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證治大全》~ 七九,黃疸
七九,黃疸
1. 七九,黃疸
錢氏曰。凡小兒身皮自皆黃者。黃病也。身痛髆皆強。大小便澀。一身皆黃。面目指爪皆黃。小便如屋塵色。著物皆如黃深。此黃疸也。二證多病於大病後。又有一證。生下百日。及半年。不因病後身微黃者。胃熱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黃腹大食土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黃者。
胎疸也。經云。諸疸皆屬於熱。色深黃者。是也。若淡黃者兼白。胃怯胃不和也。丹溪云。不必分五。同是濕熱。如𨠭曲相似。此理甚明也。全嬰方論云。夫發黃者。皆由寒濕之氣。蘊結於脾胃。蒸發而成也。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熱壅。必發黃。巢氏曰。小兒百日半歲。
非傷寒疸病。而身微黃者。亦是脾胃熱。不可灸火。灸之則熱甚。此是將息過度。所為微薄其衣。欲與除熱丸散。投之自歇。不得妄與湯劑及灸。為害不淺淺也。
【家傳】藿香正氣散,小兒黃疸。腹脹不食者。有神驗也。
加茵陳。
【醫統】茯苓滲濕湯,治小兒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水。身面俱黃。小便不利。不得安臥。不思飲食。
茯苓(五分),澤瀉(三分),茵陳(六分),豬苓(二錢),黃芩,黃連,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殼(各一錢)
上水煎。徐徐溫服。龔氏壽世曰。如小便不通。加木通。如傷食不思飲食。加砂仁、神麯、麥芽。
【直訣】瀉黃散,治小兒黃疸。屬脾胃實熱者。
藿香,甘草(各七錢半),山梔(一兩),石膏(五錢),防風(二兩)
上水前服。小兒旬日內。先兩目發黃。漸及遍身。用之而痊。
【醫統】加減瀉黃散,此藥退脾土。復腎水。降心火。
黃連,茵陳(各五分),黃蘗,黃芩,茯苓,山梔(各三分),澤瀉(二分)
上水煎服。
【圖經】一方,治小兒四歲發黃。
王瓜生搗絞汁。三合與飲。不過三飲已。
【子母】一方,治小兒患黃。
搗韭根汁。滴兒鼻中。如大豆許。
【薛氏】錢氏白朮散,小兒病後。身目皆黃。或肢體黃胖者。脾氣虧損。而真藏為病。半井秘傳。一本加茵陳。小兒黃疸。用之有奇效云云。
【醫統】梔子蘗皮湯,治小兒身黃。發熱。
梔子(十枚),甘草(炙一兩),黃蘗(一兩)
上水煎服。
【丹溪】一方,治小兒吐瀉黃疸。
三稜,莪朮,青皮,陳皮,神麯,麥芽,黃連,甘草,白朮,茯苓(各等分為末)
上每服一錢。溫湯調服。傷乳者。麥芽湯調。時氣用紫蘇湯。發熱者。薄荷湯。茵陳五苓散。沸湯調服。
【薛氏】越麴丸,小兒因母食鬱。飽脹咽酸。而患遍身皆黃。用此治其母。以瀉黃散。治其子並愈。
蒼朮,神麯,香附子,山楂,山梔,川芎,麥芽
上為末。水調神麯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滾湯下。
【子母】一方,治小兒忽發黃。面目皮肉並黃。搗生栝蔞根。取汁二合。蜜一大匙。二味暖相和。分作二服。與服之。
【綱目】犀角散,治小兒黃疸。一身盡黃。
犀角(一兩),茵陳,乾葛,升麻,龍膽草,生地黃(各半兩),寒水石(四錢)
上水煎服。一方治小兒忽發黃。面目皮肉盡干黃。以乾葛汁和蜜調服。袖珍方。無干葛。用瓜蔞。
【總微論】一方,治小兒黃疸。
胡黃連,川黃連(各一兩)
上末用王瓜一個。去瓤留蓋。入藥在內。合定麵裹煨熟。去面搗丸。綠豆大。每量大小。溫水下。
白話文:
錢氏表示,凡是小兒全身皮膚都呈現黃色,這就是黃疸病。若身體疼痛、肌肉僵硬、大小便困難,全身包括臉部、手指和腳趾的指甲都呈黃色,小便像房頂塵土的顏色,接觸到的東西都被染成深黃色,這就是黃疸。這種病症大多發生在大病之後。另外一種情況,小兒出生百日或半年,並非大病之後,身體稍微泛黃,這是胃熱的表現,大人也會有這種情況。如果面部泛黃、腹部腫大且嗜食泥土口渴,這可能是脾疳。還有的小兒從出生就全身泛黃,這是胎疸。古籍記載,所有黃疸都屬於熱症,深黃色即是。若是淡黃色帶白,則是胃虛胃不和的表現。
