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卷三

2. 內傷虛損證治

內傷始於熱中病似外感陽證

頭痛大作,氣高而喘,身熱而煩,上焦鼻息不調,四肢困倦不收,無氣以動,或煩躁悶亂,心煩不安,或渴或不渴。心火上炎,克肺則渴;血脈中有濕,則不渴。或表虛不任風寒,目不欲開,口不知味,氣口脈大於人迎兩三倍,但急大而時見一代,此內顯脾氣不續之脈也,宜補中益氣湯。有宿食,則右關獨沉而滑,宜枳朮丸。

內傷未傳寒中病似外感陰證

腹脹,胃脘當臍痛,四肢與兩脅拘急,膈噎不通,或涎唾,或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無力,兩丸多冷,陰莖作痛,或妄見鬼狀,腰背肩髀脊膂皆痛,不渴不瀉,脈盛大以澀,名曰寒中。宜枳朮理中,加桂、附、益智、草蔻。兼腎藏火衰,面黑足寒,小便不利者,八味丸加鹿茸、五味子。

內傷似外感陽明中熱證

天氣大熱,時勞役得病,與陽明傷寒白虎湯證相似,此脾胃太虛、元氣不足之證。肌熱燥悶,煩渴引飲,口鼻氣促,目赤面紅,壯熱晝夜不息,脈大而虛,重按全無。經曰:脈虛則血虛,血虛則發熱。誤服白虎必危。宜當歸補血湯。

內傷似外感惡風寒證

因勞役心苦,腎中陰火沸騰,後因脫衣或沐浴、歇息於陰涼處,其陰火不行,還歸皮膚,腠理極虛無陽,被風與陰涼所遏,以此表虛不任風寒,與外感惡風寒相似。其證少氣短促,懶於言語,困弱無力。不可同外感治,補中益氣湯加紫蘇、羌活,甚者加桂枝最當。

勞倦所傷虛中有寒

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致寒物冷痰膠固於中焦,時時痞悶,不覺飢飽,其脈雖弦而按之不鼓。當溫暖以助脾健運,宜理中丸。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上多者氣上壅也,下多者氣泄而下收也,還用術;悸者,飲聚也,加桂、苓;渴欲飲水者,津液不足也,倍用術;腹中痛者,倍人參;寒者,倍乾薑;腹滿者,去朮,加附子。

勞倦所傷虛中有熱

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之人,其脈多弦,或洪緩,按之無力,中時一澀,其證身體沉重,四肢困倦,百節煩疼,胸滿短氣,膈噎不通,心煩不安,耳聾耳鳴,目熱如火,視物昏花,口中沃沫,飲食少味,忽肥忽瘦,怠惰嗜臥,溺赤或清利而數,上飲下便,或時飧泄,腹中虛痛,不思飲食,調中益氣湯。

如時顯熱燥,是下元真火蒸蒸然發也,加生地、黃柏;如大便虛坐不得,或了而不了,腹中常逼迫,氣血虛澀也,倍當歸。

飲食勞倦所傷,腹脅滿悶,短氣,遇春則口淡無味,遇夏雖熱猶有惡寒,飢則常如飽,不喜食冷物,升陽順氣湯。

勞倦所傷,寒溫不時,身熱頭疼,自汗惡寒,脈微而弱,黃耆建中湯。

飢飽勞役,胃氣不足,脾氣下溜,氣短無力,不時寒熱,早飯後轉增昏悶,須要眠睡,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懶於動作,五心煩熱,先服升陽補氣湯二三劑,後服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內傷虛損證治

內傷始於熱中,症狀類似外感陽證:頭痛劇烈,呼吸急促氣喘,身體發熱煩躁,鼻息不調,四肢沉重無力,提不起勁,或煩躁不安、心煩意亂,或口渴或不渴。心火上炎,傷及肺則口渴;血脈有濕邪,則不口渴。或表虛不耐風寒,眼睛不想睜開,味覺遲鈍,寸脈(氣口脈)比關脈(人迎)大兩三倍,但脈象有力卻時斷時續,這是脾氣虛衰的脈象,應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有宿食,則右關脈沉而滑,應服用枳朮丸。

