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證治大全》~ 一○四,痘瘡 (7)
一○四,痘瘡 (7)
1. 一○四,痘瘡
黃耆,人參,當歸(各二錢),川芎,防風,桔梗,厚朴,白芷,甘草(生各一錢),木香,肉桂(各三分)
上水煎服。於紅紫黑陷屬熱毒者。去桂、加紫草、紅花、黃芩。
【陳氏】木香散,治發痘疹。裡虛泄瀉。而作渴者。
木香(五分),丁香(五粒),人參(五分),肉桂(八分),陳皮,半夏(各八分),赤茯苓,甘草,前胡,訶子,大腹皮(各五分)
上姜水。煎服。龔氏回春。去腹、半、甘。加耆、朮、樸。
按薛氏曰。案若痘瘡已出未出之間。其瘡不光澤。不起發。不紅活。五七日內。泄瀉作渴。或肚腹作脹。氣促作喘。或身雖熱。而腹脹足指冷。或身熱作渴。或驚悸腹脹。或汗出不止。或寒戰咬牙。瘡不結痂。此皆脾胃虛寒。津液衰少。急用此藥治之。若誤認為實熱。用寒涼之藥。及飲蜜水生冷瓜果之類。必不治。
蘴溪吳氏曰。胃虛而寒。則生泄瀉。失津液。則令人渴。是方也。參草補胃。木、丁、桂、溫胃。青、半、腹、前、苓、調胃。乃訶子者。所以止瀉而生津也。此亦以胃氣為主。蓋胃不虛寒。則瀉自止。津液自生。而渴自除矣。
【陳氏】異功散,治痘出欲靨未靨之間。頭溫足冷。腹脹瀉渴。急服此藥。能除風寒濕痹。調和陰陽。滋養血氣。使痘易出易靨。不致癢塌。切忌食蜜。
木香,肉桂,當歸,茯苓,白朮,人參,陳皮,厚朴,半夏,丁香,肉蔻,附子
上薑棗。水煎服。龔氏回春。加芎、耆、訶子。去肉、木、陳。
薛氏曰。按前方。若痘瘡不光澤。不起發不紅活。不結靨。謂之表裡俱虛。宜用此藥治之。若悶亂煩渴。吐瀉不食。腹痛腹脹。痰喘氣急。謂之表裡虛寒。急用此藥。送豆蔻丸。或十日至十一日當靨。不靨煩渴咬牙手足並冷。飲沸湯而不知熱。此陽虛脫陷。急用此湯救之。亦有復生者。
丹溪先生曰。陳氏方。大率歸重於太陰經。蓋以手太陰屬肺。主皮毛也。足太陰屬脾。主肌肉。肺金惡寒而易於感。脾胃土惡濕。而無物不受。觀其用丁香、官桂。所以治肺之寒也。用附、朮、半夏。所以治脾之濕也。使其肺果有寒。脾果有濕。而兼有虛也。量而與之中病則止。
何傷之有。今也不然。徒見其瘡之出遲者。身熱者。泄瀉者。驚悸者。氣急者。渴思飲者。不問寒熱虛實。率投木香散。異功散。若誤投。禍不旋踵。
山甫曰。參朮茯歸。所以補胃。桂附丁豆。所以溫胃。半術陳樸。所以調胃。胃陽明也。
陳氏云。陽明主肌肉。胃氣充足。則肌肉溫暖。自然光澤起脹。而無癢塌之患也。
【準繩】參附湯,治痘疹。陽氣虛寒。咬牙寒戰。手足並冷。
人參(一兩),附子(三錢)
上生薑。水煎服。
【壽世】獨參湯,治痘出至貫膿收靨之時。倒塌陷伏。心慌喘急悶亂。死在須臾。
白話文:
一○四,痘瘡
第一個方劑是用來治療痘瘡,症狀為紅紫黑陷,屬於熱毒的。藥方包括黃耆、人參、當歸各兩錢,川芎、防風、桔梗、厚朴、白芷、生甘草各一錢,木香、肉桂各三分。用水煎服。如果症狀是紅紫黑陷屬於熱毒,就應該去除肉桂,加入紫草、紅花、黃芩。
