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法圓通》~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心痛

按心痛一證,有寒熱之別。他書有云:心為君主之官,其可痛乎?所云痛者,實心包也。此說近是。予謂心肝脾肺腎並六腑周身經絡骨節皮膚,有形之軀殼,皆後天體質,全賴先天無形之真氣以養之。(真氣二字,指真陰真陽也。真陰指母之精氣,真陽指父之精氣。二氣渾為一氣,周流上下四旁,主宰神明即寓於中。

)真氣不足,無論在於何部,便生疾病,何得有心無痛證之說。夫豈不見天之日月,常有食乎。凡認心痛一證,必先判明界限方可。心居膈膜之上,下一寸即胃口,胃口離心不遠,胃痛而云心痛者亦多,不可不察。細思痛證一條,痛字總是一個逆字。(氣順則氣血流通,必無痛證;氣逆則氣血壅滯不通,故痛。

)無論逆在何處,皆能作痛,皆能傷心,其實非傷有形質之心,實傷無形中所具之真宰也。若執定有形質之心,是知其末也。心有心之界限,包絡為心之外垣,邪犯心包,即是犯心章本,不必直云邪不犯心。(犯心二字,是犯心君居處氣也。)試問:犯心與犯心包,以何區分?諸書並未剴切指陳。

予謂人活一口氣,氣盛則為有餘,為熱邪;(不獨能致心痛。)氣衰則為不足,為陰邪。(亦不獨能致心痛之疾。)熱與陰上逆,皆能致心痛,當以寒熱兩字判之便了。若邪熱上干而痛者,其人必面赤,心煩熱,小便短赤,口渴飲冷。法宜養陰清火,如黃連木香湯、導赤散、當歸散之類。

若陰寒上干而痛者,其人多面青唇白,或舌青黑,喜熱飲、揉按,二便自利。法宜扶陽祛陰為主,如甘草乾薑湯,加行氣藥薑、桂、吳萸之類。亦有陰寒已極,上攻於心,鼻如煤煙,唇口黧黑,爪甲青黑,滿身純陰。法在不救,急以回陽諸方,大劑投之,十中可救一二。([眉批]知非氏曰:此段至理,乃造化根柢,性命之旨圭。

奈何泄之於醫,世人不識,反多訾議。余觀一部《內經》,軒岐君臣皆是借天驗人,以人合天,天人各道。仲景太守《傷寒》一書,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陽明厥陰六經,亦不過借天道之流行,暗合人身之度數,藉病談機而已。欽安直筆於茲,毋乃太過乎?雖然醫道理沒久矣,如此發揮,守先聖之道,以待後之學者心存利濟,亦不為罪。

倘有能從此深造,治病動合機宜,立言彰,闡至理,將不失為軒岐功臣,斯世和緩,幸甚全甚。)

近來市習,心胃莫分,一味行氣破滯,並不察究陰陽,往往誤事,一概委之天命,而人事之當盡,又不可廢乎。

白話文:

關於心痛這種病症,有寒和熱的區別。有些醫書說:「心是君主之官,怎麼可能會痛呢?所謂的痛,其實是心包在痛。」這種說法比較接近真實情況。我認為,心、肝、脾、肺、腎以及六腑、全身經絡、骨骼、皮膚這些有形的軀殼,都是後天的體質,完全依賴先天無形的真氣來滋養。(這裡說的真氣,指的是真陰和真陽。真陰指的是母親的精氣,真陽指的是父親的精氣。這兩種氣渾然一體,在體內上下左右運行,主宰著人的神明。)

真氣如果不足,無論在哪個部位,都會產生疾病,怎麼會有心臟不會痛的說法呢?難道沒看見天上的太陽和月亮,也會有被遮蔽的時候嗎?凡是判斷心痛這個病症,必須先明確界限才行。心臟位於膈膜之上,往下約一寸就是胃的入口,胃的入口離心臟不遠,很多時候胃痛也被誤認為是心痛,這點必須仔細分辨。仔細思考「痛」這個字,它總是指一種「逆」的狀態。(氣血順暢流通,就不會產生疼痛;氣血運行不順暢,就會阻塞不通,所以產生疼痛。)