內傷未傳至寒中,症狀類似外感陰證:腹部脹滿,胃脘部臍周疼痛,四肢及兩脅拘緊,膈肌氣滯不通,或流涎唾液,或流清涕,或小便頻多,腳部疼痛難以行走,骨骼乏力,四肢冰冷,陰莖疼痛,或胡思亂想,看見鬼怪,腰背、肩、髀、脊、膂都疼痛,不口渴不腹瀉,脈象洪大而澀滯,稱為寒中。應服用枳朮理中湯,並加入桂枝、附子、益智仁、草蔻仁。若兼有腎陽虛衰,面色晦暗,足部冰冷,小便不利等症狀,則在八味丸的基礎上,加入鹿茸、五味子。

內傷症狀類似外感陽明中熱證:天氣酷熱,勞累過度而病,與陽明傷寒的白虎湯證相似,這是脾胃極度虛弱,元氣不足的表現。肌膚乾燥煩熱,口渴欲飲,呼吸急促,眼睛紅赤,面紅發熱,持續高燒,脈象洪大而虛弱,重按則脈象消失。經書上說:脈虛則血虛,血虛則發熱。誤服白虎湯則十分危險。應服用當歸補血湯。

內傷症狀類似外感惡風寒證:因勞累心力交瘁,腎中陰火旺盛,之後脫衣或沐浴、休息於陰涼處,陰火不能正常運行,反而回到皮膚,導致腠理極度虛弱缺乏陽氣,受風寒之邪侵襲,因此表虛不耐風寒,與外感惡風寒相似。症狀表現為氣短、呼吸急促、懶於說話、倦怠乏力。不可與外感同治,應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紫蘇、羌活,病情嚴重者應加入桂枝。

勞倦傷及脾胃,虛中有寒: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水谷,導致寒邪、痰飲凝滯於中焦,時常感到痞滿,感覺不到飢飽,脈象雖弦,但按之不充實。應溫補脾胃,促進運化,服用理中丸。若臍下痞滿,是腎氣虛動,應去掉白朮,加入桂枝;上腹部痞滿是氣機上逆,下腹部痞滿是氣機下陷,仍需白朮;心悸是水飲停聚,應加入桂枝、茯苓;口渴欲飲是津液不足,應加倍白朮;腹痛應加倍人參;畏寒應加倍乾薑;腹部脹滿應去掉白朮,加入附子。

勞倦傷及脾胃,虛中有熱:飢飽勞累損傷脾胃,元氣不足的人,脈象多弦細,或洪大而軟弱,按之無力,時而澀滯,症狀表現為身體沉重、四肢倦怠、全身疼痛、胸悶氣短、膈肌氣滯不通、心煩不安、耳聾耳鳴、眼睛發熱如火、視物模糊、口中唾沫、飲食無味、體形忽胖忽瘦、倦怠嗜睡、小便赤色或清稀而頻多,大便溏瀉或便秘,腹部空虛疼痛,不想吃東西。應服用調中益氣湯。

若出現明顯的熱燥症狀,是下元真火亢盛,應加入生地黃、黃柏;若大便祕結,坐卧不安,或便意未盡,腹部經常感到脹滿,是氣血虛弱,應加倍當歸。

飲食勞倦傷及脾胃,腹脅脹滿,氣短,春天口淡無味,夏天即使天氣炎熱,也感到惡寒,飢餓時卻像吃飽了,不喜歡吃冷的食物,應服用升陽順氣湯。

勞倦傷及脾胃,寒熱不調,身體發熱頭痛,自汗惡寒,脈象微弱,應服用黃耆建中湯。

飢飽勞累,胃氣不足,脾氣下陷,氣短乏力,寒熱往來,早飯後更加昏沉困倦,嗜睡倦怠,四肢不收,懶於活動,五心煩熱,應先服用升陽補氣湯二三劑,然後服用補中益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