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溫時疫治療法》~ 第三章 病狀及療法 (7)
第三章 病狀及療法 (7)
1. 第三節,濕溫之化症
丁,濕溫化泄瀉
濕勝者為濕瀉,《內經》所謂濕勝則濡泄也。其症腹中微痛,大便稀溏,小便淡黃,口膩不渴,胸痞肢懈,身重神疲,脈右緩滯,舌苔滑白而膩。治法以藿樸胃苓湯為主。兼風者名飧泄,左關脈弦,必兼腸鳴腹痛。原方加炒白芍川芎,兼寒者名洞泄,脈右軟遲,瀉如鴨糞,腹中綿痛,溺色青白。
原方加炮姜吳茱萸,熱勝者為熱瀉。《內經》所謂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是也。瀉出如射,糞多稠黏,氣極臭穢,肛門熱痛難忍,腸鳴腹痛,痛一陣,瀉一陣,澀滯不暢,裡急後重,儼如痢疾,小便赤澀,口渴喜涼,脈數苔黃,治法以藿香左金湯為主。
夾食者,脈右關沉滑,症必咽酸噯臭,惡聞食氣,腹痛甚而不瀉,得瀉則腹痛隨松。原方加淨楂肉六和曲焦雞金,甚則熱結旁流,治以小承氣湯加黃連,下其積熱,則瀉自止。
夾痰者,右脈弦滑,必兼頭暈噁心,氣雖上逆,而咯痰不出,或時瀉,或時不瀉,瀉出白如膠潺。原方加星香導痰丸,或節齋化痰丸,祛其痰熱,則瀉亦止。
戊,濕溫化黃疸
脾濕勝者為陰黃,色如薰黃而晦,胸腹痞滿,口膩不渴,小便不利,身冷而痛,脈右緩滯,舌苔滑白,或兼灰黑。治以溫脾化濕,茵陳五苓散加除疸丸主之,茵陳胃苓湯亦主之。若漸次化熱,脈轉弦滑,舌苔黃膩,口乾而不多飲者,藿香左金湯加絳礬丸主之。
胃熱勝者為陽黃,色如橘黃而明,身目如金,遍身無汗,但頭汗出,渴欲飲水,二便俱秘,脈右浮滑而數,舌苔黃膩而糙。治以清胃解毒,茵陳蒿湯緩下之。下後,以梔子柏皮湯、三豐伐木丸清化之。
惟濕熱入肝,肝火逼膽,膽汁入血,血蓄髮黃,名曰膽黃。而目指甲一身盡黃,兼露青筋,小便自利而清,糞色反白,脈左弦澀,右弦滑,舌色紫黯,苔現黃膩,治以通絡逐瘀,代抵當湯重加竹茹茵陳主之。輕則葉氏絳覆湯合當歸龍薈丸緩通之。或加除疸丸,奏功亦速。
己,濕溫化痢疾
痢之為病,見於夏秋居多,他時則間有之。本三焦腸胃之疾,其初雖或兼風寒,或兼暑燥而發,而總由於濕熱積滯,鬱伏腸中,蘊釀而成。凡人患痢疾時,其腸中之黏膜,必有紅腫之處,其處生出之膿液,即白痢也。若血管爛破,有血液流出,即赤痢也。膿血兼下,即赤白痢也。
若青黃赤白黑雜下,即五色痢也。診斷治療之法,必先別其有表邪,無表邪,為濕重,為熱重,夾虛夾實,傷氣傷血之故,而治要得矣。乃或謂先瀉後痢,自脾傳腎為逆候。而雜藥亂投者,詎知痢疾鮮有不先瀉而後痢者。治如其法,生者甚多,何逆之謂,或謂通則不痛。專以攻下為事者,或兼未詳詢胸腹有無脹痛拒按,但見下痢頻數,而惟事止澀者。
白話文:
濕溫引起的腹瀉
濕氣過盛導致的腹瀉,就像《內經》說的「濕氣勝,就會泄瀉不止」。症狀是腹部輕微疼痛,大便稀薄如水,小便顏色偏淡黃,口中黏膩不渴,胸悶不舒服,肢體沉重乏力,精神疲憊,脈象右邊較緩慢停滯,舌苔滑膩呈白色。治療以藿樸胃苓湯為主。如果兼有風邪,稱為飧泄,左手關脈會呈現弦脈,通常會伴隨腸鳴和腹痛。在原方基礎上,可以加炒白芍和川芎。如果兼有寒邪,稱為洞泄,脈象右邊較軟弱遲緩,拉出的糞便像鴨子的糞便,腹部隱隱作痛,小便顏色清白。可以在原方基礎上,加炮姜和吳茱萸。熱氣過盛導致的腹瀉,就像《內經》說的「突然發作、拉肚子急迫的,都屬於熱症」。拉出的糞便像噴射一樣,量多稠黏,氣味極其臭穢,肛門灼熱疼痛難忍,腸鳴腹痛,痛一陣,拉一陣,排泄不暢,有裡急後重的感覺,很像痢疾,小便顏色赤澀,口渴想喝涼的,脈象急數,舌苔黃色。治療以藿香左金湯為主。
