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廉臣

《濕溫時疫治療法》~ 第三章 病狀及療法 (6)

回本書目錄

第三章 病狀及療法 (6)

1. 第三節,濕溫之化症

其症吐瀉清水,多生腥氣,胸膈堅滿,脘腹痛甚,手冷至臂,足冷至股,溺短或秘,甚則幾次吐瀉,即眼眶內陷,腡紋縐癟,兩足筋吊,冷汗自出,脈多沉微欲絕,或沉細似伏,舌苔㿠白無神,症勢最急最凶。法宜內外並治,標本兼顧,外治如回陽急救散調蔥汁,按入臍中,再貼暖臍膏一張,艾灸二三十壯,白芥子末二三錢,燒酒調糊,罨於胸膈之間。樟腦精酒調燒槽,以洋絨布蘸藥,搽擦手足。

內治,初起用椒附白通湯合半硫丸,沖霍亂定中酒,通脈回陽,立止吐瀉,最為力大而效速。或用新加附子理中湯合來復丹,或用加減附子理中湯合純陽正氣丸,務在一日之內,速令陰散陽回,六脈漸起,手足漸和。次用附姜歸桂湯,於回陽之中,兼顧營氣,或用參耆建中合二陳湯,調脾胃,和營衛,庶免熱藥偏勝之弊,過剛則折之虞。

又次用附姜歸桂參甘湯,氣血雙補,剛柔並濟,若陽已回,身溫色活,手足不冷,吐瀉漸除,則用辛溫平補湯,平調臟腑營衛,俾不致有藥偏之害。若諸症盡除,而氣液兩虧,心神不安者,則用麥門冬湯合半夏秫米湯,或參麥茯神湯,養液安神,以調理之。

然其間竟有寒散濕開,陽回肢溫之手,而胃腸伏熱發現,口大渴,心大煩,氣上逆,上脈轉洪大者,往往用人參白虎湯,竹葉石膏湯加鮮石斛、鮮生地,及西瓜汁,而熱勢始減,諸病漸瘥。各會員歷經實驗,始信重陰必陽之經旨,為精確不磨也。

若濕遏熱伏,又夾酸冷油甜,猝成乾霍亂者,其人慾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眩冒煩躁,腸中絞痛,甚則肢厥轉筋,脈多弦堅細數,或沉弦似伏,舌苔灰白,或黃膩帶灰,俗稱絞腸痧者,即此症也。治法以湧吐為首要,速進飛馬金丹三五粒,俟吐後,或瀉後,則用周氏化濁湯,沖生蘿蔔汁,以消化之。繼用香砂二陳湯,以平調之。

,濕溫化瘧症

偏於濕重者,為濕瘧。症必寒重熱輕,脈必弦滯,余如濕溫本症之濕重者,大同小異。治以清脾飲加減達原飲,溫脾化濕,以和解之。

偏於熱重者為溫瘧,症必熱重寒輕,脈多弦數,或右脈洪盛,余如濕溫本症之熱重者同,治以桂枝白虎湯,或柴胡白虎湯,清胃泄熱,以涼解之。

惟瘧久不止,必入肝絡,朝涼暮熱,熱自陰來,口燥不渴,兩脅痠痛,神多虛煩,甚或驚惕,或極疲倦,或多盜汗,脈多右浮大無力,左弦數無力,甚則細頸,舌色焦紫起刺,或舌紫而無胎有點,或舌紫而罩白苔。此肝絡血熱,因而肝氣失調也。治法惟青蒿鱉甲煎合新絛旋覆花湯、秦艽鱉甲湯,加桑葉丹皮、銀胡,最效。

加味逍遙散合半貝丸,亦驗。若已化三陰瘧,俗稱四日兩頭,則屬寒濕傷脾,脾陽內郁,久則多成瘧母,乃脾脹也。治法以瘧疾五神丹為最驗,外貼阿魏消痞膏,以緩消之。次以丁蔻理中丸一錢五分,和鱉甲煎丸一錢五分,每服三錢,用向日葵葉七片,生薑一錢,大紅棗四枚,煎湯送下,約三星期即效,屢驗不爽。

白話文:

第三節,濕溫的變化症狀

這種病症會出現吐瀉清水,通常帶有腥臭味,胸口和橫膈膜感覺脹滿不舒服,腹部劇烈疼痛,手腳冰冷,冰冷感甚至會延伸到手臂和大腿,小便量少或排不出來。嚴重時,會反覆吐瀉,導致眼眶凹陷,皮膚皺縮,腿部肌肉抽筋,冷汗直流,脈搏微弱到幾乎感覺不到,或者脈象細小如伏在底下,舌苔呈現淡白色且沒有光澤,病情非常危急凶險。治療方法應該內外兼顧,標本兼治。外治方面,可以使用回陽急救散調和蔥汁,塗抹在肚臍上,再貼上暖臍膏,並用艾草灸二三十個壯,將白芥子末二三錢用燒酒調成糊狀,敷在胸膈之間。用樟腦精酒調燒槽,用絨布沾藥擦拭手腳。

