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1. 第七卷
2. 咳嗽門
3. 臟腑皆有咳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此邪從外受之,王注云:邪謂寒氣。)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寒(邪從外受也。)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
(所謂肺先受邪也。)五臟各以其時受病。(王注云:時謂正月也。)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帝曰:何以異之?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取太淵穴也。)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取大陵穴也。)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取太衝穴也。)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取太白穴也。)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取太谿穴也。)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取三里穴也。)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取陽陵泉穴也。)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
(取巨虛上廉也。)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取巨虛下廉也。)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取委中穴也。)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腎,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取支溝穴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見咳論。)
〔按〕《素問》曰: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示從容論篇」。)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夏腫不及,則令人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凡咳嗽面赤,胸腹脅常熱,惟於足乍有涼時,其脈洪者,熱痰在胸膈也。宜小陷胸湯、礞石丸之類,清膈降痰。甚而不已者,宜吐下其痰熱也。面目悲嚏,或脅急脹痛,或脈沉弦細遲而咳者,寒飲在胸腹也。宜辛熱去之。
【脈治】
《脈經》曰:關上脈微為咳,脈緊者肺寒,雙弦者寒。咳而脈弦澀為少血。浮緊者虛寒。脈細傷濕。脈浮而緩傷風。數則為熱,沉數者裡熱。脈弦為水,偏弦為飲。洪滑多痰。脈沉為留飲。肺脈微急,為咳而唾血。咳脈浮直者生,浮軟者生。
【咳證死脈】
咳而脈緊者。咳而嬴瘦脈形堅大者。肌瘦下脫形熱不去。咳而脫形發熱,脈小堅急者。咳而嘔,腹脹且泄,其脈弦急者,皆死不治。
仲景曰:人嗽十年,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脈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少,不過一年死,法當嗽也。咳嗽羸瘦,脈形堅大者死。咳而脫形,身熱,脈小堅急以疾,是逆也,不過十五日死。全文見診。
白話文:
黃帝問道:為什麼肺會讓人咳嗽呢?岐伯回答說:不只是肺,五臟六腑都可能導致咳嗽。黃帝說:請你詳細解釋一下。岐伯解釋說:皮毛與肺相連,如果皮毛先受到邪氣侵襲,那麼邪氣就會影響到肺部。如果飲食過冷進入胃部,邪氣也會沿著肺的脈絡上行到肺部,這就形成了肺部咳嗽。五臟各有其特定時間容易受到病邪侵襲,但不是在特定時間,也會相互傳染。人和天地相互影響,因此五臟在特定時間受到寒冷影響,就會生病,病情輕微表現為咳嗽,嚴重的話會出現腹瀉或疼痛。秋天肺部易受邪氣侵擾,春天則是肝,夏天是心,最冷的季節則是脾,冬天則是腎。
對於不同臟器引起的咳嗽,其特徵如下:肺咳會伴有喘息,聲音粗重,嚴重會吐血;心咳會伴隨心痛,咽喉有梗阻感,嚴重時會咽腫喉痛;肝咳會導致兩側肋骨下方疼痛,嚴重時無法翻身,翻身會導致該部位更疼;脾咳會導致右側肋骨下方疼痛,並牽連到肩背,嚴重時任何動作都會加重咳嗽;腎咳會讓腰背疼痛,嚴重時會咳出唾液。
黃帝接著問:六腑的咳嗽又是如何?岐伯回答說,如果五臟長期咳嗽,會影響到六腑。比如脾咳不止,胃就會受影響,胃咳會伴有嘔吐,嚴重時甚至會嘔出長蟲;肝咳不止,膽就會受影響,膽咳會伴有嘔吐膽汁;肺咳不止,大腸就會受影響,大腸咳會伴有排便失禁;心咳不止,小腸就會受影響,小腸咳會伴有放屁和咳嗽同時發生;腎咳不止,膀胱就會受影響,膀胱咳會伴有尿失禁。
