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七卷 (2)
第七卷 (2)
1. 論濕痰生嗽
潔古曰:嗽者秋傷於濕積於脾。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而肅反動之,則氣必上衝而為咳嗽。甚則動於濕而為痰也。是知脾無留濕,雖傷肺氣,不為痰也。有痰者,寒少熱多,各隨五臟而治之。假令濕在肝經,謂之風痰也。濕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脾經,謂之濕痰。
濕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宜隨證而治之。咳而無痰者,以辛甘潤其肺。咳而嗽者,治痰為先,故以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嗽自愈;枳殼、陳皮利其氣,而痰自下。
白話文:
潔古說:咳嗽是秋季受濕氣侵襲,濕氣積聚在脾臟所致。經書上說:秋季受濕氣侵襲,冬天就會咳嗽。
總而言之,秋季的氣候應該以清肅為主,如果逆行而動,就會導致氣往上衝而引起咳嗽。嚴重時會因濕氣作祟而產生痰液。因此可知,脾臟不積存濕氣,即使肺氣受損,也不會產生痰液。有痰者,寒少熱多,應根據五臟的不同情況分別治療。
例如濕氣在肝經,稱為風痰;濕氣在心經,稱為熱痰;濕氣在脾經,稱為濕痰;濕氣在肺經,稱為氣痰;濕氣在腎經,稱為寒痰。應根據實際情況對症下藥。
咳嗽無痰者,可用辛甘藥物滋潤肺臟。咳嗽有痰者,應先治痰,因此用南星、半夏可以祛痰,咳嗽自然會好;枳殼、陳皮可以理氣,痰液就會順利排出。
劉宗厚曰:按此論咳因濕在於經,致痰為咳,五臟亦皆有之,可謂《內經》之秘矣。然至氣鬱津液不降,或停水飲所致,或腎氣虛弱,火炎水涸,津液湧而為痰涎於上,此氣飲及真臟為病,非諸經留濕致病也。故易老云:半夏止能泄痰之標,而不能治痰之本是矣。
丹溪曰:咳嗽有風寒,有火,有痰,有勞,有肺脹。風寒者,鼻塞聲重,惡寒是也,宜發散行痰。又有聲啞及喘嗽,遇冬則發,皆為寒包熱也,解表則熱自除。感冷則嗽,膈上有痰也,宜解表豁痰。火者,有聲、痰少、面赤是也。勞者盜汗出,兼痰多吐紅,作寒熱是也,宜補陰清金。
痰者嗽動便有痰出,痰出嗽止是也,主豁痰。肺脹者,動則喘滿,氣急,聲重者是也,宜收斂。此因火傷極,遂成抑遏脹滿。肺脹,抑遏不得眠者難治。
白話文:
劉宗厚認為,咳嗽的根源在於經絡中的濕氣,導致痰液形成,進而引起咳嗽,五臟都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可謂《內經》的精髓所在。但氣機鬱結導致津液不能下降,或者過量飲水,或腎氣虛弱,火氣旺盛,津液耗竭,這些都會使津液上涌形成痰涎,這屬於氣飲和臟腑病變,並非經絡留濕導致的疾病。所以易老說:半夏只能消除痰液的表象,而不能治療痰液的根本原因。
丹溪則認為,咳嗽可以分為風寒、火、痰、勞、肺脹五種類型。風寒型咳嗽表現為鼻塞、聲音沉重、怕冷,應當疏散風寒,化痰止咳。此外,聲音嘶啞和喘咳,冬天加重,屬於寒包熱,解表後熱自消失。受寒後咳嗽,膈膜上有痰,應當解表化痰。火型咳嗽表現為聲音嘶啞、痰少、面紅,勞型咳嗽表現為盜汗、痰多、吐血、寒熱交替,應當滋陰清肺。
痰型咳嗽表現為咳嗽時痰液隨之咳出,痰液排出後咳嗽停止,應當化痰止咳。肺脹型咳嗽表現為活動時喘息胸悶、呼吸急促、聲音沉重,應當收斂肺氣。這種情況是因為火氣傷肺過度,導致肺氣郁結、胸悶脹滿。肺脹導致失眠者難以治療。