無論是哪裡的氣逆,都會導致疼痛,也都能夠傷到心,但其實並不是傷到有形的心臟,而是傷到無形之中主宰的真氣。如果只執著於有形的心臟,那是只知其末。心臟有它本身的界限,心包是心臟的外圍,邪氣侵犯心包,就是侵犯了心臟的根本,不必直接說邪氣不侵犯心臟。(所謂的「犯心」,是指侵犯心臟所居處的氣。)試問,侵犯心臟和侵犯心包,要如何區分呢?許多醫書都沒有明確指出。

我認為,人活著靠的是一口氣,氣盛就屬於有餘,是熱邪(不僅僅會導致心痛);氣衰就屬於不足,是陰邪(也可能導致心痛的疾病)。熱邪和陰邪向上逆行,都會導致心痛,用寒和熱這兩個字來判斷就可以了。如果是熱邪向上侵犯導致的疼痛,病人一定會臉色發紅,心煩燥熱,小便短少發紅,口渴想喝冷飲。治療方法應該滋養陰液,清除火熱,比如使用黃連木香湯、導赤散、當歸散之類的藥方。

如果是陰寒向上侵犯導致的疼痛,病人通常會臉色發青、嘴唇發白,或者舌頭髮青發黑,喜歡喝熱飲、揉按,大小便通暢。治療方法應該以扶助陽氣、驅除陰寒為主,比如使用甘草乾薑湯,加上一些行氣的藥材,如生薑、桂枝、吳茱萸之類。也有陰寒極盛,向上侵犯到心臟的情況,鼻子像被煙熏黑,嘴唇和嘴角發黑,指甲青紫,全身呈現純陰的狀態。這種情況難以救治,只能趕緊用回陽的藥方,大量投藥,十個病人中或許能救回一兩個。([眉批] 知非氏說:這段話說得很有道理,是天地萬物造化的根本,是性命的精髓。可惜把它洩露給了醫者,世人卻不理解,反而多有非議。我看整部《內經》,軒轅黃帝和岐伯君臣都是藉由觀察天象來驗證人體,使人與天道相合,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張仲景寫的《傷寒論》,用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陽明、厥陰這六經,也不過是藉由天道運行的規律,來暗合人體的尺度,用疾病來闡述其中的道理。欽安直接寫明,難道不是太過了嗎?雖然如此,醫學道理失落已久,如此闡述,守著先賢的教誨,讓後世的學者心中存有濟世救人的念頭,也不算有罪。如果有人能從這裡深入研究,治病都能符合病機,立論彰顯,闡明至理,將會成為像軒轅黃帝和岐伯一樣的功臣,那麼天下太平,是多麼令人欣慰的事情啊!)

近來,世俗之人常常把心病和胃病混淆,只知道一味地行氣破滯,卻不仔細辨別陰陽,常常因此而耽誤病情,最後都推託給天命,但是人事該盡的責任,又怎麼可以廢棄呢?

2. 胃痛

按胃痛一證,有飲食、寒熱、虛實之別,切不可執定有形質之胃,當於胃中往來之氣機上理會方可。([眉批]於氣機上理會,上乘妙法,《蓮華經》也。夫人身內有胃,乃受飲食之具,譬如田地任人播種,秀實憑天。倘遇災侵,而有黃落之恐,田地肯任其咎乎?古人擬胃曰陽土。

欽安論治胃病,當理會氣機,皆一定不易之理法也。學者即不能入理深譚,按定外內陰陽之法,總不至謬治誤人。)

因飲食停滯於胃,胃中之氣機不暢而致者,其人定見飽悶吞酸噯氣,痛處手不可近。法宜消食行滯,如厚朴七物湯、平胃散加香附、麥芽之類。

因胃陽不足,復感外寒生冷食物,中寒頓起而致者,其人必喜揉按,喜熱飲,或口吐清水,面白唇青。法宜溫中行氣,如香砂六君湯、理中湯加官桂、砂仁、香附、木香之類。

因積濕生熱,與腸胃素有伏熱、過食厚味而生熱、氣鬱不舒而生熱所致者,其人定多煩躁,唇紅氣粗,大便堅實等情。法宜下奪,清熱為主,如調胃承氣湯、大黃木香湯、四磨湯之類。

