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津壽泉

《幼科證治大全》~ 一○四,痘瘡 (1)

回本書目錄

一○四,痘瘡 (1)

1. 一○四,痘瘡

痘瘡之由。因兒在胎。食母五臟血穢。伏於命門。或至天行時氣。或郁駭跌撲。或飲食所傷。因而發之。狀類傷寒。其症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足稍冷。耳冷。尻冷。多睡驚。耳後有紅絲。山楂。此其候也。五臟各具一症。肝藏水疱。肺臟膿疱。心臟班。脾臟疹。歸腎變黑。

丹溪曰。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此治痘之大要也。舍是四者。無治法矣。又發熱之初。急宜表散。要在表熱盡退為佳。既出之後。隨證溫涼。務在解肌消毒。調氣活血。使營衛和暢。則無塵滯陷伏之患。又必謹避風寒。戒絕房事。調節飲食。禁止穢氣。自然獲吉矣。

【三因】三豆湯,凡值天時不正。鄉鄰痘瘡。預服之。則不發。

赤小豆黑豆綠豆(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水煎熟。逐日任意吃豆飲汁。七日其瘡自然不發也。

春抱按龔居中曰。黑豆解腎經毒。制相火也。赤小豆。解心經毒。制君火也。綠豆解陽明經毒。制胃火也。龔雲林曰。誠此能活血解毒。則不染也。用豆者。又以形治以類從也。易簡而便。理胃開食。治於童稚。其為神巧矣乎。或曰。古人方書。往往有。食療而存矣。然當時鄙之。

鮮有用之者乎。子於此書間舉之者。有何補矣。春曰。世醫以食療鄙之者。此庸淺之俗醫也。故李南豐曰。人知藥之藥人。而不知食之藥人矣。孫真人曰。醫者。先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也。豈食療可絕廢乎。

【濟世】升麻葛根湯,治時行瘟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痛。痘疹未發。疑似之間。宜服。一見苗。不可服。慎之。

升麻葛根白芍,甘草

上水煎服。痘出不快。清便自調者。乃邪在表也。當本方微發散。若痘出太稠密。加人參當歸木香紫草、大力子、防風桔梗。若痘出自利。加條芩。若痘出腹痛。加木香、青皮枳殼、楂。若痘出腰痛。加獨活細辛。若痘出頭痛。加羌活藁本蔓荊子。若痘出驚搐。

木通、(安心)生地黃、(生血寧心)燈心、(清心熱)痘出衄血。加山梔、玄參、(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肅清而瀉無根之火為聖藥)生地黃。痘出眼痛。加蜜蒙花柴胡(明目益精龍)龍膽草。(治兩目赤腫睛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也)痘出咽痛。加桔梗、連翹。若手足痘不起。

脾胃不足也。加防風、官桂、人參、黃耆。若痘泄瀉者。裡虛也。加白朮、人參、茯苓。痘後遍身瘡癬如疥如癩。膿血浸淫。皮膚潰爛。日久不瘳。此毒氣深。漫散於皮膚。此方主之。

按此發表。出痘疹之劑也。藥品皆輕薄。傷寒傷風痘疹之間。宜用此方。山甫曰。表熱壯盛。此邪實於表也。經曰。輕可以去實。故用升麻葛根以疏表。甘草佐之。可以和在表之氣。芍藥佐之。可以和在表之營。去其實邪。和其營衛。風寒則解。痘疹則出。誠初間之良劑也。

又按此方錢氏所制也。保赤全書曰。或痘已出。表熱甚者。亦宜此湯。又曰。以本方加紫蘇箏尖各五分。山楂牛子各一錢。冬加麻黃一錢。服之。痘易出易斂。又按凡見紅點。則禁後服者。恐一偏見歟。師曰。此蓋為痘疏毒少者言。不達立言之旨處。謂凡痘才見紅點。真不可服。

殊不知四味乃發表解毒。疏通氣血。升降陽之劑。痘太密。正宜常服以解之。令陷者升之。燥者潤之。郁者疏之。過者平之。陰精不衰。而陽毒不亢也。苟謂痘疏毒少者。雖他藥不可服。況此湯乎。

【醫御】參蘇飲,治小兒發憎寒。咳嗽。或過天時。或感風寒異氣。痘疹疑似之間。最宜服此發散。

紫蘇,陳皮半夏,茯苓,乾葛,桔梗(各一錢),甘草(五分),人參(七分)