飲水一二口而暫止者,熱嗽也。呷熱湯而暫停者,冷嗽也。熱嗽以小柴胡湯,冷嗽理中湯,並加五味子。
又有先因傷濕傷寒,解利不盡,病雖退,然飲食減少,不生肌肉,身倦無力,稍勞則體熱痠痛,狀如勞症,但不吐血,不發潮熱,經二三年,此是餘毒伏在經絡。其脈弦,再發則愈。
又有咳而不思食飲,此皆痰聚於胃,關於肺,令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此氣逆也。謂氣上逆,肺壅而不下,治以異功白朮散。
治嗽最要分肺虛實。新嗽夾虛者,可用人參。風寒邪盛,及久嗽熱鬱者,切不可用。五味子亦然。
白話文:
喝水只喝一兩口就停下來,是熱咳;喝熱湯喝到一半就停下來,是寒咳。熱咳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寒咳用理中湯治療,兩種咳嗽都可以加五味子。
有些人之前因為受寒受濕,拉肚子一直好不了,雖然病症消退了,但食慾不好,肌肉不長,身體疲倦無力,稍微勞動就感到身體發熱酸痛,看起來像是勞累過度造成的症狀,但沒有吐血,也沒有發燒,持續兩三年,這是因為殘餘的病氣潛藏在經絡裡。這種情況脈象是弦脈,再次發病時就會痊癒。
還有些人咳嗽卻不想吃東西,這是因為痰積聚在胃裡,影響到肺,導致他們經常流鼻涕和唾液,臉部浮腫,這是氣逆的表現。氣上逆,就是肺氣阻塞,無法下降,可用異功白朮散治療。
治療咳嗽最重要的是區分肺虛和肺實。新發生的咳嗽伴隨虛弱的,可以用人參治療。如果是風寒邪氣盛,或者久咳導致熱氣鬱結,就絕對不能用人參,五味子也是一樣。
凡飲酒後嗽甚者,熱嗽也。飲酒後嗽減者,寒嗽也。涎稠黃者為熱,青白者為寒。
凡嗽,春是春升之氣,或外感;夏是火炎上,最重;秋是溫熱傷肺;冬是風寒外束也。
丹溪曰:上半日嗽多,屬胃中有火,用貝母、石膏降胃火。午後嗽多,屬陰虛,必用四物湯加知母、炒柏,先降其火。黃昏嗽多,此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藥,宜五倍子斂而降之。
治嗽藥大概多用生薑,以其辛散也。咳逆非蛤粉、青黛、瓜蔞、貝母不除。有痰者加痰藥。用藥發散之後,必以半夏逐其痰,庶不再來,治嗽多用粟殼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收後藥也。
白話文:
對於飲酒後咳嗽嚴重的情況,這通常是熱性咳嗽。如果飲酒後咳嗽減少,則是寒性咳嗽。如果唾液濃厚且呈黃色,表示是熱性咳嗽;如果呈青白色則是寒性咳嗽。
對於咳嗽來說,春季可能與肝氣上升相關,也可能是由於外在感染所導致;夏季的咳嗽往往比較嚴重,因為心火旺盛,容易上炎;秋季的咳嗽通常是由於溫熱之邪傷害肺部;冬季的咳嗽則是因為風寒外束所引起。
丹溪指出,早上咳嗽頻繁,可能是胃中有火,應使用貝母、石膏來降胃火。下午咳嗽頻繁,可能是陰虛,需要使用四物湯加上知母、炒柏來先降火。傍晚咳嗽頻繁,是因火氣浮現於肺部,不適合使用寒涼的藥物,應使用五倍子來收斂並降火。
治療咳嗽時,大體上會使用生薑,因為它具有辛散的特性。對於咳嗽反覆出現的情況,非得使用蛤粉、青黛、瓜蔞、貝母等藥物不可。如果有痰,則需要加入祛痰的藥物。在發散藥物後,一定要使用半夏來逐除痰液,以防止再次出現咳嗽。治療咳嗽時使用粟殼是常見的做法,但必須先去除病因,這是治療後期的藥物。
夫咳之為病,有一咳則出痰者,脾勝濕而痰滑也。有連咳十數聲不出痰者,肺燥勝痰濕也。滑者宜南星、半夏、皂角灰之屬,燥其脾。若利氣之劑,所當忌也。澀者宜枳殼、紫蘇、杏仁之屬,利其肺。若燥肺之劑,所當忌也。
咳嗽口燥咽乾有痰,不用半夏,用瓜蔞、貝母。飲水者,不用瓜蔞,恐滯膈不快。