長期咳嗽不止,最終會影響到三焦。三焦咳會伴有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這些都是由於病邪聚集在腎臟,影響到肺部,讓人產生大量痰液,面部浮腫,呼吸困難。
對於治療方法,岐伯說,治療臟器疾病要針對其俞穴,治療腑器疾病要針對其合穴,對於浮腫症狀要針對其經絡。
最後,岐伯提到,如果一個人咳嗽超過十年,脈象虛弱,還可以治療;但如果脈象實大且頻率高,那就是死兆。如果脈象虛弱,患者會感到頭暈,這是因為他們胸中有支飲,這種情況屬於飲家類型,需要專門治療。上氣面浮腫,呼吸困難,如果脈象浮大,那是無法治療的,再加上腹瀉,情況會更糟。脈象浮短,表示肺部受損,氣血不足,一年內可能會死亡,通常會伴有咳嗽。咳嗽消瘦,脈象堅硬,那也是死兆。咳嗽到身體消瘦,發熱,脈象小而堅硬,這也是逆向發展,十五天內可能會死亡。
4. 論咳與嗽本一證
子和云:《內經·陰陽應象論》云:秋傷於濕,冬生咳嗽。「五臟生成篇」云:咳嗽上氣。「診要經終篇」云:春刺秋分,環為咳嗽。「示從容篇」云:咳嗽煩冤者,腎氣之逆也。此四篇中連言咳嗽。其餘篇中止言咳而不言嗽。如「生氣通天論」云:秋傷於濕,上逆而咳。與大象論文義同,而無嗽字,乃知咳即嗽明矣。
謹按:咳與嗽本兩字義,《內經》已作一證連言之。愚詳大抵咳者氣動也,陽也。嗽者兼血也,陰也。況是證其本雖殊,其標則一,故世俗不以為疑。唯潔古發《內經》微旨,其義見下。
《病機機要》云: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聲有痰也。因傷肺氣,動於脾濕而然也。夏月嗽而發熱者,謂之熱嗽,小柴胡四兩加石膏一兩,知母半兩;冬月嗽而發寒熱,謂之寒嗽,小青龍加杏仁服之。蜜煎生煎湯,蜜煎橘皮湯,燒生煎胡桃,皆治無痰而嗽者。
此乃大例。更當隨時隨證加減之。痰而能食者,大承氣微下之;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湯主之。
白話文:
子和說:根據《黃帝內經》中的《陰陽應象論》,秋天如果受了濕氣的侵害,冬天就會產生咳嗽。在《五臟生成篇》中提到咳嗽會伴隨著上氣。《診要經終篇》裡講到,如果在春天進行針刺治療,到了秋天可能會引發咳嗽。《示從容篇》則說,咳嗽伴隨煩躁,這是腎氣的逆亂。在這四篇中,反覆提到了咳嗽。而在其他篇章中,只提到了咳,沒有提到嗽。例如在《生氣通天論》中提到,秋天如果受了濕氣的侵害,氣體就可能逆流而上,引起咳嗽。這和《大象論》中的觀點相同,但沒有提到嗽字,由此可知,咳就是嗽的明證。
仔細分析,咳和嗽原本是兩個不同的詞語,但在《內經》中,它們已經被當作同一種疾病來談論。一般來說,咳是氣的運動,屬於陽性。嗽則是涉及血液的,屬於陰性。這種病的根源雖然不同,但表現形式卻是一樣的,所以一般人不會對此有所懷疑。只有潔古解讀出了《內經》中隱含的深意,具體解釋如下。
《病機十九條》中指出,咳嗽如果只有聲音而無痰,這表示肺氣受到了損傷,氣流不清。如果只有痰而無聲音,這表示脾臟濕氣過重,導致了痰的產生。而咳嗽既有聲音又有痰,是由於肺氣受損,脾臟濕氣活動所致。夏季咳嗽並伴有發熱,稱為熱嗽,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入四兩石膏,半兩知母。冬季咳嗽並伴有寒熱交錯,稱為寒嗽,可以服用小青龍湯,加入杏仁。蜜煎生薑湯、蜜煎橘皮湯以及燒生核桃,都可以治療無痰的咳嗽。
這是一般的原則,但還需根據具體情況和症狀來調整。如果有痰而且能夠正常進食,可以使用大承氣湯稍微瀉下。如果有痰但無法正常進食,應該使用厚朴湯。
5. 論嗽分六氣無熱無寒
子和因《素問》言皮毛者肺之合也,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後人見是斷嗽,然可以辯其六者之狀。
風乘肺者,日夜無度,汗出頭痛,痰涎不利。熱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熱,手足寒,乳子亦每多有之。
火乘肺者,咳喘上壅,涕唾出血,甚者,七竅血溢。
燥乘肺者,氣壅不利,百節內痛,頭面汗出,寒熱往來,皮膚乾燥,細瘡燥癢,大便秘澀,涕唾稠黏。
寒乘肺者,或因形寒飲冷,冬月臥濕地,或冒冷風寒,秋冬水冷中感之。嗽急而喘。此非六氣之云乎。
白話文:
根據《素問》所述,皮毛與肺相合,當外邪侵入,會導致肺部咳嗽。後世的人們以此來判斷咳嗽的情況,然而我們可以從中辨識出六種不同的情況。
當風邪影響肺部,會出現不分晝夜的咳嗽,可能伴有出汗、頭痛,以及痰液不易排出的症狀。
若肺部受到熱邪的影響,會出現急促的喘息與咳嗽,臉色紅潤,潮熱,手腳冰涼,這種情況在哺乳期婦女中較常見。
若是火邪侵擾肺部,咳嗽喘息會更嚴重,甚至鼻涕、唾液中帶血,嚴重時,七竅可能會出血。
當肺部受燥邪影響,氣息不暢,全身關節疼痛,臉部和頭部會出汗,伴隨寒熱交錯,皮膚乾燥,可能出現小瘡並感到瘙癢,大便乾硬,鼻涕和唾液變得濃稠黏稠。
當寒邪進入肺部,可能是因為身體受寒或飲用冷水,冬天睡在潮濕的地面上,或是遭受冷風的侵襲,在秋冬季節接觸到冷水。這種情況下的咳嗽會非常急促且伴有喘息。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六氣影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