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目眩」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目眩

目眩是指眼前視物不清,或天旋地轉,或眼前有黑點、黑雲等症狀。中醫認為,目眩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 肝陽上亢:肝主目,肝陽上亢會導致肝氣鬱結,氣血不暢,從而引起目眩。
  • 風邪上犯:風邪侵襲人體,會導致肝風內動,從而引起目眩。
  • 痰濕蒙蔽:痰濕阻滯經絡,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起目眩。
  • 血虛:血虛不能上榮於目,會導致目眩。
  • 腎精不足:腎精不足,不能上充於目,會導致目眩。

目眩的治療方法,根據病因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 肝陽上亢:可用龍膽瀉肝湯、天麻鉤藤飲等方藥治療。
  • 風邪上犯:可用羚羊角散、白菊花散等方藥治療。
  • 痰濕蒙蔽:可用二陳湯、三子養親湯等方藥治療。
  • 血虛:可用四物湯、歸脾湯等方藥治療。
  • 腎精不足:可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方藥治療。

目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 保持情緒穩定,避免情緒激動。
  •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 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和治療疾病。

目眩是一種常見的眼科疾病,如果出現目眩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苓桂朮甘湯

  • 1.《本經疏證》:「飲證、水證之兼眩者,在《傷寒論》有「心下逆滿,氣上衝胷,起則頭眩」之苓桂朮甘湯證。有「汗出不解,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之真武湯證。在《金匱要略》有「胷脅支滿,目眩」之苓桂朮甘湯證。有「支飲,眩冒」之澤藛湯證。有「瘦人,臍下悸,吐涎沫而顛眩」之五苓散證。
  • 2.《皇漢醫學》:「本方不但於苓桂朮甘湯去桂枝加乾薑,然二方之異處歸結於一為有乾薑而無桂枝,一為有桂枝而無乾薑之點。即苓桂朮甘湯無乾薑而有桂枝,故其證必有上衝目眩之證,是水毒之上衝也。
  • 3.《皇漢醫學》:「氣上衝咽喉者,氣上逆而衝至胸咽,俗云咽塞是也。眩,頭目眩暈之謂。冒者何?自覺如蒙被狀也。經脈動惕者,謂周身經脈時時跳動也。以上數證,經久不愈時,則足弱不能履地,遂致成痿。此四句在本論為說者所削,余採拾之,而以苓桂朮甘湯為主治。動氣甚者,可加鐵屑、牡蠣。
  • 4.《古今名醫方論》:「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又曰: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腎氣丸已見。)
  • 5.《退思集類方歌注》:「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及傷寒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
▼ 展開更多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 1.《皇漢醫學》:「**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陰頭寒,目眩,髮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金匱要略》)**
  • 2.《金匱方歌括》:「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此湯主之。
  • 3.《証治準繩‧類方》:「_桂枝加龍骨牡蠣湯_(《金匱》),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此方主之。
  • 4.《蘭臺軌範》:「_桂枝加龍骨牡蠣湯_(《金匱》),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一作頭眶痛。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此湯主之。

腎著湯

  • 1.《皇漢醫學》:「下焦,臍以下也。身勞云云,病因也。然此但云下焦得濕氣之由,不僅得諸衣裡之冷濕也。余按下焦易虛,故寒濕必感自下焦,蓋下焦感寒濕之所也。此方主以茯苓、乾薑者,去寒利水也,其無心下悸、目眩等證者,以無氣衝逆之候也。」

甘草湯

  • 1.《皇漢醫學》:「《麻疹一哈》曰:「有一男孩年十三,疹後咳嗽不已,聲啞不出,數十日。雖用藥而無效,更請診於予。按其腹狀,心下悸,上逆耳鳴,目眩,胸間痰鳴,因作苓桂五味甘草湯使服之。又使雜服滾痰丸,下利日二三行。半月許,前證全治而復舊。」
  • 2.《祖劑》:「即四君子湯,去人參加官桂,治停飲目眩。
  • 3.《丹溪手鏡》:「_茯苓、桂術甘草湯_,治心下有痰飲,胸脅肢滿目眩。
  • 4.《備急千金要方》:「治心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方。
  • 5.《赤水玄珠》:「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草湯,主之。

