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卷 (20)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20)

1. 王海藏治三焦寒用藥大例

四逆湯,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或吐利俱發,小便或澀或利,或多汗厥冷,脈微欲絕。

炙甘草(二兩),炮姜(一兩半),附子(半兩)

每服三四錢,水一盅半,煎七分,溫服。

海藏治下焦寒四逆湯例,乾薑味苦,止而不行;附子味辛,行而不守。泄小便不通,二藥皆陽,氣化能作小便,若薑、附、術三味內加茯苓以分利之為佳。附生用而不炮,則無火力,熱則行而不止,兼用水多煎少,則味厚而直入下焦。

【治五臟寒方】

肝寒雙和散,心寒定志丸,菖蒲丸,脾寒益黃丸,肺寒小青龍湯,腎寒八味丸

東垣雙和散,補血益氣,治虛勞少力。

黃耆,熟地,當歸,川芎(各一錢),官桂,甘草(各七分),白芍(一錢半)

姜六片,大棗六枚,分二服,水煎服,無時。

東垣曰:此方予每治傷寒、瘧疾、中暑、大病之後,虛勞氣乏者,以此調治,極驗。不熱不冷,溫而有補,乃建中四物二方化而為一也。

益黃散

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炙甘草(各半兩),丁香(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服。(海藏云:此劑瀉脾以燥濕。)

姜附湯,加麻黃、白朮、人參、甘草等分,名附子麻黃湯。治中寒濕,昏暈緩弱,腰脊強急,口眼喎斜,語聲渾濁,胸腹䐜脹,氣上喘急,不能轉動,兼宜審而用之。

代灸膏,治老人衰弱,元氣虛冷,臟腑虛滑,腰腳冷痛沉重,減食,手足逆冷,不能忍者,用此代灸,其效不能盡述。

大附子(炮,一枚),吳茱萸,桂枝,木香(各半兩),蛇床子(半兩),馬藺草(各一兩)

為細末,每用藥半匙,生薑汁半盞,白麵半匙,同煎成膏,攤於紙上,臨臥貼臍,以油紙覆其上,綿衣系之,自夜至明乃去。每夜如此,其腰腹如灸,能除寒積。若腰痛,點腰眼。

霹靂散,乃正治溫散之劑。

附子一枚,炮熟取出,用冷灰窨之,良久取出,研末,入真臘茶一大錢,同和,分二服。每服水一盞,煎六分,臨熟入蜜半匙,放溫服之。

白話文:

王海藏治療三焦寒症的用藥原則

四逆湯:針對傷寒導致的腹瀉不止,但口不渴,持續嘔吐,或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小便可能不順暢或過多,或大量出汗且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的狀況。

藥材:炙甘草(二兩),炮薑(一兩半),附子(半兩)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三到四錢,加一盅半的水煎至七分,溫服。

海藏治療下焦寒症的四逆湯用法:乾薑味道苦,作用是停留在體內而不會發散;附子味道辛辣,作用是運行而不會固守。當小便不通時,使用這兩種藥材都是屬於陽性藥,可以促進氣化,產生小便。如果加入茯苓,則能更好地利尿。附子使用生的而不是炮製的,則藥力較弱,但熱性較強而不會停滯,並且用水多煎煮時間短,可以使藥味濃郁,直接進入下焦。

治療五臟寒症的方劑

肝寒:雙和散;心寒:定志丸、菖蒲丸;脾寒:益黃丸;肺寒:小青龍湯;腎寒:八味丸。

東垣雙和散:主要用於補血益氣,治療因虛弱勞累而導致的乏力。

藥材:黃耆、熟地、當歸、川芎(各一錢),官桂、甘草(各七分),白芍(一錢半)。

服用方法:加入六片薑、六枚大棗,分兩次煎水服用,不限時間。

東垣說:這個方子我常用於治療傷寒、瘧疾、中暑、大病之後,因虛弱勞累而氣力不足的人,用此方調養,效果非常好。藥性不熱不冷,溫和而有補益作用,是由建中湯和四物湯這兩個方子變化而來的。

益黃散:

藥材: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炙甘草(各半兩),丁香(二錢)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水煎服。(海藏認為:這個方子是通過瀉下來去除脾胃的濕氣。)

薑附湯:加入麻黃、白朮、人參、甘草等量,則稱為附子麻黃湯。適用於治療中焦寒濕,導致昏迷、身體無力,腰背僵硬,口眼歪斜,說話聲音含糊不清,胸腹脹滿,呼吸急促,身體無法轉動等情況,需要謹慎使用。

代灸膏:適用於治療老年人體質衰弱,元氣虛弱,臟腑功能虛滑,腰腳冰冷沉重疼痛,食慾下降,手腳冰冷等無法忍受的情況,使用此藥膏代替艾灸,效果非常好。

藥材:大附子(炮製過,一枚),吳茱萸、桂枝、木香(各半兩),蛇床子(半兩),馬藺草(各一兩)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取半匙藥粉,加入半盞生薑汁和半匙白麵,一同煎煮成膏狀,攤在紙上,睡前貼在肚臍上,再用油紙覆蓋,用棉衣固定,從晚上貼到早上取下。每天晚上都這樣做,腰腹部會有如同艾灸般的溫熱感,可以去除體內的寒氣。如果腰痛,可以將藥膏貼在腰眼處。

霹靂散:屬於一種溫散的藥劑,用於治療寒症。

藥材:附子一枚,炮製後取出,用冷灰覆蓋,放置一段時間後取出,研磨成粉末,加入一大錢真臘茶,混合均勻,分兩次服用。每次用一盞水煎至六分熟,快煮好的時候加入半匙蜂蜜,放溫後服用。