內治方面,初期可以使用椒附白通湯合半硫丸,用霍亂定中酒沖服,可以暢通血脈,恢復陽氣,迅速止住吐瀉,效果非常顯著。或者使用新加附子理中湯合來復丹,或者使用加減附子理中湯合純陽正氣丸,務必在一天之內,使陰氣消散,陽氣恢復,脈搏逐漸恢復,手腳也逐漸溫和。接著可以使用附姜歸桂湯,在恢復陽氣的同時兼顧營養氣血;或者使用參耆建中湯合二陳湯,調理脾胃,調和營衛,以免使用過多熱藥造成偏差,過於剛猛反而會導致損傷。

之後可以使用附姜歸桂參甘湯,氣血雙補,剛柔並濟。如果陽氣已經恢復,身體溫暖,氣色紅潤,手腳不再冰冷,吐瀉也逐漸停止,就可以使用辛溫平補湯,平衡調理臟腑營衛,避免藥物偏頗的危害。如果所有症狀都消失了,但氣血兩虧,心神不安,可以使用麥門冬湯合半夏秫米湯,或者參麥茯神湯,滋養體液,安定心神,加以調理。

然而,在治療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寒氣消散,濕氣化開,陽氣恢復,四肢溫暖的情況,但胃腸內卻發現有伏藏的熱,出現口渴嚴重,心煩意亂,氣往上衝,上脈變得洪大的情況。這種情況下,通常需要使用人參白虎湯、竹葉石膏湯,再加入新鮮石斛、鮮生地和西瓜汁,才能使熱勢減退,疾病逐漸痊癒。各會員經過多次實驗,才確信「重陰必陽」的醫學道理是精確無誤的。

如果濕氣阻礙熱氣,又夾雜著酸冷、油膩、甜膩的食物,突然形成乾霍亂,患者會出現想吐吐不出,想瀉瀉不出的情況。同時感到頭暈、煩躁不安,腸胃絞痛,嚴重時肢體厥冷、抽筋,脈搏多為弦細數,或沉弦如伏,舌苔灰白,或黃膩帶灰,俗稱「絞腸痧」的,就是這種病症。治療方法首先要催吐,迅速服用飛馬金丹三到五粒,等吐出或瀉出後,可以使用周氏化濁湯,用生蘿蔔汁沖服,以幫助消化。之後再用香砂二陳湯加以調理。

丙,濕溫化為瘧疾

如果濕氣偏重,就會形成濕瘧,這種瘧疾的特點是寒戰嚴重,發熱輕微,脈象多為弦而滯澀,其他症狀與濕溫中濕氣偏重的症狀大同小異。治療方法以清脾飲加減達原飲,溫脾化濕,加以調和。

如果熱氣偏重,就會形成溫瘧,這種瘧疾的特點是發熱嚴重,寒戰輕微,脈象多為弦而數,或者右脈洪盛,其他症狀與濕溫中熱氣偏重的症狀相同。治療方法以桂枝白虎湯或柴胡白虎湯,清胃泄熱,以清涼解熱。

如果瘧疾久治不癒,必然會進入肝絡,出現早上涼爽,傍晚發熱,熱從體內深處而來,口乾卻不渴,兩脅痠痛,精神虛煩,甚至出現驚恐或極度疲倦,或多汗盜汗,脈象多為右脈浮大無力,左脈弦數無力,嚴重時脈象細如絲線,舌色焦紫起刺,或舌頭呈現紫色但無苔或有斑點,或舌頭紫色被白色苔覆蓋。這是因為肝絡血熱,導致肝氣失調。治療方法使用青蒿鱉甲煎合新絛旋覆花湯、秦艽鱉甲湯,再加入桑葉丹皮、銀胡,效果最佳。

加味逍遙散合半貝丸也有療效。如果已經轉化為三陰瘧,俗稱「四日兩頭」,屬於寒濕傷脾,脾陽內郁,時間久了會形成瘧母,導致脾臟脹大。治療方法以瘧疾五神丹效果最佳,外貼阿魏消痞膏,以緩解消散。之後使用丁蔻理中丸一錢五分,和鱉甲煎丸一錢五分,每次服用三錢,用向日葵葉七片、生薑一錢、大紅棗四枚煎湯送服,約三星期就能見效,屢試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