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方歌括》~ 卷五 (7)

回本書目錄

卷五 (7)

1. 大半夏湯

治胃反嘔吐者。此湯主之。

半夏(二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上三味。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歌曰,從來胃反責(之)沖(脈上)乘。半夏二升蜜一升。三兩人參勞水煮。(水揚二百四十遍名勞水。又名甘瀾水。)納沖養液有奇能。

元犀按。此方用水之多。取其多煮白蜜。去其寒而用其潤。俾黏膩之性。流連於胃。不速下行。而半夏、人參之力。可以徐徐斡旋於中。非參透造化之理者不能悟及。余遇醫輩偶談及於此。不能再三問難。便知其庸陋欺人。則不復與談矣。膈咽之間。交通之氣不得降者。皆衝脈上行。

逆氣所作也。師以半夏降衝脈之逆。即以白蜜潤陽明之燥。加人參以生既亡之津液。用甘瀾水以降逆上之水液。古聖之經方。惟師能用之。

白話文:

大半夏湯

治療胃部反胃嘔吐。這個方子主治此症。

藥方:半夏二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十二升水,加入蜂蜜充分攪拌二百四十次後,煎煮藥物,取二升半,溫服一升,剩餘部分分次服用。

歌訣:胃部反胃嘔吐,皆因衝脈逆上所致。半夏二升,蜂蜜一升,人參三兩,用加水攪拌二百四十次的蜜水煎煮(將水攪拌二百四十次稱為「勞水」,也稱為「甘瀾水」),滋養衝脈,療效奇特。

說明:此方用水量較多,目的是充分煎煮蜂蜜,去除蜂蜜的寒性,利用其潤滑的特性,使藥性在胃部停留,避免快速下降,同時,半夏、人參的藥力就能緩慢地在胃中發揮作用。若不懂得其中精妙的道理,就無法理解此方。我曾經遇到一些醫生談到這個方子,只要問上幾句,就能看出他們的庸醫騙子嘴臉,之後就不再與他們談論了。 膈咽之間,氣機不降,都是衝脈逆行,屬逆氣所致。此方用半夏下降衝脈逆氣,用白蜜滋潤陽明之燥,用人參滋生已損失的津液,用甘瀾水下降逆流的水液。這是古聖先賢傳下來的經方,只有真正懂得用藥的人才能使用。

2. 大黃甘草湯

治食已即吐者。此湯主之。

大黃(四兩。),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歌曰,食方未久吐相隨。(食已即吐。)兩熱衝來自不支。(胃素有熱。食復入之。兩熱相沖。不停片刻而吐出。)四兩大黃二兩草。上從下取法神奇。

蔚按。師云。欲吐者不可下之。又云。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下之。二說相反。何也。曰。病在上而欲吐。宜因而越之。若逆之使下。則憒亂矣。若既吐矣。吐而不已。是有升無降。當逆折之。

尤在涇云。雲霧出於地。而雨露降於天。地不承則天不降矣。可見天地陰陽同此氣機。和則俱和。乖則並乖。人與天地相參。故肺氣象天。病則多及二陰。脾胃大小腸象地。病則多及上竅。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而開提肺氣。使上竅通而下竅亦通。與大黃甘草湯之治嘔吐。法雖異而理可通也。

白話文:

大黃甘草湯

治療剛吃完東西就嘔吐的症狀,這個方子很有效。

大黃四兩,甘草二兩。

將以上兩種藥材,用三升水煮成一升,溫熱分二次服用。

歌訣說:剛吃完東西就嘔吐,這是因為胃裡本來就熱,食物又吃進去,兩種熱氣相衝,所以不停地嘔吐。用大黃四兩,甘草二兩,從上往下治療,方法神奇有效。

蔚氏註解:老師說過,想吐但還沒吐的,不能用瀉下藥;但如果已經吐了,就可用大黃甘草湯。這兩種說法好像矛盾,為什麼呢?因為病在上焦想吐,應該順著它往上行泄,如果逆著它往下瀉,就會更加混亂。但如果已經吐了,還不停地吐,這是因為氣機上逆,沒有下降,就應該逆轉它,讓它往下行。

尤在涇說:雲霧從地裡出來,雨露從天上降下。地不能承接,天就不能降雨。可見天地陰陽的氣機是一樣的,相合就都相合,相違背就都相違背。人與天地相參應,肺氣像天,生病時多會影響到腎和膀胱(二陰);脾胃和大腸小腸像地,生病時多會影響到上焦(肺)。丹溪先生治療小便不通,用吐法來提升肺氣,使上焦通暢,下焦也就通暢了。這與大黃甘草湯治療嘔吐,方法雖不同,但道理是相通的。

3. 茯苓澤瀉湯

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此湯主之。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桂枝(各二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外臺。治消渴脈絕胃反者。有小麥一升。

歌曰,吐方未已渴頻加。(與吐後渴為欲愈者不同。亦與豬苓散症未吐而先渴者不同。)苓八(兩)生薑四兩誇。二兩桂甘三兩術。澤須四兩後煎嘉。(後煮澤瀉。取其性補陰而利水。不宜煮之太過也。)

徐忠可云。此方於五苓散中去豬苓者。以胃反證水從吐出。中無水氣而渴也。加生薑、甘草者。合苓、術等藥以解表裡之虛邪。更能和中而止嘔也。

白話文:

茯苓澤瀉湯

治療胃反,嘔吐而且口渴想喝水的情況,這個方子主治。

藥方組成: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

用法:以上六味藥材,用一斗水煎煮,取三升藥汁,加入澤瀉,再煮,取二升半藥汁,溫溫的服用八合,一天服用三次。 另有一方,外臺方,治療消渴、脈搏微弱、胃反的情況,會加入小麥一升。

歌訣:嘔吐還沒停止,口渴頻繁就加量。(這和嘔吐後口渴欲愈者不同,也和豬苓散治療還沒嘔吐但先口渴者不同。)茯苓八兩,生薑四兩,桂枝、甘草各二兩,白朮三兩,澤瀉四兩,最後再煎煮。(最後煎煮澤瀉,取其滋陰利水的功效,不宜煎煮過度。)

徐忠可說:這個方子是在五苓散的基礎上去掉豬苓,因為胃反的情況下,水從嘔吐中排出,體內並無水氣而口渴。加入生薑、甘草,是配合茯苓、白朮等藥物來解表裡虛邪,更能和胃止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