豬苓湯

  • 1.《皇漢醫學》:「《古方便覽》本方條曰:「一男子患血淋二三年,一日血大出,痛不可忍,目眩不知人事。余即與此方,漸漸收效而不再發。」

麻黃湯

  • 1.《皇漢醫學》:「「表證仍在」似非仲景之正文,故刪之亦佳。又原文於「服藥已」之下有「微除」二字,從尾臺氏說認為「須臾」之誤,已改之。「目瞑」與「目眩」同。衄血後治病之理與所述於桂枝湯條者無異。又於「陽氣重故也」句,雖有諸說,何莫非捕風捉影之論,故不揭之,余亦不知其義。
  • 2.《古今醫統大全》:「《活人書》云:服麻黃湯發煩目眩者必衄,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頭痛發熱,無汗惡風,宜麻黃湯,是應解表而用麻黃者。頭疼發熱,汗出惡風,宜桂枝湯,是應解散而用桂枝者。二者均為解散,正分輕重,不可不察也。仲景云:無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
  • 3.《金匱玉函經》:「太陽脈浮緊,無汗而發熱,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其表候續在,此當發其汗,服湯藥微除,發煩目眩,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宜麻黃湯。

黃芩湯

  • 1.《皇漢醫學》:「太陽與少陽合病者,有太陽病之頭項強痛而惡寒(發熱自包在內),與少陽病之口苦、咽乾、目眩併發也。自下利者,非由藥力,自然下痢也。前半段之頭項強痛,惡寒發熱,口苦、咽乾、目眩,及自然的下痢者,可與黃芩湯也。後半段若更加噁心嘔吐者,以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為主治也。
  • 2.《古今名醫方論》:「程郊倩曰:此之合病者,頭痛,胸滿,口苦,咽乾,目眩,或往來寒熱,脈或大而弦。半表之邪,不待太陽傳遞,而即合太陽並見,經氣不無失守,所以下利;陽熱漸勝,表實裡虛,則邪熱得乘虛而攻及裡氣,故用黃芩湯清熱益陰,半里清而半表自解矣。
  • 3.《方機》:「口苦咽燥目眩自下利者。
  • 4.《廣瘟疫論》:「時疫初起,頭疼、發熱而自利,九味羌活湯。傳變太陽、少陽合病,身熱、口苦,咽乾、目眩而自利者,黃芩湯,兼嘔加半夏。傳裡舌黃、譫妄而自利者,按其心下至少腹有硬痛處,與大承氣湯;無硬痛處,小承氣、小陷胸、大柴胡選用。此在下其熱,不必以結為主,故雖無硬痛,亦主大黃。

真武湯

  • 1.《皇漢醫學》:「一婦人腹痛,硬滿攣急,時時發熱,小便不利,手足微腫,微咳,目眩已百餘日。一醫投大柴胡湯,諸證日甚,熱亦益熾。先生診之,與以真武湯。一二日,熱退利止,經五六日,小便快利,而腫隨去,食亦漸進,腹已不痛,目亦不眩,但硬滿攣急如故,兼以當歸芍藥散,諸證痊愈。
  • 2.《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所以心悸目眩身戰與真武湯三服微汗而解。

小柴胡湯

  • 1.《醫法圓通》:「惡寒無汗,主以麻黃湯,是順其本經之氣機也。二曰陽明頭痛,額前、眉稜、眼眶脹甚,脈長,惡熱,主以葛根湯,是順其本經之氣機也。三曰少陽頭痛,而兩側獨甚,寒熱往來,目眩口苦,主以小柴胡湯,是順其本經之氣機也。三陽之氣機順,邪不至入於內,而三陰即不病矣。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治傷寒中風,少陽病口苦咽乾,目眩耳聾,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或汗後餘熱不解,或瘧發寒熱,婦人傷寒,熱入血室,暮則讝語;並治傷寒陽微結,頭汗肢寒,脈細便堅,亦半表裡也。
  • 3.《長沙方歌括》:「論以口苦咽乾目眩為提綱。言少陽之上。相火主之。少陽為甲木。諸風掉眩。皆屬於木。主風主火。言少陽之氣化也。
  • 4.《傷寒論讀》:「心中煩悸是將傳少陽之徵少陽主方本是小柴胡湯因未見口苦咽乾目眩尚在將入夫入之際故用小建中湯少陽論中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與小柴胡湯即此意也
  • 5.《不知醫必要》:「_小柴胡湯_,涼,治邪傳膽經,耳聾口苦,咽乾目眩,胸滿脅痛,頭有汗,寒熱往來而嘔。
▼ 展開更多