上水煎服。

按保赤全書曰。加山楂最妙。冬加麻黃也。此方亦發熱。疑似之間。可用之。山甫曰。風寒客於外。故用紫蘇、乾葛以發表。痰嗽壅於內。故用半夏、前胡、桔梗、陳皮、茯苓、以安里。邪去之後。中外必虛。人參、甘草急固其虛。此則表和而痘易出。里和而氣不虛。表裡無失。斯良劑也。

【醫御】惺惺散,治小兒風寒時氣。發熱必作痘疹。宜服此。

人參,白朮,茯苓,桔梗,細辛,天花粉,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一錢。水一盞。薄荷葉同煎。三分。去滓服。要和氣。入姜煎。山甫加芍藥。

山甫曰。發熱之初。未明是痘。形體怯弱者。此方主之。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防其虛也。乃細辛、桔梗所以疏其陽。天花粉、白芍所以和其陰。

【醫御】敗毒散,治痘瘡壯熱。已出未快。咽喉腫痛。胸膈不利。

人參,桔梗,甘草,柴胡,荊芥,防風,陳皮(各等分),牛子(加倍)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四分。去滓。食後溫服。按保赤全書方。升麻、乾葛、紫蘇、川芎、羌活、防風、荊芥、前胡、薄荷、桔梗、枳殼、牛蒡子蟬蛻、山楂、地骨皮、甘草、十六味也。又方。無葛根。加紫蘇。上姜水煎服。初熱壯盛等症宜此

【保赤】蘇解散,治痘初壯熱頭痛。或腰痛腹痛作脹。一切熱毒甚者。

紫蘇,乾葛,防風,荊芥,白芷,蟬蛻,紫草,升麻,牛子,木通,甘草

上水煎服。

【保赤】紫草化毒湯,痘已出未出。熱壅不快。並宜服之。

紫蘇(二錢),陳皮(一錢),升麻,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小便赤。加木通。

山甫曰。紫草活竅利血化毒。陳皮快膈消痰利氣。升麻消風發散瘡痍。甘草補虛和中解熱。木通之加。為導熱邪。由溺而泄肅。

【壽世】消毒飲,痘瘡欲出已出。熱尚未解。毒氣太盛。稠密成片。急進此三四服。快透消毒如神。專治內蘊邪熱。咽喉不利。痰涎壅嗽。眼目赤。臉腫腮項結核。腫壅毒聚。遍身風疹痹毒赤痛等症。

牛蒡子(微炒四錢),荊芥,甘草(各一錢),防風(半錢)

上水煎服。一方加黃芩(一錢),犀角(五分)

按上方出和劑局方。而無防風。醫學正傳方。有防風、犀角。李氏入門。有防風、升麻、犀角、黃芩。而名犀角消毒飲。山甫曰。咽喉腫痛。膈上熱盛者。此方主之。牛蒡子疏喉中風壅之痰。荊芥清膈間風壅熱生。甘草緩喉中風壅之氣。乃防風者。散諸風不去之邪也。

【玉案】鼠黏子湯,治痘疹稠密。身熱等症。

鼠黏子,當歸,甘草,柴胡,連翹,黃芩,黃耆,地骨皮(各等分)

上水煎服。

【回春】神功散,治痘出毒氣太盛。血紅一片。不分地界。如蚊蠶種。或諸失血。或吐瀉。七日以前之諸症。可服解毒。

黃耆,人參,白芍,紫草,紅花,生地黃,牛子(各等分),前胡,甘草(減半)

上水煎服。熱甚者。加黃芩、黃連。(各二錢),未退者。加大黃。有驚。加蟬蛻。(一個)

【保赤】清地退火湯,治痘不退熱而出。名為火里苗。急用此方。以退其熱。則後無青黑干陷之患。

地骨(一錢),地膚子(九分),牛子(七分),柴胡(一錢五分),紫草(八分用糯米一撮制過),葛根(八分),連翹(六分),當歸(五分),木通(三分),蟬蛻(二分)

上姜水煎服。

【保赤】連翹升麻湯,治痘一發。密如針頭。形勢重者。輕其表而涼其內。

連翹,升麻,黃芩,葛根(各一錢),麥門(二錢)

