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證治大全》~ 四四,咳嗽(附喘急) (2)
四四,咳嗽(附喘急) (2)
1. 四四,咳嗽(附喘急)
百部,麻黃(各三錢),杏仁(四十粒)
上和勻煉蜜丸。皂角子大。溫水下二三丸。
【直訣】甘桔湯,治咳吐熱涎。咽喉不利。
甘草(二錢),桔梗(一錢)
上為末。每二錢。入阿膠半斤。水煎服。
【丹纂】二陳湯,治小兒傷風咳嗽。本方加防風、枳殼、白朮、桔梗。
【回春】補中益氣湯,小兒傷風。咳嗽發熱。服解表之劑。加喘促出汗。此脾肺氣虛。加五味子。
【醫林】人參胡桃湯,治小兒喘急。不得臥。
人參(一錢半),胡桃肉(連皮五十個)
上入姜三片。水煎服。古今醫鑑曰。治肺虛發喘少氣。難以布息。
【回春】六君子湯,小兒有哮病。其母遇勞即發。兒飲其乳。亦嗽。依本方。加桔梗、杏仁、桑白皮、治之。子母並服。
【潔古】人參荊芥散,治身熱痰嗽。胸膈不利。宜下痰去熱。
人參(半兩),荊芥(一兩),大黃(二錢)
上水煎。調檳榔、木香、細末五分。輕粉一字。乳後服。如身熱潮熱。宜服清涼飲子。去大黃。三服之後。一二日卻入大黃服之。令疏利則愈。不可便動臟腑。
【潔古】黃耆湯,治小兒咳嗽。喘逆身熱。鼻乾燥者。是熱入肺經為客熱。呷呀有聲。
黃耆(二兩),人參(二錢半),地骨皮(五錢),桑白皮(三錢),甘草(二錢半)
上水煎。放溫頻頻服之。
【海藏】涎嗽,四君子。加杏仁、桑白皮等分。半夏曲。減半同煎。咳嗽。四君子末。煎紫蘇湯調下。
【準繩】牛黃奪命散,治小兒肺脹喘滿。胸膈起急。兩脅扇動。陷下作坑。兩鼻竅張悶亂。嗽喝聲嗄。而不鳴。痰涎潮如塞。
白牽牛,黑牽牛(半生半熟各一兩),川大黃,檳榔(各一兩),若不治。死在旦夕。俗云馬脾風。
上為細末。三歲兒。每服二錢。冷漿水調下。涎多加膩粉少許。無時加蜜少許。泉按田氏云。暴喘。俗傳為馬脾風也。大小便哽。宜急下之。用牛黃奪命散。後用白虎湯。平之馬脾風暴喘。而脹滿也。在百日內者不治。
【準繩】無價散,治風熱喘促。悶亂不安。俗謂之馬脾風。
辰砂(二錢半),輕粉(五錢),甘遂(麵裹煮焙乾一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用溫漿水少許。入滴油一點。挑藥在上。沉下去。卻以漿水灌之立效。
白話文:
四四,咳嗽(附喘急)
許多古代方劑用於治療咳嗽及伴隨的喘息,劑量單位皆為舊制,現代使用請遵醫囑。
第一方:用百部、麻黃各三錢,杏仁四十粒,混合均勻,煉製成蜜丸,丸如皂角子大小,溫水送服二至三丸。
第二方(直訣):甘桔湯,主治咳嗽伴吐出熱痰、咽喉不適。用甘草二錢、桔梗一錢,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二錢,加入阿膠半斤,水煎服。
第三方(丹纂):二陳湯,主治小兒傷風咳嗽,此方加防風、枳殼、白朮、桔梗。
第四方(回春):補中益氣湯,主治小兒傷風咳嗽發熱,服用解表藥物後,仍出現喘促出汗,屬脾肺氣虛,需加五味子。
第五方(醫林):人參胡桃湯,主治小兒喘急,不能平臥。用人參一錢半,胡桃肉連皮五十個,加薑三片,水煎服。古今醫鑑記載,此方也用於治療肺虛導致的喘息、氣短、呼吸困難。
第六方(回春):六君子湯,主治小兒哮喘,尤其母親勞累後發病,嬰兒喝奶也咳嗽者,可在原方基礎上加入桔梗、杏仁、桑白皮,母子同服。
第七方(潔古):人參荊芥散,主治發熱、痰嗽、胸膈不適,適合瀉痰清熱。用人參半兩,荊芥一兩,大黃二錢,水煎,再加入檳榔、木香細末五分,輕粉一字,產後服用。如果發熱伴有潮熱,應改服清涼飲子,先去掉大黃,服藥三劑後,隔一兩日再加入大黃,使大便通暢即可痊癒,不可過度傷及臟腑。
第八方(潔古):黃耆湯,主治小兒咳嗽、喘息、發熱、鼻乾,屬熱入肺經,呼吸帶有吸吸的聲音。用黃耆二兩,人參二錢半,地骨皮五錢,桑白皮三錢,甘草二錢半,水煎,溫服,頻頻服用。
第九方(海藏):涎嗽,用四君子湯加杏仁、桑白皮等量,半夏曲減半同煎。咳嗽則用四君子湯藥粉,用煎好的紫蘇湯送服。
第十方(準繩):牛黃奪命散,主治小兒肺脹、喘滿、胸膈急迫、兩脅扇動、腹部下陷、鼻孔張開、呼吸困難、咳嗽聲音嘶啞,痰涎阻塞。用白牽牛、黑牽牛(半生半熟各一兩),川大黃、檳榔(各一兩)。此方藥力猛烈,如不治,危在旦夕,俗稱馬脾風。研磨成細粉,三歲兒童每次服二錢,冷漿水送服,痰涎多加少許膩粉,無汗加少許蜂蜜。泉按田氏所云,暴喘俗稱馬脾風,大小便不通,宜急下此藥,之後服用白虎湯調和。百日之內的馬脾風暴喘且脹滿者,不予治療。
第十一方(準繩):無價散,主治風熱喘促、煩悶不安,俗稱馬脾風。用辰砂二錢半,輕粉五錢,甘遂(麵裹煮焙乾一錢半),研磨成細粉,每次服一字,用溫漿水少許,加點油,將藥粉放在漿水上,待藥粉沉下後,再灌下漿水,很快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