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津壽泉

《幼科證治大全》~ 三四,疳證 (1)

回本書目錄

三四,疳證 (1)

1. 三四,疳證

丹溪曰。小兒臟腑嫩嬌。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皆因飲食不調。肥甘無節而作也。或嬰幼乳缺粥飯太早。耗傷形氣。則疳之根。延及歲月。五疳病成。錢氏曰。疳皆脾胃耗傷亡津液之所作也。

【醫統】加味肥兒丸,治諸疳。身黃。肚大。痞塊。泄瀉瘦弱。

胡黃連,黃連,木香,檳榔子,三稜,莪朮(煨),青皮,陳皮,神麯(炒),麥芽(炒各一兩),使君子,香附子,蘆薈(各半兩)

白話文:

丹溪說,小孩子臟腑嬌嫩,容易因過飽而受傷。如果乳汁餵食或飲食不正常,很少有不生疳積的。都是因為飲食不調,過度食用肥膩的食物,或嬰兒幼童過早斷奶,不吃粥飯,消耗了身體的精氣,導致疳積的根源,隨著時間推移,五種疳積病就會形成。錢氏說,疳積都是脾胃受損,損失津液所導致的。 「加味肥兒丸」治療各種疳積,症狀包括身體發黃、肚子大、有痞塊、腹瀉瘦弱。 藥方包括:胡黃連、黃連、木香、檳榔子、三稜、莪朮(煨)、青皮、陳皮、神麴(炒)、麥芽(炒各一兩)、使君子、香附子、蘆薈(各半兩)。

上為末。以神麯麥芽。面打糊為丸。綠豆大。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如小兒無熱。去胡黃連。泄瀉加肉豆蔻、人參、茯苓。

【醫統】大蘆薈丸,治疳、殺蟲。和胃、止瀉。

蘆薈,黃連,胡黃連,木香,蕪荑,檳榔子,雷丸(白者),青皮(各半兩),藿香(少許)

上為末。用豬膽汁。丸麻仁大。每服十餘丸。米飲下。

白話文:

將神曲、麥芽、麵粉混合打成糊狀,製成丸藥,大小如綠豆。空腹用米湯送服,每次服三四十丸。如果小孩沒有發熱,可以去掉胡黃連,如果是腹瀉,則可以加肉豆蔻、人參、茯苓。

大蘆薈丸,主治疳積、殺蟲,和胃、止瀉。

將蘆薈、黃連、胡黃連、木香、蕪荑、檳榔子、白雷丸、青皮各半兩,藿香少許研成細末。用豬膽汁將藥末製成丸藥,大小如麻仁。每次服用十餘丸,米湯送服。

【保元】消疳湯,治小兒大便色疳白。小便渾濁如米泔。肚大而青筋見者。疳病也。

山楂,白芍,黃連(薑汁炒),茯苓,白朮,澤瀉(各一錢),青皮(四分),甘草(三分)

上入薑棗。水煎服。

【濟世】消疳飲,治小兒疳疾。身熱面黃。肚大青筋瘦弱。通治諸疳。

人參,白朮,茯苓,黃連,胡黃連,神麯,青皮,砂仁,甘草

白話文:

保元方中的消疳湯,用於治療小兒大便顏色發白、小便混濁像米湯、肚子大且青筋暴露的疳疾。方劑包含山楂、白芍、黃連(薑汁炒)、茯苓、白朮、澤瀉(各一錢)、青皮(四分)、甘草(三分),加薑棗煎水服用。

濟世方中的消疳飲,用於治療小兒疳疾,症狀包括發熱、面黃、肚子大且青筋暴露、身體瘦弱,可治療各種疳疾。方劑包含人參、白朮、茯苓、黃連、胡黃連、神麴、青皮、砂仁、甘草。

上水煎服。傷食。加山楂。有蟲。加使君子。

【保元】消疳退熱飲,治小兒疳積發熱。肚大青筋。骨瘦如柴。

山楂,烏藥,竹茹,檳榔,史君,蕪荑,木通,牽牛,大黃,柴胡,莪朮,枳殼,黃芩,葶藶,燈心

上水煎服。

【醫統】五疳保童丸,治小兒一切疳證。無不保安。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孩子傷食,可以加山楂;如果有蟲,則加使君子。