【治咳嗽疏表之劑】
仲景,厚朴麻黃湯,咳而脈浮者。
厚朴(五兩),麻黃(四兩),石膏(二兩),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乾薑(二兩),細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
白話文:
咳嗽是一種病症,有的咳嗽會咳出痰,這是脾氣過盛,濕氣重,痰液滑潤所致。有的咳嗽會連續咳出十幾聲卻咳不出痰,這是肺部乾燥,燥氣勝過濕氣所致。滑潤的痰宜用南星、半夏、皂角灰等藥物,燥濕脾氣。這時,利氣的藥物則不可使用。乾燥的痰宜用枳殼、紫蘇、杏仁等藥物,利潤肺部。這時,燥肺的藥物則不可使用。
如果咳嗽口乾咽燥有痰,不用半夏,可以用瓜蔞、貝母。如果患者愛喝水,則不用瓜蔞,以免堵塞食道,感到不適。
治療咳嗽疏散表邪的藥方:
張仲景的厚朴麻黃湯,適用於咳嗽且脈象浮的患者。
藥方:厚朴五兩,麻黃四兩,石膏二兩,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乾薑二兩,細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以水一斗三升,先煮小麥熟,去渣,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服。
三拗湯,治咳嗽,感冒風寒,鼻塞聲重。(方在傷風門。)
敗毒散,治痰嗽,身熱,鼻塞。(方在瘟疫門。)
華蓋散,治感寒而嗽,胸滿聲重。
蘇子,陳皮,赤茯苓,桑白皮,麻黃(各一兩),炙甘草(五錢)
每服八錢,入姜,水煎服。
白話文:
上以水一斗三升,先煮小麥熟,去渣,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服。
意思是:先取一斗三升的水,把小麥煮熟,然後去掉小麥渣,再加入藥材一起煮,煮到剩下三升,趁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三拗湯,治咳嗽,感冒風寒,鼻塞聲重。(方在傷風門。)
三拗湯可以治療咳嗽、感冒風寒、鼻塞聲音嘶啞。這個方子在傷風門類別中可以找到。
敗毒散,治痰嗽,身熱,鼻塞。(方在瘟疫門。)
敗毒散可以治療痰咳、發燒、鼻塞。這個方子在瘟疫門類別中可以找到。
華蓋散,治感寒而嗽,胸滿聲重。
華蓋散可以治療因受寒引起的咳嗽,以及胸悶、聲音嘶啞。
蘇子,陳皮,赤茯苓,桑白皮,麻黃(各一兩),炙甘草(五錢)
每服八錢,入姜,水煎服。
這是一個藥方,包含蘇子、陳皮、赤茯苓、桑白皮、麻黃(各一兩)、炙甘草(五錢)。每次服用八錢,加入生薑,用清水煎服。
橘蘇散,治傷風,咳嗽,身熱有汗。
陳皮,蘇葉,杏仁,五味子,半夏,桑白皮(炒),貝母,白朮(各錢半),甘草(六分)
姜三片,水煎。
神朮散,治四時瘟疫,發熱惡寒,及傷寒咳嗽。
蒼朮(五兩),白芷,細辛,羌活,川芎,炙甘草(各一兩)
每服五錢,姜三片,蔥白三寸,水煎服。若傷風鼻塞,可為末,以蔥茶調下。
白話文:
【橘蘇散】,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以及有汗但體溫仍高的症狀。
- 陳皮:1.5錢
- 蘇葉:1.5錢
- 杏仁:1.5錢
- 五味子:1.5錢
- 半夏:1.5錢
- 桑白皮(炒):1.5錢
- 貝母:1.5錢
- 白朮:1.5錢
- 甘草:0.6錢
加入三片薑,加水煮沸後飲用。
【神朮散】,用於治療四季流行病、發熱畏寒,以及因感冒引起的咳嗽。
