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證治大全》~ 三六,嘔吐 (2)
三六,嘔吐 (2)
1. 三六,嘔吐
上為末。每一錢。陳紫蘇、木瓜湯。調下。
【拔萃】朱沉煎,治小兒嘔吐不止。
硃砂(二錢水飛),沉香(二錢),藿香(三錢),滑石(半兩),丁香(十四個)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用新汲水一盞。芝麻油點成花子。抄藥在上。須臾墜。濾去水。卻用別水送下。
【醫林】安神丸,因驚吐乳。面色青者。宜此。
天門,牙硝,茯苓,山藥,寒水石(各五錢),硃砂(三錢),甘草(五錢),龍腦(一字研)
上為末。煉蜜丸。藿香煎湯。化服。
【醫統】消乳丸,消乳食。
香附子(一兩),砂仁,陳皮,甘草(炙各半兩),神麯(炒),麥芽(炒各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黍米大。七歲兒。丸綠豆大。食後薑湯吞下二三丸。按上藥溫中快膈。止嘔良品也。
【綱目】半夏散,治小兒胃虛嘔吐。水穀不化。
半夏(一兩泡),陳糯米
上入薑棗。水煎服。
【醫統】丁香散,治吐乳。傷食。
丁香,蓮肉,枇杷葉(薑汁塗炙熟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醫統】益胃散,快膈益。脾止嘔進食。
木香,丁香,藿香,陳皮,砂仁,白豆蔻,茯苓,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生薑棗湯下。
【醫統】茯苓半夏湯,治諸嘔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悸。
半夏(五分),茯苓(二兩)
上入生薑水煎。
【全幼】丁香圓,治嬰孩小兒。嘔吐不止。
丁香,半夏(各一錢),青皮(五錢),陳皮(一兩)
上為極細末。煉白蜜丸如芡實大。用滾白湯。研化。食前服。
【全幼】紫蘇子飲,治嬰孩小兒。飲乳母氣奶嘔吐。
紫蘇子,人參,沉香(各二錢),甘草(炙一錢半),縮砂(二錢半),茯苓(四錢)
上為極末。用生薑煎湯。調化。食前服。
【全幼】沉香散,治嬰孩小兒。補虛調胃氣。止吐瀉。進乳食。
沉香(一分),藿香,丁香,甘草(炙各一錢),木香,桂(各半錢),茯苓(一分)
上為極末。用紫蘇木瓜同煎湯。調化食前服。
【本事】治小兒嘔吐。脈數有熱。
麥門,半夏,人參,茯苓(各二錢),甘草(一錢)
上入生薑。水煎服。
【湯氏】清膈飲子,治小兒伏暑嘔吐。
香薷,淡竹葉(各一兩),茯苓,人參,半夏,檀香(炙),甘草(炙各半兩),白粳米(一合)
上入姜。水煎服。大小加減。
【玉機】藿香散,治脾胃虛有熱。面赤嘔噦。
麥門冬,半夏,甘草,石膏(各半兩),藿香(一分)
上姜水煎。
【丹溪】萬安膏,調脾、順氣、定驚。脾胃。不足。吐乳。黃疸。治小兒一切疾。
木香,沉香(各二錢),檀香(三錢),香附(一兩),檳榔(半兩),白朮(二兩),肉蔻(半兩),辰砂(三錢),薄荷(二兩),人參(半兩),甘草(二兩),琥珀,真珠,青黛,犀角(各二錢),黃耆(一兩),麝香(五分),使君子(一兩),天竺黃(半兩)
白話文:
三六,嘔吐
以下列出多種古代醫方,用於治療嘔吐,尤其針對小兒嘔吐:
方劑一: 紫蘇、木瓜湯,搭配藥末服用。
方劑二(拔萃): 硃砂、沉香、藿香、滑石、丁香組成的藥末,用芝麻油調服。
方劑三(醫林): 天門冬、牙硝、茯苓、山藥、寒水石、硃砂、甘草、龍腦組成的蜜丸,用藿香湯化服,適用於因受驚嚇而嘔吐、面色青白的兒童。
方劑四(醫統): 香附子、砂仁、陳皮、甘草、炒神麴、炒麥芽組成的麵糊丸,飯後用薑湯送服,適用於消化不良引起的嘔吐。
方劑五(綱目): 泡過的半夏和陳糯米,加薑棗水煎服,適用於胃虛引起的嘔吐及消化不良。
方劑六(醫統): 丁香、蓮肉、枇杷葉(以薑汁炙烤)組成的藥末,用米湯調服,適用於吐奶及消化不良。
方劑七(醫統): 木香、丁香、藿香、陳皮、砂仁、白豆蔻、茯苓、甘草組成的藥末,用生薑棗湯送服,具有健脾胃、止嘔的作用。
方劑八(醫統): 半夏、茯苓加生薑水煎服,適用於各種嘔吐、胃脘部脹滿、胸膈痞悶、痰多等症狀。
方劑九(全幼): 丁香、半夏、青皮、陳皮組成的白蜜丸,用滾燙的白開水化開服用,適用於嬰兒嘔吐不止。
方劑十(全幼): 紫蘇子、人參、沉香、炙甘草、縮砂、茯苓組成的藥末,用生薑湯調服,適用於嬰兒因哺乳母氣或奶水問題引起的嘔吐。
方劑十一(全幼): 沉香、藿香、丁香、炙甘草、木香、桂枝、茯苓組成的藥末,用紫蘇、木瓜湯調服,適用於嬰兒虛弱、胃氣不和、嘔吐腹瀉。
方劑十二(本事): 麥門冬、半夏、人參、茯苓、甘草加生薑水煎服,適用於脈象數且伴有發熱的嘔吐。
方劑十三(湯氏): 香薷、淡竹葉、茯苓、人參、半夏、炙檀香、炙甘草、白米加薑水煎服,適用於小兒暑熱引起的嘔吐。
方劑十四(玉機): 麥門冬、半夏、甘草、石膏、藿香加薑水煎服,適用於脾胃虛弱伴有發熱、嘔吐。
方劑十五(丹溪): 木香、沉香、檀香、香附、檳榔、白朮、肉蔻、辰砂、薄荷、人參、甘草、琥珀、真珠、青黛、犀角、黃耆、麝香、使君子、天竺黃組成的萬安膏,適用於小兒各種疾病引起的嘔吐、腹瀉、黃疸等。
注意:以上僅為古代醫方,僅供參考,切勿自行服用。任何疾病的治療都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