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證治大全》~ 一○二,瘰癧
一○二,瘰癧
1. 一○二,瘰癧
小兒瘰癧。是臟腑久伏積熱。而頸項筋宛之中。及項下有核如梅李。初生漸次而多。謂之瘰癧。瘰癧者。結核是也。或在耳後。或在耳前。或在耳下。連及頤項。或在頸下連鈌盆。皆謂瘰癧。或胸前及胸側。或在兩脅。是為馬刀瘡。手足少陽經主之。
【醫統】散癧湯,治小兒結核成癧。先用此方。
連翹,桔梗梢,甘草稍,天花粉,貝母,黃柏,大黃,玄參,青皮,赤芍(各等分)
上入燈心二十根。水煎服。
【準繩】玄參飲,治瘰癧及頭上生惡核腫痛。
玄參,升麻(各五錢),川烏,草烏,當歸,川芎,赤葛,生乾地黃,赤芍(各二錢半),甘草(三錢),大黃(半生半炮四錢)
上銼。姜水煎。溫服。
【醫統】白芨散,治瘰癧已潰。膿汁出不幹。
白芨,貝母(各半兩),輕粉(一錢)
上為細末。先以檞皮洗過後。用清油調傅。
【醫統】檞皮散,小兒瘰癧痛。以此洗之。
檞皮(去粗皮此木在處有之即包益檞萊木是也)
上不拘多少。切碎水煎。溫湯頻洗。
【醫統】柴胡通經湯,治小兒項側有核。堅而不潰。名曰馬刀。
柴胡,歸尾,桔梗,生甘草,連翹,三稜,鼠黏子,黃芩,黃連(各五錢),紅花(少許)
上水煎服。
其餘瘰癧治法。與大人同。惟在量其大小虛實加減耳。
白話文:
[102,瘰癧]
小孩患有瘰癧,是由於長時間臟腑內積存過多的熱氣所致。這種病會在頸部肌肉凹陷處,以及頸後下方形成像梅或李子般大小的硬塊,且這些硬塊會隨時間逐漸增多,這就是所謂的瘰癧。瘰癧實際上就是結節,可能出現在耳後、耳前或耳下,甚至連到頰部和頸部,或者在頸下連到鎖骨,都稱為瘰癧。有些則可能出現在胸口或胸側,或在兩脅,這稱為馬刀瘡,由手足少陽經所主導。
《醫統》中的散癧湯,可用來治療小兒因結核導致的瘰癧,可先使用此方。
藥方成分:連翹、桔梗梢、甘草梢、天花粉、貝母、黃柏、大黃、玄參、青皮、赤芍(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加入二十根燈芯,用水煎煮後服用。
《準繩》中的玄參飲,能治療瘰癧和頭部惡性腫瘤引起的疼痛。
藥方成分:玄參、升麻(各五錢)、川烏、草烏、當歸、川芎、赤葛、生乾地黃、赤芍(各二錢半)、甘草(三錢)、大黃(半生半炮四錢)。
將藥材切碎後,用薑水煎煮,趁溫時服用。
《醫統》中的白芨散,適用於已經潰爛的瘰癧,防止膿汁外流。
藥方成分:白芨、貝母(各半兩)、輕粉(一錢)。
將藥材磨成細粉,先用檞皮清洗患處,再用清油調和藥粉塗抹。
《醫統》中的檞皮散,適用於緩解小兒瘰癧的疼痛。
取一定量的檞皮(去粗皮),這種木材各地都有,即是包覆益檞菜的樹木。
將檞皮切碎,用水煎煮,待溫熱時頻繁清洗患處。
《醫統》中的柴胡通經湯,適用於頸側有堅硬但未潰爛的結節,稱為馬刀。
藥方成分:柴胡、歸尾、桔梗、生甘草、連翹、三稜、鼠黏子、黃芩、黃連(各五錢)、紅花(少量)。
用水煎煮後服用。
其餘的瘰癧治療方法,與成人相同,只需根據病情的輕重調整劑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