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證治大全》~ 三四,疳證 (3)
三四,疳證 (3)
1. 三四,疳證
茯神,茯苓,遠志(姜炒),黃連(炒),琥珀(各三錢),鉤藤,蝦蟆(煅各二錢),菖蒲(一錢),蘆薈(五分),麝香(二分半)
上為末。粟米煮糊丸。如黍米大。薄荷煎湯下。一二十丸。
【醫統】龍膽丸,治小兒心疳。頰赤面黃。鼻乾心躁。口內生瘡驚悸。
龍膽,赤茯苓,黃連,胡黃連,硃砂(各二錢),麝香(一字)
上為極末。蒸餅泡為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食遠白湯下。
【醫統】天麻丸,治小兒肝疳、風疳、眼疳。
青黛,黃連,天麻,五靈脂,川芎,夜明砂,蘆薈(各一錢),龍膽,防風,蟬蛻(各錢半),全蠍(二枚焙),麝香(少許)
上為末。豬膽汁浸糕丸。麻子大。每服薄荷湯下。
【醫林】生熟地黃湯,治肝疳。搖頭揉目。白膜遮睛。腦熱羸瘦。
生地黃,熟地,川芎,茯苓,枳殼,杏仁,黃連,半夏,天麻,甘草,地骨皮,當歸
上入生薑三片。黑豆十五粒。水煎服。
【醫統】靈脂丸,治小兒脾疳、食疳。
靈脂,砂仁,白豆蔻,麥芽,莪朮,青皮,使君子,陳皮,蝦蟆(炙焦)
上為細末。麵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醫統】捉疳丸,治小兒脾胃受疳。面黃腹脹。多睡如醉。吃生米酒土。
丁香,木香(各半兩),黃連,蕪荑,蚌粉,神麯,三稜(煨),青皮(各二錢)
上為細末。豬膽汁煮糊丸。黍米大。食遠米飲下。
【醫林】清肺湯,治肺疳。咳嗽多喘。揉鼻咬甲寒熱。
桑白皮(五錢),紫蘇,前胡,黃芩,當歸,天門冬,連翹,防風,赤茯苓,桔梗,生地,甘草(各二錢半)
上水煎服。
【入門】地黃丸,主腎疳耳焦。天柱倒齒脫。手足冷如水。
熟地黃(四錢半),赤茯苓,山茱萸,牡丹皮,山藥(炒各三錢),使君子,當歸,川芎,川楝子(焙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
【醫統】黃耆湯,癆疳者。潮熱往來。五心煩熱。盜汗骨蒸。咳嗽憔悴。或瀉而渴。腹硬如石。面色如薰用此。
黃耆,人參,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蝦蟆,鱉甲(炙焦各錢半),茯苓,陳皮,柴胡,使君子(煨各一錢)
上入薑棗。水煎服。
【醫統】十全丹,丁奚哺露者。皆因脾胃久虛。不能克化水穀。榮氣血。故肌肉消瘦。腎氣不足。漸致肉枯骨露。亦有胎中受病於母。手足極細。項小骨高。腹大臍突。或生谷瘕。是為丁奚。若往來蒸熱。顱囟分開。吐乳吐蟲。煩渴嘔噦。是為哺露。此蓋疳症之極。而因其形以名之也。用此。
青皮,陳皮,莪朮,川芎,五靈脂,白豆蔻,檳榔子,蘆薈,木香,使君子,蝦蟆(各二錢炙)
上為末。豬膽汁浸糕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醫統】大蘆薈丸,治前症。
白話文:
三四,疳證
以下列出幾種古代醫方,用於治療兒童疳證的不同症狀:
方一: 此方藥材包括茯神、茯苓、遠志(薑炒)、黃連(炒)、琥珀(各三錢)、鉤藤、蟾蜍(煅,各二錢)、菖蒲(一錢)、蘆薈(五分)、麝香(二分半),研磨成粉末,用粟米煮成的糊做成丸藥,如黍米般大小,用薄荷煎煮的湯藥送服,每次服用一二十丸。
