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
廣瘟疫論
中醫古代典籍:廣瘟疫論
作者:戴天章
朝代:清朝
基本介紹:
《廣瘟疫論》成書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作者戴天章。該書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增訂刪改,辨析瘟疫與傷寒之異,特別是在二者早期證候的鑒別、病因、受病、傳經、兼證等方面做了細致的區分,并分別論述二者的表里證候,總結汗、下、清、和、補五種治法,于卷尾附載溫熱病方84首,是一部說理透徹,簡明清晰,易學易記的溫病學著作,可供大中醫藥院校師生、自學者及臨床醫師學習參考之用。
內容:
《廣瘟疫論》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共10篇。上卷論述瘟疫的病因、傳染途徑、發病季節、流行規律、臨床表現、診斷、治療等;中卷論述溫病的病因、傳染途徑、發病季節、流行規律、臨床表現、診斷、治療等;下卷論述溫病的預防、治療等。
《廣瘟疫論》是一部重要的溫病學著作,對後世溫病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以下是《廣瘟疫論》中關於瘟疫的病因、傳染途徑、發病季節、流行規律、臨床表現、診斷、治療等內容的摘要:
病因
瘟疫的病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 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 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 飲食勞倦:飲食不節,勞倦過度。
傳染途徑
瘟疫的傳染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
- 空氣傳染:瘟疫的病原體通過空氣進行傳播。
- 水源傳染:瘟疫的病原體通過水源進行傳播。
- 接觸傳染:瘟疫的病原體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接觸進行傳播。
發病季節
瘟疫多發於春夏秋季,尤以夏秋季節最為嚴重。
流行規律
瘟疫的流行具有一定的規律,一般呈現出散發、流行、大流行三個階段。
- 散發:瘟疫在人群中散發,發病人數較少,病情較輕。
- 流行:瘟疫在人群中大規模流行,發病人數較多,病情較重。
- 大流行:瘟疫在人群中大規模流行,發病人數眾多,病情極重。
臨床表現
瘟疫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發熱:瘟疫患者多表現為高熱,可達40℃以上。
- 寒戰:瘟疫患者在發熱前常有寒戰,伴有頭痛、身痛、四肢酸痛等症狀。
- 出汗:瘟疫患者在發熱后常有出汗,汗出不暢,可伴有口渴、煩躁、心悸、呼吸急促等症狀。
- 咳嗽:瘟疫患者可有咳嗽、咳痰等症狀。
- 胸悶、氣喘:瘟疫患者可有胸悶、氣喘等症狀。
- 腹痛、腹瀉:瘟疫患者可有腹痛、腹瀉等症狀。
- 嘔吐:瘟疫患者可有嘔吐等症狀。
- 神志不清:瘟疫患者可有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
診斷
瘟疫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流行病學史進行診斷。
治療
瘟疫的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疏風散寒、宣肺化痰、健脾
序 (1)
序 (2)
序 (3)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三 (7)
卷之三 (8)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末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