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二 (11)
卷二 (11)
1. 內傷虛損證治
然又忌寒涼,蓋苦劣之性,斷非滋補之物,且多傷胃也。虛損夜熱,或午後發熱,或喜冷便實者,此皆陰虛生熱、水不制火也。若火在心、腎而驚悸失志者,或外熱不已而內不甚熱,則但宜補陰,不可清火。其有元氣不足而虛熱不已者,則又當培其元氣也。
東垣云:仲景論內傷不足、發熱自汗之症,認作有餘,誤用表藥,汗大出而表益虛也。手足不和,兩脅俱熱如火,先少陽也。從內而之外者,為內傷。傷食,令人頭痛發熱,脈數,但左手和平,身不疼痛是也。人迎、氣口俱緊盛,或舉按皆實大,發熱而惡寒,腹不和而口渴,此內外俱傷也。
中脘有痰,令人增寒發熱,惡風自汗,寸口脈浮,胸膈痞滿,有類傷寒,但頭不痛、項不強為異耳。虛煩與傷寒相似,身熱,脈不浮緊,不惡寒,不頭痛,但熱而煩是也。四肢發熱、口舌咽乾、煩躁悶亂者,心與小腸之火乘脾土,脾主四肢,脾熱,四肢發熱也。經云:陰虛則發熱。
夫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內,為陽之守。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浮散於肌表間而發熱也。實非有熱,當作陰虛治,而施補養之法可也。
丹溪論晝夜發熱,晝重夜輕,口中無味,為陽虛;午後發熱,夜半則止,口中知味,為陰虛;至於或晝或夜,或作或止,不時而熱者,此脾胃氣血俱虛、火氣不寧之症,不可拘於晝夜之候也。陽虛則在胃,陰虛則在腎。蓋飢飽傷胃,勞役則兼傷脾,陽氣虛矣;房勞傷腎,竭力則傷肝,陰血虛矣。
腎虛火不歸源,遊行於外而發熱者,煩渴引飲,面目俱赤,遍舌生刺,兩唇黑裂,喉間如煙火上衝,足心似烙,痰涎壅盛,喘急氣促,脈洪大,數疾無倫,按之微弱者是也。法當導火歸源,倘用寒涼必殆。
即或知其本虛而用補益,不辨陰虛、陽虛,漫投參、術,則陽愈盛而陰愈虛,壯熱轉增,八味、桂附之屬愈不敢施,不得已而用知、柏、芩、連折之,必致燥渴咽痛、腹痛泄瀉而死也。
潮熱,有作有止,如潮水之來,不失其時。若日三五發者,即是發熱,非潮熱也。惟傷寒日晡發熱乃胃實,別無虛證。其餘有潮熱者,當審其虛實,若大便堅澀,喜冷畏熱,心下愊然,睡臥不著,此皆氣盛,所謂實而潮熱也;若胃氣消乏,精神憔悴,飲食減少,日漸尪羸,病雖暫退而五心常有餘熱,此屬虛證;有每遇夜身發微熱,病人不覺,早起動作無事,飲食如常,既無別症可疑,只是血虛,陰不濟陽也;有潮熱似瘧,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氣弱脈弦,服補藥不效者,此屬飲證隨氣而潮,故熱亦隨飲而潮,於痰飲門求之。氣口脈滑,內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者,於傷食門求之。
經云:陽虛則外寒,奈何?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而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惡寒者,雖當夏月,若遇風寒,欲得重綿,時覺懍懍戰慄,如喪神守,此熱伏於裡,反覺自冷,實非寒也。仲景云: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冰,指迷茯苓丸。
白話文:
內傷虛損證治
