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附托裡消毒散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當歸,川芎,芍藥,金銀花,白芷,甘草,連翹

水煎服。

參、耆、朮、苓、草以益氣分;歸、芎、芍以滋血分;銀花、白芷、連翹以解毒。

白話文:

  1. 人蔘:滋補元氣、補益肺脾、健脾益胃、安神益智。

  2. 黃耆:益氣健脾、補益元氣、固表止汗。

  3.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健脾、化痰止瀉。

  4. 茯苓:健脾補腎、益氣固精、利水滲濕。

  5.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6. 川芎: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通經活絡。

  7. 芍藥:養血調經、緩和肝鬱、清熱涼血。

  8. 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生津止渴。

  9. 白芷:祛風除濕、通竅止痛、解表散寒。

  10. 甘草:補脾益氣、潤肺止咳、清熱解毒。

  11. 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活血化瘀。

托裡散,即前方加熟地,去芎、甘、銀花、白芷、連翹。

白話文:

託裡散,就是原先的方子再加入熟地黃,去掉川芎、甘草、銀花、白芷、連翹。

2. 麻黃加朮湯

治濕家自煩疼。

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杏仁(七十個),白朮(四兩,炒)

白話文:

麻黃(180克),桂枝(120克),甘草(120克,炒過的),杏仁(70個),白朮(240克,炒過的)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復取微似汗。

程扶生曰:此湯為濕家表散法也。身疼為濕,身煩為熱,加白朮於麻黃中,一以助其去濕,一以恐其過散,此治濕之正法也。發散方中加白朮,又為潔古、海藏開鬼門法。

白話文:

取這五種藥材,用九升水煎煮麻黃,水量減少到七升時,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煎煮至剩下二升半,濾去藥渣,趁溫暖時服用八合,直到身體微微出汗。

程扶生說:這個湯劑是用來治療濕氣過重的發散方法。身體疼痛是由於濕氣,身體煩躁則是由於熱氣,在麻黃中加入白朮,一方面可以幫助袪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過度發散,這是正確的治療濕氣的方法。在發散的方劑中加入白朮,也是潔古、海藏所提倡的開鬼門方法。

3. 桂枝加附湯

主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

白話文:

主要治療傷寒八九天,風濕相互作用,身體疼痛難忍,無法翻身,沒有噁心嘔吐也不感到口渴,脈象浮虛且澀的情況。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六升水,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

白話文:

  • 桂枝(四兩):一種中草藥,具有驅寒解表、溫通經脈的作用。

  • 附子(三枚,炮):一種中草藥,具有溫補陽氣、散寒止痛的作用。炮製後減輕其毒性,增加藥效。

  • 甘草(二兩):一種中草藥,具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的作用。

  • 生薑(三兩):一種中草藥,具有溫中散寒、發汗解表的作用。

  • 大棗(十二枚):一種中草藥,具有補氣養血、健脾益胃的作用。

程扶生曰:濕與風相搏,流入關節,身疼極重,而無頭痛、嘔、渴等症。脈浮虛者風也,澀者寒濕也。風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濕在經者,逐以附子之辛熱;薑棗辛甘,行營衛、通津液以和表。蓋陽虛則濕不行,溫經助陽散濕,多藉附子之大力也。

白話文:

程扶生說:濕氣與風邪相互搏擊,流竄到關節,身體疼痛極其嚴重,但是沒有頭痛、嘔吐、口渴等症狀。脈象浮虛的是風邪,澀滯的是寒濕。風邪在表,用桂枝、甘草的辛甘之性來宣散;濕邪在經絡,用附子的辛熱之性來驅除;生薑、大棗辛甘,運行營衛之氣,通利津液,以調和表裡。因為陽氣虛弱,濕邪就不會運行,溫暖經絡,幫助陽氣散濕,多靠附子的強大力量。

4. 木防己湯

木防己(三兩),石膏(用雞子大十二枚),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白話文:

  • 木防己(100公克)

  • 石膏(研磨成雞蛋大小,共12個)

  • 桂枝(60公克)

  • 人參(150公克)

5. 木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木防己,桂枝(各二兩),人參(四兩),芒硝(三兩),茯苓(四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後納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白話文:

  • 木防己:二兩

  • 桂枝:二兩

  • 人參:四兩

  • 芒硝:三兩

  • 茯苓:四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