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3)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3)
1. 諸見血門
〔《肘》〕齒間出血不止,苦竹茹以醋浸一宿含之。
〔《千》〕濃煎竹葉湯,入鹽少許,含之止,濃煎茶含漱,亦妙。
治牙血。用附米、白芷、大黃三物燒灰,以青鹽和擦之。
〔《本》〕治一切牙疼風熱,齦常出鮮血以至崩落,口臭不可近人者,宜服之。
大黃(米泔浸令軟),生地黃(大者薄切)
上二味旋切。各用一片,二片合定,貼所患牙上,一夜即愈。未全可,則再如前法用,忌說話,恐引風毒津液漬痛處。
〔世〕無故牙動,牙宣血出。香附米用薑汁浸一宿,曬乾為末,漱口揩齒,令白且堅而不動,無血矣。又方,以楊梅樹皮濃煎湯漱口勿咽,神妙。
〔《千》〕治齒齦間津液出血不止,以礬石一兩,燒,水三升,煮取一升,先拭齒,乃含之。
〔《衍》〕有人病齒縫中血出,以紙捻蘸蟾酥少許,於血出處按之,立止。
〔《靈苑》〕治虛氣攻牙,齒痛血出,牙齦癢痛。骨碎補二兩,細銼,炒令黑色,杵末,依常盥漱後,揩齒齦下,良久吐之。臨臥後咽之無妨。
〔無〕治耳中出血。以龍骨末吹入,即止。
病者汗出汙衣,名曰汗血,皆由大喜傷心,喜則氣散,血隨氣行。婦人產蓐有此證。治以葎草汁。
葎草(不拘多少,俗名葛勒蔓也。蔓生,葉似蓖麻而小薄,有細刺,花黃白,子如麻子。)
上搗汁二升,醋二合和,空腹飲一盞,或煮濃飲。亦治淋瀝尿血。
上九竅血,舌血、牙血、汗血不愈,又當於衄血、吐血條相參用之。
〔潔〕衄血、吐血、下血、婦人下血不止:隱白(五分灸)
〔東〕又法:隱白,大陵,神門(各五分),太谿(七分),
〔《心》〕婦人經脈妄行,鑽心脅疼,妄行於上則衄血,中則吐血,下則下血:啞門(一分,治衄血),巨闕(一分,治吐血),氣海(五分,治崩血),中極(三分補),三陰交(五分),
〔海〕血證與黃證,俱頭汗出。
〔垣〕血溢上行,或唾、或嘔、或吐,皆凶也。若變而行下,為惡利者,順也。血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症,下血者,當自愈。意同。若無病之人,忽然下利者,其病進也。今病血症,上行而復下行惡利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
脈沉為在裡,榮衛內結,胸滿必吐血。
〔仲〕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也。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心脈微澀,為血溢。(全文見診,下同。)肺脈滑甚,為唾血。肺脈微滑,為上下出血。
〔仲〕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素》〕脫血而脈實者,難治。(玉機真藏論)
白話文:
諸見血門
牙齒出血不止:
- 用苦竹茹用醋浸泡一晚後含在口中。
- 濃煎竹葉湯,加入少許鹽,含在口中可以止血。濃茶漱口也有效果。
- 治療牙齦出血,用附米、白芷、大黃三種藥材燒成灰,加入青鹽混合後擦拭牙齒。
- 治療各種牙痛、風熱引起的牙齦經常出血甚至脫落、口臭難聞的情況,可以服用以下藥方:大黃(用米泔水浸泡使其軟化),生地黃(大的切成薄片)。將這兩種藥材新鮮切片,各取一片或兩片合在一起,貼在疼痛的牙齒上,一夜即可痊癒。如果沒有完全好,可以再次使用,但要避免說話,以免風邪和口水浸漬患處。
- 無緣無故牙齒鬆動,牙齦萎縮出血,用香附米用薑汁浸泡一晚,曬乾磨成粉末,用來漱口擦牙,可以使牙齒潔白堅固不鬆動,不再出血。另一個方法,用楊梅樹皮濃煎湯漱口,不要吞咽,效果神奇。
- 治療牙齦間的津液出血不止,用一兩礬石燒過,加入三升水煮成一升,先擦拭牙齒,再含在口中。
- 有人牙縫出血,用紙捻蘸少許蟾酥,按在出血處,立刻止血。
- 治療虛氣攻牙,導致牙痛出血、牙齦癢痛。用二兩骨碎補,切細炒至黑色,搗成粉末,在每次洗漱後,擦拭牙齦下方,過一會兒吐掉,臨睡前吞咽也沒關係。
耳朵出血:
- 用龍骨末吹入耳中,即可止血。
汗血:
- 病人汗液染紅衣服,稱為汗血,多因過度高興傷心所致。喜則氣散,血隨氣行,婦人生產後也可能出現此症。治療方法是用葎草汁。
- 葎草(不限數量,俗稱葛勒蔓,蔓生,葉子像蓖麻但較小較薄,有細刺,開黃白色花,結的果實像麻子),搗汁兩升,加入兩合醋混合,空腹喝一碗,或煮濃汁飲用。也可以治療淋漓不斷的尿血。
其他出血:
- 以上所說的九竅出血,如舌頭出血、牙齒出血、汗血等如果沒有治好,應當參考治療鼻出血、嘔血的方法。
- 鼻出血、吐血、下血、婦女下血不止:可以艾灸隱白穴五分。
- 另一種方法:艾灸隱白、大陵、神門各五分,太谿穴七分。
- 婦女經血亂行,導致心胸脅痛,經血向上則鼻出血,在中間則吐血,向下則下血:可以艾灸啞門穴一分(治療鼻出血),巨闕穴一分(治療吐血),氣海穴五分(治療崩漏),中極穴三分(補),三陰交穴五分。
- 血證和黃疸病都會出現頭部出汗。
- 血液向上溢出,通過唾液、嘔吐等方式排出,是凶險的症狀。如果轉為向下排出,以腹瀉的形式排出,則是順利的表現。血向上行是逆症,治療困難。血向下行是順症,治療容易。所以張仲景說:蓄血的病症,如果下血,就會自行痊癒。道理相同。如果沒有病的人,忽然腹瀉,病情會加重。現在患血症,先向上行又向下腹瀉,是邪氣要離開身體的表現,是吉利的。
- 脈沉表示病在體內,營衛之氣鬱結,胸悶必然吐血。
- 尺脈浮,眼睛發黃,鼻血未止,如果黃色消退,眼睛變得清亮,說明鼻血要停止了。病人面色蒼白,沒有寒熱,脈象沉而弦的,是鼻出血。脈浮而弱,按下去就感覺不到的,是下血。咳嗽煩躁的,一定是吐血。心脈微澀的,是血液溢出。肺脈滑盛的,是吐唾液帶血。肺脈微滑的,是上下出血。
- 脈象弦而大的,弦代表減弱,大代表空虛。減弱代表寒,空虛代表虛。虛寒相搏,就稱為革脈。婦女出現這種脈象是半產或漏下,男子出現這種脈象是亡血或失精。
- 失血但脈搏仍然實的,是難以治療的。(出自《玉機真藏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