- 蒼朮:5兩
- 白芷:1兩
- 細辛:1兩
- 羌活:1兩
- 川芎:1兩
- 炙甘草:1兩
每次服用5錢,加入三片薑和三寸長的蔥白,加水煮後飲用。如果遇到風寒引致鼻塞的情況,可以將藥粉研磨後,以蔥湯調製後服用。
金佛草散,治感寒咳嗽,發熱,惡寒,無汗。
荊芥(四兩),麻黃(去節),前胡(各三錢),炙甘草,赤芍藥,半夏(各一錢),旋覆花(三錢)
分二服,每姜三片,水煎服。
橘皮湯,治冷嗽。
陳皮,紫菀,麻黃,當歸,杏仁,炙甘草,黃芩(各二錢)
分二服,水煎服。
白話文:
金佛草散可以治療因寒氣入侵引起的咳嗽、發燒、畏寒、無汗症狀。藥方用荊芥四兩,麻黃去節、前胡各三錢,炙甘草、赤芍藥、半夏各一錢,旋覆花三錢。分兩次服用,每次加薑三片,水煎服用。
橘皮湯可以治療寒咳。藥方用陳皮、紫菀、麻黃、當歸、杏仁、炙甘草、黃芩各二錢。分兩次服用,水煎服用。
【治暑嗽之劑】
白朮湯,治咳而脈細。
白朮,白茯苓,半夏
各等分,每服一兩,水一盅半,姜三片,煎調神麯末二錢。一方加黃芩。
白朮木香散,喘嗽腫滿,欲變水氣者。
白朮,豬苓,甘草,澤瀉,木香,檳榔(各三兩),陳皮(二兩),桂枝(二錢),滑石
白話文:
治暑嗽之劑
白朮湯
此方用於治療咳嗽,且脈搏細弱者。
方劑組成:白朮、白茯苓、半夏,各等分。
用法:每服一兩,水一盅半,加入薑三片,煎煮後調入神麴末二錢。
另有一方在此基礎上加黃芩。
白朮木香散
此方用於治療喘嗽、腹脹,且有水腫,將要轉變為水氣者。
方劑組成:白朮、豬苓、甘草、澤瀉、木香、檳榔(各三兩),陳皮(二兩),桂枝(二錢),滑石。
上為末,每服五錢,入姜煎。
《機要》,咳氣丸,咳久痰喘,肺氣浮腫。
陳皮,青皮,檳榔,木香,杏仁,郁李仁,茯苓,澤瀉,當歸,馬兜鈴,苦葶藶(各三錢),人參,防己(各五錢),牽牛(頭末,一兩半)
上為末,薑汁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至六十丸,白湯下。
大橘皮湯,感濕面腫上喘。
滑石(九錢),炙甘草,木香,檳榔(各一錢半),陳皮(三錢)
上分二帖,水煎服。
【治燥嗽之劑】
白話文:
咳久痰喘,肺氣浮腫時,可用咳氣丸治療。將陳皮、青皮、檳榔、木香、杏仁、郁李仁、茯苓、澤瀉、當歸、馬兜鈴、苦葶藶(各三錢)、人參、防己(各五錢)、牽牛(頭末,一兩半)研磨成粉末,用薑汁糊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至六十丸,用白湯送服。
若因感濕面腫上喘,可用大橘皮湯治療。將滑石(九錢)、炙甘草、木香、檳榔(各一錢半)、陳皮(三錢)分為兩帖,水煎服用。
《千金》,五味子湯,治咳嗽不已,皮膚乾燥,唾中有血,胸脅疼痛。
五味子,桔梗,紫菀,甘草,續斷(各二錢),竹茹(三錢),赤小豆(一撮),生地,桑白皮(各五錢)
作二帖,水煎服。
沖和神功丸
大黃(煨),訶子,麻子仁,人參
上為末,入麻仁,研勻,加煉蜜為丸,梧子大。每五十丸,溫水下。
白話文:
千金方:五味子湯
主治: 咳嗽不止,皮膚乾燥,痰中带血,胸胁疼痛。
藥方:
- 五味子、桔梗、紫菀、甘草、續斷(各兩錢)
- 竹茹(三錢)
- 赤小豆(一撮)
- 生地、桑白皮(各五錢)
用法:
將以上藥材共研成末,水煎服,每次服用兩帖。
輔方:
神功丸
- 大黃(煨)
- 訶子
- 麻仁
- 人參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加入麻仁,研勻,再加入煉蜜,製成丸,每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溫水送服。
