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津壽泉

《幼科證治大全》~ 一○四,痘瘡 (5)

回本書目錄

一○四,痘瘡 (5)

1. 一○四,痘瘡

上作二劑。水煎服。

【玉案】人參透肌散,治虛而有熱。雖能出。快長不齊整。隱於肌膚者。

人參,白朮,白苓,紫草,當歸,白芍,木通,蟬蛻,甘草,糯米(各五分)

上水煎。不拘時服。

【醫統】保元湯,治痘令其內固外護。扶助陽氣。則氣旺血附。氣血無恙。一身之元氣。可保而無壞亂矣。區區痘毒。藉此領載。則何難出之有。惟其有回生起死之功。轉危就安之力。故曰保元。夫保元湯。轉補元氣。氣載血。血載毒。則痘自無內陷。而為害者矣。

人參(一錢),黃耆(二錢),甘草(五分)

上水一盞。加姜一片。煎五分。不拘時服。血虛而燥。大便閉澀。加當歸、川芎。痘白灰陷頂者。有寒者。加肉桂。渴煩而燥。加麥門冬。泄瀉者。加白朮、茯苓。小便不利。車前子或合五苓散調入。熱甚者。黃芩。

抱按本草魏氏方也。論曰。此方原出東垣。治慢驚。土衰火旺之法。今備而治痘。以其內固營血。外護衛氣。滋助陰陽。作為膿水。其症雖異。其理則同。去白芍加生薑。改名保元湯。襲氏醫鑑曰。活血加當歸五分。芍藥(一錢)。勻氣加陳皮五分。解毒加玄參、牛蒡子各七分。

頂陷。加芎、桂。色不光澤。加芍、桂、糯米。色昏紅紫。加木香當歸。不能成漿。加桂、糯。漿足濕潤下斂。加朮、苓。發渴。加麥門、五味子。頭額不起脹。加芎六分為引。面部不起脹。加桔四分為引。兩手不起脹。加桂枝二分為引。春抱又按保赤全書曰。或本方加桂。

以助參、耆之力。吳山甫曰。氣虛陷頂者。此方主之。氣者。長養萬物者也。氣盛即物壯。氣弱即物衰。故痘瘡陷頂者。責之氣虛也。魏桂嵓自論云。人參益內。甘草和中實表。宜用黃耆助陽。須憑官桂前三味。得三二之道體。後一味。扶一命之顛危。

【醫統】補中益氣湯,治痘疹發熱難出。或脾胃虛陷。發及陷附倒靨。此能補中益氣。可以為痘疹之內托。十分穩當。寒熱得中。而無太過不及之弊。內有參耆。以補元氣。有當歸以生血。有術陳以健脾。有升柴以發表托裡。不致內陷。寒加桂、乾薑。熱加芩、連。血不行者加紫草。渴加麥門。

吳山甫曰。難經謂氣主煦之。故氣者噓長萬物者也。痘不起脹。氣之弱也。可知矣。故用參、耆、朮、草以補氣。用柴。升以升陽。有歸可以活其榮。陣可以利其氣。

【醫統】六君子湯,治痘疹脾胃虛弱。泄瀉不食。方四君子。加半夏、陳皮。

【壽世】參苓白朮散,治痘疹胃虛。不進飲食。或口乾發熱。或吐瀉等。(方見脾胃門)

春抱按保赤全書曰。治痘已靨。身熱不退。煩渴不止者。名參苓白朮散者。則錢氏七味白朮散。而加麥門者也。此藥極能清神生津云。

白話文:

一○四,痘瘡

第一個方劑:水煎服兩劑。

第二個方劑(玉案):人參透肌散,用於治療虛弱伴有熱症的痘瘡,雖然能使痘疹出現,但痘疹生長不均勻,隱藏於皮膚中。組成:人參、白朮、白茯苓、紫草、當歸、白芍藥、木通、蟬蛻、甘草、糯米(各五分),水煎服,不拘時服用。

第三個方劑(醫統):保元湯,用於治療痘瘡,使其內部穩固,外部保護,扶助陽氣,則氣旺血盛,氣血無恙,全身元氣得以保全,不會紊亂。痘毒藉此得以排出,有何難處?它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轉危為安的力量,故名保元。保元湯主要補益元氣,氣行血,血行毒,則痘疹就不會內陷而造成危害。組成:人參(一錢)、黃耆(二錢)、甘草(五分),水一盞,加生薑一片,煎五分,不拘時服用。血虛乾燥,大便秘結者,加當歸、川芎;痘疹發白灰暗下陷者,伴有寒症者,加肉桂;口渴煩躁乾燥者,加麥門冬;腹瀉者,加白朮、茯苓;小便不利者,加車前子或合五苓散;熱症嚴重者,加黃芩。

註解:此方源於東垣(李東垣)治療慢驚,土衰火旺的方劑,現用於治療痘瘡,因其能內固營血,外護衛氣,滋補陰陽,促進膿水形成,雖然症狀不同,但原理相同。去白芍加生薑,改名保元湯。另有記載:活血加當歸五分、芍藥(一錢);勻氣加陳皮五分;解毒加玄參、牛蒡子各七分;痘疹頂部下陷者,加川芎、肉桂;痘疹顏色暗淡無光者,加芍藥、肉桂、糯米;痘疹顏色昏暗紅紫者,加木香、當歸;痘疹不能形成膿液者,加肉桂、糯米;膿液充足濕潤,需收斂者,加白朮、茯苓;口渴者,加麥門冬、五味子;額頭痘疹不腫脹者,加川芎六分;面部痘疹不腫脹者,加橘皮四分;雙手痘疹不腫脹者,加桂枝二分。另有記載:可加桂枝以增強人參、黃耆的作用;氣虛導致痘疹下陷者,此方為首選;氣為萬物生長之源,氣盛則物壯,氣弱則物衰,痘瘡下陷是氣虛所致。人參益氣於內,甘草調和中焦,固表,黃耆助陽,以人參、甘草、黃耆三味藥為主,再輔以其他藥物,扶持生命於危難之中。

第四個方劑(醫統):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痘疹發熱難出,或脾胃虛弱,痘疹下陷、倒靨(痘疹凹陷)。此方能補中益氣,可以作為痘疹的內托,十分穩妥,寒熱適中,沒有過與不及之弊。其中人參、黃耆補益元氣,當歸生血,白朮、陳皮健脾,升麻、柴胡發表透里,防止內陷。寒症加肉桂、乾薑;熱症加黃芩、黃連;血行不暢者加紫草;口渴者加麥門冬。

註解:難經謂氣主煦之,氣為萬物生長之本,痘疹不腫脹是氣虛之象,故用人參、黃耆、白朮、紫草補氣,用升麻、柴胡升陽,當歸活血,陳皮行氣。

第五個方劑(醫統):六君子湯,用於治療痘疹脾胃虛弱,腹瀉、食慾不振。方劑為四君子湯加半夏、陳皮。

第六個方劑(壽世):參苓白朮散,用於治療痘疹胃虛,飲食不進,或口乾發熱,或嘔吐腹瀉。(方劑詳見脾胃門)

註解:用於治療痘疹已出,身熱不退,煩渴不止,是錢氏七味白朮散加麥門冬組成,此藥非常善於清神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