更有一等,心胃腹痛,面赤如朱,欲重物壓定稍安者,此是陰盛逼陽於外之候。法宜扶陽祛陰為急,切不可照常法治之。

近來市習,多以元胡、乳、沒、二皮、朮、稜、五香、枳殼、厚朴之味投之。果有積滯,主立奇功;若胃腸素虧,必增其害,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關於胃痛這種情況,原因有很多種,包括飲食不當、寒熱失調、以及虛實體質的差異,絕對不能只把胃當成一個有形的器官來理解,而是要從胃中氣機運行的順暢與否來加以調理,這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人體內的胃,就像接受食物的器具,也像農田一樣,播種後能否豐收取決於天候。如果遇到災害,導致作物枯黃,難道能怪罪田地嗎?古人將胃比喻為陽土。

欽安認為治療胃病,必須調理氣機,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即使學者無法深入理解其中原理,只要掌握內外陰陽的平衡法則,就不會出現錯誤的治療方式。

因為飲食停留在胃中,導致胃氣運行不順暢而引起的胃痛,患者通常會感到飽脹、胸悶、吐酸水、打嗝,而且痛的地方不能按壓。治療方法應該以消食導滯為主,可以選用厚朴七物湯、平胃散加上香附、麥芽等藥材。

如果因為胃陽不足,又受到外來的寒氣或吃了生冷的食物,導致中焦虛寒而引起的胃痛,患者通常喜歡揉按、喜歡喝熱飲,或者會吐清水,臉色蒼白、嘴唇發青。治療方法應該以溫中行氣為主,可以選用香砂六君湯、理中湯加上官桂、砂仁、香附、木香等藥材。

如果因為濕氣積聚化熱,或者腸胃本身就有內熱、過食油膩厚味導致生熱、或者因為氣機鬱滯不暢導致生熱而引起的胃痛,患者通常會煩躁不安,嘴唇紅、呼吸粗、大便乾硬。治療方法應該以瀉下、清熱為主,可以選用調胃承氣湯、大黃木香湯、四磨湯等藥材。

還有一種情況,患者會出現心胃腹痛,臉色紅得像朱砂,喜歡用重物壓著肚子才會稍微舒服一點,這是體內陰氣過盛,把陽氣逼到體外的現象。治療方法應該以扶助陽氣、驅散陰邪為主,千萬不能用一般的方法來治療。

最近市面上常常使用元胡、乳香、沒藥、二層皮、白朮、三稜、五香、枳殼、厚朴等藥材來治療胃痛。如果真的是因為食物積滯,這些藥材效果很好;但是如果患者本身腸胃就虛弱,使用這些藥材反而會加重病情,不可不慎。

3. 臍痛

按臍痛一證,有陰陽之別。臍居陰陽交界之區,臍上屬脾胃,臍下屬肝腎。痛在臍上,著重脾胃;痛在臍下,著重肝腎;臍上下俱痛者,脾胃與肝腎病也。(此處又宜分別何經受病為要。)若臍上獨痛,是脾胃之氣有所滯也。(因寒、因熱、因食、因仰郁又宜知。)審是飽悶吞酸,便知飲食停而氣滯也。

急以消食行滯之品施之,如平胃散加香附、麥芽、枳殼之類治之。

審是喜熱飲,揉按而痛即減者,知是脾胃之陽不足,不能化其陰寒之邪也。法宜溫中,如理中湯、香砂六君、甘草乾薑湯加香附、安桂、丁香之類。

審是不喜熱飲摩按,得熱而反劇者,知是脾胃有鬱熱而氣滯也,即以開鬱行滯之法治之,如厚朴七物湯,麥芽、炒梔、香附之類是也。

亦有太陽之邪未解,誤下而邪陷於脾,以致臍上痛者,其人必先有發熱惡寒、頭項強痛之候,因下後方見此痛者,便以桂枝大黃湯治之。

若臍下獨痛,是厥陰之氣不宣也。審是煩滿囊縮,臍下病痛者,厥陰之陰寒太甚也。法宜回陽祛陰,如吳萸四逆湯、白通湯之類是也。審是厥陰熱邪伏而不宣,又或上攻為喉痹,下攻便膿血,熱深厥深,口臭氣粗之類。法宜扶陰,如雞子黃連湯之類。([眉批]知非氏曰:三陰之病,本從肚臍而分,然痛在臍上,有太陽、陽明之不同。