「消疳退熱飲」可以治療小兒疳積發熱,症狀包括肚子大、青筋暴露、骨瘦如柴。藥方包含山楂、烏藥、竹茹、檳榔、史君、蕪荑、木通、牽牛、大黃、柴胡、莪朮、枳殼、黃芩、葶藶、燈心,用水煎服。

「五疳保童丸」可以治療小兒各種疳證,效果非常顯著,幾乎都能治癒。

蟾頭(一枚炙令黃色),白鱔頭(炙焦黃),龍膽草,蘆薈(各二錢),黃連,胡黃連,五倍子,苦楝根皮,夜明砂,天漿子(各五錢),麝香(五分),青皮(五錢),熊膽(一錢),雄黃(二錢),青黛(三錢)

上為細末。糯米飯丸。麻子大。一歲兒二十丸。米飲下。不拘時。日進三服。

白話文:

藥方

  • 蟾蜍頭(一枚,用火烤至黃色)
  • 白鱔頭(烤至焦黃)
  • 龍膽草
  • 蘆薈(各二錢)
  • 黃連
  • 胡黃連
  • 五倍子
  • 苦楝根皮
  • 夜明砂
  • 天漿子(各五錢)
  • 麝香(五分)
  • 青皮(五錢)
  • 熊膽(一錢)
  • 雄黃(二錢)
  • 青黛(三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糯米飯做成丸藥,大小如麻子。

用法用量

一歲小孩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不限時間,每日服三次。

【醫統】臍突,治小兒五疳八痢。肚大青筋。療勞疳。走馬牙疳。唇爛口臭。此藥中和。大能進食長肌。

使君子,蕪荑,黃連,橘紅,麥芽,龍膽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粟米糊丸。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醫統】通神丸,治小兒冷熱疳。

黃連,胡黃連(各二錢),蕪荑,使君子,木香(各一錢),丁香(五分),肉豆蔻(一錢),大蝦蟆(酥炙為末)

白話文:

治療小孩五疳八痢、肚子大有青筋、勞疳、走馬牙疳、嘴唇潰爛口臭,可以用使君子、蕪荑、黃連、橘紅、麥芽、龍膽草等量研成細末,用粟米糊做成丸子,每次空腹用米湯送服三十粒。此外,治療小孩冷熱疳,可以用黃連、胡黃連各二錢,蕪荑、使君子、木香各一錢,丁香五分,肉豆蔻一錢,蝦蟆酥炙為末等藥材製成丸藥服用。

上為末。飯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局方】肥兒丸,治諸疳。多因少乳。吃食太早。或因病人胃虛。脾弱生蟲。日漸黃瘦。肚大青筋。不能行立。發豎發熱。口臭牙疳。

黃連(姜炒),神麯(炒),麥芽(炒各半兩),檳榔子(二枚),木香(二錢),肉豆蔻,使君子(煨各半兩)

上為末。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直訣】四味肥兒丸,治小兒食積脾疳。目生雲翳。口舌生瘡。牙根臍爛。發熱瘦怯。遍身生瘡。又小便澄白。腹大青筋。一切疳症。

蕪荑,神麯,麥芽,黃連(各等分)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飯做成丸子,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湯送服。

這方劑名為肥兒丸,用於治療各種疳疾。疳疾通常因母乳不足,孩子過早吃飯,或者脾胃虛弱、生蟲導致,表現為孩子逐漸消瘦、發黃,肚子大、青筋暴露,不能行走站立,頭髮豎起、發熱,口臭、牙齒腐爛。

將黃連(用薑炒)、神麴(炒)、麥芽(炒,各半兩)、檳榔子(二枚)、木香(二錢)、肉豆蔻、使君子(煨,各半兩)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