第二個方劑(陳氏木香散)是用來治療痘疹,內虛泄瀉,並且口渴的。藥方包括木香五分,丁香五粒,人參五分,肉桂八分,陳皮、半夏各八分,赤茯苓、甘草、前胡、訶子、大腹皮各五分。用薑水煎服(出自龔氏回春),腹皮、半夏、甘草可以去除,並加入黃耆、蒼朮、厚朴。
薛氏認為,如果痘瘡還沒完全長出來,痘瘡不光澤、不隆起、不紅潤,五到七天內出現泄瀉、口渴,或者肚子脹痛、呼吸急促,或者身體發熱但肚子脹痛、腳趾冰冷,或者身體發熱口渴,或者心悸、肚子脹痛,或者汗出不止,或者寒戰、咬牙,痘瘡不結痂,這些都是脾胃虛寒、津液不足的表現,應該立即服用這個藥方治療。如果錯誤地認為是實熱,而使用寒涼的藥物,或喝蜂蜜水、吃生冷瓜果之類,就一定治不好。
吳氏認為,胃虛寒就會導致泄瀉,失去津液就會口渴。這個方子中,人參、甘草補益脾胃,木香、丁香、肉桂溫暖脾胃,陳皮、半夏、大腹皮、前胡、茯苓調和脾胃,訶子則能止瀉生津。這個方子是以調理胃氣為主,因為如果胃氣不虛寒,泄瀉就會自然停止,津液就會自然產生,口渴也會自然消失。
第三個方劑(陳氏異功散)是用來治療痘瘡將要結痂但還沒結痂,頭熱腳冷,肚子脹痛、泄瀉、口渴的。藥方包括木香、肉桂、當歸、茯苓、白朮、人參、陳皮、厚朴、半夏、丁香、肉蔻、附子。用薑棗水煎服(出自龔氏回春),加入川芎、黃耆、訶子,去除肉蔻、木香、陳皮。
薛氏認為,對於痘瘡不光澤、不隆起、不紅潤、不結痂的,說明表裡俱虛,應該用這個藥方治療。如果出現煩躁、口渴、嘔吐、泄瀉、不進食,肚子痛、肚子脹、痰喘、呼吸急促,說明是表裡虛寒,應該立即使用這個藥方,並服用豆蔻丸。如果痘瘡在十到十一天應該結痂卻沒有結痂,而且出現煩渴、咬牙、手腳冰冷,喝沸水也不覺得熱,這是陽氣虛脫,應該立即用這個湯劑搶救,也有可能起死回生。
朱丹溪認為,陳氏的方劑,大多數都注重太陰經,因為手太陰經屬於肺,主司皮毛,足太陰經屬於脾,主司肌肉。肺金怕寒易受寒邪侵襲,脾胃屬土怕濕,什麼東西都能受。這個方子用丁香、肉桂來治療肺寒,用附子、白朮、半夏來治療脾濕。如果肺確實有寒,脾確實有濕,而且兼有虛證,那麼這個藥量就能治好病。
如果痘瘡長出來很慢,身體發熱,泄瀉,心悸,呼吸急促,口渴想喝水,不分寒熱虛實,都隨便使用木香散、異功散,如果用錯了,後果不堪設想。
山甫認為,人參、白朮、茯苓、當歸補益脾胃,肉桂、附子、丁香、豆蔻溫暖脾胃,半夏、白朮、陳皮、厚朴調和脾胃,脾胃屬於陽明經。
陳氏認為,陽明經主司肌肉,胃氣充足,肌肉就會溫暖,自然光澤隆起,就不會有癢、塌陷的現象。
第五個方劑(參附湯,出自《醫學正傳》)是用來治療痘疹,陽氣虛寒,咬牙寒戰,手腳冰冷的。藥方包括人參一兩,附子三錢。用生薑水煎服。
第六個方劑(獨參湯,出自《壽世保元》)是用來治療痘瘡長出來之後,膿液排出,將要結痂時,痘瘡倒塌陷伏,心慌、呼吸急促、煩躁不安,馬上就要死的。藥方只有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