茯苓飲

  • 1.《古今名醫方論》:「趙以德曰:嘔為痰飲動中,湧而出之。嘔盡本當渴,渴則可徵支飲之全去。今反不渴,是其飲尚留,去之未盡也。用半夏之辛溫,生薑之辛散,散其欲出之飲,則所留之邪自盡矣。半夏、生薑皆味辛,可治膈上痰,心下堅,嘔逆,目眩。然悸必心受水凌,故加茯苓以去水,伐腎邪安心神也。

小半夏湯

  • 1.《外台秘要》:「又嘔家不渴者為欲解,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加茯苓者是也,先渴卻嘔,此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 2.《外臺秘要》:「又嘔家不渴者為欲解,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加茯苓者是也,先渴卻嘔,此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逍遙散

  • 1.《古今名醫方論》:「治肝家血虛火旺,頭痛,目眩,頰赤,口苦,倦怠,煩渴,抑鬱不樂,兩脅作痛,寒熱,小腹重墜,婦人經水不調,脈弦大而虛。
  • 2.《刪補名醫方論》:「_逍遙散_,治肝家血虛火旺,頭痛目眩煩赤,口苦倦怠煩渴,抑鬱不樂,兩脅作痛,寒
  • 3.《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逍遙散_,治婦人肝脾血虛發熱,或潮熱,或自汗盜汗,或頭疼目眩,或怔忡不寧,煩熱口乾,或月經不調,或肚腹作疼,小腹腫墜,水道澀痛,或腫出膿,內熱作渴。
  • 4.《薛氏濟陰萬金書》:「逍遙散,月水不調,寒熱往來,四肢困倦,目眩頭暈,煩熱嘔惡。
  • 5.《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第三:凡室女十七八歲,經脈不通,或阻百日,或半年,顏色青黃,飲食少進,寒熱往來,四肢困倦,頭痛目眩,肚腹疼痛,五心煩熱,嘔吐,膨脹,此脾胃血氣虛弱,誤食生冷,急宜補氣血,扶脾胃,調經水,先服逍遙散,次服加味八珍湯,後服調經丸,決無誤也。

小建中湯

  • 1.《傷寒論讀》:「心中煩悸是將傳少陽之徵少陽主方本是小柴胡湯因未見口苦咽乾目眩尚在將入夫入之際故用小建中湯少陽論中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與小柴胡湯即此意也

桂枝湯

  • 1.《古今醫統大全》:「《活人書》云:服麻黃湯發煩目眩者必衄,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頭痛發熱,無汗惡風,宜麻黃湯,是應解表而用麻黃者。頭疼發熱,汗出惡風,宜桂枝湯,是應解散而用桂枝者。二者均為解散,正分輕重,不可不察也。仲景云:無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
  • 2.《張氏醫通》:「苓桂朮甘湯(玉函),治心下有支飲。胸腹支滿。目眩。
  • 3.《醫通祖方》:「治心下有支飲,胸腹支滿,目眩。

大建中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五勞七傷,虛羸不足,面目黧黑,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即目眩,腹中懸急,而有

大柴胡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足少陽膽經傷寒,胸脅痛,耳聾,口苦咽乾,往來寒熱,目眩乾嘔。其脈流注與傷風同,以少陽主膽,屬半表半裡,故三傳之。
  • 2.《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傳少陽,脈弦而急,口苦,咽乾,頭暈,目眩,往來寒熱,熱多寒少,宜小柴胡湯,不差與大柴胡湯。小柴胡湯方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湯

  • 1.《傷寒瘟疫條辨》:「眩者,頭旋眼黑也。傷寒頭眩,多因汗吐下,虛其上焦元氣之所致也。傷寒邪在半表半裡,表中陽虛,故時時頭目眩,葛根湯。風家多頭目眩,亦當解肌,葛根湯。《傷寒論》曰:少陽,口苦咽乾目眩,小柴胡湯加天麻、川芎。《傷寒論》曰: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
  • 2.《醫宗必讀》:「半表半裡,表中陽虛,目眩,葛根湯。風家多頭眩,方同上。口苦咽乾,頭眩,小柴胡湯。陽明頭眩,不惡寒,能食而咳,茯苓白朮甘草乾薑湯。太陽病發汗,汗不止,眩冒,身瞤動,振振欲僻地,真武湯。

