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津壽泉

《幼科證治大全》~ 三九,霍亂吐瀉

回本書目錄

三九,霍亂吐瀉

1. 三九,霍亂吐瀉

凡小兒上吐不止。下瀉不住。皆因內外傷侵。兼以調護失常。乳食不節。遂使脾胃虛弱。清濁相干。蘊作而成。有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也。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唇紅。吐來面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冷熱之分。須要詳審。

【局方】不換金正氣散,治山嵐瘴氣。寒熱往來。霍亂吐瀉。臟虛寒。

厚朴,藿香,陳皮,半夏,蒼朮,甘草(各等分)

上入薑棗。水煎服。

【醫統】藿香散,治時氣吐瀉。退熱。

藿香,厚朴,半夏,白朮,乾葛,甘草(炙各等分)

上入姜。水煎服。

【全幼】藿香散,治嬰孩小兒。脾胃虛弱。乳食不調。身熱風熱作驚。吐瀉不止。

藿香,人參,茯苓,丁香,羌活,防風,半夏

上入生薑棗。水煎服。

【活幼】加味平胃散,治小兒傷食吐瀉。

蒼朮,厚朴,山楂(各六分),陳皮,青皮,麥芽,香附,砂仁,川芎(各四分),甘草(炙二分)

上入生薑。水煎服。

【直訣】五味異功散,治脾胃虛弱。吐瀉不食。

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炙),陳皮(等分),一方加木香。

上入薑棗。水煎服。按凡小兒虛冷病。先以數服。正其氣。溫中和胃之劑也。薛氏曰。按前方補脾胃之聖藥也。況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若小兒乳食失節。寒涼失宜。或乳母六淫七情失調。兒飲其乳。諸病頓起。當專以此藥治之。其應如響。

【活幼】藿香和中湯,治感寒、停食、吐瀉。

藿香,紫蘇,香附子,蒼朮,厚朴,山楂,川芎(各六分),羌活,砂仁,麥芽,白芷,陳皮(各四分),炙甘草(二分)

上入生薑。水煎服。

【直訣】助胃膏,治胃寒吐瀉。乳食不化。

白朮,茯苓,人參(各五分),甘草(一錢),白豆蔻(十四個),山藥(一兩),砂仁(四十個),丁香(一錢),肉豆蔻(四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芡實大。每二三丸。米飲磨化。龔氏回春。此方有木香、桂、藿香、陳皮。全幼心鑑。更加沉香。

【全幼】助胃膏,治嬰孩小兒。慢驚風。吐瀉不進乳食。

人參,白朮,蓮肉(各二錢),白豆蔻,甘草(炙),茴香(炒),丁香,檀香,木香(各一錢)

上為極細末。煮粟米糊圓。如芡實大。用陳米飲研化。食前服。

【全幼】助胃膏,治嬰孩小兒。助養脾止吐。

人參,白朮,茯苓,砂仁,山藥,甘草(炙各三錢),沉香,木香(各一錢),丁香(五粒),肉豆蔻(一個)

上為極末。煉蜜圓。如芡實大。用生薑煎湯。研化。食前服。

【保元】七味白朮散,治小兒脾胃久虛。嘔吐泄瀉。頻並不止。津液枯竭。發熱煩渴。多燥。但欲飲水。乳食不進。羸困失治。變成慢驚風癇。不問陰陽虛實。並宜服之。

人參,白朮,木香,茯苓,藿香,甘草,葛根

上入薑棗。水煎服。薛氏曰。胃傷則嘔。脾傷則瀉。故用上藥調補胃氣。以化生津液。如無他症。只因胃氣虛。而津液不足者。用四君子湯尤效。泉按若胃虛不能食。而大渴不止者。不可用淡滲之藥。但胃元氣少故也。以本方補之。

【全幼】藿香正氣散,治嬰孩小兒。傷寒頭痛。憎寒壯熱。痰喘咳嗽。心腹疼疼。吐瀉虛腫。疳傷。

藿香(一錢半),甘草(炙),腹皮,白芷,白朮,桔梗,陳皮,厚朴(各五錢)

上入薑棗。水煎服。

【全幼】不換金正氣散,治嬰孩小兒。四時傷寒。五臟氣噎。咳嗽痰涎。霍亂吐瀉。

藿香,厚朴(各二錢半),甘草(一錢半),蒼朮(二錢),人參,茯苓,木香(各一錢),半夏(三錢),陳皮(二錢)

上入薑棗。水煎服。

【醫統】五苓散,治傷暑。霍亂吐瀉。身熱口渴。

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官桂(三分)

上入姜燈心。水煎服。

【局方】觀音散,治小兒外感風冷。內傷脾胃。嘔逆吐瀉。不進乳食。

石蓮肉(一分),茯苓(一錢半),人參,白芷,木香,綿耆(各一錢),神麯(炒二錢),白扁豆,甘草(三錢炙)

上入藿香。水煎服。

【袖珍】香樸飲子(幼幼方),治小兒伏熱吐瀉。虛煩悶亂。如發驚狀。

人參,茯苓,甘草,紫蘇,木瓜,澤瀉,香薷,半夏,扁豆,陳皮,厚朴,烏梅

上入薑棗。水煎服。

【全幼】掌胃膏,治嬰孩小兒。脾虛胃弱。吐瀉不止。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肉豆蔻,白豆蔻,陳皮,枇杷葉,青皮,丁香,沉香,木香,藿香,縮砂(各一錢)