上水煎服。

按上方此膀胱胃經藥也。

【保赤】化毒湯,治痘已出未愈熱毒解。毒清熱涼。血毒一解。不致黑陷。血一涼。不致紅紫。

紫草,升麻,甘草,蟬蛻,地骨皮,黃芩(酒炒),又加木通

上各等分。水煎服。

【保赤】如聖湯,治痘已出未愈。身熱如火。

紫草,升麻,乾葛,白芍,甘草,木通,猴梨

上各等分。水煎服。心煩。加麥門、赤苓。煩渴。加人參、五味子、麥門。七八九月。身如火者。加酒炒黃芩、地骨皮。

【保赤】涼血解毒湯,治痘出未曾退熱。紅不分地。或痘苗乾枯黑陷。急用此方。可起脹貫漿。

紫草(一錢),生地(八分),赤芍(三分),紅花(二分),蘇木(三分),防風(三分),荊芥(三分),黃連(三分),牛子(四分),天麻(二分),柴胡(八分),木通(三分),牡丹皮(七分),甘草(二分)

上姜一片。燈心二十根。糯米一撮。水煎服。

【保赤】大保元湯,治頂陷根窩。雖紅而皮軟且薄。血有餘。而氣不足也。

黃耆(三錢),人參(一錢五分),甘草(二錢),川芎(一錢),官桂(一分),白朮(炒一錢)

上薑棗。水煎服。

【準繩】十神解毒湯,專治身發壯熱。腮紅臉赤。毛焦色枯。已出未出。二日以前。痘點煩紅。燥渴欲飲。睡臥不安。小便赤澀者。此熱盛故也。

當歸,生地黃,紅花,牡丹皮,赤芍,桔梗,木通,腹皮,連翹,川芎

燈心水煎服。此方得安表、和中、解毒、三法。盡善。誠痘科之神方也。丹溪云。熱者清之。實者平之。其此方之謂歟。毒盛綿密。加荊芥、牛蒡。渴加天花粉、竹葉滑石。小便尿血。加犀角、梔子。吐血、乾嘔。加犀角、黃連。發紅斑。加犀角、黃芩、黃蘗、山梔子、玄參。

小便溢。加豬苓澤瀉。小便秘。加滑石、瞿麥。大便秘。加枳實、前胡。煩躁。加麥門冬天花粉。煩渴狂亂譫語。加知母石膏、麥門冬。嘔吐。加豬苓、澤瀉、黃連。咽喉痛。加甘草、牛蒡子、荊芥。泄瀉。加澤瀉、防風。嘔。加陳皮。

【保赤】解毒防風湯,治痘七日後。壯熱毒盛。氣弱。痘出不快。及痘出而聲又啞。

防風(五分),地骨皮(醫學綱目易水先生方也),黃耆,枳殼,芍藥,荊芥,牛蒡子(各二分半)

上水煎服。

【心法附】紫草木香湯,治瘡出不快。及大便自利。

紫草,木香,茯苓,白朮(各一錢),甘草(少許)

上入糯米。煎湯。春抱按楊氏云。紫草能利大便。白朮木香佐之。又按李氏入門。有人參。或隱。或加藿香

【心法附】疏氣飲,治氣實痰鬱。發不出者。

蒼朮,白芷,防風,升麻,黃芩,芍藥,連翹,當歸(各等分),甘草節(減半)

上水煎。

【心法附】紫草木通湯,治痘出不快。(醫學綱目海藏王氏方也)

紫草,木通,人參,茯苓,糯米(各四分),甘草(二分)

上水煎服。如大便利者。去紫草。加木香。

【醫林】快透散,治痘出不快。

紫草,蟬蛻,人參,木通,白芍,甘草

上水煎服。春抱按此方。入門名透肌散

一方有升麻。

吳山甫曰。氣弱痘出不盡者。此方主之。人參、甘草、能益氣而補中。紫草、木通、能透肌而起痘。升麻。蟬蛻、能退熱而消風。乃芍者。所以調陰氣。而和營衛也。

【正傳】五積散,天時嚴寒。為寒所折。不能起發。宜散寒溫表。冬三月寒甚。紅斑初見。宜五積正氣散。參蘇飲。楊氏調解散。陳氏木香散

白芷,川芎(各三分),桔梗(一分半),芍藥,茯苓,甘草(炙),川歸(各錢半),肉桂,半夏(各二分),陳皮,枳殼,麻黃,蒼朮(各一錢),乾薑厚朴(薑製各四分)