黃連阿膠湯

  • 1.《濕溫時疫治療法》:「不拘次數多寡,便見腰膝痠軟,耳鳴心悸,咽乾目眩,不寐多煩,或次數雖多,而胸腹不甚痛,或每痢後而煩困更增,掣痛反甚,飲食不思,速用豬膚湯合黃連阿膠湯,加茄楠香汁,甘鹹救陰,苦味堅腸。若虛坐努責,按腹不痛,一日數十度,小腹腰膂抽掣痠軟,不耐坐立。

柴胡加芒硝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喜嘔心煩(木火上逆,故煩而嘔;嘔則木火兩舒,故喜之也。)或眩聾,(少陽清氣不升,故目眩耳聾。)或咳或悸或腹痛,(木邪干肺則咳,犯心則悸,侮脾則腹痛,可見少陽有病,三焦皆不得寧。蓋少陽在人身為遊部,凡表裡經絡之罅,皆能隨其虛而見之,故有或然之證。
  • 2.《退思集類方歌注》:「)喜嘔心煩(木火上逆,故煩而嘔;嘔則木火兩舒,故喜之也。)或眩聾,(少陽清氣不升,故目眩耳聾。)或咳或悸或腹痛,(木邪干肺則咳,犯心則悸,侮脾則腹痛,可見少陽有病,三焦皆不得寧。蓋少陽在人身為遊部,凡表裡經絡之罅,皆能隨其虛而見之,故有或然之證。

消風散

  • 1.《濟陽綱目》:「_消風散_,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體煩痛,肌肉蠕動,目眩旋暈,耳簫蟬鳴,眼澀好睡,鼻塞多嚏,皮膚頑麻,燥癢癮疹。又治婦人血風,頭皮腫癢,眉骨疼旋欲倒,痰逆噁心。
  • 2.《赤水玄珠》:「_消風散_,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體煩痛,肌肉蠕動,目眩旋運,耳簫蟬鳴,眼澀好睡,鼻塞多嚏,皮膚頑麻,燥癢癮疹。又治婦人血風,頭皮腫癢,眉骨疼,旋欲倒,痰逆噁心。
  • 3.《醫學綱目》:「_消風散_,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體煩痛,肌肉蠕動,目眩旋運,耳簫蟬鳴,眼澀好睡,鼻塞多嚏,皮膚頑麻,燥癢癮疹。又治婦人血風,頭皮腫癢,眉骨疼,旋欲倒,痰逆噁心。
  • 4.《証治準繩‧幼科》:「_消風散_,治胎熱胎寒,兼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疼,目眩旋暈,鼻塞多嚏,皮膚頑麻,癢瘡癮疹,小兒虛風。
  • 5.《幼幼新書》:「太醫局,消風散,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體煩疼,肌肉蠕動,目眩旋運,耳嘯蟬鳴,眼澀好睡,鼻塞多嚏,皮膚頑麻,搔癢癮疹。又治婦人血風,頭皮腫癢,眉稜骨痛,旋暈欲倒,痰逆噁心,及小兒虛風,目澀昏困,急慢驚風方。
▼ 展開更多

小半夏加茯苓湯

  • 1.《外臺秘要》:「又嘔家不渴者為欲解,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加茯苓者是也,先渴卻嘔,此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 2.《傷寒瘟疫條辨》:「_小半夏加茯苓湯_,心下滿,頭汗出,水結胸,或心悸目眩,此方主之。去茯苓即小半夏生薑湯。
  • 3.《外台秘要》:「又嘔家不渴者為欲解,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加茯苓者是也,先渴卻嘔,此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桂枝龍骨牡蠣湯,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桂枝龍骨牡蠣湯,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川芎茶調散

