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津壽泉

《幼科證治大全》~ 三九,霍亂吐瀉 (2)

回本書目錄

三九,霍亂吐瀉 (2)

1. 三九,霍亂吐瀉

人參,白朮,木香,茯苓,藿香,甘草,葛根

上入薑棗。水煎服。薛氏曰。胃傷則嘔。脾傷則瀉。故用上藥調補胃氣。以化生津液。如無他症。只因胃氣虛。而津液不足者。用四君子湯尤效。泉按若胃虛不能食。而大渴不止者。不可用淡滲之藥。但胃元氣少故也。以本方補之。

【全幼】藿香正氣散,治嬰孩小兒。傷寒頭痛。憎寒壯熱。痰喘咳嗽。心腹疼疼。吐瀉虛腫。疳傷。

藿香(一錢半),甘草(炙),腹皮,白芷,白朮,桔梗,陳皮,厚朴(各五錢)

上入薑棗。水煎服。

【全幼】不換金正氣散,治嬰孩小兒。四時傷寒。五臟氣噎。咳嗽痰涎。霍亂吐瀉。

藿香,厚朴(各二錢半),甘草(一錢半),蒼朮(二錢),人參,茯苓,木香(各一錢),半夏(三錢),陳皮(二錢)

上入薑棗。水煎服。

【醫統】五苓散,治傷暑。霍亂吐瀉。身熱口渴。

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官桂(三分)

上入姜燈心。水煎服。

【局方】觀音散,治小兒外感風冷。內傷脾胃。嘔逆吐瀉。不進乳食。

石蓮肉(一分),茯苓(一錢半),人參,白芷,木香,綿耆(各一錢),神麯(炒二錢),白扁豆,甘草(三錢炙)

上入藿香。水煎服。

【袖珍】香樸飲子(幼幼方),治小兒伏熱吐瀉。虛煩悶亂。如發驚狀。

人參,茯苓,甘草,紫蘇,木瓜,澤瀉,香薷,半夏,扁豆,陳皮,厚朴,烏梅

上入薑棗。水煎服。

【全幼】掌胃膏,治嬰孩小兒。脾虛胃弱。吐瀉不止。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肉豆蔻,白豆蔻,陳皮,枇杷葉,青皮,丁香,沉香,木香,藿香,縮砂(各一錢)

上為極細末。煉白蜜。丸如芡實大。用米飲。研化。食前服。東井先生。此方用半夏乾薑水煎與之。治小兒吐瀉。屢得奇效也。

【保元】加減柴苓湯,治小兒夏秋月霍亂吐瀉。身熱口渴。

豬苓,澤瀉,香薷,葛根(各七分),茯苓(一錢),白朮,黃連,甘草(各五分),天花粉(二錢)

上入生薑。水煎服。腹痛加桂、芍藥。

【準繩】六君子湯,治脾胃氣虛。吐瀉不食。肌肉消瘦。或肺虛痰嗽。喘促。惡寒。或肝虛驚搐。目眩。自汗諸證。東井翁。小兒虛而吐瀉者。必投之。有奇效也。程仁甫曰。常治小兒。吐瀉之疾。得捷效者甚多。須辨寒熱。如夏月熱症。必加姜炒黃連。少用藿香白豆蔻之類。

徐徐服之。不可火急。頓服即不納。如寒月依本方加乾薑、砂仁、藿香、白豆蔻類。或有傷食吐瀉者。初劑加神麯、麥芽、山楂一二劑。而決可取效。如不效者。有必發慢驚死。屢試皆爾。

【醫統】銀白散,治小兒吐瀉。壯胃治糞清。

扁豆,糯米(各一兩),藿香,丁香,白朮,甘草(炙各一錢)

白話文:

三九,霍亂吐瀉

文中記載多種治療霍亂吐瀉的中藥方劑,針對不同病因和症狀有所區分。 許多方劑都包含補益脾胃的藥物,例如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 有些方劑還加入了藿香、木香等理氣藥,以及葛根、澤瀉等清熱利濕藥物,以達到綜合調理的目的。 治療小兒霍亂吐瀉的方劑較多,並且強調根據季節和寒熱虛實來調整藥物,例如夏季熱症需加用黃連,冬季寒症則加用乾薑、砂仁等溫中藥。 部分方劑以丸劑形式服用,也有一些是湯劑,需加入生薑、大棗等以調味和增強療效。 治療中需注意辨別寒熱虛實,並根據病情調整藥物劑量和組成,不可一概而論。 文中也提到,若脾胃虛弱導致吐瀉,則六君子湯效果顯著,但需注意辨別寒熱,並根據季節和症狀加减藥物。 對於久治不愈的患兒,則需要警惕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