〔按〕丹溪曰:訶子治肺氣因火傷極,遂郁遏脹滿,取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若佐以海粉、香附、瓜蔞、青黛、半夏曲治嗽,非止澀之藥也。
楊文治痰嗽利胸膈方
大瓜蔞去子,洗淨,捶破,刮皮,細切,焙乾。半夏四十九顆。湯洗十遍,捶碎,焙乾,為末。以洗瓜蔞實熱水並穰,同熬成膏,為丸,梧子大,生薑湯下二十丸。
《衍義》云:有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將成肺癆。以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各如常制,蜜丸,櫻桃大,食後、夜臥含化一丸,未終劑而愈。
白話文:
丹溪認為,訶子可以治療因火氣過盛而導致肺氣鬱結、脹滿的病症,因為它味酸苦,具有收斂降火的效果。如果配合海粉、香附、瓜蔞、青黛、半夏曲來治療咳嗽,就不是單純的收斂藥物了。
楊文治痰嗽利胸膈方:將大瓜蔞去子洗淨,搗碎,刮皮,切細,焙乾。半夏洗淨十遍,搗碎,焙乾,研磨成粉末。將洗淨的瓜蔞果肉和湯汁一起熬成膏,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子,用生薑湯服用,每次二十丸。
《衍義》記載:一位婦女患有肺熱久咳,身體如同炙烤般,瘦骨嶙峋,快要變成肺癆。用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等量,大黃減半,按照常規製法,製成蜜丸,大小如櫻桃,飯後和睡前含化一丸,還沒吃完藥就痊癒了。
丹溪,潤肺散
貝母(一兩),瓜蔞(五錢),青黛(五錢)
為末,薑汁蜜調成膏,噙化下。
抑痰丸
瓜蔞仁(一兩),半夏曲(二錢),貝母(三錢)
為末,炊餅丸,麻子大。
海蛤丸,咳逆上氣,痰飲心痛。
海蛤(燒,為粉),瓜蔞仁(帶穰同研)
和勻為丸,麻子大,白湯下。
杏仁煎,哮嗽寒熱,嗔多喜少,面色不潤,食少,脈弦緊。
白話文:
丹溪潤肺散,用貝母一兩、瓜蔞五錢、青黛五錢,研磨成粉,用薑汁蜜調成膏狀,含服化開即可。抑痰丸則用瓜蔞仁一兩、半夏曲二錢、貝母三錢,研磨成粉,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海蛤丸用燒成粉的海蛤和帶穰研磨的瓜蔞仁混合,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用白湯服用,可治咳逆上氣、痰飲心痛。杏仁煎則用杏仁、甘草、貝母、瓜蔞仁、半夏、橘皮、茯苓、枳殼、桑白皮,水煎服,可治哮嗽寒熱、嗔多喜少、面色不潤、食少、脈弦緊的症狀。
杏仁(去皮尖,一兩)
用童便浸,一日一換,夏月一日三換,浸半月,取出洗淨,焙乾,研令極細,每服一棗大,用薄荷一葉,白蜜少許,水一盞,煎。食後服,甚不過二劑,永瘥。
丹溪肺郁痰嗽,睡不安者,,清化丸。
貝母,杏仁
上為末,砂糖入薑汁,蒸餅丸,噙化。
潤下丸,治氣實有痰。又治積氣,並大腸經氣滯痰嗽。
陳皮(去白,六兩),甘草(一兩),食鹽(五錢)
上以水拌,焙乾,為末,蒸餅丸,如梧子大,或為末。白湯點服,立效。
白話文:
取杏仁去皮尖,用童尿浸泡半個月,每天換水一次,夏天每天換水三次。泡好後洗淨,烘乾,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一小粒,加入薄荷葉一片和少許蜂蜜,用水一碗煎服。飯後服用,最多服用兩劑,即可痊癒。