四味肥兒丸可以治療小兒積食、脾胃虛弱導致的疳疾,包括眼睛生雲翳、口舌生瘡、牙根和肚臍腐爛、發熱消瘦、全身長瘡,以及小便清澈、肚子大、青筋暴露等各種疳疾。

將蕪荑、神麴、麥芽、黃連(各等分)研磨成粉末。

上為末。水糊丸。一二十丸。空心白滾湯送下。

【醫鑑】肥兒丸,消疳化積。磨癖消熱。伐肝補脾。進食殺蟲。養元氣。

人參(三錢半),白朮(三錢),茯苓(三錢),黃連(姜炒三錢半),胡黃連(五錢),使君子(四錢半),神麯(三錢半),麥芽(三錢半),山楂(三錢半),甘草(炙三錢半),蘆薈(二錢半)

上為末。黃米糊為丸。米湯化下。

【萬氏】肥兒丸,健脾胃。進飲食。消積滯。殺疳蟲。補疳癆。長肌肉。仍保嬰之第一方也。

人參(三錢),白朮,橘紅,山藥,蓮肉,神麯(各五錢),茯苓(四錢),青皮,山楂(各三錢),砂仁(二錢半),使君子,甘草(各二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糊成丸狀,每次服用一、二十粒,空腹用白開水送服。這款藥丸可以消食化積,去除磨積,消退熱症,抑制肝火,補脾益氣,增進食慾,殺滅寄生蟲,滋養元氣。

另一種配方,將藥材磨成粉末,用黃米糊做成丸狀,用米湯送服。這款藥丸可以健脾胃,促進食慾,消食積,殺滅疳蟲,補虛弱,長肌肉,是保嬰的最佳藥方。

上為極細末。用生荷葉包粳米。煮熟去荷葉。將米杵爛。以淨布扭出。再煮成糊為丸。如麻仁大。每服二十五丸。陳倉米炒熟煎湯下。泉按上方。加木香。而壽世保元名保嬰丸。

【回春】蘆連消疳丸,治小兒五疳。痞塊。發肚脹。壯脾胃。消飲食。平肝火。磨積塊。

蘆薈,胡黃連,黃連(酒炒),蕪荑,檳榔(各五錢),白朮,茯苓,當歸(各二兩),芍藥(八錢),人參,神麯(各六錢),甘草(四兩),山楂子,使君子(各七錢)

白話文:

將荷葉包著粳米煮熟,去掉荷葉後將米搗成泥,用乾淨布擠出汁液,再煮成糊狀製成丸子,大小如麻仁。每次服用二十五丸,用陳倉米炒熟煎湯送服。此外,也可在上方藥方中加入木香,這樣就成了保嬰丸,可以延年益壽。

回春的蘆連消疳丸,用於治療小兒五疳、腹脹、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肝火旺盛、積塊等症狀。

藥方包括蘆薈、胡黃連、黃連(酒炒)、蕪荑、檳榔(各五錢)、白朮、茯苓、當歸(各二兩)、芍藥(八錢)、人參、神麴(各六錢)、甘草(四兩)、山楂子、使君子(各七錢)。

上為末。湯泡蒸餅打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回春】消疳丸,治五疳。皮黃肌瘦。髮直尿白。肚大青筋。好食泥炭茶米之物。或吐或瀉。腹內積塊。諸蟲作痛。

蒼朮,陳皮,厚朴,枳殼,檳榔,神麯,山楂,麥芽,三稜(煨),莪朮(煨),砂仁,茯苓,黃連,胡黃連,蕪荑,使君子,蘆薈

上為末。使君子殼煎湯泡蒸餅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清米湯化下可。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湯泡蒸餅,打成糊狀,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米湯送服。

「回春消疳丸」用來治療五疳,症狀包括皮膚發黃、肌肉消瘦、頭髮直立、尿液清白、肚子大且有青筋、喜歡吃泥土、炭、茶米等東西,並且可能伴隨嘔吐或腹瀉、腹內有積塊、蟲子作痛等。

藥材包括蒼朮、陳皮、厚朴、枳殼、檳榔、神麴、山楂、麥芽、三稜(煨)、莪朮(煨)、砂仁、茯苓、黃連、胡黃連、蕪荑、使君子、蘆薈。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使君子殼煎出的湯泡蒸餅,搓成彈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用清米湯送服。

【正傳】一方,治小兒疳病。

黃連,白朮,山楂(各五錢),胡黃連,蘆薈(各二錢),蕪荑(二錢五分),神麯(二錢)

