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證治大全》~ 一○六,麻疹 (3)
一○六,麻疹 (3)
1. 一○六,麻疹
甘草,桔梗
上水煎服。加玄參、牛蒡子、連翹。
【保赤】利咽解毒湯。
山豆根(一錢),麥門(一錢),牛蒡子(炒七分),玄參(七分),桔梗(七分),防風(五分),甘草(二分)
上水煎服。
【玉案】玄桔湯,治痧症。咽喉腫痛。
玄參,桔梗,牛蒡子,連翹,天花粉,甘草,淡竹葉(七片)
上生薑。水煎服。
【保元】清金降火湯,治麻疹後。熱乘肺金。聲啞不出。或咳或喘。
蘇梗,陳皮,黃連,黃芩(酒炒),山梔子(炒),石膏,玄參,貝母,瓜蔞,天門冬,麥門冬,當歸,生地,茯苓,桑白皮,杏仁,白芍,甘草
上生薑。水煎服。
【保元】一方,小兒疹後。咳嗽腹脹。喘急。煩躁。泄瀉。聲啞。唇口青黑。
黃連,黃芩,連翹,玄參,知母,桔梗,杏仁,白芍,麻黃,牛子,葛根,陳皮,厚朴,甘草
上水煎服。
【回春】防風通聖散,麻疹已出。大小便閉。
防風,川芎,當歸,白芍,連翹,薄荷,麻黃(各四分),石膏,桔梗,黃芩(各八分),白朮,山梔,荊芥(各三分),滑石(二錢),芒硝(四分),甘草(一錢),大黃(四分)
上水煎服。
【壽世】白虎解毒湯,麻疹已出。譫語煩躁作渴者。
石膏,知母,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甘草
上水煎服。
【壽世】犀角解毒湯,麻疹已出。大便下血。或小便下血。吐血衄血。或二便閉澀。瘡疹稠密。熱渴赤痛等症。
犀角(一錢升麻代之),生地(五分),牡丹(一錢),赤芍(一錢),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上水煎服。吐血衄血。加炒山梔。童便和服。
【入門】疹子沒。復餘熱內攻。循衣摸床。譫言妄語。神昏喪志者死。如熱輕餘毒未除。必先見諸氣色。雖預防之。始終以升麻葛根湯為主。或消毒飲。黃連解毒湯。隨症選用。乃忌魚腥蔥蒜之物。
【入門】麻疹始終雜症。皆熱熾也。初起已沒。及一切雜症。與痘毒大同。但始終藥宜清涼。雖然麻愛清涼。痘愛溫。不易常道。虛則補。實則瀉。醫家治法。故治麻亦有血虛而用四物湯。氣虛而用四君子湯。天寒傷冷。則溫中理中之藥。一時之權也。
【家藏】龜溪道三先生曰。疹後微熱不止者。錢氏曰。白朮散。
【醫鑑】麻疹正出之時。雖不進飲食者。但得麻疹淡紅潤澤。真正不為害也。蓋熱毒未解。內蘊實熱。自不必食也。退後若不食。當隨用四物湯。加砂仁。神麯、一二帖。決能食矣。如胃氣弱者。忌少下地黃也。
白話文:
一○六,麻疹
幾種不同處方用於治療麻疹及其併發症:
第一種處方:甘草和桔梗水煎服,可加玄參、牛蒡子、連翹。
第二種處方(保赤利咽解毒湯):山豆根、麥門冬、炒牛蒡子、玄參、桔梗、防風、甘草水煎服。
第三種處方(玉案玄桔湯):玄參、桔梗、牛蒡子、連翹、天花粉、甘草、淡竹葉加生薑水煎服,用於治療痧症、咽喉腫痛。
第四種處方(保元清金降火湯):蘇梗、陳皮、黃連、酒炒黃芩、炒山梔子、石膏、玄參、貝母、瓜蔞、天門冬、麥門冬、當歸、生地、茯苓、桑白皮、杏仁、白芍、甘草加生薑水煎服,用於治療麻疹後熱邪犯肺,導致聲音嘶啞、咳嗽或喘息。
第五種處方(保元一方):黃連、黃芩、連翹、玄參、知母、桔梗、杏仁、白芍、麻黃、牛蒡子、葛根、陳皮、厚朴、甘草水煎服,用於治療小兒麻疹後咳嗽、腹脹、喘息、煩躁、腹瀉、聲音嘶啞、唇口青黑等症狀。
第六種處方(回春防風通聖散):防風、川芎、當歸、白芍、連翹、薄荷、麻黃、石膏、桔梗、黃芩、白朮、山梔、荊芥、滑石、芒硝、甘草、大黃水煎服,用於治療麻疹出疹後大小便不通。
第七種處方(壽世白虎解毒湯):石膏、知母、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甘草水煎服,用於治療麻疹出疹後神志不清、煩躁、口渴。
第八種處方(壽世犀角解毒湯):犀角(可用升麻代替)、生地、牡丹、赤芍、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水煎服,用於治療麻疹出疹後大便或小便出血、吐血、鼻出血、大小便不通、疹子密集、口渴、皮膚發紅疼痛等症狀。吐血、鼻出血者加炒山梔,並用童尿送服。
第九種處方:麻疹出疹後仍有餘熱內攻,出現摸床、胡言亂語、神志不清等症狀者,預後不良。若餘熱輕微,毒素未清,則需觀察氣色,主要使用升麻葛根湯或消毒飲、黃連解毒湯等,並忌食魚腥、蔥蒜等食物。
第十種處方:麻疹的各種併發症都是由於熱盛所致,治療原則應以清熱為主。麻疹與痘瘡的治療雖有不同,但都需清熱。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治療麻疹也可能因血虛而使用四物湯,氣虛而使用四君子湯,天寒傷冷則使用溫中理中藥物。
第十一種處方:麻疹痊癒後仍有輕微發熱者,可服用白朮散。
第十二種處方:麻疹出疹期,即使不吃東西,只要疹子顏色淡紅潤澤,就無大礙,因為這是熱毒未解,體內積熱的表現。麻疹退卻後若不吃東西,可服用四物湯加砂仁、神麴等。胃氣虛弱者忌用生地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