丹溪認為肺氣鬱結,痰多咳嗽,睡覺不安的人,可以服用清化丸。
將貝母和杏仁研磨成粉末,加入砂糖和薑汁,用蒸餅做成丸子,含服使其溶化。
潤下丸可以治療氣實有痰、積氣,以及大腸經氣滯導致的痰咳。
將陳皮去白,甘草和食鹽混合,用清水拌勻,烘乾,研磨成粉末,做成蒸餅丸,大小如梧桐子,或者直接服用粉末,用白開水送服,效果顯著。
治肺燥痰多。
煉蜜(一斤),北五味(四兩)
上用五味入蜜內,浸十日後,臨臥挑一匙於口內,徐徐嚥下,潤肺消痰。
玉液散治久近喘嗽口渴。
天花粉,知母,貝母(各一兩),人參,甘草(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先熔下黃蠟二錢,同入米飲中,調下。
【治火熱之劑】
丹溪云:火嗽宜清金化痰丸。清化丸與清金丸同用,專治熱嗽及咽痛。蓋苦能燥濕熱,輕能治上。取燈籠草葉,為細末,蒸餅為丸,每服五十丸。清金丸一名與點丸,去肺火,降膈上熱痰,與清化丸同用。黃芩一味炒為末,水丸服。
白話文:
治療肺燥痰多,將一斤煉蜜與四兩北五味混合,浸泡十日後,睡前用匙舀一匙放入口中,慢慢吞下,可以潤肺消痰。
治療久咳或近期咳嗽口渴,可用天花粉、知母、貝母各一兩,人參、甘草各五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先將二錢黃蠟熔化,再加入米湯中,調勻服用。
治療火熱咳嗽,丹溪先生說:火熱咳嗽宜服用清金化痰丸。清化丸與清金丸一起服用,專門治療熱咳及咽痛。因為苦味可以燥濕熱,輕便的藥物可以治療上焦的病症。取燈籠草葉研磨成細末,蒸熟後做成丸,每次服用五十丸。清金丸又名與點丸,可以清肺火,降膈上熱痰,與清化丸一起服用。黃芩單味炒成粉末,用水做成丸服用。
痰因火動,逆上作嗽者,先治火,次治痰。用知母止嗽,清肺金,滋陰降火。火鬱嗽,用訶子、海石、瓜蔞仁、青黛、半夏曲、香附以開之。喘嗽不拘老幼久近,上壅善嗽等疾,槐花為末,滴水丸,如梧子大,白湯或薑湯吞。
梔子仁湯,發熱咳嗽,煩躁面赤,咽痛。
梔子仁,赤芍,大青,知母(各一錢),升麻,黃芩,石膏,杏仁(各二錢),柴胡(二錢半),甘草(二錢)
白話文:
如果咳嗽是因為痰火上炎導致的,就要先清熱降火,再化痰止咳。可以用知母來止咳、清肺熱、滋陰降火。如果咳嗽是由於火鬱積導致的,可以用訶子、海石、瓜蔞仁、青黛、半夏曲、香附來疏解開鬱。對於各種咳嗽,不論是久咳還是新咳,都可以用槐花研末,製成滴水丸,像梧桐子一樣大小,用白湯或薑湯吞服。
梔子仁湯可以用於治療發熱咳嗽、煩躁面赤、咽喉疼痛。方中用梔子仁、赤芍、大青、知母、升麻、黃芩、石膏、杏仁、柴胡、甘草等藥材。
豉百粒,水煎服。
麥門冬湯,火熱乘肺,咳唾有血。(方見血門。)
仲景,加減小柴胡湯,咳而寒熱往來。(潔古治夏月嗽發寒熱,以此三兩,入石膏七錢,知母三錢。)
柴胡,半夏,黃芩,甘草,乾薑,五味子,水煎服。
地骨皮散
知母,柴胡,甘草,人參,地骨皮,茯苓,半夏
姜三片,水煎服。
白話文:
【豉百粒,水煎服。】 使用一百粒豆豉,加水煮沸後服用。
【麥門冬湯】,火熱侵襲肺部,咳嗽吐血。 (詳情請參閱「血門」部分。)
【仲景,加減小柴胡湯】,咳嗽伴隨寒熱反覆出現。 (潔古用此方治療夏季咳嗽引起寒熱反覆,會加入七錢石膏、三錢知母。)
【柴胡,半夏,黃芩,甘草,乾薑,五味子,水煎服。】 柴胡、半夏、黃芩、甘草、乾薑、五味子,加水煮沸後服用。
【地骨皮散】 知母、柴胡、甘草、人參、地骨皮、茯苓、半夏 加上三片姜,加水煮沸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