上除肉桂、枳殼、白芷。三味。另為粗末外。一十二味。細切漫火炒令轉色。攤冷。次入三味末。令均作一服。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粗稍熱服。

【正傳】辰砂五苓散,炎暑隆盛。煩渴昏迷。瘡出不快。五苓散加辰砂。細研為末是也

上煎生地黃、麥門冬。調服。

【直訣】參耆四聖散,治痘瘡已出。至六七日不起發。不成膿。

人參,黃耆(炒),白朮(炒),茯苓,當歸,芍藥(炒),川芎(各五分),紫草,木通,防風(各三分),糯米(二百粒)

上作二劑。水煎服。

【玉案】人參透肌散,治虛而有熱。雖能出。快長不齊整。隱於肌膚者。

人參,白朮,白苓,紫草,當歸,白芍,木通,蟬蛻,甘草,糯米(各五分)

上水煎。不拘時服。

【醫統】保元湯,治痘令其內固外護。扶助陽氣。則氣旺血附。氣血無恙。一身之元氣。可保而無壞亂矣。區區痘毒。藉此領載。則何難出之有。惟其有回生起死之功。轉危就安之力。故曰保元。夫保元湯。轉補元氣。氣載血。血載毒。則痘自無內陷。而為害者矣。

人參(一錢),黃耆(二錢),甘草(五分)

上水一盞。加姜一片。煎五分。不拘時服。血虛而燥。大便閉澀。加當歸、川芎。痘白灰陷頂者。有寒者。加肉桂。渴煩而燥。加麥門冬。泄瀉者。加白朮、茯苓。小便不利。車前子或合五苓散調入。熱甚者。黃芩。

抱按本草魏氏方也。論曰。此方原出東垣。治慢驚。土衰火旺之法。今備而治痘。以其內固營血。外護衛氣。滋助陰陽。作為膿水。其症雖異。其理則同。去白芍加生薑。改名保元湯。襲氏醫鑑曰。活血加當歸五分。芍藥(一錢)。勻氣加陳皮五分。解毒加玄參、牛蒡子各七分。

頂陷。加芎、桂。色不光澤。加芍、桂、糯米。色昏紅紫。加木香當歸。不能成漿。加桂、糯。漿足濕潤下斂。加朮、苓。發渴。加麥門、五味子。頭額不起脹。加芎六分為引。面部不起脹。加桔四分為引。兩手不起脹。加桂枝二分為引。春抱又按保赤全書曰。或本方加桂。

以助參、耆之力。吳山甫曰。氣虛陷頂者。此方主之。氣者。長養萬物者也。氣盛即物壯。氣弱即物衰。故痘瘡陷頂者。責之氣虛也。魏桂嵓自論云。人參益內。甘草和中實表。宜用黃耆助陽。須憑官桂前三味。得三二之道體。後一味。扶一命之顛危。

【醫統】補中益氣湯,治痘疹發熱難出。或脾胃虛陷。發及陷附倒靨。此能補中益氣。可以為痘疹之內托。十分穩當。寒熱得中。而無太過不及之弊。內有參耆。以補元氣。有當歸以生血。有術陳以健脾。有升柴以發表托裡。不致內陷。寒加桂、乾薑。熱加芩、連。血不行者加紫草。渴加麥門。

吳山甫曰。難經謂氣主煦之。故氣者噓長萬物者也。痘不起脹。氣之弱也。可知矣。故用參、耆、朮、草以補氣。用柴。升以升陽。有歸可以活其榮。陣可以利其氣。

【醫統】六君子湯,治痘疹脾胃虛弱。泄瀉不食。方四君子。加半夏、陳皮。

【壽世】參苓白朮散,治痘疹胃虛。不進飲食。或口乾發熱。或吐瀉等。(方見脾胃門)

