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二 (12)
卷二 (12)
1. 內傷虛損證治
身前寒,屬胃經。曰胃足陽明之脈,氣虛則身以前寒慄。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理中丸。表虛惡賊風,上焦不通,陽氣抑遏,而皮膚、分肉無以溫,故寒慄,升陽益胃,開發上焦,以升陽氣出外溫之也。外感、內傷、傷食、濕痰、火鬱,皆有惡寒,非獨陽虛也。
若脈浮緊,頭痛拘急,身疼,微惡寒,熱起,是外感,審時令輕重發散之;脈緩,或氣口虛大,按之無力,兼見倦怠,心下熱,是內傷元氣證;脈弦滑,噁心頭痛,飽悶溢酸,是內傷宿食;或脈澀伏,腹滿煩熱,喘促者,是冷食結滯於內者也;脈滑或沉,周身冷痛而惡寒者,屬痰濕,乃痰在上焦,遏絕陽氣而然,肥人多此;內虛里急,惡寒少氣,手足厥逆,少腹攣急,足脛疼,此陽不足也;背惡寒,脈浮大而無力者,為氣虛;脈弦數,寒熱兼作,乃瘡腫之候。大抵惡寒症,除陽虛外,屬表症者多也。
然惡寒而不發熱者,亦多火鬱之症,一概以陽虛為治,則誤矣。背惡寒,瘀血內滯,而頭汗目黃,小便清利,大便溏黑,小腹偏左或左脅、中脘有疼處,脈必關尺弦緊,或帶芤,桃核承氣、犀角地黃,隨上下虛實清理之。
上熱下寒、上寒下熱
熱發於上,陽中之陽邪也;熱發於下,陰中之陽邪也;寒起於上,陽中之陰邪;寒起於下,陰中之陰邪也。《脈經》云:陽乘陰者,腰以下至足熱,腰以上寒,梔子豉湯吐以升之。陰氣上爭,心腹滿者死。陰乘陽者,腰以上至頭熱,腰以下寒,桂苓丸利以導之。陽氣上爭,得汗者生。
若雜上熱下寒,既濟湯。兼大便秘,既濟解毒湯。火不歸源,八味丸。上寒下熱,五苓散送滋腎丸。陽虛下陷者,加減八味丸。
凡似損非損之症,惟外感寒邪者乃有之。蓋以外邪初感,不為解散而誤作內傷,或用清涼,或用消導,以致寒邪入腹,久留不散,而為寒熱往來,或為潮熱咳嗽,其症則全似勞損。用治損之法以治之,則滋陰等劑愈以留邪,熱蒸既久,非損成損矣。然辨此者,但當詳察表裡而審其致病之由。
若身有疼痛,而微汗則熱退,無汗則復熱,或見火聲咳嗽,脈雖弦緊而不甚數,或兼和緩等象,則雖病至一兩月,而邪有不解、病終不退者,本非勞損,無誤治也。
陰虛多火人,偶感客邪,其蒸熱咳嗽雖異平時,然察其脈,不能便顯浮緊之象,但較平時必然稍旺,慎勿輕用疏風散表,以風藥性皆上升,咳嗽咸非所宜;亦不可妄與清肺止嗽,轉傷胃氣,為害不淺。當此宜停補藥,靜以養陰,邪自退;聽內本多火,腠理必疏,或啜熱湯稀粥,汗氣隨通,邪解散。先哲有云:陰虛火旺人,元氣傷損,雖有客邪,切忌升發散表。
設不知此,誤用風藥,則風乘火勢,火助風威,以煽動其陰邪,輕則虛揚擾亂不寧,重則氣隨汗脫而斃。蓋邪氣方張,遏之愈逆,不得已而用藥,只宜小劑蔥白、香豉以解散之。若陰火原不大盛,小建中、黃耆建中亦無妨礙,誤用保肺藥,必咳嗽益甚。即如建中湯,稍加萎參、細辛以搜散之。
白話文:
內傷虛損證治
身體前面發冷,屬於胃經的問題。胃足陽明經脈氣虛,就會導致身體前面發冷顫抖。手掌冰冷,表示腹部也冰冷;魚肉上白色的肉中有青色的血管,表示胃中有寒氣,應該服用理中丸。體表虛弱怕風,上焦不通暢,陽氣受阻,導致皮膚和肌肉無法溫暖,所以發冷顫抖,治療應當升陽益胃,疏通上焦,使陽氣上升溫暖體表。外感、內傷、傷食、濕痰、火鬱,都會引起惡寒,不只是陽虛才會如此。
