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三冊 (1)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1)

1. 第三冊

2. 嘔吐膈氣

生薑半夏湯(《元戎》),止嘔吐,開胃消食。

半夏(㕮咀),生薑(切片。各三錢)

上量水多少,煎至七分服。

姜橘湯(《活人》),治嘔噦,手足逆。

橘皮(去白),生薑(切片。各三錢)

水一盅,煎七分。

橘皮半夏湯(《元戎》),治積氣痰痞,不下飲食,嘔吐不止。

陳皮(去白),半夏(各二兩),生薑(一兩半)

上㕮咀,水五盅,煎至二大盅,去滓,分三服,食後臨臥服。

水煮金花丸(見痰飲。),紫沉丸(見嘔吐。)

半夏生薑大黃湯,治反胃。

半夏(二兩),生薑(一兩半),大黃(二兩)

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再服。

白話文:

生薑半夏湯:這個方子可以止吐,幫助開胃、消化食物。 藥材:半夏(稍微搗碎)、生薑(切片),各取三錢。 煎煮方式:加適量的水煎煮,煮到剩七分的時候服用。

薑橘湯: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嘔吐和手腳冰冷的症狀。 藥材:橘子皮(去除白色部分)、生薑(切片),各取三錢。 煎煮方式:加一盅水煎煮,煮到剩七分的時候服用。

橘皮半夏湯: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體內積滯的氣和痰,導致的胸腹痞悶、吃不下東西、不停嘔吐的症狀。 藥材:陳皮(去除白色部分)、半夏,各取二兩,生薑取一兩半。 煎煮方式:把藥材稍微搗碎,加入五盅水煎煮,煮到剩兩大盅時,去除藥渣,分成三次服用,飯後和睡前服用。

水煮金花丸和紫沉丸這兩個方子的詳細內容,請參考關於痰飲和嘔吐的相關章節。

半夏生薑大黃湯: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反胃。 藥材:半夏取二兩,生薑取一兩半,大黃取二兩。 煎煮方式:加五升水煎煮,煮到剩三升時,分成兩次溫服。

3. 嘔吐

大半夏湯(仲景),治胃反嘔吐。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以水一斗三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三升,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二陳湯(見痰飲。)

理中湯(見霍亂。)

治中湯,即理中湯加陳皮、青皮等分。

丁香吳茱萸湯(東垣),治嘔吐噦,胃寒所致。

吳茱萸,草豆蔻,人參,蒼朮,黃芩(各一錢),升麻(七分),當歸(一錢半),柴胡,半夏,茯苓,乾薑,丁香,甘草(各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熱服。忌冷物。

藿香安胃散(東垣),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藿香(一錢半),丁香,人參(各二錢),橘紅(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生薑三片,同煎至一盞,去渣涼服,食前,和渣服亦可。

鐵刷湯(見惡寒。)

溫中湯,即理中湯加丁香。

紅豆丸(《寶鑑》),治諸嘔逆膈氣,反胃吐食。

丁香,胡椒,砂仁,紅豆(各二十一粒)

上為細末,薑汁糊丸,皂角子大。每服一丸,以大棗一枚,去核填藥,麵裹煨熟,去面細嚼,白湯下,空心日三服。

小柴胡湯(見往來寒。)

豬苓散(仲景)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上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吳茱萸湯(見傷寒吐。)

半夏瀉心湯(見痞。)

丁香透膈湯,五膈寬中湯(俱見胃反。)

枳南湯(見咽喉。)

導痰湯(見痰飲。)

新法半夏湯(《和劑》),治脾胃氣弱。痰飲不散,嘔逆酸水,腹肋脹痞,頭旋噁心,不思飲食。

縮砂仁,神麯(炒),陳皮(去白),草果仁(各一兩),白豆蔻仁,丁香(各半兩),大半夏(四兩,湯洗七次,切作兩片,白礬末一兩,沸湯浸一晝夜,洗去礬,俟干,一片切作兩片,薑汁浸一晝夜,隔湯燉,焙乾為末,薑汁拌成餅,炙黃用),甘草(二兩,半生半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先用生薑自然汁調成膏,入炒鹽湯,不拘時點服。

撾脾湯(《和劑》)

麻油(四兩),良薑(十五兩),茴香(炒,七兩半),甘草(十一兩七錢)

上炒鹽一斤,同藥炒,為細末。每服一錢,不拘時,白湯點服。

靈砂丹(《和劑》),治上盛下虛,痰涎壅盛。最能鎮墜,升降陰陽,和五臟,助元氣。

水銀(一斤),硫黃(四兩)