  • 1.《大方脈》:「_川芎茶調散_,治諸風上攻,偏正頭痛,目眩,發熱,惡風,有汗,鼻塞淡壅者。
  • 2.《成方切用》:「(局方),治諸風上攻,正偏頭痛,惡風有汗,憎寒壯熱,鼻塞痰盛,頭暈目眩。(正偏頭痛者,風中於腦,作止無時也。中風,故有汗惡風。風邪在表,故憎寒壯熱。風寒傷於皮毛,腠理密緻,不得泄越,氣並於鼻,故鼻塞。火升故痰盛,痰熱上攻,故頭暈目眩。)
  • 3.《醫方集解》:「治諸風上攻,正偏頭痛,惡風有汗,憎寒壯熱,鼻塞痰盛,頭暈目眩(偏正頭痛者,風中於腦,作止無時也。中風故有汗惡風;風邪在表,故憎寒壯熱;風寒傷於皮毛,腠理密緻,不得泄越,氣並於鼻,故鼻塞;火升,故痰盛;痰熱上攻,故頭暈目眩)。

六味地黃丸

  • 1.《赤水玄珠》:「肝虛者,目眩筋攣,面青,恐懼如人將捕之狀,宜六味地黃丸加牛膝、肉桂、人參、川歸、木瓜主之。眼昏少精神,無比山藥丸。目中溜火,視物昏花,寢汗憎風,行步不正,臥而多驚,補益腎肝丸。視物不明,筋弱陰痿,陰下濕癢,八味地黃丸。
  • 2.《蘭臺軌範》:「_六味地黃丸_(錢氏),治腎陰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閉,氣壅痰嗽,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乾舌痛,齒牙不固,腰腿痿軟,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音,水泛為痰,血虛發熱等症。
  • 3.《大方脈》:「_六味地黃丸_,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惟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盜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虛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皆可常服。
  • 4.《不居集》:「肝虛者,目眩筋攣,面青恐懼,如人將捕之狀,宜六味地黃丸,加牛膝、肉桂、人參、當歸、木瓜主之。眼昏少精神,無比山藥丸。目中溜火,視物昏花,寢汗憎風,行步不正,臥而多驚,補益腎肝丸。視物不明,筋弱陰痿,陰下濕癢,八味地黃丸。
  • 5.《風勞臌膈四大證治》:「手足痠軟,行步欹側,四君子湯、黃耆湯。手足顫振,筋瞤肉惕似風,十全大補湯。手足厥軟,不耐勞役,一有動作,多汗困熱,十全大補湯。臟腑不調,中氣不運,病久不能食,理中丸少加附子。肝虛目眩,筋攣面青,恐懼如人將捕之狀,宜六味地黃丸加牛膝、肉桂、人參、川芎、木瓜主之。
▼ 展開更多

牡蠣湯

  • 1.《風勞臌膈四大證治》:「〔金匱〕桂枝龍骨牡蠣湯:桂枝,白芍,龍骨,牡蠣,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二兩)本文云: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 2.《內傷集要》:「_桂枝龍骨牡蠣湯_(《全匱》)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痛,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消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此湯主之。
  • 3.《醫學綱目》:「〔仲〕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 4.《校注醫醇賸義》:「_桂枝龍骨牡蠣湯_,治失精,亡血,目眩,發落,女子夢交。
  • 5.《金匱懸解》:「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 展開更多

防風通聖散

  • 1.《大方脈》:「_防風通聖散_,通治風寒、暑濕、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氣血怫鬱,表裡三焦脈症懼實,壯熱憎寒,頭暈目眩,眼赤睛痛,鼻塞耳鳴,口苦舌乾,咽喉不利,唾涕稠黏,咳嗽上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瘡瘍腫痛,折跌損傷,瘀血便血,腸風痔漏,手足瘛瘲,驚狂譫妄,丹毒癮疹,服此解表通里。

柴葛解肌湯

  • 1.《廣瘟疫論》:「半表半裡發熱,脈多弦,胸脅滿,或熱或止,或口苦咽乾,目眩耳聾,或目赤,或喜嘔心煩,或兼見表裡證,達原飲、柴葛解肌湯、小柴胡湯選用。

二陳湯

  • 1.《醫通祖方》:「治寒涎沃膽,膽寒肝熱,心悸,不眠,短氣,噁心,耳鳴,目眩,四肢浮腫。
  • 2.《張氏醫通》:「十味溫膽湯,治寒涎沃膽。膽寒肝熱。心悸不眠。短氣噁心。耳鳴目眩。四肢浮腫。

