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七卷 (2)

回本書目錄

第七卷 (2)

1. 論濕痰生嗽

潔古曰:嗽者秋傷於濕積於脾。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而肅反動之,則氣必上衝而為咳嗽。甚則動於濕而為痰也。是知脾無留濕,雖傷肺氣,不為痰也。有痰者,寒少熱多,各隨五臟而治之。假令濕在肝經,謂之風痰也。濕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脾經,謂之濕痰。

濕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宜隨證而治之。咳而無痰者,以辛甘潤其肺。咳而嗽者,治痰為先,故以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嗽自愈;枳殼、陳皮利其氣,而痰自下。

劉宗厚曰:按此論咳因濕在於經,致痰為咳,五臟亦皆有之,可謂《內經》之秘矣。然至氣鬱津液不降,或停水飲所致,或腎氣虛弱,火炎水涸,津液湧而為痰涎於上,此氣飲及真臟為病,非諸經留濕致病也。故易老云:半夏止能泄痰之標,而不能治痰之本是矣。

丹溪曰:咳嗽有風寒,有火,有痰,有勞,有肺脹。風寒者,鼻塞聲重,惡寒是也,宜發散行痰。又有聲啞及喘嗽,遇冬則發,皆為寒包熱也,解表則熱自除。感冷則嗽,膈上有痰也,宜解表豁痰。火者,有聲、痰少、面赤是也。勞者盜汗出,兼痰多吐紅,作寒熱是也,宜補陰清金。

痰者嗽動便有痰出,痰出嗽止是也,主豁痰。肺脹者,動則喘滿,氣急,聲重者是也,宜收斂。此因火傷極,遂成抑遏脹滿。肺脹,抑遏不得眠者難治。

飲水一二口而暫止者,熱嗽也。呷熱湯而暫停者,冷嗽也。熱嗽以小柴胡湯,冷嗽理中湯,並加五味子。

又有先因傷濕傷寒,解利不盡,病雖退,然飲食減少,不生肌肉,身倦無力,稍勞則體熱痠痛,狀如勞症,但不吐血,不發潮熱,經二三年,此是餘毒伏在經絡。其脈弦,再發則愈。

又有咳而不思食飲,此皆痰聚於胃,關於肺,令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此氣逆也。謂氣上逆,肺壅而不下,治以異功白朮散。

治嗽最要分肺虛實。新嗽夾虛者,可用人參。風寒邪盛,及久嗽熱鬱者,切不可用。五味子亦然。

凡飲酒後嗽甚者,熱嗽也。飲酒後嗽減者,寒嗽也。涎稠黃者為熱,青白者為寒。

凡嗽,春是春升之氣,或外感;夏是火炎上,最重;秋是溫熱傷肺;冬是風寒外束也。

丹溪曰:上半日嗽多,屬胃中有火,用貝母、石膏降胃火。午後嗽多,屬陰虛,必用四物湯加知母、炒柏,先降其火。黃昏嗽多,此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藥,宜五倍子斂而降之。

治嗽藥大概多用生薑,以其辛散也。咳逆非蛤粉、青黛、瓜蔞、貝母不除。有痰者加痰藥。用藥發散之後,必以半夏逐其痰,庶不再來,治嗽多用粟殼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收後藥也。

夫咳之為病,有一咳則出痰者,脾勝濕而痰滑也。有連咳十數聲不出痰者,肺燥勝痰濕也。滑者宜南星、半夏、皂角灰之屬,燥其脾。若利氣之劑,所當忌也。澀者宜枳殼、紫蘇、杏仁之屬,利其肺。若燥肺之劑,所當忌也。

咳嗽口燥咽乾有痰,不用半夏,用瓜蔞、貝母。飲水者,不用瓜蔞,恐滯膈不快。

【治咳嗽疏表之劑】

仲景,厚朴麻黃湯,咳而脈浮者。

厚朴(五兩),麻黃(四兩),石膏(二兩),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乾薑(二兩),細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以水一斗三升,先煮小麥熟,去渣,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服。

三拗湯,治咳嗽,感冒風寒,鼻塞聲重。(方在傷風門。)

敗毒散,治痰嗽,身熱,鼻塞。(方在瘟疫門。)

華蓋散,治感寒而嗽,胸滿聲重。

蘇子,陳皮,赤茯苓,桑白皮,麻黃(各一兩),炙甘草(五錢)

每服八錢,入姜,水煎服。

橘蘇散,治傷風,咳嗽,身熱有汗。

陳皮,蘇葉,杏仁,五味子,半夏,桑白皮(炒),貝母,白朮(各錢半),甘草(六分)

姜三片,水煎。

神朮散,治四時瘟疫,發熱惡寒,及傷寒咳嗽。

蒼朮(五兩),白芷,細辛,羌活,川芎,炙甘草(各一兩)

每服五錢,姜三片,蔥白三寸,水煎服。若傷風鼻塞,可為末,以蔥茶調下。

金佛草散,治感寒咳嗽,發熱,惡寒,無汗。

荊芥(四兩),麻黃(去節),前胡(各三錢),炙甘草,赤芍藥,半夏(各一錢),旋覆花(三錢)

分二服,每姜三片,水煎服。

橘皮湯,治冷嗽。

陳皮,紫菀,麻黃,當歸,杏仁,炙甘草,黃芩(各二錢)

