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津壽泉

《幼科證治大全》~ 八○,汗症 (1)

回本書目錄

八○,汗症 (1)

1. 八○,汗症

夫小兒氣血嫩弱。膚腠未密。若厚衣太暖。臟腑生熱。搏心為邪所勝。津液不能內藏。蒸出肌膚。而為汗也。又或傷於冷熱陰陽。不知津液發泄。亦令睡中汗出。其有虛者。諸病後。汗出多。血氣弱。潮熱自汗。或寒熱發過之後。身涼自汗。日久令兒黃瘦。失治則變蒸骨疳癆是也。

盜汗乃熟睡時。溱溱然。汗以覺則止。而不復出矣。是亦心虛。宜斂心氣。益腎水。使陰陽調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錢氏云。上至頭。下至項。謂之六陽虛汗。不須治之。

【孫尚藥】柴胡丸,治小兒盜汗。潮熱往來。

胡黃連,柴胡(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每一丸。至三丸。銀器中。用酒少許。化開。更入水五分。重湯煮二三十沸。放溫。食後和渣服。

【直訣】止汗散,治小兒睡而自汗。

胡蒲扇(燒)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全幼】團參湯,治嬰孩小兒虛汗盜汗。心血液盛。亦發為汗。收斂心氣。

人參,當歸(炒各二錢)

上用豬心一片。水煎。一方加黃耆蜜炙。

【醫統】牡蠣散,治血虛自汗。或病後暴虛。津液不固自汗。

牡蠣(二兩),黃耆,生地(各一兩)

上入小麥、麻黃根。水煎服。

【醫統】三稜散,小兒無疾。但睡中汗出如水。覺而經久不幹。此名積證盜汗。脾冷所致。宜此益黃散主之。

三稜,莪朮(各一兩),益智,甘草,神麯,麥芽,陳皮(各半兩)

上水煎服。

【醫林】人參黃耆湯,治小兒發熱。自汗虛煩。

人參,黃耆,芍藥(各五錢),甘草(三錢)

上入薑棗。浮麥。水煎服。

【醫統】酸棗參苓飲,治小兒盜汗。

人參,茯苓,酸棗仁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或水煎服。

【保元】治小兒盜汗。

五倍子

上為末。調津液塗臍中。一宿即止。

【保元】又方,用何首烏為末。調津液。塗臍內。

【醫統】通神丸,治小兒夜間。遍身多汗。

龍膽草(不拘多少)

上為末。醋糊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

【醫林】益黃散,治小兒汗。上至頭。下至臍。此胃虛也。(方見泄瀉門)

【直訣】六君子湯,薛氏曰。小兒汗。胃氣虛者。宜此。

【全幼】止汗散

人參,白朮,茯苓,黃耆,當歸,甘草(炙)

上用生薑三片。入麥麩同煎。食前服。

【全幼】撲汗方

牡蠣,麻黃根,赤石脂,糯米粉,貝母

上極末。綿包藥撲汗。

【薛鎧】一方,治小兒胃氣虛而汗。

白朮(炒)

上為末。以浮麥炒。濃煎湯。調服。全幼曰。白朮五錢。

小麥一撮。煮水乾。去麥。白尤杵極細末。用黃耆煎湯。食前服。

【濟世】一方,治小兒盜汗。

鬱金

上為末。塗兩乳下立效。東井曰。牡蠣末。加之甚妙。

【方老】撲粉,汗出多不止。以此粉撲之。

龍骨,牡蠣,糯米

白話文:

[八○,汗症]

小孩子的氣血比較脆弱,肌膚毛孔還未完全緊密。如果穿著厚重衣物導致過度保暖,體內臟腑會產生熱氣,心臟受邪氣影響,使得體內的津液無法妥善保存,蒸騰而出皮膚表面形成汗水。另外,小孩如果受到冷熱不適的影響,也可能在睡夢中大量出汗。對於體質虛弱的小孩,生病後容易大量出汗,血氣衰弱,出現潮熱自汗的現象。或者在寒熱交替後,身體雖已退燒,但仍然自汗,長時間下來會讓孩子變得黃瘦,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轉變成蒸骨疳癆等疾病。

盜汗通常發生在深度睡眠時,大量汗水滲出,醒來後便停止不再出汗。這通常也是心臟功能較弱的表現,應收斂心氣,滋補腎水,讓陰陽達到平衡,水火得以協調,那麼盜汗自然就會停止。

錢氏指出,若汗出部位上至頭部,下至頸部,這被稱為六陽虛汗,一般無需特別治療。

接下來,文章列出了許多治療小兒汗症的古方,包括「柴胡丸」、「止汗散」、「團參湯」、「牡蠣散」、「三稜散」、「人參黃耆湯」、「酸棗參苓飲」、「五倍子」、「何首烏」、「通神丸」、「益黃散」、「六君子湯」、「牡蠣」、「鬱金」、「龍骨」、「撲粉」、「參附湯」、「耆附湯」等,這些藥方都包含詳細的配方及服用方法,但因篇幅限制,這裡就不一一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