春抱按保赤全書曰。治痘已靨。身熱不退。煩渴不止者。名參苓白朮散者。則錢氏七味白朮散。而加麥門者也。此藥極能清神生津云。

【醫統】藿香正氣散,治痘疹。或感風寒。頭痛發熱。咳嗽噁心。惡食嘔吐。出不快者。此藥發散溫和。調中散表。

【醫統】導赤散,治痘疹心經蘊熱。煩躁不寧。小便不利。面赤多渴。

人參,生地,麥門,木通,甘草

上水煎服。加竹葉。同煎服。更妙。春抱按吳氏。加燈心。曰內熱故用地黃。小便黃赤。故導以木通竹葉燈心。口乾煩渴。故潤以參、麥、甘草。乃氣化而津液自生也。

【玉案】犀角地黃湯,治熱血痘初出。太熱大便黑糞。或衄血。小便出血。

犀角,牡丹皮(各一錢),白芍(一錢五分),生地黃(三錢)

上水煎服。一方有當歸一錢半。

按吳山甫曰。心主血。生地所以涼心血。肝納血。白芍所以和肝血。火能載血。牡丹皮所以去血之火。熱能行血。生犀角所以解諸經之熱。

【醫統】四君子湯,治痘疹。脾胃虛弱。而不思飲食。氣弱不能載痘。頂陷灰白。宜用之。

【醫統】八物湯,治痘疹氣血兩虛。不能載毒。故有內陷不起。或枯澀不潤。或不灌漿。或不結靨。多是氣血不足故也。不拘日期。並宜服。

山甫曰。氣體虛弱。痘證雖順。此方主之。書貴未然之防。痘證雖順。若氣體虛弱不補。恐有後失。故用人參、茯苓、白朮、甘草以補氣。當歸、川芎、芍藥、地黃以養血。

【醫統】十全大補湯,治證同前。虛之甚。則又宜此。

山甫曰。痘證十日以上。血氣虛弱者。此方主之。參、耆、朮、苓、甘草、大補氣也。芎、歸、芍、地、肉桂、大補血也。氣血平補。故曰十全。

【醫林】四物湯,治痘瘡出入不快。顏色不紅潤。光澤不透者。為血澀故也。此藥能活血。調和營衛。無如此妙。活人書用白芍一味為末。治痘瘡不快。以此知四物湯。誠痘瘡之仙方也。一方加甘草尤妙。

山甫曰。痘根淡血弱者。此方主之。痘至五六日。氣尊血附之時。痘根淡者。為血弱。故用當歸活血。川芎行血。熟地補血。芍藥斂血。

【入門】加味四聖散,治痘出不快。及變陷倒靨。小便赤。身熱未退。或風吹復胃者。

紫草,黃耆,人參,甘草,川芎,蟬蛻,木通,木香

上加糯米百粒。水煎服。大便秘。加枳殼便調。(加糯米能解毒發痘也)

【準繩】理中湯,痘始出。手足便冷者。其人先有吐利。四肢者。皆稟氣於胃。脾胃氣弱。而不得至經。此方主之。

依本方加桂。

上薑棗。水煎服。

按保赤全書曰。寒瀉便清。不渴而嘔吐者。首尾可用之。若陰寒手足厥冷。腹痛自利者。加附子

山甫曰。胃中虛寒。或又誤服涼藥。瀉而手足厥冷者。此方主之。參、朮、甘草之甘溫。所以補虛。乾薑、附子之辛熱。所以回陽。

【濟世】內托散,治氣血虛損。或風邪穢毒沖觸。使瘡毒內陷。伏而不出。或出不勻快。用此活血勻氣。調胃補虛。內托瘡毒。使之盡出。易收易靨。

黃耆,人參,當歸(各二錢),川芎,防風,桔梗,厚朴,白芷,甘草(生各一錢),木香,肉桂(各三分)

上水煎服。於紅紫黑陷屬熱毒者。去桂、加紫草、紅花、黃芩。

【陳氏】木香散,治發痘疹。裡虛泄瀉。而作渴者。

木香(五分),丁香(五粒),人參(五分),肉桂(八分),陳皮,半夏(各八分),赤茯苓,甘草,前胡,訶子大腹皮(各五分)

上姜水。煎服。龔氏回春。去腹、半、甘。加耆、朮、樸。

按薛氏曰。案若痘瘡已出未出之間。其瘡不光澤。不起發。不紅活。五七日內。泄瀉作渴。或肚腹作脹。氣促作喘。或身雖熱。而腹脹足指冷。或身熱作渴。或驚悸腹脹。或汗出不止。或寒戰咬牙。瘡不結痂。此皆脾胃虛寒。津液衰少。急用此藥治之。若誤認為實熱。用寒涼之藥。及飲蜜水生冷瓜果之類。必不治。