上為極細末。煉白蜜。丸如芡實大。用米飲。研化。食前服。東井先生。此方用半夏乾薑水煎與之。治小兒吐瀉。屢得奇效也。

【保元】加減柴苓湯,治小兒夏秋月霍亂吐瀉。身熱口渴。

豬苓,澤瀉,香薷,葛根(各七分),茯苓(一錢),白朮,黃連,甘草(各五分),天花粉(二錢)

上入生薑。水煎服。腹痛加桂、芍藥。

【準繩】六君子湯,治脾胃氣虛。吐瀉不食。肌肉消瘦。或肺虛痰嗽。喘促。惡寒。或肝虛驚搐。目眩。自汗諸證。東井翁。小兒虛而吐瀉者。必投之。有奇效也。程仁甫曰。常治小兒。吐瀉之疾。得捷效者甚多。須辨寒熱。如夏月熱症。必加姜炒黃連。少用藿香白豆蔻之類。

徐徐服之。不可火急。頓服即不納。如寒月依本方加乾薑、砂仁、藿香、白豆蔻類。或有傷食吐瀉者。初劑加神麯、麥芽、山楂一二劑。而決可取效。如不效者。有必發慢驚死。屢試皆爾。

【醫統】銀白散,治小兒吐瀉。壯胃治糞清。

扁豆,糯米(各一兩),藿香,丁香,白朮,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末。紫蘇湯下。

【醫統】加減四君子湯,治小兒吐瀉不止。調胃進食。

扁豆,藿香,甘草,黃耆,人參,茯苓,白朮(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入鹽點服。或用水煎。亦可。

【百問】益黃散,治小兒吐瀉。脾虛不食。米不穀化。困倦力少。滑腸夜起。並疳虛盜汗並治。涎沫流出。(方見泄瀉門)

【回春】又方,治吐瀉。四君子湯。加藿香陳皮。一劑而愈。

【醫統】理中湯,治脾胃不和。心腹攻痛。痰逆噁心。嘔吐。心下虛煩否滿。膈塞。不通飲食。減少短氣。羸困。溫中逐水。止汗去濕。泄瀉注下。水穀不分。腹中雷鳴。霍亂吐瀉。手足厥冷。並治。

人參,白朮,乾薑(煨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入薑棗。水煎服。腹痛加人參。渴加白朮。寒加姜附。吐多去白朮。加生薑。瀉多仍用術。悸者加茯苓。四肢厥冷下利轉筋。可加附子。為末煉蜜丸。名理中丸。治厥冷臟寒。吐長蟲。或胃中虛冷。先服理中丸。

【醫統】縮脾散,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止吐利。霍亂之後。服熱藥太多致煩躁者。並治之。

砂仁,烏梅肉,草果(煨去皮),甘草(炙各半兩),乾薑,白扁豆(炒各三錢)

上每服二錢。白水煎服。

【醫統】參香散,治伏熱瀉。虛煩悶亂。飲引不止。

人參,白朮,香薷,半夏,陳皮,茯苓,扁豆(炒)

上水煎服。

【宣明】人參散,治小兒虛熱煩渴。因吐瀉煩渴不止。

人參(半兩),茯苓(二兩半),生犀,桔梗(各二錢半),甘草,乾葛(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中盞。入燈心五莖。同煎至六分。放溫不計時候。煩渴者。以新竹葉湯下。量年紀加減。

吐瀉過多。脾胃虛乏。欲生風候者。四君子加白附。減半生薑煎服。

【綱目】和中散,和胃。止吐瀉。定煩渴。治腹痛。

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炙),乾葛,黃耆,白扁豆,藿香(等錢)

上入薑棗。水煎服。海藏曰。和中散。四君子湯加減法。

【丹溪】小兒。周歲吐乳。腹瀉。

滑石(煅二錢),白朮(炒三錢),乾葛(三錢),陳皮(炙三分)

上為粗末。煎飲之。

【海藏】吐利四肢脹逆。腦門低陷。四君子加藿香、丁香、芍藥等分服。

【準繩】溫中丸,治小兒瀉白。胃寒故也。腹痛腸鳴。吐酸水。不思飲食。霍亂吐瀉。

人參,白朮,甘草(等分)

上為末。薑汁麵糊丸。如綠豆大。米飲下。二三十丸。

【準繩】吐瀉昏睡露睛者。胃虛熱也。錢氏白朮散。和中散可也。吐瀉昏睡不露睛者。胃實熱。益元散之類。

【入門】升陽益胃湯,吐瀉久不止者。乃清氣下陷。胃口陽虛。飲食少進。四肢無力。

黃耆(二錢),人參,甘草,半夏(各一錢),白朮,柴胡,白茯,澤瀉(各三分),陳皮(四分),羌活,獨活,防風,芍藥(各五分),黃連(一分)

上薑棗煎服。泉按南豐李氏曰。小兒吐瀉。皆當溫補。若已虛損。尤當速生胃氣。惟尋常時行瀉症。不可遽投熱藥。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