上為細末。豬膽汁為丸。如麻子大。量兒大小。加減丸數與之。

【正傳】祖傳經驗秘方檳榔丸,小兒疳病。積氣成塊。腹大有蟲等證。其效如神。

檳榔子(一兩),三稜(煨醋炒),莪朮(醋炒各半兩),青皮,陳皮(半兩),蕪荑(二錢半),雷丸(五錢),鶴蝨(三錢),乾漆(五分),木香(二錢),良薑(二兩陳壁土同炒),砂仁(一錢),麥芽(五錢),胡黃連(三錢),甘草(炙三錢),神麯(五錢),山楂(五錢)

白話文:

這方子可以治療小兒疳病。用黃連、白朮、山楂各五錢,胡黃連、蘆薈各二錢,蕪荑二錢五分,神麯二錢,研成細末,用豬膽汁做成丸子,大小如麻子。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丸子的數量。祖傳秘方檳榔丸,專治小兒疳病,積氣成塊,腹大有蟲等症狀,效果神奇。用檳榔子一兩,三稜煨醋炒,莪朮醋炒各半兩,青皮、陳皮半兩,蕪荑二錢半,雷丸五錢,鶴蝨三錢,乾漆五分,木香二錢,良薑二兩與陳壁土同炒,砂仁一錢,麥芽五錢,胡黃連三錢,甘草炙三錢,神麯五錢,山楂五錢。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淡薑湯送下。

【醫統】茯神丸,治小兒心疳熱。

茯神,茯苓,遠志(姜炒),黃連(炒),琥珀(各三錢),鉤藤,蝦蟆(煅各二錢),菖蒲(一錢),蘆薈(五分),麝香(二分半)

上為末。粟米煮糊丸。如黍米大。薄荷煎湯下。一二十丸。

【醫統】龍膽丸,治小兒心疳。頰赤面黃。鼻乾心躁。口內生瘡驚悸。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糊做成丸藥,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空腹時用淡薑湯送服。

茯神丸可以治療小兒心疳熱。

茯神、茯苓、遠志(用薑炒)、黃連(炒)、琥珀(各三錢)、鉤藤、蝦蟆(煅各二錢)、菖蒲(一錢)、蘆薈(五分)、麝香(二分半)。

將藥材研磨成末,用粟米煮成的糊做成丸藥,大小如黍米。用薄荷煎湯送服,每次一二十丸。

龍膽丸可以治療小兒心疳,表現為臉頰發紅、面色發黃、鼻乾心躁、口內生瘡、驚悸等症狀。

龍膽,赤茯苓,黃連,胡黃連,硃砂(各二錢),麝香(一字)

上為極末。蒸餅泡為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食遠白湯下。

【醫統】天麻丸,治小兒肝疳、風疳、眼疳。

青黛,黃連,天麻,五靈脂,川芎,夜明砂,蘆薈(各一錢),龍膽,防風,蟬蛻(各錢半),全蠍(二枚焙),麝香(少許)

白話文:

龍膽、赤茯苓、黃連、胡黃連、硃砂(各兩錢)、麝香(一字),以上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用蒸餅泡成丸子,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後用白湯送服。此方名為天麻丸,專治小兒肝疳、風疳、眼疳。

另取青黛、黃連、天麻、五靈脂、川芎、夜明砂、蘆薈(各一錢)、龍膽、防風、蟬蛻(各一錢半)、全蠍(二枚焙)、麝香(少許)混合使用。

上為末。豬膽汁浸糕丸。麻子大。每服薄荷湯下。

【醫林】生熟地黃湯,治肝疳。搖頭揉目。白膜遮睛。腦熱羸瘦。

生地黃,熟地,川芎,茯苓,枳殼,杏仁,黃連,半夏,天麻,甘草,地骨皮,當歸

上入生薑三片。黑豆十五粒。水煎服。

【醫統】靈脂丸,治小兒脾疳、食疳。

白話文:

最後一味藥是豬膽汁浸過的糕丸,大小像麻子一樣。每次服用時用薄荷湯送服。

醫林記載,生熟地黃湯可以治療肝疳,症狀包括搖頭揉眼、白膜遮眼、腦熱消瘦。

配方包括生地黃、熟地、川芎、茯苓、枳殼、杏仁、黃連、半夏、天麻、甘草、地骨皮、當歸。

藥材中加入三片生薑、十五粒黑豆,用水煎服。

醫統記載,靈脂丸可以治療小兒脾疳和食疳。

靈脂,砂仁,白豆蔻,麥芽,莪朮,青皮,使君子,陳皮,蝦蟆(炙焦)

上為細末。麵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醫統】捉疳丸,治小兒脾胃受疳。面黃腹脹。多睡如醉。吃生米酒土。

丁香,木香(各半兩),黃連,蕪荑,蚌粉,神麯,三稜(煨),青皮(各二錢)

上為細末。豬膽汁煮糊丸。黍米大。食遠米飲下。

【醫林】清肺湯,治肺疳。咳嗽多喘。揉鼻咬甲寒熱。

桑白皮(五錢),紫蘇,前胡,黃芩,當歸,天門冬,連翹,防風,赤茯苓,桔梗,生地,甘草(各二錢半)

白話文:

靈脂、砂仁、白豆蔻、麥芽、莪朮、青皮、使君子、陳皮、蝦蟆(炙焦)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此方名為「捉疳丸」,主要治療小兒脾胃受疳,表現為面色黃、腹部脹滿、嗜睡如醉、喜歡吃生米酒、啃土等症狀。

丁香、木香(各半兩)、黃連、蕪荑、蚌粉、神麴、三稜(煨)、青皮(各二錢),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豬膽汁煮成糊狀,做成丸子,大小如黍米,飯後用米湯送服。

桑白皮(五錢)、紫蘇、前胡、黃芩、當歸、天門冬、連翹、防風、赤茯苓、桔梗、生地、甘草(各二錢半)組成「清肺湯」,用來治療肺疳,表現為咳嗽、氣喘、揉鼻子、咬指甲、寒熱交替等症狀。

上水煎服。

【入門】地黃丸,主腎疳耳焦。天柱倒齒脫。手足冷如水。

熟地(四錢半),赤茯苓,山茱萸,牡丹皮,山藥(炒各三錢),使君子,當歸,川芎,川楝子(焙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

【醫統】黃耆湯,癆疳者。潮熱往來。五心煩熱。盜汗骨蒸。咳嗽憔悴。或瀉而渴。腹硬如石。面色如薰用此。

白話文:

【入門】

[地黃丸],主治腎虛導致的疳積、耳鳴、焦躁、頭髮倒豎、牙齒脫落、手腳冰冷如水等症狀。

熟地(四錢半),赤茯苓,山茱萸,牡丹皮,山藥(炒各三錢),使君子,當歸,川芎,川楝子(焙各二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劑,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服用。

【醫統】

[黃耆湯],適用於癆傷、疳積患者,表現為潮熱往來、五心煩熱、盜汗骨蒸、咳嗽消瘦、或腹瀉口渴、腹部堅硬如石、面色蒼白等症狀。

用法:

将药材用水煎煮服用。

【入门】

地黄丸,主要用来治疗肾虚导致的多种症状,包括:

  • 疳积:儿童营养不良,消化不良
  • 耳鸣:耳朵里出现声音
  • 焦躁:烦躁不安
  • 头发倒竖:头发竖立
  • 牙齿脱落:牙齿松动脱落
  • 手脚冰冷:手脚冰冷

熟地(四錢半),赤茯苓,山茱萸,牡丹皮,山藥(炒各三錢),使君子,當歸,川芎,川楝子(焙各二錢)

地黄丸的药方包括:熟地黄(四钱半)、赤茯苓、山茱萸、牡丹皮、山药(炒制)、使君子、当归、川芎、川楝子(烘烤)。

将以上所有药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混合制成丸剂,每个丸子的大小像梧桐子一样。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服用。

【醫統】

黄芪汤,适用于以下症状的患者:

