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溫時疫治療法》~ 第三章 病狀及療法 (8)
第三章 病狀及療法 (8)
1. 第三節,濕溫之化症
或一見痢疾,專從里治,置表分寒熱無汗不理。致內陷而增重者,或執赤為熱,白為寒,不審其證之真寒真熱。而妄施溫涼者,或在痢言痢,不究其人血氣偏虛之故,惟以檳樸醜軍攻逐為事者。皆一偏之成見,未可與言治法也。本會各職員等,臨症實驗,凡赤痢、赤白痢、五色痢等。
起病之初,屬於實熱性質者,則由病原菌所釀成之病毒,充滿於腸內。宜先之以通利劑,掃蕩腹內之郁毒,而後以調理劑作後療法,乃為至當之順序。若不先掃蕩病毒,而惟下痢之是恐,先訪遏之則死於腹滿熱盛苦悶之下,是即由逆治致逆症者也。
此時之逆症,與實症相一致,又如白痢、赤白痢、五色痢等,屬於氣血兩虛者,多起於胃腸運化不足,非起於腸內聚積病毒者,宜乎虛冷者溫化之,虛熱者清潤之,以調和胃腸氣液為至當之治法。若謂不掃除腹內之病毒,則病根不盡,宜投下劑以廓清之,則其痢益急,莫知所止,每死於肉脫厥冷困憊之下,此即由誤治致急症者也。
此時之急症,與虛症相一致,虛實二因,最關病人之生命,為醫者切宜慎重,庶免草率誤人之弊。茲將赤痢、白痢、赤白痢、五色痢等,四種證治,分列如下。
赤痢初起,每兼暑燥之氣而陡發。其症身熱口渴,臍腹大痛,如刺如割,裡急後重,下利頻並,或腸垢帶血,或純下鮮血,日夜數十度,或百餘次,面赤唇紅,或兼吐酸,或兼嘔苦,胸腹如焚,按之灼手,甚或衝任脈動,胯縫結核腫大,小溲赤澀,或點滴而痛,六脈洪數,或左兼弦勁,舌苔黃燥如刺,或紅刺如楊梅狀,此由血分溫毒,與積滯相併,內攻腸胃,劫奪血液下趨,即《內經》所謂腸澼下血,身熱者死是也。
症勢最急最險,若以痢勢太頻,妄用提澀,或但用涼斂必至腸胃腐爛而死,即以楂、曲、檳、樸、香、連、芩、芍、銀花炭等。普通治痢之法,以治此種毒痢,亦必胃腸液涸而死。急救之法,初用加味三黃湯,或拔萃犀角地黃湯,日夜連進二三劑,純服頭煎,以先下其毒,次用鮮生地二三兩,鮮茅根一二兩,金汁一二兩,以代大黃,重用甘苦鹹寒之品,以滋液救焚,養陰解毒。連進一二劑後,如尚有積熱未淨者,則用五汁飲清潤滑降,以調理之。
終用三參冬燕湯,滋養氣液,以復其元,以上為重性赤痢而設。若輕性赤痢,症雖腹痛,裡急後重,下痢頻並,而但下腸垢如紅醬者。治以加味白頭翁湯,重用西瓜翠衣、白茅根、鮮貫仲等,已足奏功,或先服更衣丸一二次,排除其腸內之溫毒熱積。繼服加味白頭翁湯,奏效尤捷,終用黃連阿膠湯,加鮮鐵皮石斛、鮮稻穗、鮮茉莉花等,以善其後。
白痢初起,每兼生冷油肝而夾發。其症胸腹滯悶,腹綿痛而後墜,或但後重偏甚,忽思飲,飲亦不多,忽思食,食亦乏味,小便熱澀,痢下色白,或如豆汁,舌苔膩濁白滑,或黃。《內經》所謂腸澼下白沫是也。治宜胃苓湯,加沉香、百消曲。首先溫化其濕食,待濕開熱透,食化苔松,即用枳實導滯湯,下其積滯,一經積去痛減,可用香砂二陳湯,加荷葉拌炒穀芽,調理脾胃以善後,或用七味白朮散,亦效。
白話文:
有些人一看到痢疾,就只從腸胃內部治療,不考慮體表是否有寒熱、有無汗等情況。這樣會導致病情加重。有些人認為大便顏色紅就是熱症,白色就是寒症,不仔細辨別病症的真假寒熱,就隨意使用溫熱或寒涼的藥物。有些人只看到痢疾就說痢疾,不考慮病人本身氣血虛弱的原因,只是一味地使用檳榔、厚朴、大黃等攻下藥物來排泄。這些都是片面的看法,不能正確地指導治療。我們醫療團隊的同仁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無論是赤痢、赤白痢、五色痢等,在發病初期,如果屬於實熱性質,往往是因為病原菌產生的毒素充滿腸道。應該先用通利藥物,清除腹內的毒素,然後再用調理藥物進行善後治療,這才是最恰當的順序。如果不先清除毒素,只是害怕腹瀉,就先用藥物阻止腹瀉,那麼病人就會因為腹脹、發熱、煩悶而死亡。這就是因為治療方法錯誤而導致病情加重。