一腑一臟之懸絕,故欽安以飽悶吞酸,定陽明腑病,而用行消之法。若稍上,又是太陽地,而有風寒之判,皆有痛證,且有氣血之區別。學者平時若不詳細講究,臨證必多疑似,處方不無模稜,斷難萬舉萬當。熟玩此按,悉心討論,自得真詮。)

近來市習,一見臍痛,不按界限,一味調氣行血,每以木香、,小茴、當歸、白芍、川芎、枳殼、沉香之類,故有效與不效,誠不若辨明上下陰陽,治之為當也。

白話文:

關於臍部疼痛這個病症,要區分陰陽兩種情況。肚臍位於陰陽交界的地方,肚臍以上屬於脾胃,肚臍以下屬於肝腎。如果疼痛在肚臍以上,主要考慮是脾胃的問題;如果疼痛在肚臍以下,主要考慮是肝腎的問題;如果肚臍上下都痛,那就是脾胃和肝腎都有問題。(這裡還要區分是哪條經絡生病最為重要。)

如果只是肚臍上方疼痛,那是因為脾胃的氣機運行不暢。(由於寒冷、燥熱、飲食不當、或過度壓抑等原因,都要仔細辨別。)如果仔細觀察是感到飽脹悶痛、吞酸,就知道是飲食停滯、氣機不暢造成的。應該趕快用消食、理氣的藥物來治療,比如用平胃散再加香附、麥芽、枳殼之類的藥。

如果仔細觀察是喜歡喝熱飲,揉按後疼痛就減輕,就知道是脾胃陽氣不足,無法化解陰寒的邪氣。治療方法應該溫補中焦,比如用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甘草乾薑湯,再加香附、肉桂、丁香之類的藥。

如果仔細觀察是不喜歡喝熱飲,按摩後反而更痛,就知道是脾胃有鬱積的熱邪而導致氣機不暢,就要用疏散鬱熱、理氣的藥物來治療,比如用厚朴七物湯,加麥芽、炒梔子、香附之類的藥。

也有可能是太陽經的邪氣沒有解除,誤用瀉下藥導致邪氣陷入脾胃,以至於肚臍上方疼痛的,這種病人一定會先有發燒怕冷、頭部和脖子僵硬疼痛等症狀,用瀉下藥後才出現肚臍上方疼痛,就應該用桂枝大黃湯來治療。

如果只是肚臍下方疼痛,那是因為肝經的氣機不舒暢。如果仔細觀察是感到煩躁脹滿、陰囊收縮,並且肚臍下方疼痛,那就是肝經的陰寒太嚴重了。治療方法應該回陽祛陰,比如用吳茱萸四逆湯、白通湯之類的藥。如果仔細觀察是肝經的熱邪潛伏而無法發散,或向上侵犯引起喉嚨腫痛,向下侵犯引起大便膿血,並且發熱嚴重,四肢冰冷,口臭氣粗之類的症狀。治療方法應該滋養陰液,比如用雞子黃連湯之類的藥。

(眉批註解:名醫知非先生說:三陰經的病,本來就是從肚臍來區分的,但是肚臍上方疼痛,有可能是太陽經或者陽明經的不同問題。一個是腑,一個是臟,區別很大,所以名醫欽安用飽脹悶痛、吞酸來判斷是陽明腑的病,並用理氣消食的方法治療。如果疼痛稍微向上,又屬於太陽經的範圍,要區分是風寒還是其他原因,都有疼痛的症狀,而且還有氣血的區別。學習醫學的人,如果平時不仔細研究這些區別,在臨床診斷時一定會有很多疑惑,處方用藥也可能模稜兩可,很難做到每次都準確有效。要仔細研讀這段文字,用心思考討論,自然會得到其中的真諦。)

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做法是,一看到肚臍疼痛,不分界限,一味地調氣活血,常常用木香、小茴香、當歸、白芍、川芎、枳殼、沉香之類的藥,所以有時有效,有時沒效,實在不如仔細辨別肚臍上下陰陽的不同,對症治療才更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