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證治大全》~ 一,胎寒
一,胎寒
1. 一,胎寒
小兒初生百日內。覺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時發戰慄。曲足握拳。晝夜啼哭不已。或口噤不開。名曰胎寒。其證在胎時。母因腹痛。而致寒。經云。胎寒多腹痛。亦有產婦喜啖生冷。或胎前外感風寒暑濕。治以涼藥。內傷胎氣。則生後昏昏多睡。間哯乳瀉白。若不早治。多成慢驚。
【醫林】川白姜散,治產婦胎中受寒。令兒腹痛不乳。
木香,陳皮,檳榔子(各一分),肉桂,白姜,甘草(各半分)
上水煎。綿蘸與之。嘔加木瓜。丁香。南豐李氏曰。面青四肢冷。去檳榔子。加當歸。川芎。東井翁曰。加藿香。砂仁。去檳榔子為良方。
【薛氏】六君子湯,腹痛手足冷。惡寒。依本方。加炮姜以溫中。
【醫統】當歸散,治小兒胎中受寒。面色青白。腹痛啼哭不寧。
當歸,官桂,川芎,白姜(炮),香附,木香,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字。以乳汁調下。日二服。看大小。加減服之。
【大全】當歸散(楊氏方),治小兒胎寒。面青。肢冷。大便青黑。腹痛。
當歸,黃耆,細辛,黃芩,龍骨,桂心,赤芍(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字。以乳汁下。
【醫統】今氣散,治小兒胎寒。咳嗽。氣喘。腹脹。
桔梗,陳皮(一錢),砂仁,茴香(各五分),白姜(二分半),粉草(四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空心沸湯調下。
【醫統】參苓白朮散,治小兒脾胃虛寒。瀉泄。不思乳食。
【醫統】白芍藥湯,治胎腹痛。乳母同服。
白芍(炒),澤瀉(各一錢),炙甘草,薄荷(各一分)
上水煎。入姜三片。鉤藤一錢。如乳母服宜大劑。
白話文:
[一,胎寒]
在嬰兒出生一百天內,如果出現口脣冰冷、腹部疼痛、身體表面出現寒慄,偶爾會突然戰慄,蜷縮雙腿握緊拳頭,日夜不停啼哭,或者嘴巴緊閉無法打開,這種情況被稱為「胎寒」。這通常發生在懷孕期間,母親因為腹痛導致寒氣侵襲,或產婦喜歡吃生冷食物,又或是孕期受到風寒暑濕的影響,使用了寒涼藥物傷害到胎兒,使得寶寶出生後常常昏睡,偶爾哺乳後會拉肚子,如果不早點治療,很容易發展成慢性驚厥。
【醫林】川白薑散,用於治療產婦在孕期受寒,導致寶寶腹部疼痛、無法正常哺乳。
藥材包括:木香、陳皮、檳榔子(各取1/10),肉桂、白薑、甘草(各取1/20)。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用棉布沾取汁液餵寶寶。如果寶寶有嘔吐現象,可以加入木瓜和丁香。如果寶寶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去掉檳榔子,加入當歸和川芎。有人建議加入藿香和砂仁,去掉檳榔子,這是一個好處方。
【薛氏】六君子湯,適用於腹部疼痛、手腳冰涼、畏寒的症狀,根據原方加入炮薑來溫暖中焦。
【醫統】當歸散,用於治療嬰兒在胎中受寒,臉色青白、腹部疼痛、啼哭不安。
藥材包括:當歸、官桂、川芎、白薑(炮)、香附、木香、甘草(各等量)。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撮,用母乳調和吞服,每日兩次,根據寶寶的年齡和體重調整服用量。
【大全】當歸散(楊氏方),用於治療嬰兒胎寒,臉色蒼白、四肢冰涼、大便呈青黑色、腹部疼痛。
藥材包括:當歸、黃耆、細辛、黃芩、龍骨、桂心、赤芍(各半兩)。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撮,用母乳送服。
【醫統】今氣散,適用於嬰兒胎寒,咳嗽、氣喘、腹部脹滿。
藥材包括:桔梗、陳皮(一錢),砂仁、茴香(各五分),白薑(二分半),粉草(四分)。將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小撮,空腹時用熱水調和吞服。
【醫統】參苓白朮散,適用於嬰兒脾胃虛寒,經常拉肚子、不愛吃奶。
【醫統】白芍藥湯,適用於胎寒引起的腹部疼痛,可以讓媽媽一起服用。
藥材包括:白芍(炒)、澤瀉(各一錢),炙甘草、薄荷(各一分)。將藥材用水煎煮,加入三片薑和一錢鉤藤。如果媽媽服用,應加大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