丹溪認為,不必刻意區分五種黃疸,它們都是濕熱所致,就像米麴發酵一樣,這個道理很明白。《全嬰方論》指出,黃疸的形成,都是因為寒濕之氣在脾胃積聚,然後蒸發形成的。陽明病無汗,小便不通暢,心中熱氣壅塞,必然會發黃。巢氏說,小兒出生百日或半歲,如果不是因為傷寒而發黃疸,身體微微泛黃,這也是脾胃熱。不能使用灸法,否則會讓病情更嚴重。這是因為照顧過度,應讓小兒穿著單薄的衣服,想讓他服用除熱丸散,自然就會好,不能隨意使用湯劑或灸法,這樣對他的危害不小。
《家傳》中的藿香正氣散,對於小兒黃疸,腹脹不想吃飯的情況,效果神奇。
可以加入茵陳。
《醫統》中的茯苓滲濕湯,治療小兒黃疸,寒熱交錯、噁心嘔吐、口渴想喝水、全身和麪部泛黃、小便不暢、睡眠不安、不想進食。
配方包括茯苓(五分)、澤瀉(三分)、茵陳(六分)、豬苓(二錢)、黃芩、黃連、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殼(各一錢)。用水煎煮,慢慢溫服。
龔氏《壽世》提到,如果小便不通,可以加木通;如果因為食物傷胃不想進食,可以加砂仁、神麯、麥芽。
《直訣》中的瀉黃散,治療小兒黃疸,屬於脾胃實熱。
配方包括藿香、甘草(各七錢半)、山梔(一兩)、石膏(五錢)、防風(二兩)。用水煎煮,小兒在十天內,先從眼睛開始發黃,逐漸擴展到全身,服用此方可以痊癒。
《醫統》中的加減瀉黃散,此藥可以調節脾土,恢復腎水,降低心火。
配方包括黃連、茵陳(各五分)、黃蘗、黃芩、茯苓、山梔(各三分)、澤瀉(二分)。用水煎煮服用。
《圖經》中的一個方子,治療小兒四歲時發黃。
將王瓜生搗絞汁,每次三合飲用,一般三次就可以見效。
《子母》中的一個方子,治療小兒黃疸。
搗碎韭菜根汁,滴入小兒鼻中,約莫大豆那麼多。
《薛氏》中的錢氏白朮散,小兒病後,全身和眼睛泛黃,或者肢體泛黃肥胖,這是脾氣虧損,臟器受損。半井祕傳,一本加茵陳,小兒黃疸,用此方有奇效。
《醫統》中的梔子蘗皮湯,治療小兒身體泛黃,發熱。
配方包括梔子(十枚)、甘草(炙一兩)、黃蘗(一兩)。用水煎煮服用。
《丹溪》中的方子,治療小兒嘔吐、腹瀉、黃疸。
配方包括三稜、莪朮、青皮、陳皮、神麯、麥芽、黃連、甘草、白朮、茯苓(各等分為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溫水調服。如果因飲食過量導致,用麥芽湯調服;如果是因為季節性流行病,用紫蘇湯;如果發熱,用薄荷湯;用茵陳五苓散,沸水調服。
《薛氏》中的越麴丸,小兒因母親飲食過量,導致飽脹、咽喉痠痛,全身泛黃,此方可以治療母親,再用瀉黃散治療小兒,兩者都可以痊癒。
配方包括蒼朮、神麯、香附子、山楂、山梔、川芎、麥芽。研磨成粉末,用水調神麯糊成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三十粒,用白開水送服。
《子母》中的方子,治療小兒突然發黃,面部和皮膚泛黃。搗碎生栝蔞根,取汁二合,加上一大匙蜂蜜,溫暖後混合均勻,分成兩次服用。
《綱目》中的犀角散,治療小兒黃疸,全身泛黃。
配方包括犀角(一兩)、茵陳、乾葛、升麻、龍膽草、生地黃(各半兩)、寒水石(四錢)。用水煎煮服用。另一個方子治療小兒突然發黃,面部和皮膚泛黃,用乾葛汁和蜂蜜調服。袖珍方沒有乾葛,可以用瓜蔞代替。
《總微論》中的方子,治療小兒黃疸。
配方包括胡黃連、川黃連(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一個王瓜,去掉瓤留下蓋子,放入藥粉,封好後用麵粉包裹,煨熟後去掉麵粉,搗成丸,大小如綠豆。根據小兒年齡大小,用溫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