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證治大全》~ 六七,脫肛
六七,脫肛
1. 六七,脫肛
小兒脫肛者。皆因久患瀉痢得之。大腸頭自糞門出而不收也。此大腸虛滑也。
【保元】提氣散,治小兒肛門。脫下極效。
黃耆,人參,白朮,當歸,白芍(炒),乾薑(炒),柴胡,升麻,羌活,炙甘草
上水煎服。泉按上之證。脾肺虛寒所致。宜之。
白話文:
小孩脫肛的原因大多是長期腹瀉或便祕導致的大腸頭從肛門處伸出無法收回,這是由於大腸虛弱且光滑所引起的。治療小兒肛門脫落非常有效的方劑是“保元”的“提氣散”。
黃芪、人參、白朮、當歸、炒白芍、炒乾薑、柴胡、升麻和羌活以及蜜炙甘草一起用水煮沸後服用。根據上述症狀,可能是脾胃虛寒造成的,適合使用這個處方。
【海上】一方,治小兒瀉痢。肛帶出。用胡荽切。一升燒煙。薰肛即收。
【正傳】治小兒肛門脫下。
鱉頭
上燒存性。香油調傅。一云。以此物燒煙薰之。良久自收。
【經濟】一方,治小兒脫肛。
陳槐花
上一品。不拘多少為末。陳米飲下。
【海上】一方,治小兒脫肛不收。
浮萍草
上為末。摻患處。(陳無名之水聖散)
白話文:
以下是繁體中文版:
【海上】一方,治療小孩拉肚子和痔瘡。使用胡荽葉切成片狀,加熱至產生煙霧後燻蒸肛門部位,即可使肛門縮回。
【正傳】治療小孩肛門脫垂。使用鱉頭烤熟並保存其本質,加入香油攪拌均勻後塗抹在患部;或者也可以利用此種物品燃燒產生的煙霧來燻蒸患部,長時間燻蒸可以使其自然地收回。
【經濟】另一方,治療小孩脫肛症狀。使用陳年槐花研磨成粉末,不限量數量,與舊米一起服用。
【海上】另一方,治療小孩脫肛不能自行恢復的情況。使用浮萍草研磨成粉,撒在患部(也可稱作「水聖散」)。
【正傳】一方,治小兒肛門脫下。(丹溪方)
陳壁土
上一品。泡湯先薰後洗。
【回春】提肛散,治小兒肛門脫出。(醫統名龍骨散也)
龍骨(二錢半),訶子(煨),沒食子,罌粟殼(酢炙),赤石脂(湯氏方無赤石脂)
上為末。用米飲調。食前服。仍將蔥湯薰洗。令軟凝凝托上。
【錢氏】赤石脂散,治小兒因痢後。努躽氣下推出肛門不入。(躽於建反用力努腹也)
白話文:
【正傳】這個配方可以治療小孩的肛門脫落問題。 材料:新鮮的牆土。 使用方法:將材料放入水中浸泡,然後先燻蒸再清洗患處。 【回春】"提肛散"可以治療小孩的肛門脫出問題。 成分:龍骨、訶子(烘烤過)、沒食子、罌粟殼(醋炒)和赤石脂(湯氏方沒有此成分)。 使用方法:將所有成分磨成粉末,加入米粥中攪拌均勻,在進餐之前服用。同時還需要用蔥水來燻蒸和清潔患部,使其變得柔軟並幫助其復位。 【錢氏】 "赤石脂散" 可以治療因為拉肚子而導致的小孩在用力推擠腹部時出現肛門無法收回的情況。
赤石脂,伏龍肝
上等分為末。傅腸頭上。頻用按入。
【正傳】一方,治小兒肛門脫。
五倍子
上為細末。敷而頻托入之。
【海上】一方,治小兒脫肛。
萆麻子
上搗爛。貼頂上。腸收即去之。
【回春】小兒脫肛洗法。
苦參,五倍子,東壁土
上等分。水煎湯洗。次用木賊末搽上。
【醫統】澀腸散,治小兒久痢。大腸頭脫出不收。
訶子肉(煨),赤石脂,龍骨(各等分)
白話文:
以下是繁體中文版:
赤石脂、伏龍肝 上等分成粉末,塗在腸頭上,反覆推進。 正傳:另一種方法是治療小孩肛門下垂,使用五倍子磨成細粉,敷在上面並經常推進。 海上:另一種方法是治療小孩脫肛,使用萆麻子搗碎後貼在額頭上,等到腸道收回再取下。 回春:小孩脫肛清洗的方法 使用苦參、五倍子和東壁土均勻混合,用水煮成湯來清洗,接著使用木賊末抹在上面。 醫統:澀腸散 治療小孩長期腹瀉導致的大腸頭脫落無法收回,使用炒過的訶子肉、赤石脂和龍骨等量混合作為藥物。
上為末。茶少許。和藥摻腸頭上。以帛揉入。治痢木通湯調下。
【百問】苦參湯,治脫肛並痔。
枳殼,黃連,大黃,甘草,荊芥,苦參,芍藥,黃芩(各等分)
上銼散。每用五錢。以車前子、茅草。同煎薰洗。
【三因】香荊散,治小兒脫肛不收。
白話文:
將以上的草藥研磨成粉末,加入少量的茶水混合後撒在腸道口處,再用布包住推進去,可以治療痢疾。若要治療脫肛或痔瘡,可服用苦參湯配方。配方包括枳殼、黃連、大黃、甘草、荊芥、苦參、芍藥和黃芩,所有成分均需相等份量。將這些藥材一起切碎並製成散劑,每次使用時取五錢,與車前草一同煮沸後用來燻蒸清洗患處。另外,香荊散也可以治療小兒脫肛無法收回的情況。
香附子,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末。每用三五錢。水二碗。煎五七沸。熱淋洗。
【潔古】五倍子散,治小兒脫肛。
五倍子,地榆(各等分)
上細末。每服半錢。空心米飲調下。
【薛氏】小兒脫肛。多因吐瀉。脾氣虛。肺無所養。故大腸之氣虛脫。而下陷也。補中益氣。或四君子為主。
白話文:
「香附子,荊芥穗(各等分)」
- 「上為末。每用三五錢。水二碗。煎五七沸。熱淋洗。」
「五倍子散,治小兒脫肛。」
- 「五倍子,地榆(各等分)」
- 「上細末。每服半錢。空心米飲調下。」
「【潔古】五倍子散,治小兒脫肛。」
- 「【薛氏】小兒脫肛。多因吐瀉。脾氣虛。肺無所養。故大腸之氣虛脫。而下陷也。補中益氣。或四君子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