之氣,就能夠順利痊癒。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記載:三豆湯,凡是遇到天時不正,鄰里出現痘瘡,預先服用,就能夠不發病。

赤小豆、黑豆、綠豆(各一兩),甘草(半兩)

用水煎煮至熟透,每天隨意食用豆子和豆汁,連服七天,痘瘡自然就不會發作。

春抱按龔居中說:黑豆能解腎經的毒邪,制約相火;赤小豆能解心經的毒邪,制約君火;綠豆能解陽明經的毒邪,制約胃火。龔雲林說:確實如此,能夠活血解毒,就能夠不染病。用豆治療,也是根據外形來治病,以類比類。方法簡單方便,調理脾胃,治療小兒,真是巧妙啊!有人說,古人的方書裡,常常有食療的方法,然而當時的人卻看不起它,很少有人使用。你為什麼要在書中提到它呢?有什麼好處呢?春抱回答說:那些世俗醫生看不起食療,都是庸醫淺見。所以李南豐說:人們知道藥物能治病,卻不知道食物也能治病。孫真人說:醫生首先要了解病因,知道病邪犯在何處,然後用食物治療,如果食療不能痊癒,再用藥物治療。怎麼可以廢棄食療呢?

《濟世保元》記載:升麻葛根湯,治療時行瘟疫、頭痛、發熱、肢體酸痛,痘疹尚未發出或疑似的時候,應該服用。一旦痘疹出現,就不能服用,要謹慎。

升麻、葛根、白芍、甘草

用水煎服。如果痘疹發出不順利,大便自調,那是邪氣在表,應該用這個方子稍微發散一下。如果痘疹發出太密集,就加入人參、當歸、木香、紫草、大力子、防風、桔梗;如果痘疹發出伴隨腹瀉,就加入黃連;如果痘疹發出伴隨腹痛,就加入木香、青皮、枳殼、山楂;如果痘疹發出伴隨腰痛,就加入獨活、細辛;如果痘疹發出伴隨頭痛,就加入羌活、藁本、蔓荊子;如果痘疹發出伴隨驚厥抽搐,就加入木通、生地黃、燈心草;如果痘疹發出伴隨鼻出血,就加入山梔子、玄參、生地黃;如果痘疹發出伴隨眼痛,就加入蜜蒙花、柴胡、龍膽草;如果痘疹發出伴隨咽喉痛,就加入桔梗、連翹;如果手腳的痘疹發不出來,那是脾胃虛弱,就加入防風、桂枝、人參、黃芪;如果痘疹發出伴隨瀉痢,那是裡虛,就加入白朮、人參、茯苓。痘疹之後,全身長滿瘡癬,像疥瘡、癩瘡一樣,膿血浸淫,皮膚潰爛,很久都不癒合,這是毒邪深入,漫延到皮膚,這個方子可以主治。

總之,這是發表、促進痘疹發出的藥方,藥物都比較輕淡,傷寒、傷風、痘疹之間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子。山甫說:表熱盛,這是邪氣實於表。經書說:輕劑可以治療實證。所以用升麻葛根來疏通表邪,甘草輔佐,可以調和表氣;白芍輔佐,可以調和營氣,去除實邪,調和營衛之氣,風寒就能解除,痘疹就能順利發出。確實是初期治療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