蘴溪吳氏曰。胃虛而寒。則生泄瀉。失津液。則令人渴。是方也。參草補胃。木、丁、桂、溫胃。青、半、腹、前、苓、調胃。乃訶子者。所以止瀉而生津也。此亦以胃氣為主。蓋胃不虛寒。則瀉自止。津液自生。而渴自除矣。

【陳氏】異功散,治痘出欲靨未靨之間。頭溫足冷。腹脹瀉渴。急服此藥。能除風寒濕痹。調前胡。滋養血氣。使痘易出易靨。不致癢塌。切忌食蜜。

木香,肉桂,當歸,茯苓,白朮,人參,陳皮,厚朴,半夏,丁香,肉蔻,附子

上薑棗。水煎服。龔氏回春。加芎、耆、訶子。去肉、木、陳。

薛氏曰。按前方。若痘瘡不光澤。不起發不紅活。不結靨。謂之表裡俱虛。宜用此藥治之。若悶亂煩渴。吐瀉不食。腹痛腹脹。痰喘氣急。謂之表裡虛寒。急用此藥。送豆蔻丸。或十日至十一日當靨。不靨煩渴咬牙手足並冷。飲沸湯而不知熱。此陽虛脫陷。急用此湯救之。亦有復生者。

丹溪先生曰。陳氏方。大率歸重於太陰經。蓋以手太陰屬肺。主皮毛也。足太陰屬脾。主肌肉。肺金惡寒而易於感。脾胃土惡濕。而無物不受。觀其用丁香、官桂。所以治肺之寒也。用附、朮、半夏。所以治脾之濕也。使其肺果有寒。脾果有濕。而兼有虛也。量而與之中病則止。

何傷之有。今也不然。徒見其瘡之出遲者。身熱者。泄瀉者。驚悸者。氣急者。渴思飲者。不問寒熱虛實。率投木香散。異功散。若誤投。禍不旋踵。

山甫曰。參朮茯歸。所以補胃。桂附丁豆。所以溫胃。半術陳樸。所以調胃。胃陽明也。

陳氏云。陽明主肌肉。胃氣充足。則肌肉溫暖。自然光澤起脹。而無癢塌之患也。

【準繩】參附湯,治痘疹。陽氣虛寒。咬牙寒戰。手足並冷。

人參(一兩),附子(三錢)

上生薑。水煎服。

【壽世】獨參湯,治痘出至貫膿收靨之時。倒塌陷伏。心慌喘急悶亂。死在須臾。

人參(一兩)

上水煎。濃汁灌下。即蘇。

【保赤】胃風湯,治痘。下痢膿血。

人參,白朮,茯苓,官桂,川芎,當歸,白芍

上加粟米一百粒。水煎服。

按此方出和劑局方。而劉宗原曰。名之為治風。而實非治風。乃補血和血。益胃氣之藥下血痢而挾虛者。實可倚仗也。

【保赤】阿膠駐車丸,治痘後。下痢膿血。並腸垢。

當歸(二兩),黃連(四兩),乾薑(炮一兩五錢)

上為末。阿膠二兩炒成珠。醋煮膏。和末藥。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三服。小兒研化。

【保赤】涼血芍藥湯,治痘出作痛。

芍藥(酒炒),當歸(酒洗),生地黃(酒洗),地骨皮,紅花

上各等分。水煎服。

【保赤】犀角消毒飲,治痘出作痛。

犀角,牛子,荊芥,甘草

上水煎服。

按痘出而痛者。治各不同。初出時痛者。發未盡也。宜和解。既出稠密痛者。毒盛血瘀也。上二方最宜也。

【保赤】加味四聖解毒湯,治痘癢。大便秘者。

紫草,木通,枳殼,黃耆,桂枝,大黃

上水煎服。

按群玉曰。痘瘡發癢。如能食。而大便堅結者。此邪氣內實。正氣外虛也。此湯主之。

【保赤】消風火解毒湯,治痘發癢。

防風,荊芥,升麻,芍藥,桂枝,牛子,葛根

上各等分。竹葉為引。水煎服。

按心書曰。痘瘡作癢者。火邪傳於肌膚之間。不能即出。或血方流行。而為風寒外束。故鬱滯而作癢者。此湯最宜。

【保赤】八物湯,治痘發癢。剝去痂皮。仍灌漿如瘡疥者。

人參,黃耆,甘草,白朮,當歸,川芎,白芍,地黃

上各等分。水煎服。或加薑棗。

按痘癢屬氣血虛者。宜此。

【保赤】參耆內托散,治瘡色淡白。精神虛怯。小便利。大便頻至。夜癢甚者。此氣血兼脾俱虛也。

人參,黃耆,當歸,川芎,防風,厚朴,桔梗,白芷,桂,紫草,木香,糯米(一撮)

