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二 (10)
卷二 (10)
1. 內傷虛損證治
辨內傷外感證
內傷外感乃病之大關鍵,於此昧焉,何足云醫?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感;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外感則寒熱俱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常。外感惡寒,雖近火不除;內傷惡寒,得暖則解。外感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寒;內傷惡風,卻惡門隙中風。外感顯證在鼻,故鼻息不利而氣壅有力,雖不能食而不惡食;內傷顯證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怯弱妨食,惡聞食氣。外感則邪氣有餘,發言壯厲,先輕而後重;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先重而後輕。
外感頭痛,常常而痛,多見於腦後、額上,以及遍身肢體、腰脊筋骨攣痛;內傷頭痛,時作時止,不離兩太陽、額顱,多兼肩背、脅胸、腰腿骨節痠痛。外感則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外感小便赤澀而痛,終日難得;內傷小便必短而煩。外感便燥則發熱,腹中硬痛;內傷秘則虛坐,或見些小白膿。
外感則腹絞痛,而痛不可按;內傷有時胃脘當心痛,而上支兩脅。外感則手足動搖,煩擾不寧;內傷則四肢不收,倦怠嗜臥。外感傳經入里,則大渴;內傷邪在血脈中,故不渴,間有渴亦不甚。東垣辨法如此。
丹溪云:內傷症,皆以補元氣為主,看所挾而兼用藥。則引伸其意,若顯外感症多者,則外感重而內傷輕,宜以發散為急;然既兼內傷矣,則發散中能無斟酌乎。
虛損之因有五勞七傷,症分營衛臟腑,然總之斯人賴以生者,惟此精氣,而病為虛損者,亦惟此精氣。氣虛者,即陽虛也;精虛者,即陰虛也。凡病有火盛水虧,而見營衛燥、津液枯者,即陰虛之症也;有水盛火虧,而見臟腑寒、脾胃敗者,即陽虛之症也。此惟陰陽偏困所以致然。
凡治此者,但當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餘。惟是有似陽非陽、似陰非陰者,不可不詳察也。且復有陰陽俱虛者,則陽為有生之本,而所重者,又當在陽氣耳。知乎此,則虛損之治思過半矣。
陽虛者多寒,非謂外來之寒,但陽氣不足則寒生於中也。若病見虛弱,別無熱症者,便是陽虛之候,即當溫補元氣也。蓋陽虛之候,多得之憂愁思慮以傷神,或勞役不節以傷力,或色欲過度而氣隨精去,或素稟元陽不足而寒涼致傷等證,皆陽氣受損之所由也。欲補陽氣,惟甘溫而兼辛燥為宜,萬勿兼清涼寒滑之品,以殘此生髮之氣耳。
陰虛者多熱,水不濟火而陰虛生熱也。此病多得於酒色嗜欲,或憤怒邪思,流蕩狂勞,以動五臟之火。而先天元陽不足者,尤多此候。凡患虛損,而多熱多燥、不宜熱食者,便是陰虛之候。欲滋其陰,惟宜甘溫而加醇靜之品。凡陰中有火者,大忌辛燥,蓋恐陽旺則陰愈消、熱增則水愈涸耳。
白話文:
內傷虛損證治
辨別內傷與外感是醫學的關鍵。人迎脈(頸部動脈)比氣口脈(寸口脈,手腕動脈)大,是外感;氣口脈比人迎脈大,是內傷。外感寒熱交替而無間斷;內傷寒熱交替,時間不固定。外感怕冷,靠近火也無法解除;內傷怕冷,暖和後就好了。外感怕風,任何風寒都受不了;內傷怕風,只怕門窗縫隙的風。外感症狀明顯表現在鼻子,鼻塞氣粗,雖然吃不下東西,但並不厭惡食物;內傷症狀明顯表現在口,味覺遲鈍,腹部不適,體弱吃不下東西,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反胃。外感邪氣盛,說話聲音洪亮有力,病情先輕後重;內傷元氣不足,說話聲音低弱無力,病情先重後輕。
外感頭痛,持續疼痛,多見於後腦勺、額頭以及全身肢體、腰脊筋骨的攣縮疼痛;內傷頭痛,時發時止,侷限於太陽穴和額頭,常伴隨肩背、脅肋、腰腿骨節酸痛。外感手背熱,手心不熱;內傷手心熱,手背不熱。外感小便赤紅澀痛,終日難以排尿;內傷小便量少而頻。外感大便秘結則發熱,腹部硬痛;內傷便秘則虛弱無力,或排出少量白色膿狀物。
外感腹痛劇烈,按壓不能;內傷有時胃脘部疼痛,並向上牽扯至兩脅。外感手足顫抖,煩躁不安;內傷四肢無力,倦怠嗜睡。外感邪氣深入臟腑,則口渴;內傷邪氣在血脈中,則不渴,偶爾口渴也不嚴重。以上是東垣(李東垣)的辨證方法。
朱丹溪認為:內傷症,都以補益元氣為主,根據伴隨的症狀,再加用其他藥物。引申其意,如果外感症狀明顯較多,則外感較重內傷較輕,應優先使用發散的藥物;但既然兼有內傷,發散治療時就必須謹慎考慮。
虛損的原因有五勞七傷,症狀涉及營衛、臟腑,但總之,人賴以生存的是精氣,而虛損病症,也都是精氣不足造成的。氣虛就是陽虛;精虛就是陰虛。凡是火盛水虧,出現營衛乾燥、津液枯竭的,是陰虛;水盛火虧,出現臟腑寒冷、脾胃虛弱的,是陽虛。這都是陰陽失調造成的。
治療這種病,應該滋補不足之處,而不要損耗多餘的部分。只有那些似陽非陽、似陰非陰的症狀,才需要仔細辨別。而且還有陰陽俱虛的情況,因為陽氣是生命的根本,所以更應重視陽氣的調理。明白這些,治療虛損就成功了一半。
陽虛的人多怕冷,這不是外來的寒冷,而是陽氣不足而導致體內寒冷。如果病人表現為虛弱,沒有其他熱症,就是陽虛,應該溫補元氣。陽虛多由憂愁思慮傷神,或勞役過度傷身,或房事過度傷精,或先天元陽不足,或受寒涼之邪等原因造成,都是陽氣受損所致。要補陽氣,宜選用甘溫兼辛燥的藥物,絕對不能用清涼寒滑的藥物,以免損傷生髮之氣。
陰虛的人多怕熱,水不能滋潤火,陰虛就會產生熱。此病多因酒色縱慾,或憤怒暴躁,或過度勞累,導致五臟火旺所致。先天元陽不足的人,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凡是虛損病症,多熱多燥,不能吃熱食的,就是陰虛。要滋補陰氣,宜選用甘溫平和的藥物。陰虛有熱者,最忌辛燥,以免陽氣過盛而更損傷陰氣,熱症加重而津液更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