分二服,水煎服。

【治暑嗽之劑】

白朮湯,治咳而脈細。

白朮,白茯苓,半夏

各等分,每服一兩,水一盅半,姜三片,煎調神麯末二錢。一方加黃芩。

白朮木香散,喘嗽腫滿,欲變水氣者。

白朮,豬苓,甘草,澤瀉,木香,檳榔(各三兩),陳皮(二兩),桂枝(二錢),滑石

上為末,每服五錢,入姜煎。

《機要》,咳氣丸,咳久痰喘,肺氣浮腫。

陳皮,青皮,檳榔,木香,杏仁,郁李仁,茯苓,澤瀉,當歸,馬兜鈴,苦葶藶(各三錢),人參,防己(各五錢),牽牛(頭末,一兩半)

上為末,薑汁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至六十丸,白湯下。

大橘皮湯,感濕面腫上喘。

滑石(九錢),炙甘草,木香,檳榔(各一錢半),陳皮(三錢)

上分二帖,水煎服。

【治燥嗽之劑】

《千金》,五味子湯,治咳嗽不已,皮膚乾燥,唾中有血,胸脅疼痛。

五味子,桔梗,紫菀,甘草,續斷(各二錢),竹茹(三錢),赤小豆(一撮),生地,桑白皮(各五錢)

作二帖,水煎服。

沖和神功丸

大黃(煨),訶子,麻子仁,人參

上為末,入麻仁,研勻,加煉蜜為丸,梧子大。每五十丸,溫水下。

〔按〕丹溪曰:訶子治肺氣因火傷極,遂郁遏脹滿,取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若佐以海粉、香附、瓜蔞、青黛、半夏曲治嗽,非止澀之藥也。

楊文治痰嗽利胸膈方

大瓜蔞去子,洗淨,捶破,刮皮,細切,焙乾。半夏四十九顆。湯洗十遍,捶碎,焙乾,為末。以洗瓜蔞實熱水並穰,同熬成膏,為丸,梧子大,生薑湯下二十丸。

《衍義》云:有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將成肺癆。以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各如常制,蜜丸,櫻桃大,食後、夜臥含化一丸,未終劑而愈。

丹溪,潤肺散

貝母(一兩),瓜蔞(五錢),青黛(五錢)

為末,薑汁蜜調成膏,噙化下。

抑痰丸

瓜蔞仁(一兩),半夏曲(二錢),貝母(三錢)

為末,炊餅丸,麻子大。

海蛤丸,咳逆上氣,痰飲心痛。

海蛤(燒,為粉),瓜蔞仁(帶穰同研)

和勻為丸,麻子大,白湯下。

杏仁煎,哮嗽寒熱,嗔多喜少,面色不潤,食少,脈弦緊。

杏仁(去皮尖,一兩)

用童便浸,一日一換,夏月一日三換,浸半月,取出洗淨,焙乾,研令極細,每服一棗大,用薄荷一葉,白蜜少許,水一盞,煎。食後服,甚不過二劑,永瘥。

丹溪肺郁痰嗽,睡不安者,,清化丸。

貝母,杏仁

上為末,砂糖入薑汁,蒸餅丸,噙化。

潤下丸,治氣實有痰。又治積氣,並大腸經氣滯痰嗽。

陳皮(去白,六兩),甘草(一兩),食鹽(五錢)

上以水拌,焙乾,為末,蒸餅丸,如梧子大,或為末。白湯點服,立效。

治肺燥痰多。

煉蜜(一斤),北五味(四兩)

上用五味入蜜內,浸十日後,臨臥挑一匙於口內,徐徐嚥下,潤肺消痰。

玉液散治久近喘嗽口渴。

天花粉,知母,貝母(各一兩),人參,甘草(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先熔下黃蠟二錢,同入米飲中,調下。

【治火熱之劑】

丹溪云:火嗽宜清金化痰丸。清化丸與清金丸同用,專治熱嗽及咽痛。蓋苦能燥濕熱,輕能治上。取燈籠草葉,為細末,蒸餅為丸,每服五十丸。清金丸一名與點丸,去肺火,降膈上熱痰,與清化丸同用。黃芩一味炒為末,水丸服。

痰因火動,逆上作嗽者,先治火,次治痰。用知母止嗽,清肺金,滋陰降火。火鬱嗽,用訶子、海石、瓜蔞仁、青黛、半夏曲、香附以開之。喘嗽不拘老幼久近,上壅善嗽等疾,槐花為末,滴水丸,如梧子大,白湯或薑湯吞。

梔子仁湯,發熱咳嗽,煩躁面赤,咽痛。

梔子仁,赤芍,大青,知母(各一錢),升麻,黃芩,石膏,杏仁(各二錢),柴胡(二錢半),甘草(二錢)

豉百粒,水煎服。

麥門冬湯,火熱乘肺,咳唾有血。(方見血門。)

仲景,加減小柴胡湯,咳而寒熱往來。(潔古治夏月嗽發寒熱,以此三兩,入石膏七錢,知母三錢。)

柴胡,半夏,黃芩,甘草,乾薑,五味子,水煎服。

地骨皮散

知母,柴胡,甘草,人參,地骨皮,茯苓,半夏

姜三片,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