上等分。水煎服。

【保赤】加味四物湯,瘡色紅紫。煩躁。大小便不利。渴欲飲湯水。甚而至抓破流血者。此氣虛血熱毒盛。而血行氣分。血味鹹醃螫皮肉而癢也。用之治。

依本方。加參耆、丹皮、連翹、蟬蛻、白芷、甘草。

上等分。水煎服。

補遺方

【全幼】疹痘護眼。人多用胭脂塗目四邊。仍以黃柏膏塗之。

【醫林】黃蘗膏,醫學綱目護眼膏錢氏方也

黃蘗(一兩),新綠豆(一兩半),甘草(四兩)

上為末。香油調。從耳前至眼眶。厚塗之。日兩三次。如早用則瘡不至面。縱有亦稀也。

【濟世】吹雲散,治痘後餘毒入眼。生翳。或紅。或腫痛。

黃丹(水飛一錢),輕粉(三分),片腦(一釐)

上為末。鵝管吹耳內。如左眼患吹入右耳。右眼患吹入左耳。一日三次。兼服後藥。須得早治。遲則必難為矣。

【保赤】一方,用黃丹輕粉各一錢。為末。吹照前法效。

一加雄黃麝香少許。最妙。

【保赤】化毒湯,治痘後餘毒。生翳。

當歸,川芎,赤芍,生地,防風,葛根,菊花,天花粉,蟬蛻(各等分),穀精草

上水煎服。赤腫痛。加黃連梔子。翳加木賊

【丹溪】一方,治熱眼。

防風,黃連,連翹,升麻,桔梗,梔子,草決明,赤芍,當歸

上水煎服。

【保赤】地黃散,治痘瘡入眼。心肝壅熱。目赤腫痛。或生赤脈。或白膜遮睛。四邊散漫者易治。若暴遮黑睛。多致失明。宜速用此。大人亦宜。

熟地,當歸,防風,蟬蛻,羌活,白蒺藜,穀精草,木賊(各一錢),玄參(五分),犀角(一錢),黃連,大黃,甘草,木通(各一錢五分)

上為末。每五分。量兒大小。用羊肝煮汁。調服。忌口將息。一方有生地黃。

【保赤】洗肝散,治痘毒攻眼。障腫遮睛。

川芎,歸尾,防風,羌活,薄荷,梔子,甘草

上等分。水煎。食後服。如睛痛昏暗。加石膏、穀精草、綠豆皮。翳膜。加蟬蛻、白蒺藜。熱實便秘。加黃芩、大黃。

按羌活、防風、薄荷。清肝經之風熱。蓋目者。肝之竅。肝木藏也。喜散而惡郁。故上件三味散之。則條達也。當歸和肝部之血。川芎、甘草和肝部之氣。山梔清鬱火也。丹溪曰。目病屬風熱血少。夫痘蘊非常之熱。自里而達外。苟氣血弱。而不能逐毒。則火內郁。而血脈逆行。

斯痘毒入於目矣。況熱毒生風。肝應於木。而目病由茲作焉。是故有赤腫痛。不能開者。此方主之。

【保赤】撥雲散,治痘毒。入眼生翳。

防風,甘草,羌活,黃芩,黃連,菊花,白芷,荊芥,龍膽草,石膏,川芎,大黃,石決明,草決明

上研末。蜜水調下。

【保赤】蜜蒙花散,治痘入目。翳膜遮暗。

蜜蒙花,菊花,石決明,蒺藜,木賊,羌活

上為末。茶清調下。

【醫林】人齒散,治痘疹初出光壯。忽然黑陷。心煩在躁。氣喘妄語。或見鬼神。並宜速治。不然。毒氣入臟必死。

人齒(燒存性)