方二(龍膽丸): 此方治療兒童心疳,症狀包括臉頰發紅、面色發黃、鼻乾、心煩躁、口腔潰瘍、驚悸。藥材包括龍膽、赤茯苓、黃連、胡黃連、硃砂(各二錢)、麝香(一字),研磨成極細粉末,用蒸餅泡製成丸藥,如黍米般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
方三(天麻丸): 此方治療兒童肝疳、風疳、眼疳。藥材包括青黛、黃連、天麻、五靈脂、川芎、夜明砂、蘆薈(各一錢)、龍膽、防風、蟬蛻(各錢半)、全蠍(二枚焙)、麝香(少許),研磨成粉末,用豬膽汁浸泡糕點做成丸藥,如麻子般大小,用薄荷湯送服。
方四(生熟地黃湯): 此方治療肝疳,症狀包括搖頭、揉眼、白膜遮睛、腦熱、消瘦。藥材包括生地黃、熟地黃、川芎、茯苓、枳殼、杏仁、黃連、半夏、天麻、甘草、地骨皮、當歸,另加生薑三片、黑豆十五粒,水煎服。
方五(靈脂丸): 此方治療兒童脾疳、食疳。藥材包括靈脂、砂仁、白豆蔻、麥芽、莪朮、青皮、使君子、陳皮、蟾蜍(炙焦),研磨成細粉末,用麵糊做成丸藥,如黍米般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
方六(捉疳丸): 此方治療兒童脾胃受疳,症狀包括面色發黃、腹部脹滿、嗜睡如醉、愛吃生米酒糟。藥材包括丁香、木香(各半兩)、黃連、蕪荑、蚌粉、神麴、三稜(煨)、青皮(各二錢),研磨成細粉末,用豬膽汁煮成的糊做成丸藥,如黍米般大小,用米湯送服。
方七(清肺湯): 此方治療肺疳,症狀包括咳嗽、氣喘、揉鼻子、咬指甲、寒熱交替。藥材包括桑白皮(五錢)、紫蘇、前胡、黃芩、當歸、天門冬、連翹、防風、赤茯苓、桔梗、生地、甘草(各二錢半),水煎服。
方八(地黃丸): 此方主治腎疳,症狀包括耳朵發焦、天柱骨倒、牙齒脫落、手足冰冷。藥材包括熟地黃(四錢半)、赤茯苓、山茱萸、牡丹皮、山藥(炒,各三錢)、使君子、當歸、川芎、川楝子(焙,各二錢),研磨成粉末,用煉蜜做成丸藥,如梧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服用。
方九(黃耆湯): 此方治療癆疳,症狀包括潮熱往來、五心煩熱、盜汗、骨蒸、咳嗽、消瘦、或腹瀉口渴、腹部堅硬如石、面色發黑。藥材包括黃耆、人參、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蟾蜍、鱉甲(炙焦,各錢半)、茯苓、陳皮、柴胡、使君子(煨,各一錢),另加薑棗,水煎服。
方十(十全丹): 此方治療丁奚哺露,為疳證的嚴重類型,症狀包括脾胃虛弱、消瘦、腎氣不足、肌肉萎縮、骨骼外露,或伴有發熱、顱囟開裂、吐奶、吐蟲、煩渴、嘔吐等。藥材包括青皮、陳皮、莪朮、川芎、五靈脂、白豆蔻、檳榔子、蘆薈、木香、使君子、蟾蜍(各二錢,炙),研磨成粉末,用豬膽汁浸泡糕點做成丸藥,如麻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
方十一(大蘆薈丸): 此方治療上述丁奚哺露等症狀。
注意:以上僅為古代醫方翻譯,不構成現代醫療建議。 任何疾病都應諮詢專業醫生,切勿自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