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加重症狀,與實證表現一致。另外,像白痢、赤白痢、五色痢等,如果屬於氣血兩虛,多是因為脾胃運化功能不足,而不是腸內積聚毒素引起的。這種情況下,如果屬於虛寒,就應該用溫藥來化解;如果屬於虛熱,就應該用清潤的藥物來調理,以調和脾胃的氣液為最好的治療方法。如果認為不清除腹內的毒素就不能徹底治癒疾病,就使用攻下藥物來清除毒素,那麼反而會導致腹瀉更加嚴重,無法停止,最終會因為肌肉脫落、厥冷、困倦而死亡。這就是因為錯誤的治療而導致病情加重。
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加重症狀,與虛證表現一致。虛證和實證兩種情況,最關乎病人的生命,醫生一定要謹慎,避免草率導致誤診。現在將赤痢、白痢、赤白痢、五色痢這四種病症的治療方法,分別列在下面。
赤痢初期,常常會夾雜暑熱燥氣而突然發病。症狀包括發熱、口渴、臍腹劇痛,像被刺或被割一樣,裡急後重,腹瀉頻繁,或者大便帶血,或者完全是鮮血,一天之內腹瀉數十次甚至上百次,臉色發紅、嘴唇紅潤,或者伴有吐酸水或苦水,胸腹像被火燒一樣,觸摸腹部會感覺灼熱,甚至衝脈跳動,大腿根部的淋巴結腫大,小便赤澀,或者點滴而痛,脈搏洪數有力,或者左脈弦勁有力,舌苔黃燥如芒刺,或者紅刺如楊梅狀。這是因為血分的溫熱毒邪,與腸道積滯相互作用,內攻腸胃,耗損血液下注腸道。《內經》說的腸澼下血,而且伴隨身熱,就會死亡。
這種病症的病情非常危急,如果因為腹瀉太頻繁,就隨意使用收斂固澀的藥物,或者只用寒涼收斂的藥物,一定會導致腸胃腐爛而死亡。即使使用山楂、神曲、檳榔、厚朴、香薷、黃連、黃芩、芍藥、銀花炭等常用的治療痢疾的藥物,來治療這種毒痢,也必然會導致胃腸液枯竭而死亡。急救方法是,初期使用加味三黃湯,或者拔萃犀角地黃湯,白天晚上連續服用二三劑,只服用頭煎的藥液,先清除毒素。然後用新鮮生地二三兩,新鮮茅根一二兩,金汁一二兩,代替大黃,重用甘苦鹹寒的藥物,來滋養體液,解熱毒。連續服用一兩劑後,如果還有積熱沒有清除乾淨,就用五汁飲清熱潤燥、滑利通便來調理。
最後用三參冬燕湯來滋養氣液,恢復元氣,以上是針對重症赤痢的治療方法。如果是輕症赤痢,雖然也有腹痛、裡急後重、腹瀉頻繁,但只是排出像紅醬一樣的腸垢,用加味白頭翁湯,重用西瓜翠衣、白茅根、新鮮貫仲等藥物,就足以奏效。或者先服用一兩次更衣丸,排除腸內的溫熱毒素。然後再服用加味白頭翁湯,效果會更快,最後用黃連阿膠湯,加入新鮮鐵皮石斛、新鮮稻穗、新鮮茉莉花等藥物來善後。
白痢初期,常常會因為吃了生冷油膩的食物而引發。症狀包括胸腹悶脹,腹部隱隱作痛,然後有下墜感,或者只是後重感比較嚴重,有時想喝水,但喝得不多,有時想吃飯,但食而無味,小便熱澀,痢疾排出白色,或者像豆汁一樣,舌苔膩濁白滑,或者發黃。《內經》說的腸澼下白沫就是這種情況。治療方法是使用胃苓湯,加入沉香、百消曲,先溫化體內的濕氣和食物,等待濕氣散開、熱氣透出、食物消化、舌苔鬆動後,就用枳實導滯湯來排出積滯。一旦積滯排出,疼痛減輕,就可以用香砂二陳湯,加入荷葉拌炒的穀芽,來調理脾胃,或者使用七味白朮散,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