天雄散

  • 1.《醫門法律》:「_合論《金匱》桂枝龍骨牡蠣湯天雄散二方_,本文云:夫失精家,少腹強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天雄散,本文無。)
  • 2.《皇漢醫學》:「**失精家,少陰脈弦急,陰頭寒,目眩,髮落,脈極虛芤遲者,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者,男子則失精,女子則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天雄散亦主之。(《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證治篇》)**

半夏茯苓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產前諸疾,妊娠三、兩月,日心中煩憒,頭目眩重,顛倒不安,嘔吐煩悶,此惡阻病,只可與人參丁香散、半夏茯苓湯、茯苓丸、小七香丸、藥丁香。妊娠下血,胎動不安,名曰漏胎,可與安胎飲、四物湯、膠艾湯、保生丸、琥珀丸、澤蘭丸。臨產月,常服滑胎散、安胎飲、保生丸。

梔子柏皮湯

  • 1.《全生指迷方》:「若吐血時,先聞腥臊臭,出清液,胸脅支滿,妨於食,目眩,時時前後血,此由素經大奪血,或醉入房中,氣竭傷肝,女子則月事衰少不來,病名血枯,梔子柏皮湯主之。

六君子湯

  • 1.《証治準繩‧幼科》:「_六君子湯_,即四君子加陳皮半夏,治脾胃氣虛,吐瀉不食,肌肉消瘦,或肺虛痰嗽,喘促惡寒,或肝虛驚搐,目眩自汗諸證,並宜服之,以滋化源。

三黃湯

  • 1.《千金翼方》:「硝石大丸,主男子女人驚厥口乾,心下堅,羸瘦不能食,喜臥,墜墮血瘀,久咳上氣胸痛,足脛不仁而冷,少腹滿而痛,身重目眩,百節疼痛,上虛下實,又主女人乳余疾帶下,五臟散癖伏熱大如碗,堅腫在心下,胸中津液內結,浮腫膝寒,蠱毒淫躍,苦渴大虛等方: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 1.《皇漢醫學》:「太陽與少陽合病者,有太陽病之頭項強痛而惡寒(發熱自包在內),與少陽病之口苦、咽乾、目眩併發也。自下利者,非由藥力,自然下痢也。前半段之頭項強痛,惡寒發熱,口苦、咽乾、目眩,及自然的下痢者,可與黃芩湯也。後半段若更加噁心嘔吐者,以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為主治也。

小續命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猝暴中風,不省人事,漸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戰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神情氣亂,頭目眩重,痰涎並多,筋脈拘攣,不能屈伸,骨節煩疼,不得轉側,及治諸風,服之皆驗。若治腳氣緩弱,久服得瘥。久病風人,每遇天色陰晦,節候變更,宜預服之,以防喑瘂。

半夏白朮天麻湯

  • 1.《醫方考》:「痰厥頭痛,目眩者,此方主之。
  • 2.《張氏醫通》:「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痰厥頭痛目眩。

四君子湯

  • 1.《祖劑》:「即四君子湯,去人參加官桂,治停飲目眩。

敗毒散

  • 1.《古今名醫方論》:「治傷寒,溫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老人小兒皆可服。煩熱口乾加黃芩。
  • 2.《溫疫論》:「春溫,《活人書》曰:春應溫而清氣折之,責邪在肝,或身熱頭疼,目眩嘔吐,長幼率相似,升麻葛根湯、解肌湯、四時通用敗毒散。陶氏曰:交春後至夏至前,不惡寒而渴者為溫病,用辛涼之藥微解,不可大發汗,急證現者,用寒涼之藥,急攻之,不可誤汗誤下,當須識此,表證不與正傷寒同法,里證同。
  • 3.《蘭臺軌範》:「_敗毒散_(《活人書》),治傷寒,瘟疫,風濕,風眩,拘踡,風痰,頭痛,目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

瀉青丸

  • 1.《本草綱目》:「),產後諸病(忌柴胡、黃連、芍藥。渴去半夏加白茯苓;喘嗽去人參;腹脹去甘草;血痛加當歸、桃仁。),小兒驚搐(與破傷風同。),心熱(搖頭咬牙額黃,黃連、甘草、導赤散。),肝熱(目眩,柴胡、防風、甘草、瀉青丸。),脾熱(鼻上紅,瀉黃散。),肺熱(右腮紅,瀉白散。

