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瘟疫論》~ 卷之三 (9)
卷之三 (9)
1. 小便不利
時疫初起在表時,頭痛、發熱、小便不利者,熱入膀胱也,益元散主之,四苓散、豬苓湯皆可用。東垣云:小便不利而渴者,熱在上焦,法當淡滲;小便不利而不渴者,熱在下焦,法當苦寒。此可為據。
時疫傳裡,大便閉而小便不利者,當先通大便,大便通小便自利,此惟時疫為然,他病則否。時疫屢經汗、下,小便不利者,陰竭也,為難治,知母、黃柏、生地、麥冬之類治之,或生脈、六味皆可,然多至少腹如鼓而不救也。
凡小便不利,日久下關不通,必反於上。往往有嘔吐、呃逆、涓滴不能下咽,至湯藥不進者。當用敷臍法:大田螺一枚,搗爛,入麝香三釐,敷臍上,帛束之即通,一見點滴即受湯藥。古法有用蔥熨及井底泥敷少腹者,俱可參用,但不宜於陰竭之虛人耳。
白話文:
[小便不順]
在流行病初期,如果出現頭痛、發燒,並且小便不暢,這可能是熱邪進入膀胱的徵兆。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益元散作為主要治療方式,另外,四苓散和豬苓湯也是可行的選擇。東垣先生曾說過,小便不暢且口渴的人,熱邪在上焦,應採取淡滲的方式來治療;而小便不暢卻無口渴感的人,熱邪在下焦,應採用苦寒的方法來處理。這兩種說法都可以作為參考依據。
在流行病進入內臟後,若大便阻塞且小便不順,應先解決大便問題,大便順暢後小便自然會改善,這種情況只適用於流行病,其他疾病則不一定。流行病經歷多次出汗和瀉下後,仍然小便不順,這可能是體內陰液耗盡的現象,治療較為困難,可以使用知母、黃柏、生地、麥冬等藥材來治療,或者使用生脈飲和六味地黃丸,但通常患者腹部會像鼓一樣膨脹,最終無法挽救。
所有小便不順的情況,如果長時間下部通道不通暢,必然會反向影響到上部。常常會出現嘔吐、打嗝、連水都無法下嚥,甚至連藥物都無法服用的情況。此時,可以使用肚臍敷貼法:取一個大田螺,搗碎後加入三分之一錢的麝香,敷在肚臍上,再用布帶綁緊,即可達到通暢的效果,一旦看到尿液開始排出,就可以接受藥物治療。古法中有使用蔥熨和井底泥敷在下腹部的做法,這些方法也可以酌情使用,但對於體虛陰竭的患者則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