  • 痨伤:肺结核
  • 疳积:儿童营养不良
  • 潮热往来:忽冷忽热
  • 五心烦热:手心、足心、胸口发热
  • 盜汗骨蒸:睡觉时出汗,骨头酸痛
  • 咳嗽消瘦:咳嗽不停,身体消瘦
  • 腹泻口渴:腹泻,口渴
  • 腹部坚硬如石:肚子很硬
  • 面色苍白:脸色苍白

現代白话文说明:

以上内容是关于两种中药方剂的介绍,分别是地黄丸和黄芪汤。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后,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些药方适用的病症和用药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简单的介绍,实际用药需遵医嘱,不可自行服用。

黃耆,人參,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蝦蟆,鱉甲(炙焦各錢半),茯苓,陳皮,柴胡,使君子(煨各一錢)

上入薑棗。水煎服。

【醫統】十全丹,丁奚哺露者。皆因脾胃久虛。不能克化水穀。榮氣血。故肌肉消瘦。腎氣不足。漸致肉枯骨露。亦有胎中受病於母。手足極細。項小骨高。腹大臍突。或生谷瘕。是為丁奚。若往來蒸熱。顱囟分開。吐乳吐蟲。煩渴嘔噦。是為哺露。此蓋疳症之極。而因其形以名之也。用此。

青皮,陳皮,莪朮,川芎,五靈脂,白豆蔻,檳榔子,蘆薈,木香,使君子,蝦蟆(各二錢炙)

白話文:

黃耆、人參、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蝦蟆、鱉甲(炙焦各半錢),茯苓、陳皮、柴胡、使君子(煨各一錢),加入生薑和紅棗,用水煎服。

丁奚哺露症患者,都是因為脾胃長期虛弱,無法消化吸收水穀精華,滋養氣血,所以肌肉消瘦。腎氣不足,導致肉枯骨露。也有一些人是在胎中受母體影響,手腳特別細小,脖子短而骨頭突出,肚子大而肚臍突出,甚至長出谷瘕,這就是丁奚症。如果患者反覆發燒,頭頂囟門開裂,吐奶吐蟲,口渴嘔吐,這就是哺露症。這兩種都是疳症的極端表現,因其外觀而得名。可以用以下藥物治療:青皮、陳皮、莪朮、川芎、五靈脂、白豆蔻、檳榔子、蘆薈、木香、使君子、蝦蟆(各二錢,炙)。

上為末。豬膽汁浸糕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醫統】大蘆薈丸,治前症。

【回春】異攻散,治小兒疳疾。四肢消瘦。肚腹脹大。行步不能。頗能飲食。作渴發熱等症。用之加減。而得奇效。

【回春】四君子湯,小兒面色痿黃。眼胞微腫。作渴。飲食少思。腹中一塊。或移動。小便澄白。大便不實。依本方加山梔、蕪荑。兼肥兒丸。

【東垣】厚腸丸,治小兒失乳。以食飼之。不能克化。或生腹脹。四肢瘦弱。或利色無常。

白話文:

《回春》記載,小兒面色萎黃、眼皮腫脹、口渴、食慾不振、腹中有硬塊(可能移動)、小便清澈、大便不成形,可以服用四君子湯。根據病情可以加山梔子和蕪荑,並配合肥兒丸服用。

《東垣》記載,厚腸丸可以治療小兒斷奶後無法消化食物,導致腹脹、四肢瘦弱、大便顏色不正常的症狀。

陳皮(三分),麥芽(五分),半夏(三分),枳殼,蒼朮(三分),青皮(二分),人參,厚朴(各二分),面末(五分)

上為末。麵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湯送下。忌飽食。

【濟世】補中益氣湯,諸疳癖塊。久治不愈。多服尤效。

白話文:

藥方

  • 陳皮:三分
  • 麥芽:五分
  • 半夏:三分
  • 枳殼:適量
  • 蒼朮:三分
  • 青皮:二分
  • 人參:二分
  • 厚朴:二分
  • 面末:五分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麻子。

用法

每次服用二十丸,溫水送服。忌食過飽。

功效

此方名為「補中益氣湯」,主治各種疳積、癖塊,久治不愈者,多服效果更佳。

  • 此方劑量僅供參考,實際服用需遵醫囑。
  • 中藥材的份量以「分」為單位,古代的「分」和現代的「克」並非等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換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