如果脈象浮緊,頭痛、肌肉緊繃、身體疼痛,輕微惡寒,然後發熱,這是外感,要根據季節和病情輕重,使用發散的藥物治療;如果脈象緩弱,或者氣息虛弱,按壓無力,同時伴有倦怠、心窩部發熱,這是內傷元氣不足的表現;脈象弦滑,噁心頭痛,飽脹、噯氣、胃酸,這是內傷宿食;如果脈象澀滯隱伏,腹部飽滿煩躁發熱,呼吸急促,這是冷食停滯在體內;脈象滑利或沉伏,周身冷痛且惡寒,屬於痰濕,是痰阻滯在上焦,阻遏陽氣所致,肥胖的人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內虛、里急後重、惡寒、氣短、手足厥冷、小腹部絞痛、小腿疼痛,這是陽氣不足;背部發冷,脈象浮大而無力,是氣氣虛;脈象弦數,寒熱交替出現,是瘡腫的徵兆。總而言之,惡寒的症狀,除了陽虛之外,大多屬於表證。
但是,惡寒而不發熱的情況,也很多是火鬱的症狀,一概用治療陽虛的方法,就會治療錯誤。背部發冷,瘀血內阻,同時伴有頭汗、目黃、小便清長、大便溏稀黑色,小腹部左側或左脅、中脘部疼痛,脈象必然是關脈、尺脈弦緊,或者兼見芤脈,應該服用桃核承氣湯、犀角地黃湯等,根據病情虛實輕重來調整治療。
上熱下寒、上寒下熱
上焦發熱,是陽中之陽邪;下焦發熱,是陰中之陽邪;上焦發冷,是陽中之陰邪;下焦發冷,是陰中之陰邪。《脈經》記載:陽氣乘陰氣,則腰以下到腳發熱,腰以上發冷,用梔子豉湯催吐以升陽;陰氣上犯,心腹飽滿,則會死亡;陰氣乘陽氣,則腰以上到頭發熱,腰以下發冷,用桂苓丸利水導熱;陽氣上犯,能出汗則能活命。
如果同時出現上熱下寒的症狀,使用既濟湯;如果兼有大便秘結,則使用既濟解毒湯;如果火邪不能歸於本位,使用八味丸;如果上寒下熱,使用五苓散配合滋腎丸;如果陽虛下陷,則加減八味丸。
凡是看似損傷卻並非損傷的症狀,只有外感寒邪才會出現。這是因為外邪初感時,沒有及時發散,錯誤地當作內傷治療,或者使用清涼藥物,或者使用消導藥物,導致寒邪進入腹部,久留不散,而出現寒熱往來,或者潮熱咳嗽,症狀完全類似勞損。用治療勞損的方法去治療,滋陰的藥物會更加留住邪氣,熱邪久蒸,就會真的變成勞損。辨別這些,應該仔細觀察表裡,審察致病的原因。
如果身體疼痛,微汗則熱退,不出汗則熱不退,或者出現聲音嘶啞的咳嗽,脈象雖然弦緊,但不很數,或者兼有和緩的脈象,即使病程達一兩個月,邪氣沒有消除,病情沒有好轉,這根本就不是勞損,不要誤診誤治。
陰虛火旺的人,偶爾感受外邪,其蒸熱咳嗽雖然與平時不同,但是觀察脈象,不會立即出現浮緊的脈象,只是比平時略微旺盛一些,一定要謹慎,不要輕易使用疏風散表的藥物,因為風藥大多是升發的,咳嗽的人不宜服用;也不要隨便使用清肺止咳的藥物,以免損傷胃氣,危害很大。此時應該停止補藥,靜養陰氣,邪氣自然會退去;因為體內本來就火旺,腠理必然疏鬆,可以喝一些熱湯稀粥,汗液隨著暢通,邪氣就會散掉。古人說:陰虛火旺的人,元氣受損,即使有外邪,也絕對禁止升發散表的藥物。
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誤用風藥,則風助火勢,火助風威,煽動陰邪,輕則虛熱擾亂不安,重則氣隨汗液而亡。因為邪氣正盛,抑制它會更加逆反,不得已才用藥,只能用小劑量的蔥白、香豉來發散。如果陰虛火旺不很厲害,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也可以使用,誤用保肺藥,咳嗽會更加嚴重。即使是建中湯,也要稍微加一點參、細辛來發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