如果腹瀉是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脈象右手關脈沉而滑,症狀必定有吞酸噯氣,討厭聞到食物氣味,腹痛劇烈卻沒有腹瀉,一旦腹瀉腹痛就會減輕。在原方基礎上,可以加炒山楂肉、六神曲和焦雞內金。如果病情嚴重,熱邪積聚導致糞便旁流,治療可以用小承氣湯加黃連,清除積熱,腹瀉自然會停止。
如果腹瀉是因為痰濕引起的,右手脈象弦而滑,必定會伴隨頭暈噁心,氣向上逆卻咳不出痰,有時腹瀉,有時不腹瀉,拉出的糞便像膠水一樣黏稠。在原方基礎上,可以加星香導痰丸或節齋化痰丸,祛除痰熱,腹瀉也會停止。
濕溫引起的黃疸
脾濕過盛導致的黃疸,稱為陰黃,皮膚顏色像被煙熏過的黃色,暗淡無光,胸腹脹滿不舒服,口中黏膩不渴,小便不暢,身體發冷疼痛,脈象右邊較緩慢停滯,舌苔滑膩呈白色,有時會呈現灰黑色。治療以溫補脾陽、化解濕氣為主,可以用茵陳五苓散加除疸丸,茵陳胃苓湯也可以使用。如果病情逐漸轉為熱象,脈象轉為弦滑,舌苔黃膩,口乾但不想多喝水,可以用藿香左金湯加絳礬丸。
胃熱過盛導致的黃疸,稱為陽黃,皮膚顏色像橘子一樣明亮,全身發黃像鍍了金一樣,全身無汗,只有頭部出汗,口渴想喝水,大小便都秘結不通,脈象右邊浮滑而數,舌苔黃膩且粗糙。治療以清胃解毒為主,可以用茵陳蒿湯緩慢地攻下,攻下後,可以用梔子柏皮湯、三豐伐木丸來清化餘熱。
濕熱侵入肝臟,肝火逼迫膽汁,膽汁進入血液,血液中積蓄膽汁而導致發黃,稱為膽黃。眼睛、指甲和全身都呈現黃色,同時會顯露出青筋,小便通暢顏色清淡,糞便顏色反而呈白色,脈象左邊弦而澀,右邊弦而滑,舌頭顏色紫黯,舌苔黃膩。治療以疏通經絡、祛除瘀血為主,可以用代抵當湯重加竹茹和茵陳,病情較輕的可以用葉氏絳覆湯合當歸龍薈丸來緩慢地疏通。也可以加除疸丸,效果也很快。
濕溫引起的痢疾
痢疾這種病,在夏秋季節比較常見,其他時候偶爾也會發生。主要是三焦腸胃的疾病,發病初期可能兼有風寒,或兼有暑熱乾燥,但總體是因濕熱積滯在腸道中,蘊釀而成的。凡是患痢疾時,腸道中的黏膜,必定會有紅腫的地方,紅腫的地方產生的膿液,就是白痢;如果血管爛破,有血液流出,就是赤痢;如果膿血兼有,就是赤白痢;如果拉出青、黃、赤、白、黑等雜色,就是五色痢。診斷和治療方法,必須先區別有沒有表邪,是濕氣偏重還是熱氣偏重,有沒有虛證實證,有沒有傷氣傷血,這樣才能對症下藥。有人說先腹瀉後痢疾,是從脾臟傳到腎臟的逆症。但痢疾很少有不先腹瀉而後痢疾的,只要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很多病人都能痊癒,哪有逆症的說法?也有人說「通則不痛」,就只用攻下的方法,或者沒有詳細詢問胸腹部有沒有脹痛拒按的情況,只看到病人腹瀉頻繁,就只用止瀉的方法,這些都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