上二味,用新銚內炒成砂子,入水火鼎煆煉,為末,糯米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棗湯、米飲、井花水、人參湯任下,量病輕重,增至五七丸。忌豬羊血、綠豆粉、冷滑之物。

養正丹(見氣。)

半硫丸(見大便閉。)

竹茹湯(《本事》),治胃熱嘔

乾葛,半夏(薑汁半盞,漿水一升,煮耗一半,各三錢),甘草(二錢)

白話文:

嘔吐

大半夏湯(出自張仲景的醫書),治療因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

藥材: 半夏(兩升,洗淨備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做法: 用水一斗三升,加入白蜜攪拌均勻(攪拌二百四十下),放入藥材煮取三升,溫服一升,剩餘藥液分次再服。

二陳湯(詳見痰飲篇)

理中湯(詳見霍亂篇)

治中湯,就是理中湯加上陳皮、青皮等量。

丁香吳茱萸湯(出自李東垣的醫書),治療因胃寒引起的嘔吐,常伴有呃逆。

藥材: 吳茱萸、草豆蔻、人參、蒼朮、黃芩(各一錢),升麻(七分),當歸(一錢半),柴胡、半夏、茯苓、乾薑、丁香、甘草(各五分)

做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兩,用水兩盞煎至一盞,去除藥渣,飯前趁熱服用。忌食生冷食物。

藿香安胃散(出自李東垣的醫書),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嘔吐且食物無法消化。

藥材: 藿香(一錢半),丁香、人參(各二錢),橘紅(五錢)

做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兩盞加入生薑三片同煎至一盞,去除藥渣放涼服用,飯前服用,連同藥渣一起服用也可以。

鐵刷湯(詳見惡寒篇)

溫中湯,就是理中湯加上丁香。

紅豆丸(出自《寶鑑》),治療各種嘔吐、胃氣不順、反胃吐食。

藥材: 丁香、胡椒、砂仁、紅豆(各二十一粒)

做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薑汁調和成糊狀,製成如皂角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大棗一枚,去核後填入藥丸,再用麵包裹後煨熟,去除麵皮細嚼,用白開水送服,空腹每日三次。

小柴胡湯(詳見往來寒篇)

豬苓散(出自張仲景的醫書)

藥材: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做法: 將以上藥材搗成散劑,每次服用一茶匙,每日三次。

吳茱萸湯(詳見傷寒吐篇)

半夏瀉心湯(詳見痞篇)

丁香透膈湯五膈寬中湯(皆詳見胃反篇)

枳南湯(詳見咽喉篇)

導痰湯(詳見痰飲篇)

新法半夏湯(出自《和劑局方》),治療脾胃氣虛弱,痰飲不散,嘔吐酸水,胸腹脹滿,頭暈噁心,食慾不振。

藥材: 縮砂仁、神麯(炒)、陳皮(去白)、草果仁(各一兩),白豆蔻仁、丁香(各半兩),大半夏(四兩,用熱水洗七次,切成兩片,用白礬末一兩,用沸水浸泡一天一夜,洗去白礬,等它乾燥後,一片切成兩片,用薑汁浸泡一天一夜,隔水蒸煮,烘乾研磨成粉,再用薑汁拌成餅狀,炙烤至黃色備用),甘草(二兩,一半生用,一半炙烤)。

做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先用生薑自然汁調成膏狀,加入炒鹽水服用,不拘時間。

撾脾湯(出自《和劑局方》)

藥材: 麻油(四兩),良薑(十五兩),茴香(炒,七兩半),甘草(十一兩七錢)

做法: 將以上藥材與一斤炒鹽一起炒製,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不拘時間,用白開水送服。

靈砂丹(出自《和劑局方》),治療上焦實熱、下焦虛寒,痰液壅盛。具有鎮靜安神、調和陰陽、和諧五臟、補益元氣的功效。

藥材: 水銀(一斤),硫黃(四兩)

做法: 將以上兩種藥材放入新砂鍋中炒成砂狀,再放入水火鼎中鍛煉,研磨成末,用糯米糊製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丸,空腹時,可以用棗湯、米湯、井水、人參湯等送服,根據病情輕重,可增加至五七丸。忌食豬羊血、綠豆粉、生冷滑膩之物。

養正丹(詳見氣篇)

半硫丸(詳見大便閉篇)

竹茹湯(出自《本事方》),治療胃熱引起的嘔吐。

藥材: 乾葛、半夏(薑汁半盞,漿水一升,煮至剩一半,各三錢),甘草(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