升麻葛根湯

  • 1.《溫疫論》:「春溫,《活人書》曰:春應溫而清氣折之,責邪在肝,或身熱頭疼,目眩嘔吐,長幼率相似,升麻葛根湯、解肌湯、四時通用敗毒散。陶氏曰:交春後至夏至前,不惡寒而渴者為溫病,用辛涼之藥微解,不可大發汗,急證現者,用寒涼之藥,急攻之,不可誤汗誤下,當須識此,表證不與正傷寒同法,里證同。
  • 2.《醫學實在易》:「然太陽主表中之表,而陽明主肌亦表也,其證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時法用升麻葛根湯,少陽主胸脅,亦表也,其證胸脅痛,目眩,口苦而耳聾,《傷寒論》用小柴胡湯加減。是三陽皆屬於表,故列於表證。

鉤藤散

  • 1.《經絡全書》:「又曰:徇蒙招尤,目眩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注: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搖不定;目眩耳聾,皆暈之狀也,此為肝厥,宜鉤藤散。王海藏曰:酒浸當歸,治諸頭痛。蓋頭痛皆屬肝木,故以血藥主之。朱丹溪曰:血虛頭痛,從魚尾上攻,相連頭痛者,當歸、川芎主之,蓋在足太陽、足厥陰也)。
  • 2.《沈氏尊生書》:「或肝風虛動頭痛,而兼目眩耳聾(宜生熟地黃丸、鉤藤散)。

達原飲

  • 1.《廣瘟疫論》:「半表半裡發熱,脈多弦,胸脅滿,或熱或止,或口苦咽乾,目眩耳聾,或目赤,或喜嘔心煩,或兼見表裡證,達原飲、柴葛解肌湯、小柴胡湯選用。

玉液湯

  • 1.《醫學正傳》:「_玉液湯_(嚴氏方)治七情感動,氣鬱生涎,隨氣上衝,頭目眩運,心嘈忪悸,眉梭骨痛。

順氣和中湯

  • 1.《保命歌括》:「_順氣和中湯_,治年高氣弱,清氣不能上升,頭目眩悶,本無表證,因發汗數次,清陽之氣愈虛,故苦頭痛,惡寒,不喜飲食,氣短,脈弱弦細而微,宜服以升陽氣。

大菟絲子丸

  • 1.《不居集》:「_大菟絲子丸_,治腎氣虛損,五勞七傷,腳膝痠疼,面色痿黃黧黑,目眩耳鳴,心忡氣短,時有盜汗,小便滑數等症。

菟絲子丸

  • 1.《馮氏錦囊秘錄》:「治腎氣虛損,目眩耳嗚,倦怠夢遺。
  • 2.《証治準繩‧類方》:「_菟絲子丸_(《和劑》),治腎氣虛損,五勞七傷,腳膝痠疼,面色黧黑,目眩耳鳴,心忡氣短,時有盜汗,小便滑數。

通關散

  • 1.《祖劑》:「即芎辛湯加撫芎、川烏、白芷為細末,每服一錢,蔥白茶清或薄荷湯調下,治中風、傷寒發熱、惡風頭痛、目眩、鼻塞、聲重、肩背拘急、身體痠疼、肌肉瞤動、牙關緊急、久新頭風、眼暗。

當歸龍薈丸

  • 1.《成方切用》:「(宣明),治一切肝膽之火,神志不寧,驚悸搐搦,躁擾狂越,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胸膈痞塞,咽嗌不利,腸胃燥澀。兩脅痛引少腹,肝移熱於肺而咳嗽。(肝屬風木,主筋,主怒,主驚。故搐搦驚狂,皆屬肝火。目為肝竅,膽脈絡於耳,二經火盛,故目眩耳聾。心脈挾咽歷膈,腎脈貫膈循喉嚨。

黃龍湯

  • 1.《王九峰醫案(一)》:「昨服黃龍湯,燥屎仍不下,溲渾赤如故,口禁不能言,身強直,形消,脈奪,目眩然不瞑,舌翹而不下。液脫陰亡,髓熱發痙,化源已絕,無復資生,神機已息,枯魄獨存。雖扁倉復起,烏能措其手足。仍以原方,再服一帖。

牡蠣散

  • 1.《生生寶錄》:「_牡蠣散_(古),治惡露淋瀝不斷,心悶氣短,四肢痿弱,目眩頭重,五心煩熱,面黃體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