然而又忌諱寒涼,因為寒涼藥性苦烈,根本不是滋補的藥物,而且多會傷胃。虛損的人夜間發熱,或者午後發熱,或者喜歡冷飲大便乾燥,這些都是陰虛生熱、體內水液不足以制約火熱的表現。如果火熱在心、腎,導致驚悸失志,或者外在熱象明顯但內在不甚熱,則只宜補益陰液,不可清熱瀉火。如果元氣不足導致虛熱不止,則又當培補元氣。
李東垣說:張仲景論述內傷不足、發熱自汗的症狀,誤認為是有餘之症,錯誤地使用發汗的藥物,結果導致汗出過多,表虛更加嚴重。手腳溫度不一致,兩脅部熱如火燒,這是少陽經先受影響的表現。從內部向外部發展的,屬於內傷。傷食會讓人頭痛發熱,脈搏頻數,但是左手脈象平和,身體沒有疼痛感。人迎脈(頸部兩側)和氣口脈(胸前)都緊實有力,或者按壓都感到脈象充實有力,發熱並且惡寒,腹部不適且口渴,這是內外兼傷。
中脘(腹部正中)有痰飲,會讓人時冷時熱,惡風自汗,寸口脈(手腕)浮大,胸膈痞滿,症狀類似傷寒,但是不同的是頭痛、項強不出現。虛煩與傷寒類似,都有發熱,但是脈象不浮緊,不惡寒,不頭痛,只是發熱煩躁。四肢發熱、口乾舌燥、煩躁不安,這是心和小腸的火熱之邪侵犯脾土,脾主四肢,脾熱則四肢發熱。經書上說:陰虛則發熱。
陽氣在外,是陰氣的衛護;陰氣在內,是陽氣的依託。精神外散,縱慾無度,陰氣耗損,陽氣沒有依託,於是浮散於肌膚之間而發熱。這並不是真正的有熱邪,應該按陰虛治療,採用補益的方法即可。
朱丹溪說:晝夜發熱,白天重晚上輕,口中無味,是陽虛;午後發熱,半夜停止,口中感覺有味道,是陰虛;至於有時白天有時晚上,時發時止,不按時發熱,這是脾胃氣血俱虛,火氣不安的症狀,不可拘泥於晝夜的發熱時間。陽虛則在胃,陰虛則在腎。因為飢飽傷胃,勞累則兼傷脾,陽氣虛弱;房事過度傷腎,過度勞作傷肝,陰血虛弱。
腎虛導致火熱不歸於腎經,遊走於外而發熱,症狀表現為煩渴引飲,面部發紅,舌苔佈滿小刺,嘴唇乾燥發黑,喉嚨感覺像有煙火往上衝,足心像被烙傷一樣,痰涎壅盛,呼吸急促,脈象洪大,頻數且有力度弱,按之則更加微弱,這是腎虛火旺的表現。治療方法應當引導火熱歸於腎經,如果使用寒涼藥物則必然危險。
即使知道是本虛而使用補益藥物,如果不辨別陰虛陽虛,盲目使用人參、白術等藥物,則陽氣愈盛而陰氣愈虛,壯熱反而加重,八味、桂枝、附子等溫熱藥物就更不敢使用了,不得已而使用知母、黃柏、黃芩、黃連等寒涼藥物,必然導致燥渴咽痛、腹痛泄瀉而死亡。
潮熱,發作和停止,有規律性,像潮水一樣湧來,不失其時。如果一天發作三五次,這是發熱,而非潮熱。只有傷寒病在午後發熱是胃實證,沒有別的虛證。其餘有潮熱的,要仔細辨別虛實,如果大便乾燥,喜冷怕熱,心下憋悶,睡臥不安,這是氣盛,所謂實證而出現潮熱;如果胃氣衰弱,精神萎靡,飲食減少,日漸消瘦,病雖然暫時減輕,但五心常有餘熱,這是虛證;有些人每到晚上身體微微發熱,病人自己感覺不到,早晨起床活動無事,飲食如常,沒有其他症狀可疑,只是血虛,陰氣不足以濟陽;有的潮熱類似瘧疾,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氣虛脈弦,服用補藥無效,這是飲證隨氣而潮,所以熱也隨飲而潮,應該從痰飲方面尋找病因。氣口脈滑,內有宿食,經常傍晚發熱,第二天就好了,應該從傷食方面尋找病因。
經書上說:陽虛則外寒,為什麼?因為陽氣受氣於上焦,用來溫暖皮膚、肌肉之間。現在寒邪在外,則上焦不通,寒邪獨留於外,所以寒慄。惡寒,即使在盛夏,如果遇到風寒,則想要蓋厚被子,時常感覺寒冷戰慄,像失去神志一樣,這是裡邊有熱邪鬱積,反而感覺自身寒冷,實際上並不是寒邪。張仲景說:心下有停積的飲邪,患者背部惡寒,冷如冰塊,指迷茯苓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