上為末。每齒作一服。酒下。

按保赤全書用麝香少許。俱二味為末。用雞冠血調成膏。好酒半盞。乳半盞。入蔥白一撮。煎調下。

山甫曰。痘之為物。外感穢氣。則陷入內。食穢物。則凸出。牙灰麝香。亦穢物耳。故用之以起陷中之痘。錢氏云。變黑歸腎。而用骨余以治之。非通論也。

【全幼】阮氏闢穢丹,薰解穢惡法。

蒼朮,細辛,甘松,川芎,乳香,降真

上為末。用水圓。烈火焚。解穢氣。

【全幼】小兒痘瘡。房室中時時燒大黃蒼朮。以闢穢氣。不可燒沉檀腦麝乳白膠等香。煎煼肉油氣。並切忌之。

【正傳】天花散,治痘後失音。

天花粉,桔梗,茯苓,訶子肉,石菖蒲,甘草

上為末。用水調半匙。在碗內。外以小竹七莖。黃荊七條。縛作一束。點火在碗內煎。臨臥服。

【醫統】清涼飲子,治痘毒。癰癤驚痰。壯熱。

大黃,連翹,當歸,芍藥,羌活,防風,梔子,甘草

上水煎服。

【醫林】五福化毒丹,治痘疹餘毒。上攻口齒。及治蘊積毒熱。驚惕狂躁。頰赤咽乾。口舌生瘡。

人參(半兩),玄參(半兩),茯苓(一兩),青黛,甘草(各五錢),桔梗(一兩),牙硝(半兩),麝香,腦子(各半錢),一方無腦子而有金銀箔

上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二丸。一歲兒。一丸。分作四服。用薄荷湯化下。瘡疹上攻。涎血臭氣。生地黃自然汁化一丸。用雞翎刷口內。熱疳肌肉黃瘦。雀目不見物。陳粟米。泔水化下。食後臨睡服。

【濟世】治痘後。不問蘊毒。發於何經。初起紅腫。用黑豆、綠豆、赤豆。三豆以酸醋浸研漿。時時以鵝翎刷之。隨手退去。

【保元】清金散,痘餘毒在脾肺者。則發咳嗽。

陳皮(中),半夏(中),貝母(上),天花粉(上),麥門冬(上),桔梗(上),梔子(炒),黃芩(各等分),甘草(生下)

上水煎。食遠服。

【保元】麥門冬飲,痘毒發熱。作渴咽痛。

麥門冬(四分),黃芩(三分),甘草(五分),人參,玄參(各三分),金銀花(五分)

上水煎服。咽痛加桔梗(五分)。

【方考】十三味敗毒散,痘後腫毒。此方主之。

當歸,陳皮,白芷,赤芍,乳香,穿山甲沒藥,貝母,金銀花,皂角刺,防風,甘草,天花粉

上水煎服。

山甫曰。實證補之。則生癰毒。是方也。防風、白芷。解表而泄其熱。乳香沒藥。散血而消其毒。穿山甲、皂角刺。能引諸藥至有毒之處。金花、赤芍。能解熱毒於瘀壅之中。痰中諸熱。貝母、天花粉可除。氣血不調。甘草、陳皮、當歸可療。

【正傳】十六味流氣飲,痘後餘毒。氣流於陰陽脾經。則癰發四肢。手腕並膝臏而腫痛。宜此湯。

當歸,川芎,芍藥,人參,黃耆,檳榔子,防風,白芷,紫蘇,木香,肉桂,桔梗,厚朴,烏藥,枳殼,甘草

上水煎服。

按此方出於外科集驗也。丹溪曰。此方乃表裡氣血之藥也。復以疏風助陽之藥。參入非脈之洪緩沉遲緊細者。不宜用。

或語云。向井氏曰。痘疹留毒腫痛者。熟梨一枚。去實。搗渣滓。俱取之敷於腫上。而不日消散妙也。曾於二男三歲。而患痘疹。愈後左手肘下。留毒腫痛。按之其熱如燒手。以上件法。而敷處有氣如焢。二三日而全消散矣。春抱按梨微酸寒。蘇恭曰。切片貼湯火傷。止痛不爛云云。此痘疹留毒焮痛。清解之理一也。最信從其言也。

【方考】治痘瘡濕爛方,或以敗草灰。或以蠶繭灰。入枯礬少許傅之。或以牆上白𧒮螄螺燒灰敷之。或以蛤粉敷之。四法者。皆是濕者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